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亲历记

第一章:最危脸的岁月

  克里姆林宫。原参政院大楼二褛,斯大林办公室。

  斯大林手拿烟斗,在厚厚的地毯上踱步,他双眉微锁,细长的眼睑微合,盯着脚下的地毯思考着什么,他不时地把烟斗送到又浓又密且梳理得整整齐齐的胡须下面,不见他抽,只轻轻碰一下嘴唇又拿了下来。熟悉斯大林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陷紧张的思考,面对棘手问题反复斟酌时所特有的神态。

  斯大林正在审阅将在199年月10日党的18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演讲稿。按照惯例,讲演的第一部分,首先应该阐述当前的国际形势,明确苏联的对外政策原则。可是,怎样才能恰当地阐述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怎样分析才能让人感到情况严峻,不容乐观而又不致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如何妥当地阐明并规定苏联的对外政策原则?这些也是世界舆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想到国际形势,斯大林不禁思绪万千:

  正当苏联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时候,战争风云骤起,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加强扩军备战,肆行侵略,对世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斯大林号召苏联人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农业集体化,持别是加快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建设,全国开展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和“时间啊,前进”的劳动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这个和平只是前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它实际上是下一次世界战争的准备时期。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所谓“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強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次瓜分是和当时的实力对比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很快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战后形成的均势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再次提上日程。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德国虽然因为战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一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是,单靠德国本身的力量,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实力是不可能的。德国的再度崛起,是和美、英垄断资本的扶植分不开的。由于大量的外国资本同德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德国帝国主义很快东山再起,回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德国的扶植是多方面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道威斯计划”所起的作用。这个计划是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所属的一个专家委员会提出来的。这个计划为外国资本进德国打开了大门。据统计,在194年至19年间,投德国的外国资本达18亿多马克。德国利用这些资本恢复了信贷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复了生产,更新了工业设备,实现了主要工业的现代化和合理化,使德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了自己的重工业。首先是冶金工业和军事工业,重建和加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西方垄断资本还在技术、装备、燃料和原料方面支持德国,帮助德国获得提炼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胶的先进技术。19年月1日,美国军火托拉斯杜帮、摩根公司,更不顾凡尔赛和约关于禁止德国输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的规定,同德国缔结了一项出售军火的协定。把飞机发动机和战斗机出售给德国。不久,英国的维克斯一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德国签订了出售军火的合同。英国及其自治领向德国提供了它所需要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合金等战略物资;美国向德国大量供应石油;德国需要的生铁、废铁、铁矿石,也是英、法等国提供的。

  因此,在191年至199年间,德国工业生产平均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而英国在同一时间的每年增长率只有17”。到199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以及钢、铁、铝、电力等的生产已经超过英法,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德国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有了很大的发展,蒂森、克虏伯、法本等一小撮垄断巨头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对德国重新军国主义化和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在逐渐恢复经济实力的同时,德国统治阶级竭力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194年9月,德国政府正式向战胜国提出下列要求:接纳德国加国际联盟,并给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解除德国的战争责任,给德国殖民地委任统治权,修改凡尔赛条约有关军备的条款。1犯5年10月,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会议,这对助长德国的扩张野心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会议确定了德国西部的边界,但却向德国敞开了向东方邻国和苏联侵略扩张的大门,会议还决定让德国加国际联盟。这样,德国就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战胜国平等的权力。洛迦诺会议是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在凡尔赛条约的基础上调解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纵容德国向东方扩张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的里程碑。斯大林指出:“洛迦诺公约是为新战争配置力量的计划”,它“孕育着欧洲的新战争。

  在恢复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同时,德国还采取种种手段重整军备。198年至199年间,德国已有1个飞机制造厂,6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在研制坦克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它还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国建造潜艇和其他军舰,并积极从事军用化学、人造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德国利用西方列强憎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心理,大谈“苏联威胁”,抱怨自己“毫无防御能力”,要求撤消对它的军备限制,实行军备平等。于是,在日内瓦裁军会议期间,英、美、法、意、日五国政府首脑会议便于19年1月通过会议,原则上承认了德国军备平等的权利。在同年举行的洛桑会议上还正式取消了德国的赔款义务。

  19年1月,希特勒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捧上了台,当上了德国的总理。希特勒上台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重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实行法西斯的极权政治,血腥镇压德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力扩军备战,制造舆论,准备冒险发动战争。

  希特勒就任总理后的第二十八天,即19年月7日,精心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国共产党。6周之内,逮捕了德共领导人和积极分子18000余人,取缔了德共在议会中所有席位。随后,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资产阶级政党也相继被迫解散。希特勒还禁止在德国成立新的政党。19年底,希特勒宣布“党和国家合一”,使国家政权完全成为纳粹党的权力机构。194年8月,德国总统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兼任总统,首称国家元首,实行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德国建立法西斯**后立即把国民经济纳战争的轨道,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号,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迅速上升。从19年开始的6年半时间内,德国军费支出高达900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5。194年8月,希特勒秘密下令把陆军限额汄10万人扩充到0万人。195年月,德国空军正式宣布建立,德国飞机的产量迅速增加,194年生产飞机约000架,198年增至500架。195年月,德国还正式发表了重振军备的宣言。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希特勒大造反革命舆论。学校教育全力灌输“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法西斯理论。希特勒想把德国青年培养成“全世界都望而生畏的青年”。他说“我需要看到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的、主人翁气概的、不胆怯的、残忍的青年。绝不许他们软弱和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骄傲的神色和猛兽般独立的光辉。”德国法西斯还编造了一套极端反动的种族理论。说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级的人种”,应当统治其他民族。希特勒叫嚣:“我们要精选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不知温和为何物,这个阶层将认识到自己属于优良种族,因而有权统治别人,这个阶层将能毫不动摇地夺得并坚守它的统治权。”

  希特勒还伪造德国“人过剩”的理论,说消除“人过剩”的唯一办法就是夺取“生存空间”,要“集结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怎样夺取“生存空间”呢?他说:“要解决德国何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动武。要动武而又想一点风险都不冒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扬言要用刀剑去“征服土地”。“任何人要是胆敢对这一行动加以阻挠,就把他撕成碎片。只有当德国重新用刺刀来保卫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权利才能获得保护。”希特勒还竭力煽动**反苏,制造赤色苏联“威胁”的谎言,表示德国重振军备是为了反对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称,德国增加军队是为了“维持和平”,并表示,德国的军事力量“绝不愿为战争攻击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警察扩编为1个军,6个师,约50万人。

  196年月,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莱茵非军事区。这是一项带有很大风险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时德国实力虽有增强,但希特勒羽毛未丰,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战,正如希特勒以后所供认的那样,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个小时,是他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向莱茵区进军,德国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国对德军进驻非军事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而英国则采取纵容的态度。就这样,希特勒以区区4个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虚实,摸到了底细。德军进占了莱茵非军事区,《凡尔赛和约》所给予德国的限制和束缚也就荡然无存了。同年7月,德国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至此,地处欧洲心脏地区的法西斯德国就变成了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动者,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个用武力向外实行侵略的欧洲国家,又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帮凶。意大利经济基础薄弱,在199年经济危机之后,预算出现巨大赤字,全国失业人超过100万。为了摆脱危机,墨索里尼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及殖民地的联系,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5年10月日,意大利出动0万大军,从北、东、南三路侵阿比西尼亚。阿国军民奋起反抗,196年5月,意大利占领了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意大利侵略军以历时7个月,死伤14万人的代价占领了阿比西尼亚,并将其与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合并,组成意属东非帝画。

  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全境后不久,又伙同德国对西班牙内战实行了公开的武装干涉。本来,德、意之间存在着矛盾。194年希特勒企图染指奥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对,意大利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度陈兵意奥边境,使希特勒不得不知难而退。事后,意大利感到在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斗争中,主要对手是英国和法国,意大利需要德国支持,以对付英、法。而德国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希特勒还曾访问罗马,当面吹捧过墨索里尼,两国关系有了改善。在武装干涉西班牙时,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并在196年10月签订了共同协定,结成了“柏林一罗马”轴心。

  在东方,日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化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加快了军事化的步伐。从191年起,日本的军事预算年年上升,196年达到107亿多日元,占财政支出的47以上。日本政府还颁布和修改了许多法令,加强了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控制,逐步将国民经济纳战时轨道。日本的军事工业急剧膨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畸形上升。构成军事工业基础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在1们1年至196年增至00万吨以上。194年初,日本统治集团以国家垄断企业八幡钢铁厂为中心,把属于三井等五大财阀的钢铁公司合并,组成庞大的日本钢铁公司。日本经济军事化的过程,也是垄断资本扩大的过程。到196年,大垄断企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接受政府军事订货达55亿日元之巨。经济军事化促进了财阀同军部的勾结,为扩军备战创造了条件。日本军队得到大力扩充,装备有了很大改善。190年,日军人数为万人,到196年达到8万人。海军总吨位超过150万吨。

