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教授三人终于追赶上来,刘教授见到我们,脸上多了一些尴尬,川子有些鄙夷的看着他,脸上对他的不屑尽显。
古教授说“这里就是画卷中的水车所在的位置,我们下一步应该继续寻找画面中出现的宫殿,只有找到那里,才有机会收集到夜弦古城更多的线索。”
众人对古教授的话都表示赞同,我们跟着古教授走出了屋子,看到下落的水流在倾斜的水车下方形成了一个水潭,水流漫过水潭,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向一侧的黑暗深处流去,我们来到水潭边缘,看到河道里的流水足有一米深,三米宽,可能是外面下了暴雨的缘故,雨水增加了河道的流水量。
沿着河道向前望去,是一条三米高的洞道,洞道里一片黑暗,不知通向何处。
我们走上河岸,洞道里竟然有阵阵寒气袭来,