  日本强化法西斯统治和实行经济军有化的目的,是为了对外实施侵略扩张,目标首先是中国。19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沟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袭击”日军,并以此为借,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进攻面前,蒋介石密令不准抵抗,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在事变后4个月里,日军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白山黑水间的大好河山全部沦于敌手。19年,日军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奋起抵抗,粉碎了日军占领上海的企图,史称“淞沪之战”。同年月1日,日军帝国主义炮制了伪满洲国,并要国际联盟承认翌年,日本以国际联單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为借,宣布退出国联。〃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后,逐步向华北地区蚕食。19年1月初,占领了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地山海关,月又侵占热河省(今内蒙、河北省之一部并逐步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活动。196年11月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产国际协定》,两国结成了侵略联盟。197年7月7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就这样,日本逐步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首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0年代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不仅令人忧虑,而且十分险恶。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迫在眉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军备竞赛。从194年到196年,日本的军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从44“增加到705,而德国从1增加到67“,意大利从0“增加到5、。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斯大林多次倡议西方国家与苏联联合起来,制止侵略,维护集体安全;但是,在目光短浅的西方政治家们的阻挠下,这种努力都付之东流了。

  196年7月举行的国际联盟会议在英法的纵容下,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为此,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发表了极其慷慨激昂的讲话。他说:“我们在这里集会,是为了结束人们一以就一定会感到痛心的国际生活史的一章。”为此,绝不应奉行绥靖主义。“对我本人来说,我宁愿有一个设法提供某种援助、即使这种援助是无效的——国联,而不愿一个对侵略行为熟视无睹和无动于衷的国联……”

  李维诺夫进一步阐述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并以此作为他的主要任务保证人们对侵略和侵略威胁既不熟视无睹又不置若罔闻。苏联政府及时地和忠实地参加了对意大利的制裁,谴责德国单方面废弃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军备的规定。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地区以后,李维诺夫在国联理事会上说,除非采取有效的对抗行动,否则国联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组织,因为不采取对抗行动“就会使各国放松警惕,就会使人们产生幻想”。与此同时,苏联驻伦敦大使伊凡马伊斯基也在谴责这样一种看法:可以容忍在东方的、不会危及西方和平的侵略。他说:“这是最大的错觉……和平是不可分割的。”

  当时,在苏联和中欧之间,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干,有六个东欧国家:与苏联接壤的有立陶宛、波兰和罗马尼亚,在这些国家西面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的总人接近一亿,其中大部分是斯拉夫人。这块辽阔土地的大部分地区,经济是原始的,生活极端贫困,并且由于存在许多地区性的不和与敌对现象,而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虽然其中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一一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一一偶尔设想过在东欧建立一个有效的力量集团,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匈牙利是马扎尔人的祖国,他们对大小斯拉夫民族都没有什么感情。罗马尼亚和苏联对比萨拉比亚有争议。现在的立陶宛是把帝俄时代的几筱波罗的海省份分割出来而形成的。波兰人和俄国人是宿敌,两国的边界是一条在190年激烈战争之后双方都感到精疲力竭的情况下确定的妥协界线。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条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诞生了,罗马尼亚的地盘则由于这个条约而大大地扩大了。这四个国家都是法国的盟国都像法国一样想要维护凡尔赛“体系”。人们本来可以期望,这一共同目标会使这四个国家在军事和外交上形成牢不可破的团结。其中三个国家参加了“小协约”。“小协约”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保护,使匈牙利的修订边界愿望不能得逞。在南斯拉夫北部有50万马扎尔人,在斯洛伐克有75万,在罗马尼亚有150万。但是,波兰不是“小协约”的成员国。在东欧国家中,波兰是幅员最大、人最多的国家,但它是共同利益中最薄弱的一环,这种薄弱主要是由于它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造成的。

  当时的波兰政府奉行亲德反苏**的政策。19年4月,纳粹头子会唔了波兰驻柏林的公使,同时波兰首脑毕苏斯基元帅同驻华沙的德国武官进行了会谈。次年一月,两国签订了一项十年互不侵犯条约。两国的结合不是偶然的,主要是两国都是黩武主义和独裁主义政权,在意识形态方面都憎恶共产主义。戈培尔、弗兰克、特别是戈林经常访问波兰。在柏林,波兰大使利普斯基可以随时见到希特勒。而希特勒每次公开提到波兰时,气都是和善而友好的,他还吹捧毕苏斯基是那个时代的真正伟人之一。

  鉴于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西方大国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统治集团,在法西斯战争狂人面前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奉行了一种极为危险的牺牲小国和鼓励“祸水东流”的政策,结果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莱茵地区和吞并了奥地利之后,胃越来越大,立即转向他的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着手实施他的“绿色方案”。希特勒现在决意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要从地图上抹掉这个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新取得独立的国家。他对这个国家的新生深恶痛绝。

  希特勒侵捷,仍像并吞奥地利一样玩弄“特洛伊木马”的诡计。在开始时,他并不直接出面,而是唆使他在这个国家的代理人、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党头目康拉德汉莱因出面闹事,制造纠纷,进行颠覆,以便迷惑视听,掩饰他的真实意图。至于这种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希特勒已经在11月5日向军事领袖们所作的演说和“绿色方案”的头几个指示中表示得清清楚楚了:消灭捷克斯洛伐克,攫取它的领土与人民,使之归属第三帝国。

  尽管有了奥地利的先例,法国和英国的领导人仍然没有憬悟到这一点。由于他们政治上的短视,惧怕战争及战后可能爆发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所以准备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给希特勒,作为推动德国法西斯向东反苏的礼物。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本来订有同盟条约,当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法国有义务给予援助。可是纸条约,从来不能保证帝国主义者说话算数。达拉第政府虽然头上多次声明恪守法捷条约中的义务,背后却同张伯伦搞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勾当。198年4月底,达拉第前往英国与张伯伦磋商。张伯伦对达拉第说,英国是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劝法国也这样做。张伯伦和达拉第居然说,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只不过是要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同胞“申张正义”而已。张伯伦说,“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决,而不是征服。”英法会谈后,法国通过外交途径密告希特勒,他要尽力摆脱对捷的条约义务。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军事冲突,而且还助纣为虐,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

  希特勒软硬兼施,一方面以武力吓唬英法,另一方面又伪善地宣称,如果满足德国对捷的要求,它将别无他求,准备同英国达成广泛的协议。

  19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这位69岁高龄而且又役有坐过飞机的人居然降尊纤贵,不惮7个小时的长途、行,到德国最偏远的伯希特斯加登去,央求希特勒千万不要动武,并许诺说,“对元首的要求定将协力促其实现”,并且还在公开场合加以鼓吹。从此,臭名昭著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就这样开始了。

  198年9月9日上午,西欧四大国政府首脑向巴伐利亚州南部优美的古城慕尼黑集中。

  东道主希特勒和他的贵宾墨索里尼曾在前奥德边界上的基费尔斯费尔登会唔,尔后乘德国元首的专列前往慕尼黑。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则在9时以前分别从伦敦和巴黎乘飞机到达这里。还有许多新闻记者也纷纷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因为他们预计,使欧洲一直处于战争边缘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危机就要结束了。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交界地带,即所谓苏台德区,是进行这次力量与意志对抗的直接起因。但是,这天上午,却没有一个人从捷克斯洛伐克来到慕尼黑。直到这天下午,在会议已经开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允许布拉格派代表来,但不是参加会议,而是等待别人把他们国家的命运通报他们。

  莫斯科也没有人参加会议。李维诺夫和苏联的其他发言人对苏联被排斥在外十分不满。但是,大家知道,希特勒是决不会同意给苏联一个席位的。事实上,说服希特勒同意开这个会,已经够难的了,只是由于他的朋友、另一个独裁者墨索里尼在最后一刻向他发出呼吁,他才答应放弃武力解决。

  尽管慕尼黑会议是当时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的焦点,但这次会议实质上只是走一个过场。希特勒邀请他的客人与其说是去开会,不如说是去跳四人舞。

  慕尼黑的正式会议,是于9月9日1点45分在柯尼斯广场的所谓元首府里开始的。这次会议不过是高潮的尾声,只是办一个正式手续,把希特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按时交给他而已。会谈一开始就有一种“普遍亲善的气氛”。形式上没有人当主席,实际上会议完全是由希特勒主宰的。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拼命迎合希特勒。甚至在他作“无论如何要在10月1日进军”的开幕发言以后,张伯伦还要拼命迎合他。

  年后,达拉第对这场景象的描述十分逼真:“希特勒站起来,大骂捷克斯洛伐克人。他骂得可真凶,伸胳膊,挥拳头,指责捷克斯洛伐克人对(苏台德)日耳曼人实行暴政,百般折磨,把成千上万惊恐万状的日耳曼人驱赶出去。希特勒进一步咆哮道:捷克斯洛伐克像现在这样存在下去,对欧洲的和平是个威胁……德国再也不能无视苏台德日耳曼居民的不幸和苦难了!”

  所有这一切根本不是一种和平的表示,只是表明,需要英国和法国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人撤出希特勒想要的地盘,这样一来,就没有必要采取敌对行动了,或者说所采取的行动的暴力性质也就“消除”了。达拉第后来声称:他问希特勒是否打算把捷克斯洛伐克消灭,并德国,如果这样,那他只好回法国去了。大为不安的墨索里尼叫嚷说,这完全是误解。希特勒则用比原先平静一些的语调向达拉第保证,他根本不想吞并任何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只想使所有日耳曼人回到一个共同民族的大家庭。

  这时,墨索里尼从他的上衣外袋里掏出一张纸,说这矣一项折衷建议的草案。草案的第一条规定,捷方10月1日开始撤出;第二条规定,“担保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要向德国保证,撤退工作须在10月10日以前完成,现有设施均不得毁坏”,其实,这是墨索里尼骗人伎俩。这项建议的草案原来是前一天在柏林德国外交部由戈林、牛赖特和威兹萨克草拟出来,并经希特勒审阅批准后送给这位“领袖”的。这样,所谓“意大利建议”不但成为这次会议上的唯一议程,而且成为后来慕尼黑协定的基本条款,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在柏林制造出来的德国建议。

  英国人和法国人当然不知道这份文件的来历。不过,即使他们知道它的来历,他们是否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也是值得怀疑的。张伯伦和威尔逊一边听一边觉得,这是对以往“讨论过的许多问题的合情合理的重新阐述”,因此,同意以这个文件作为讨论的基础。他们曾担心法国人会不同意,但是使他们“感到宽慰”的是,达拉第“当即表示他准备接受墨索里尼先生的文件,作为讨论的基础”。张伯伦马上表示赞同规定10月1日为撤离开始日期的第一条;但又说,他希望仔细讨论第二条。这一条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人要在10月10日以前撒退完毕,而且不能毁坏现有设施。张伯伦显然觉得,这是提出那个最使他烦恼的问题即把捷克斯洛伐克排除在会议之外的好机会。张伯伦问“既然没有机会肯定捷政府会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英国怎能作出这样的保证”

  希特勒对张伯伦提出的问题十分反感。他说,他对捷克斯洛伐克人的保证不感兴趣;他们已经“在准备割让的地方进行破坏了”。墨索里尼支持希特勒这一意见:“等待捷克斯洛伐克派代表来是不行的,在撤退和防止破坏方面,这几个大国应当作出道义上的保证。”达拉第起初支持张伯伦坚持要让捷代表与会的立场,后来便退让了:“要是让布拉格代表参加会议会造成困难,那他准备放弃这一主张,因为重要的是迅速解决问题。”最后经过张伯伦的一再央求,希特勒终于同意了“让一名布拉格代表前来坐在隔壁的房间,以便能从他那里得到保证,并回去敦促捷政府认真贯彻执行。”

  正当会议的参加者再次聚集在元首大厦的时候,一架从布拉格起飞的飞机正在来慕尼黑的途中,机上坐着捷政府的两名代表,一个是捷驻柏林的公使伏伊特赫,马斯特尼,一个是布拉格外交部的休伯特马萨里克博士。贝奈斯总统苦苦哀求,说应当听听他的国家申诉自己的主张,结果只是得到哈利法克斯的粗暴“通知”。那是在9月8日晚上,哈利法克斯通知他,布拉格应当“选定代表捷克斯洛伐克的人,以便明天一接到通知就到慕尼黑。

  这两位捷克斯洛伐克人一下飞机,就像囚犯一样被警察带进隔壁的一个房间里。直到晚上10点,这两个郁郁不乐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给带去见首相忠实的顾问霍拉斯威尔逊爵士。威尔逊代表张伯伦把四国协议的要点通知了他们,并且交给他们,张捷克斯洛伐克人应立即撤出苏台德地区的地图。当这两个使者想提抗议的时候,那位首相顾问打断了他们的话头就走了。他们继续向阿希东格瓦特金表示抗议,然而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位英国外交官告诫他们说:“要是不接受的话,就得完全单独去同德国人打交道。也许法国人同你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讲得客气一点,不过你们可以相信我,法国和英国的看法是一样的,他们不想管你们的事!”

  虽然这会使两位捷克斯洛伐克人十分伤心,但说的却是老实话。9月0日凌晨1点,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就按这个次序在慕尼黑协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协定规定德国军队将如希特勒过去一再预言的那样,在10月日进军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在10月10日完成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希特勒已经得到他在戈德斯堡所没有得到的东西了。

  为了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屈从希特勒的要求,英法政府除了施加压力外,还进行欺骗宣传,说苏联政府不遵守同法国和捷政府签订的互助协定。事实上,在当时策划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这个阴谋诡计的每一阶段,苏联政府都明确了苏联决心履行盟国义务的坚定意志。法国政府于198年9月初询问,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受到袭击,苏联政府将如何对待。苏联政府在答复中提出如下的建议:

  第一,发表苏、英、法三国联合声明,宣布如果德国无故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它们将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敦促国际联盟讨论防卫手段与途径。

  第三,苏、法、英三国举行全面会谈,以讨论技术问题。

  当亲德**的波兰政府准备趁火打劫,参与瓜分从捷克斯洛伐克分割出来的战利品,并在捷克斯洛伐克边界集结军队时,苏联政府对华沙提出了抗议。苏联政府声明,它将把波兰军队进捷克斯洛伐克视为无端侵,并将立即废除波苏互不侵犯条约。

  伦敦与巴黎的诽谤者甚至不惜造谣说,慕尼黑协议是同苏联政府商量好的。事实是,在捷面临危机时刻,只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坚决主张保卫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政府不止一次声明:只要法国履行自己的义务,苏联就立即给予援助。后来斯大林曾委托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转告捷政府,即使法国不出兵,只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坚决抵抗法西斯侵略,并向苏联提出请求,苏联也准备给予军事援助。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统治阶级在这紧要关头拒绝了苏联的支援,在国际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屈服了。他们宣称:“我们宁愿希特勒攻进来,而不愿让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来保卫我们。”

  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签字之后,张伯伦又奴颜婢膝地找希特勒会谈所谓世界和平问题。他向“元首”建议,英德两国进一步合

  作来结束西班牙内战,并建议促进裁军,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加强欧洲政治和平,甚至还建议解决苏联问题。然后首相从袋里掏出一张纸来,上面已经写好了他希望两个人能在上面签字并且立即发表的东西:

  “我们,德国元首兼总理和英国首相,今天再次举行了会议,一致认为英德关系的问题对两国对欧洲都具有最大的重要性。

  我们把昨夜签字的协定和英德海军协定,看成是我们两国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愿望的象征。卜我们决心以协商的办法作为处理任何其他涉及我們两国问题的办法,我们决心继续努力,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原因,从而有助于确保欧洲的和平”。

  希特勒看了一下这个宣言,很快就在上面签了字。张伯伦大为满意。这位蒙在鼓里的英国首相当然不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这次慕尼黑会议中已经商量好,时候一到,他们就并肩对英国作战,就要收拾这位“助纣为虐”的慕尼黑阴谋的设计师。但是不识趣的张伯伦,却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个“很大的胜利”。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自鸣得意地拍拍他的上衣袋说,“我得到它了”。他在边喝咖啡边吸雪茄时宣布:

  “我始终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和平解决办法,这就会为欧洲的和平开辟道路。今天上午,我同元首又进行了会谈,我们两人签署了这个声明”。

  在英国国内只有海军大臣达夫古柏一个人以辞职来抗议张伯伦的慕尼黑之行,在继之而来的下院辩论中,当时仍然在野的丘吉尔在那篇值得纪念的发言中说:“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失败。”然而,据他自己后来回忆,他被迫停下来,一直等到暴风雨般的抗议声平息以后才能接着讲下去。

  在回国后的表决时,张伯伦以66票对144票在下院获得胜利,但是约有0名保守党人弃权,包括丘吉尔、艾登、古柏、阿末利和麦克米伦。为此,张伯伦感到不安,但是毫不动摇地相信他做的事情是对的。

  张伯伦给捷克斯洛伐克人带来的是什么“福音”呢?请看:希特勒根据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11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着80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80万捷克斯洛伐克人。在这个地区内有着大量的捷克斯洛伐克工事,他们构筑了在当时来说欧洲最坚强的防线,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与之媲美。

  这还不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路、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被肢解以后,丧失了66的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繁荣的工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瓜分豆剖了。

  更有甚者,199年月15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签订5个月之后,希特勒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余部分;从此,这个有着178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500万人的国家,被希特勒“从地图上抹掉了”。月日,德国又进一步侵占了立陶宛的默默尔港。4月日,希特勒又下达了侵波兰的“白色方案”的密令。在德意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前,西方国家仍一味迎合希特勒,鼓励“祸水东引”,对苏联政府“联合起来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倡议,采取置若罔闻、极不负责的态度。

  在欧洲走向战争的这一段历史上,199年月1日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在柏林、华沙和伦敦都有频繁的外交活动。法国总统在外交部长庞纳陪同下,到达英国首都进行国事访问。张伯伦为了应付国际舆论,向法国人建议,他们两国同波兰和苏联一起发表一项正式声明,宣布四国将立即协商制止在欧洲发生进一步的侵略行径。天以前,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建议,正像他一年以前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以后曾達议的那样,召开欧洲会议,由法国、英国、波兰、苏联、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参加,采取共同行动来制止希特勒的侵略。但是,英国首相认为苏联的建议“尚未成熟”。他对莫斯科十分不信任,因而认为由英、法、苏、波四国发表一项宣言,就是他所能做的极限了。他的建议由英国驻华沙大使在同一天提交给贝克,但是就包括苏联在内这一点而言,都受到了颇为冷淡的对待。这位波兰外长甚至比张伯伦还要不相信苏联;此外,他也同英国首相一样,认为苏联的军事援助没有什么价值。他保持着这种看法,一直到大祸临头都毫无改变。

  到了4月16日,就在戈林和墨索里尼会谈的当天,苏联外长在莫斯科接见英国大使,并且正式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苏要求缔约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还要求由签字国如果认为合适的话,还可以加上波兰)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斯大林希望西方国家同苏联团结起来。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正如5月4日丘吉尔抨击伦敦迟迟不接受苏联的建议时所说,“如果没有苏联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决不可能的。”然而苏联的建议竟然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惊愕”。

  在下院5月19日的辩论中,英国首相继续对苏联建议采取了如丘吉尔所说的冷淡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张伯伦有点懒洋洋地向下院解释说,“在两国政府之间有一道幕,或者说一道墙,极难穿过。”丘吉尔则在劳合乔治的支持下争辩说:莫斯科提出一个“公平的建议”,它比张伯伦的建议“更简单、更直接、更有效”。他请英王政府“给脑袋里装上点残酷的现实。如果没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就不可能在西方有令人满意的防务,而如果没有苏联,就不可能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

  5月份的最后一天,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又以新的外长身份作他上任后的第一次演说。他批评西方国家犹豫不决,并且宣告,他们要是真想同苏联一起制止侵略的话,就必须抛开枝节问题,在三个主要点上达成协议:

  ―缔结一项纯属防御性质的三边互助条约。

  一一对中欧和东欧的国家,包括所有与苏联接壤的欧洲国家在内,作出担保。

  ―缔结一项明确的协定,规定三国彼此间提供并且向受到侵略威胁的小国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援助的形式和范围。

  但是,英法苏谈判进展仍十分迟缓。波兰和罗马尼亚很乐意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担保,他们拒绝接受苏联的担保,甚至不许苏联军队通过它们的国境去抗击德国。在这种僵局下,莫洛托夫在6月初建议英国派外交大臣到莫斯科来谈判。可是哈利法克斯勋爵不愿意去。艾登表示愿意代他前去,然而张伯伦拒绝了。后来决定派一名外交官前去。待英法代表抵达莫斯科后,莫洛托夫虽和他们举行了11次会谈,但英法代表在实质性的问题上仍拒绝表态。莫斯科对此十分气愤。日丹诺夫在一篇题为《英国和法国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苏联缔结条约》的文章中说广在我看来英国和法国政府似乎并不想努力达成一项苏联能够接受的真正协议,而是想作作姿态,以便向他们本国的舆论表明所谓苏联的不妥协态度,从而好同侵略者缔结协定。”斯大林不信任英国和法国,他认为西方盟国可能到最后会像一年以前在慕尼黑那样,同希特勒做成一笔交易。最后张伯伦在四面八方的猛烈批评和压力下,7月日,才和法国同意了苏联的建议:立即举行军事参谋人员的谈判,拟定一项具体规定英法苏三国如何对付希特勒军队的军事条约。

  与苏联谈判时,张伯伦只派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7月下旬慢吞吞地坐船来到苏联时,还忘了带全权证书。尽管如此,斯大林对这一谈判仍非常重视,一开始就提出缔结英、法、苏三国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并要求保证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有与苏联接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但是英、法政府却不信任苏联,也不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只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却不对苏联的安全承担任何义务。

  到8月中旬,英法两国同苏联的莫斯科的谈判,事实上陷于停顿状态。他们在谈判时不与苏联代表讨论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用什么武力来对付纳粹侵略。他们避而不谈缔结军事条约的实质问题,只就抽象的无关紧要的所谓“原则问题”消磨时间。苏联代表伏罗希洛夫说,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是要制定一项全面的军事条约。”这位苏联元帅提出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有没有规定波兰采取什么行动?一旦战争爆发的话,英国拿得出多少军队来援助法国军队?比利时会怎么办?他所得到的答复都是含糊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法国代表杜芒克说,他对波兰的计划一无所知。英国代表德拉克斯吞吞吐吐地说,目前英国有5个正规师和1个机械化师。而苏联则说,战争一开始,它能派出16个步兵师、5000门大炮、1万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来对付从西面来的侵略者。

  在8月14日一次关键性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元帅强调指出,根本的问题是,波兰是否愿意允许苏联军队进它的领土去迎击德国的侵。如果不愿意的话,盟国又怎么能阻止德国军队迅速席卷波兰呢?他问道:“英国和法国的参谋总部是否认为苏军可以越过波兰,特别是越过维尔那山脉和加利西亚去同德军接触”这是问题的核心。最后,如坐针毡的英法代表认为,伏罗希洛夫提出了他们所没有资格处理的政治问题。

  在8月1日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根据联共中央和斯大林的指示再重申,苏联代表团的愿望是,同意组织三国武装部队的军事合作,苏联同德国并无共同边界,只有苏联军队在有权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的条件下,它才能给英、法、波、罗以援助,如果不允许苏联军队进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他们就无法同英法军队合作。苏联军事代表团无法设想英国和法国的政府和总参谋部,在派出代表团到苏联来的时候,怎么会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不给他们以指示?这只能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同苏联进行认真而有效的合作的诚意。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要求本国政府指示回答苏联关于波兰的问题,等了天都没有回音。在8月17日,杜芒克曾给巴黎打电报说,“苏联是想订军事条约的。它不想要一张没有具体保证的废纸。伏罗希洛夫宣布,只要他所说的那个关键性问题解决以后,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要求巴黎设法使华沙接受苏联的援助,却遭到英法和华沙统治集团的粗暴拒绝。与此同时,英法领导人还背着苏联同德国进行秘密谈判,鼓励纳粹反苏**。在此情况下,斯大林下一步如何行动,就成了全世界所注目的问题。

  世界风云急骤变幻。但是,苏联和英法所进行的谈判,仍迟迟没有进展,陷了僵局。后来,莫斯科突然获悉,英国政府已经在同德国商谈一笔5亿或10亿英镑的军事贷款。这表明西方国家正力图把战争推向东方,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目的。

  对此,斯大林十分担心。如果西方国家这一阴谋得逞,苏联不仅是同希特勒单独作战,而且是同得到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战。这种战争是可怕的。英国大多数人受到张伯伦的蒙骗,以为英法苏三国协议正在趋于达成,劳合,乔治眼光比较锐敏,他说“世界正在巨大的悬崖边上颤抖”。

  莫斯科曾两次向英国人民示意:谈判毫无进展。第一次是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在5月日辞职。10年来,对全世界来说他已成为一个象征,他象征着一个通过反侵略的集体协议来建立和平的计划。斯大林用李维诺夫的辞职来说明这个计划已经失败了。在中国,在阿比西尼亚,在西班牙,在奥地利,在阿尔巴尼亚,在捷克斯洛伐克,在麦默尔,它都失败了一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对侵略者的绥靖或鼓励,这个计划历经8年而告失败。这就是李维诺夫辞职所给予的信号。但是,西方报纸惯于把苏联的事务等闲置之,一致认为李维诺夫必然是因为某些“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清算了”。

  6个星期后,莫斯科又发出另一信号。最高苏维埃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日丹诺夫,7月9日在《真理报》发表文章说,英法同苏联进行的谈判毫无进展。他认为不论英国或法国都不想同苏联结盟,也不准备制止希特勒。7月底,所有欧洲国家的外交部都知道希特勒打算在一个月内夺取波兰走廊。这时苏联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建议英法两国派军事代表团到莫斯科以便规划共同保卫东欧事宜。伏罗希洛夫建议,假如希特勒攻打波兰,由苏联派遭两支军队,一支在北部攻打普鲁士,一支通过波兰南部攻打德国的中部。英法代表回答说,他们必须征求华沙对这个建议的意见。后来他们通知说,波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援助。曾经不惜用威胁手段迫使捷克斯洛伐克人向希特勒屈服的英法政府,现在倒不肯想点办法来促使波兰人接受苏联的援助。谈判就此破裂了。伏罗希洛夫在8月召开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时,把英法的做法称为:轻浮的假谈判。这样斯大林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作出自己的诀择。

  正好,这时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榄枝。8月15日晚上8时,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奉命进见莫洛托夫,并按照柏林的指示,向他宣读了德国外交部长表示准备到莫斯科来解决苏德关系的急电。苏联外长“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这位大使的陈述,“并且表示“热烈欢迎德国想改善对苏关系的愿望”。为了试探对方的意图,莫洛托夫进一步问道:德国政府是否有兴趣在两国之间签订一项互不侵犯的条约?是否准备发挥它对日本的影响来改善苏曰关系并消除边境冲突?如果苏德联合担保波罗的海国家安全的话,德国以为如何呢?他最后说,所有这一类问题“都必须具体讨论,那样,在德国外交部长来到了这里以后,就不会仅仅是交换意见,而是能作出具体规定。”

  莫洛托夫的这些建议,正好是希特勒所希望的东西,他比苏方提出的更具体、更痛快。因为这个条约将使苏联置身于战争之外,从而能使他放心大胆地进攻波兰,而无需害怕苏联干涉。而如果苏联置身事外的话,他深信英国和法国是会不寒而栗的。纳粹独裁者无条件地接受了苏联的建议。舒伦堡大使奉命再次进见莫洛托夫,并且通知他:

  “德国准备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如果苏联政府也有同样愿望的话,这项条约的期限可定为5年,期满以前不得废除。除此而外,德国还准备同苏联一起对波罗的海各国作出担保。最后,德国也愿意发挥影响来改进并巩固苏日关系。”

  德国政府表面上装作不急于同莫斯科“做交易”,其实是非常急迫的。里宾特洛甫在这封电报的后面加上一段“附言”,作为他个人给大使的指示我要求你再一次把这一指示逐字读给莫洛托夫听,并且要求立即知道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先生的意见。为让你心中有数起见,再告诉你一句要绝对保密的话,如果我能在本周末或下周初到莫斯科的话,对我们将特别有利。”

  第二天,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高居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顶上,十分焦急地等待着莫斯科的回答。这次会谈的结果使纳粹头目感到失望。联共中央和斯大林不但知道希特勒在着急,而且无疑也完全知道他为何着急,因此想出种种办法对付他。在德国大使向苏外长读里宾特洛甫的电报的时候,莫洛托夫并不怎么关心它的内容,听完了以后,他就拿出了苏联政府对德国外交部长8月15日第一次来信的书面答复。

  这份答复照会一开头就尖刻地追溯了纳粹政府以前对苏联的敌视行为,并且说,“直到最近以前,苏联政府都一直认为德国政府是在找机会同苏联发生冲突……更不用提德国政府利用所谓**公约努力建立而且已经建立了包括一些国家在内的反苏统一战线这件事实了。”照会解释说,正是由于这个理由,苏联“才参与组织一个反对(德国侵略的联合防御阵线。”

  “虽然如此,“照会中写道,“如果德国政府现在要对过去的政策进行改变,准备认真改善同苏联的政治关系的话,苏联政府表示欢迎,并且准备在自己这方命修改政策,以便认真改善对德关系。”但是,苏联照会坚持认为,这一定要通过“认真而实际的步骤”来做到,而不是像里宾特洛甫所建议的那样跨一大步。

  希特勒接到这个报告后,就不顾一切了。8月18日晚间,他在上萨尔斯堡的夏令总部又给舒伦堡大使发出了一封由里宾特洛甫署名的“特急”电报。指示他“立即安排再次晋见莫洛托夫先生。告诉他,德国外交部长“立即动身来莫斯科”。他来的时候“将由元首授以全权,来全面地而且最后地解决全部问题”。

  现在,希特勒进攻波兰已是箭在弦上。桕林,特别是上萨尔斯堡,空气的紧张几乎叫人不能忍受。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神经质地等待莫斯科的决定。外交部的各种文电透露了威廉街这种紧张不安的感觉。施努尔博士报告说,同苏联人关于贸易协定的谈判已经在前一天晚上“达成完全协议”,但是苏联却拖着不肯在上面签字。他说,“显然,他们是得到了莫斯科的指示,为了政治上的理由而拖延签字”。为此,希特勒火烧火燎,直到8月19日晚上7点10分,那份望眼欲穿的电报终于来了。就在那天下午4点0分,莫洛托夫受权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德国大使,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交给他,并说,如果苏德贸易协定能在0日签字并公布的话,里宾特洛甫就可以在8月6日或在7日到莫斯科来。莫洛托夫没有解释苏联突然改变主意的理由,舒伦堡猜想是斯大林过问了这件事。这位大使还在电报中说,他想劝诱苏联外长同意里宾特洛甫早日访问莫斯科的企图,“不幸,没有成功。”

  在这个成败关头,希特勒决定直接同斯大林打交道。他放下架子,亲自请求这位他长期以来一贯痛骂诅咒的苏联“独裁者”,立即同意他的外交部长到莫斯科去。他给斯大林的电报是8月0曰下午6点45分特急发到莫斯科去的,离他收到舒伦堡的电报刚好1小时。希特勒指示大使立即把它交给莫洛托夫。

  在这封由希特勒签名的直接写给斯大林的电报说:

  “我衷心地欢迎新的德苏商务协定的签字,认为它是改变德苏关系的第一步。”

  “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对我说来,意味着确立德国的长期政策。德国从此将恢复过去若〒世纪中对我们两国都属于有益的政治方针……”―“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先生交来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但是认为迫切需要尽快地澄清与之有关的问题。苏联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的内容,我深信在最短期间就能得到澄清,如果能有一位负责的德国政治家亲自到莫斯科去谈判的话。如若不然,德国政府就无法明白,这项议定书怎样才能在短时期内澄清内容并得到解决。”

  “德国和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已变得不可容忍了……不论哪―天都可能爆发危机,德国已经下定决心从现在以在它支配下的一切手段来保护它的国家利益。”

  “在我看来,鉴于我们两国都建立彼此间新关系的愿望,最好是不要丧失了时间。我因此再次建议你在星期二〔8月日)接见我的外交部长,最迟到星期三,德国外交部长有最充分的权力来拟定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议定书。鉴于目前的国际形势,外交部长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天,至多两天,再长是不可能的。我将十分高兴得到你尽早的答复。”

  在以后的4小时中,从8月0日晚,希特勒给斯大林的呼吁通过电台发向莫斯科开始,到第二天傍晚,纳粹头子一直是处在近乎精神崩溃的状态中。他连觉都不能睡。半夜里,还打电话给戈林,说他心里嘀咕斯大林对他的电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并对莫斯科迟迟未作答复感到惶惶不安。直到1日晚9点5分,收到斯大林同意里宾特洛甫日来莫斯科访问的复电后,希特勒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199年8月日夜里,斯大林接见了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他们商定了协议的文本。但会议的气氛是冷谈的,远远谈不上友好。陪同里宾特洛甫前往的主要助手高斯写道:

  “里宾特洛甫在前言中亲手加进一句有关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的话。斯大林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苏联政府在被纳粹政府劈头盖脑地倾倒6年大粪之后,不能突然之间把一项德苏友好宣言拿到群众面前来。因此,前言中的这一句话就被删去了。”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知道,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他们是敌人,在他们之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条约规定: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进行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条约还规定双方政府今后保持联系,对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双方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以资解决,条约有效期为10年,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条约将被认为自动延长5年。

  据1946年5月0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所载,在缔结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之际,德苏双方全权代表“在严守秘密的会谈中讨论了划分了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问题”,结果达成如下协议,即所谓“秘密附属议定书”:

  ―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势力范围的边界。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那地区的利益。

  ―在波兰国家所属的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

  ―缔约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应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在今后政治局势的进一步发展中方能予以明确决定。要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通过友好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东南欧,苏联提请注意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方面宣布,它对这些地区在政治上完全不感兴趣。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近现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对其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作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时也不应无视它的消极作用。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暂时避免卷战争,赢得了巩固国防的时间,但它也使德国取得了苏联中立的保证,希特勒可以放手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这个条约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统一战线,有助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避免两线作战;但它使欧洲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有利纳粹德国的变化,希特勒在进攻英、法时不用担心东线的苏联,至少是暂时摆脱东西两线受敌的不利处境。这个条约的签订“炸毁了慕尼黑阵线”,粉碎了西方国家企图勾结德国,“祸水东引”的美梦;但是,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以后不再揭露当时的主要敌人一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的罪行,反而与德国发表共同声明,说什么“假如苏、德两政府之努力依然无效,则继续战争之责任自当由英、法负责”,于是苏联疏远了自己可能的同盟者,束缚了自己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手脚,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危险的敌人。199年8月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英法苏联合抗德的可能性化为乌有战前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所以没有形成,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英、法政府应负主要责任,苏联外交政策上的失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中,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苏联这一行动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的。

  当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希特勒的盟友大发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开表示不同意。这个条约对东京是沉重的打击,因为日本已经在中蒙边境同苏联作战,据说,日本头目曾告诉希特勒,他们在8月就可以参加:“大规模的推进”。在反对德国同苏联签订这个条约的叫嚷声中,日本平沼内阁倒台了。伦敦保守党的希特勒支持者脾气发得最厉害。他们第一次叫唤要希特勒的命。但是,张伯伦政府依然故我。其后10天,甚至在希特勒进攻波兰之后,张伯伦仍然企图召集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国(英、法、德、意〕,来商讨同希特勒取得协议解决波兰命运的问题。只有在这种尝试遭到拒绝后,张伯伦才同波兰签订了久经延搁的同盟条约,并且敦促波兰进行抵抗。

  波兰人怎样进行抵抗呢?英国、法国没有送来援助。波兰空军两天之后便不起作用了;两星期内,有组织的波兰军队已不复存在。这个原来亲德、反苏**的政府,受到其“主子和朋友”的收拾后,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仓皇逃到罗马尼亚边境某地。只有英勇的华沙市长留下来了,他把一些宁死不屈的市民召集起来进行最后的抵抗。

  本来唯一能够及时赶来援助的是苏联,甚至许以这种援助的诺言原本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犯;但是,这种援助受到一个憎恨布尔什维克甚于憎恨希特勒的波兰政府的拒绝。在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政府趁火打劫,充当帮凶,如今也落得捷政府同样的下场。英国的顽固分子们,面对波兰人的灾难,同样采取观望态度,在保守党的报纸上,没有表示希望拯救波兰,反而仍旧希望在东欧的废墟上“把战争转向苏联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斯特朗写道,在波兰遭受危难的时候,一位苏联外交家曾对她说:“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从欧洲和亚洲两面夹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就像它反对中国那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我们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持希特勒的伦敦人士之间引起了矛盾。要制止对波兰的侵已经太迟了。张伯伦甚至没有尝试这样做。可是我们已经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阵营,我们将不需要对整个世界作战了。”

  英政治家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首脑的考虑一样,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据斯大林后来告诉丘吉尔说,他在19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定苏联不能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结成靠得住的联盟证明已不可能的话,那为什么不转而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求教了吗?

  到199年7月底的时候,斯大林显然已深信,法国和英国不但不要一个有约束的联盟,而且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目的的根本就是诱使希特勒在东欧发动战争。他似乎已经十分怀疑英国会对被波兰信守自己的条约义务,就同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信守义务一样。而过去两年,在西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于加强他的猜疑:张伯伦在纳粹吞并奥地利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拒绝了苏联关于召开国际会议拟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计划,张伯伦在慕尼黑对希特勒姑息迁就,而且把苏联排除在会议之外;张伯伦在就缔结防御同盟共同对付德国而进行的谈判中拖延退缩,并且让199年夏天稍纵即逝的时光在空话中消磨净尽。

  美国著名记者,《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写道:“有一件事情除对张伯伦以外,几乎对谁都是肯定无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动面前都要动摇的英法外交,现在已经完全破产了。这两个西方民主国家一步一步后退:195年,希特勒公然藐视它们而下令征兵;196年,他进军莱茵兰;198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199年月,他占领了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有苏联在它们一边,它们还能使那德国独裁者对发动战争有所顾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发动战争的话,它们还有可能迅速把他击败。但是现在,它们把这样一个最后的机会都断送了。”

  199年9月17日,正当德军攻占大半波兰、合围华沙并限令华沙当局在十二小时内投降之时,苏联政府向波兰驻苏大使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指出:“波兰政府已经崩溃且已无生命的迹象,这就是说实际上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之间缔结的条约已归于无效……波兰已经成为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的种种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场所。苏联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态度对待这种局势了。”“苏联政府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同胞一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的命运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同胞被抛弃,任人摆布而毫无保障。”鉴于这种局势,苏联政府命令红军总司令部所属部队越过国界,去把西乌克兰和西俄罗斯的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以同样内容发表了广播演说。同日凌晨,苏军越过苏波边境向波兰东部进军,不仅进驻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越过了定松线。苏联所占领的波兰地区面积为0万平方公里,人约100万人。接着,9月8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边界条约,确定了两国“最后的国界”,10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政权并分别并苏�

  ��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德国法西斯大举进攻波兰后,苏联为了防止战火东延,从199年9月到1940年8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而其第一步就是出兵波兰占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苏军开波兰,加速了波兰的灭亡。苏联在东方战线建立过程中暴露了大国沙文主义,伤害了西邻小国的民族感情,从而易为法西斯德国所利用,把它们拉上反苏的轨道。同时,苏联为了本身的防务,恃强并吞邻国领土,并获得德国法西斯的支持,也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从而增加了英法美等国的疑虑和反感,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诚然,苏联推行东方战线政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苏联面临强敌压境的危险局势。然而,即使为了确保苏联的安全,防御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也决不能吞并别国的领土。尊重所有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任何国家,决不能借本国的安全和防务的需要,借不同意邻国的内外政策或借邻国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和威胁,而强行占领别国的领土或迫使其改组政府。

  当时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种种反应。

  东欧的看法认为,希特勒原来打算不仅要占领菠兰,而且要往东南插到巴尔干,还可能要往东“插向波罗的海各国,尽可能地深,把利沃夫城当作纳粹乌克兰的首府。德国人的战略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在粉碎了波兰前线以后,德国人并没有停下来收拾波兰战场,而是横扫波兰向前进军,朝东南到利沃夫,朝东北到维尔那据说,罗马尼亚的“铁卫队”曾经计划举行广泛的暴动,以迎接德国军队的到来。德国军队接近时,卡利奈斯库首相就被刺杀了。靠近波兰边境的一个罗马尼亚城市确实爆发了暴动,然而一看到河对岸是苏联军队而非德国军队时,暴动就消沉下去了。

  据9月8日《纽约时报》的电讯说,伦敦方面认为,“苏联人的行动已阻止了希特勒对于罗马尼亚所抱的野心。”9月7日,美联社从东欧发出的一条电讯说:“对苏联的尊敬已经大大增加了;毫无疑问,农民们宁愿要苏联人而不要德国人呆在他们的边界上。”

  苏联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给予的喘息机会,积极准备了防御,而且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措施来阻挡德国渗东欧各国。希特勒后来在他对苏联的宣战书中透露这一点,并且极为愤恨地列举了苏联人民阻挡他的那些行动。

  斯大沐的头一个措施是通过缔结一些同盟的办法沿着苏联的西部边境建立一条很宽的缓冲地带。在把0年前波兰违背国际联盟的意旨而夺走的立陶宛故都维尔那交还给立陶宛,从而打好广友好住来的基础以后,莫斯科邀清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派遣它们的外交部长到莫斯祠去讨论缔结一项同盟的问题。他们分别来到莫斯科并且在文件上签了字。到199年10月10曰离苏联人把军队开进波兰还不到一个月,他们已经同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结成了军事同盟,而这三个国家,过去曾经是敌军侵的大道。原来是彼得大帝建造的一系列强国的海军基地,就这样归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虽然大多数美国报纸谴责这种行动,但是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扨抓到了问题的所在,他说:“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苏联正在建立一片从波罗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的防御地区。”

  随之而来的是戏剧性地把50万日耳曼人从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驱逐出境。希特勒的宣战书中表明了他对这件事多么切齿痛恨。他说:“远比50万还多的男女被迫背井离乡。对这一切,我保持了缄默,因为我当时不得不如此这并不是一个心满意足的胜利者所说的话。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是那些波罗的海国家中的上层,其中有一些人几世纪来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贵族。在俄国革命时,就是这些人把德国军队引进来推翻当地红色政权的。驱逐了他们,也就驱散了对苏联最危险的欧洲方面的第5纵火。

  希特勒看到:苏联作为一个中立国家乃是他走向世界霸权的直接障碍。在互不侵犯条约存在个月里,苏联已经三次阻止了纳粹的前进。苏联进军波兰把希特勒的东进阻滞了一年。苏联进军比萨拉比亚牵制了希特勒对英国的侵。莫斯科在巴尔干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强权政治,把希特勒拖住在达达尼尔海峡。

  希特勒看到:苏联中立的孤掌对他的阻碍,要比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等整个欧洲的武装部队加在一起对他的阻碍大得多。因此,他回转头来,用法西斯最强大、最野蛮的进攻打击苏联。

  斯大林希望战争将局限在资本主义阵营之内;但是,又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准备。苏联一旦遭到进攻,红军坚决反击,把敌人消灭在侵的土地上。根据斯大林的倡议,联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红军的决议,强调必须开展全面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工作。

  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国防人民委员部对红军和后备队进行了认真的全面训练。当时担任国防人民委员的伏罗希洛夫在党的一次会议上说:“技术的进步,军队结构的变化,都预示着未来的冲突将采取新的形式。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在未来的战争中,前方和后方的概念将失去意义。飞机、坦克、化学武器这些战斗工具将不理踩过去的界限,或者说,旧概念中前线的界限对这些武器来说已不适用了。”伏罗希洛夫一方面高度估价军事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同时他又经常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他指出,“可认为,工业化在未来的武装冲突中将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军队指战员的作用,人的作用,过去是,将来仍然是主要、决定性的。因此,我们的红军,从战士到高级指挥员,具有相当训练有素的战斗力是很重要的。”

  斯大林在处理外交政策中,表现了极为谨慎、克制和现实的态度。他需要时间来加强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力量。在东西两面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力图扭转或至少推迟必将爆发的战争。为此他推行一项集体安全政策。0年代初期,苏联同波兰和芬兰谈判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年6月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外长建议签订一项多边互不侵犯条约,这导致苏联同它南面和西面的所有邻国都签订了条约。此举对维护苏联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尽管苏联和中国于19年恢复了外交关系,但191年9月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在远东就给苏联的利益与安全构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斯大林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俄国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所蒙受的耻辱仍记忆犹新。尽管日本人多次挑衅,他们仍然“泰然自若,不动声色”,表现了“顽强的克制和极大的耐心”。斯大林最担心的危险是日本侵犯蒙古,这个国家当时起着缓冲国的作用,而且实际上是苏联的保护国。如果日本人这样做,战争就无法避免了。当时日苏关系非常紧张,两国都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苏联匆忙调兵遣将,并制订了计划在远东发展工业以加强国防。斯大林继续严守中立,拒绝同英国和美国合作反对日本,甚至不参加国联的一个调查满洲局势的委员会。他决不做任何可能“被用作发动战争的借的事”。

  19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战争的阴云在欧洲上空集结。希特勒一再表示敌视苏维埃政权,并宣布他对乌克兰和苏联其他领土的要求。他的侵略扩张政策令人不安。在希特勒担任总理的最初几年,斯大林没有公开评论德国,他希望德国人信守原来的边界和条约。但他密切注意着能表明希特勒真实意图的迹象。当时斯大林首先关心的是苏联边界的安全。德国人通过北波罗的海挺进的线路是毫无障碍的;由于波兰已经屈从,从中路进苏联的路线也打开了。苏联政府于194年夏季分别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订的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南边界的安全。但斯大林明白,波兰人对俄国的几百年的宿怨使波兰成了他的最危险的邻国。

  为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94年9月,苏联参加了国联。莫洛托夫在195年1月8日第七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到了“同国联合作的权宜之计”,说苏联政府不会轻易地过高估计这种组织的重要性。他接着谴责了德国的种族理论,引用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对苏联的“领土征服政策”。他虽然对苏联军队的强大力量充满信心,但德国的扩军步伐有高度发达的重工业作后盾,远远超过了苏联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局势的发展十分担心。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灵活的外交政策,既坚持争取集体安全,同时不仅在道义上支持成为侵略牺牲品的爰好和平的国家,而且给它们以实际援助。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根据联共中央的指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197年7月,曰本大举侵犯中国以后,苏联政府给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贷款,用于购买苏联的装备。在这笔贷款项目下,苏联仅在198年到199年就向中国运送飞机777架,坦克8辆,载重汽车1550辆,大炮和榴弹炮15门,机枪955挺,步枪5万支,还有大批飞机炸弹、炮弹、子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苏联空军的志愿飞行员在中国英勇地同日本侵略者作战,其中一些人在中国牺牲,并且安葬在中国土地上。

  苏联也曾给予西班牙人民以巨大援助,帮助他们英勇反击佛朗哥叛乱分子及其后台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当时,西方各国,尤其是英、法统治阶级,既害怕西班牙民主力量的胜利,又害怕严厉的制裁将触怒法西斯强盗而引火焚身,乃以表面“公正”的态度,策动欧洲7个国家于196年9月签订了不干涉协定。接着又在伦敦成立“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委员会。名义上对作战双方实施军火禁运,事实上只是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得不到武器供应,而叛军却能自由地从德国和意大利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其中包括从英、法等国转卖的武器和物资。西班牙民主进步力量和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颠覆的危险。

  在此情况下,世界各国人民积极声援和支持西班牙人民,苏联政府对西班牙人民也给予了包括飞机、坦克、和粮食等的物质支援。仅在196—197年,苏联就向西班牙共和派提供军用飞机800多架,坦克6辆,装甲车10辆,大炮1550多门,机关枪1500挺,步枪50万支,大批子弹、炮弹和其他军用装备、药品和食品。应共和政府的请求派往西班牙的苏联军事顾问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精力都献给了委托给他们的事业。许多苏联志愿军加了共和派军队。他们作战英勇。他们忠于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奋不顾身地同法西斯分子战斗。对他们的功绩,西班牙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欧洲和亚洲法西斯军事威胁的增长,迫使苏联政府采取措施来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经济国防实力。苏联的经济成就是完成这项任务的物质基础。197年,苏联政府的军事预算拨款由原定40亿卢布增加到175亿卢布,以保证更多地生产军用产品。结果,军队得到了更多的新武器和军事装备。!

  苏芬战争之后,斯大林决心就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红军的人事制度以及战略战术进行彻底的改革。朱可夫后来称1940年为“大转变的一年”。军官的地位和权威提高了。将军和其他军官以及军士的军衔都得到了恢复。由于“大清洗”的缘故”在这次战争中,感到训练有素的军官极其缺乏,所以开设了军官集训班。在大清洗中判刑的4000多名军官被召了回来,其中包括罗科索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和托尔布欣。后来他们都成了苏联的元帅。对军事条令做了修改,强调的重点放在指挥和纪律上。

  在这些激动不安的日子里,斯大林除了放手提拔具有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中下级军官外,还着手精心选择他的最高级军事指挥员。

  斯大林是个事必躬亲的领导者,对大事尤为注意,凡有关加强武装部队的各项工作,从挑选高级军官到实现机械化的计划,特别是采用丁一4坦克和新式火箭炮(喀秋莎)等,斯大林都没有依靠政治局、总军事委员会或其他机构的正式会议。他重视直接的个人接触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提供的第一手材料。

  在联共召开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作出了加强国防工业的决定。决议指出,航空工业、化学工业、弹药工业、电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其他许多有国防意义的部门的领导人,应当从会议的批评中吸取教训,大力改进工作,否则就要被撤消领导职务。大会通过的最后一个和平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要求国防工业在1941有很大发展。

  作为国防基础的国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联共中央和斯大林强有力的领导下,前两个五年计划都超额完成了。工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四年中增长了一倍,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了1倍。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强调指出,在执行前两个五年计划的过程,鉴于国际形势大大复杂化而不得不对重工业的发展计划作出重大修改,大大加速了国防工业的进度。按照第三个五年计划〔198—194年)的要求,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仍然得到了特别迅速的发展。整个工业年产量平均增加1,国防工业则增加了9。许多机器制造厂和其他大工厂转为生产国防技术装备,一批大型专业军事工厂开始兴起。联共中央为使国防大厂得到所需的一切和保证完成生产任务,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负责人,并派去了著名的专家。从建厂到生产,斯大林亲自为国防工业作了大量的工作。他结识了几十个工厂经理、党组织负责人和总工程师,常会见他们,以他固有的坚定不移精神要求他们完成预定计划。就因如此,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脉搏跳动得更快了,在临战前的年月里,达到了最紧张最充分的程度。整个国家的生活也变得更集中了。

  199年9月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特别会议,通过了《普遍义务兵役法》。根据新兵役法,应征年龄19岁,中学毕业生服役年龄为18岁。为了更好地学习军事,延长了服役期;陆空军的初级指挥人员由两年改变为年,空军士兵、边防部队士兵和初级指挥人员延长到4年,海军部队和舰艇人员延长到5年。到1941年1月1日,陆军、空军、海军和防空军较199年增加了18倍,总数发展到4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还对国民进行普遍的军事训练。公民首先是青年,在伍前接受了保卫袓国的训练,这个传统受到普遍的欢迎。从事群众性国防活动的是苏联支援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协会。到1941年1月1日,这个协会的成员达100万人以上。每年有好几万飞行爰好者、跳伞员、射手和航空机械师,在00所以上的航空和汽车摩托俱乐部、航空学校和滑翔俱乐部学习专业知识。青年伍前学到的这些技能,后来在民兵和游击队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各级指挥人员的专业训练方面,有00所以上的军事学校,19所学院,10个附设在普通大学的军事系,7所高等海军学校,几十万人在院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这些训练,大大提高了红军指战员的军事素质,为反法西斯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陆海空军的装备也大大加强。仅就空军来说,1940年底航空工业比199年增长了70“以上。除了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转归航空工业的企业,还兴建新的航空发动机厂和航空仪器厂。根据准确的档案材料,从199年1月1日到1941年6月日,工业部门为红军提供了17745架作战飞机,其中有719架新式飞机。

  1940年春夏两季,德国对西方的闪电进攻更加剧了苏联战备的紧迫性。希特勒继占领挪威和丹麦之后,又于5月侵荷兰和比利时,英国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但是,使苏联人最感到震惊的还是法国一败涂地,德军于6月14日占领了巴黎。斯大林原以为法国军队有马其诺防线做掩护是安全的,拥有绰绰有余的力量顶住德国人,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身上了。苏联人的心情秦复杂的,除了赞赏英国单枪匹马地反对德、意的立场外,普遍担心英国会同德国媾和,使希特勒得以腾出手来攻打东方。

  就在紧张的时刻,斯大林决定组建新机械化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以及反坦克部队。按照计划,要装备齐这些新建的机械化部队,仅新式坦克就需要16600辆,总共需要坦克万辆左右。一年之内要生产这么多坦克实际是办不到的。为此,斯大林号召加紧生产,延长工作时间。他说:“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大约就在这时,斯大林要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就德国侵可能采用什么汁划,起草份全面的参谋报告。在1940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否定了这份报告。沙波什尼科夫认为,德国的主攻方向将在波罗的海和普里皮亚特沼地之间,针对着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斯大林仔细听了这一汇报,并几次走到图前,然后不以为然地说:“我不明白总参谋部为什么拟订了把兵力集中到西部方向的方针。有一种说法汄为,希特勒将沿最短的路线对莫斯科实施主要打击。但是,我认为,对德国人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乌克兰的粮食和顿已斯的煤。没有这些最重要的资源,德国法西斯就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希特勒已经在巴尔干站稳了脚跟,看来他准备对西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当时斯大林在苏联全党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没有人想到去怀疑斯大林的意见和他对形势的分析。但是,斯大林在判断敌人的主要突击方向上犯了错误。由于这一错误,不得不在战争的前些日子里,把早先集中在乌克兰和后来调往那里的第19集团军全部和第16集团军的许多部臥和兵团,大约一百个师转移到西南方向,对战争初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941年春天修订作战计划时,对于现代战争初期的作战特点也缺乏充分考虑。当时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和总参谋部认为,像德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战争,应该还像以前那样开始:先在边境交战几天以后,双方主力进交战。对希特勒的“闪电突击”和雄厚的人力、物力估计不足。并认为敌人兵力在集中和开展的时间方面,也会像苏方一样。事实上,无论是兵力还是条件都相差悬殊。

  战争前夕,德国同被它占领的国家一起,丰产钢180万吨,煤6964亿吨,苏联钢产量180万吨,煤产量1659亿吨。德国的弱点在石油开采方面,但由于从罗马尼亚输石油,依靠已建立的储备和合成油料的生产,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

  德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经济潜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0个以上的大军事工厂。军事生产1940年比199年增加了,比19年增加1倍。1941年德国生产11万多架飞机,500辆坦克和装甲车,7000多门75毫米以上径的大炮,170多万支步枪和自动枪。此外还有掠夺来的大量武器,以及仆从国和被占领国的生产能力。

  截止1。41年6弓,德国军队比1940年增加55万人,总数达到850万人,即14个师。而苏联到6月份,连同征召的补充兵员在内,共有500多万人。希特勒认为,进攻苏联的有利时刻来到了。

  11年月底,苏联政府已经获悉,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柏林与法西斯德国的里宾特洛甫和军界首脑进行了极为秘密的谈判。他们谈判的内容,莫斯科是不难猜到的。希特勒试图建立德日联盟,形成对苏联的军事包围。这实际上意味着苏联必须进行两线作战因此,保卫苏联的远东安全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为了延缓战争爆发的时间,争取避免两面作战,在松冈途经莫斯科时,经过多次谈判,苏日双方签订了“中立条约”。

  苏9中立条约于1941年4月日签订。条约为期5年。条约规定:“双方应维持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并且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条约指出,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或第三国家集团的军事行动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应守中立,苏联政府知道,苏日中立条约能减少日本进攻苏联并迫使它两线作战的危险,但不能完全保证法西斯德国的盟国一一日本军国主义遵守签订的条约。因此,在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不得不在远东保持大量的兵力。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这个条约使苏联赢得些喘息时间。

  虽然在1941年的头几个月里,苏德在形式上还保持着正常关系,但却日益紧张起来。月,保加利亚加了轴心国,南斯拉夫也同意加。然而,月7日,在南斯拉夫爆发了反对亲德政府的暴动,结果成立了以西莫维奇将军为首的新政府。斯大林不失时机地同南斯拉夫的新政权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可是当德国军队侵南斯拉夫、无情轰炸贝尔格莱德的时候,斯大林却无能为力。

  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5月5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向几百名刚从军事学院毕业的军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强调了红军建设中实现现代化和更新装备的重要性。他提醒他们说,局势很严重,不能排除德国在不久的将来发动进攻的可能性。他坦率地告诉他们,红军还不够强大,还不能轻而易举地粉碎德军,红军仍然缺少现代化的坦克、飞机和其他装备,红军的官兵仍在训练的过程中。苏联政府正努力通过外交和其他办法把德国人拖到秋季,冬天的到来会把德国人的进攻推迟到194年。如果苏联的策略获得成功,那么同纳粹德国的战争几乎必然会在194年发生,但这就会贏得几个月的宝贵时间。“从现在起到8月份”是最危险的一段时间。

  这次会议之后,苏联有意做出“亲善”的外交姿态,继续煞费苦心地设法防止任何像是挑衅的行动。1941年6月14日,苏联塔斯社授权发表了一项只能是麻痹自己的声明,进一步强调了同德国的“友好关系”,说德国“和苏联一样坚定不移地恪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条款”,并且否认从伦敦散布出来的“两国在近期会爆发战争的谣言”。柏林方面对这些姿态置若罔闻。希特勒已经下定决心实施他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在侵苏联的前一天晚上,希特勒给墨索里尼写了一封《关于消灭俄罗斯的计划》的密信。他在信中写道:“当我作出这一决定后,内心感到我又获得了自由。

  在这些日子里,克里姆林宫的空气异常紧张,斯大林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清楚地知道,同法西斯德国这样一个有经验的强大敌人作战,将给苏联人民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所以他竭尽全力争取时间,加强战备,尽量防止战争在1941年爆发。但是能否获得成功,也没有把握。这时,各种各样的相互矛盾的情报和谣言传送到他面前。德国的参谋长于1941年月15日发布了一项“用假情报迷惑人的特别训令”,以掩盖“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传出的假情报说,“德国军队在东线的调动,原属于历史上最大的迷惑演习,旨在分散人们对侵英国的最后准备工作的注意。”毫无疑问,斯大林也受到了这种假情报的影响。他不相信希特勒会孤注一掷,背离俾斯麦的东方政策的传统,即“要求德国在西方进行战事时,应该避免对俄国的战争”。

  1941年4月初,丘吉尔给斯大林发来一份亲启电报,提醒他注意德国军队的调动和德国即将向苏联发动进攻。此后,英国方面于6月18日向苏驻伦敦大使发出紧急警报。苏联驻柏林大使馆的报告以及苏联在日本的杰出的情报人员理查德,佐尔格的报告,都提到了德国侵苏联的确切日期。斯大林对这些报告均持怀疑态度。他仍然极不信任英国,他既不信任张伯伦,也不相信丘吉尔在外国武装干涉期间的所作所为。斯大林认为,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府正竭尽全力怂恿德国对苏联作战,认为他们正处在严重军事形势之下,为了避免本身覆灭,非常希望德国进攻苏联。尤其是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于1941年5月11日飞往苏格兰,这更加剧了斯大林对英国秘密外交活动的怀疑。

  1941年春天,西方国家盛传苏联对德国进行大规模军事准备的挑拨性消息。德国报刊大肆渲染这类消息,并且抱怨说,这些消息使苏德关系受到损害。“你看,“斯大林说,“用苏联人吓唬德国人,有人就唆使我们敌对,以收渔翁之利。”

  斯大林对希特勒过分小心谨慎,总希望推迟战争爆发,最后导致了适得其反。对德国无数次破坏已签署的协议未作应有的反应,纵容了一天天变得蛮横无礼的希特勒,使他相信苏联软弱。甚至到了最后时刻,即德国军事机器的弹簧缩到准备对苏联实施致命打击的时候,斯大林还希望能防止发生可怕的冲突。但是,柏林已作出了决定:使用外交语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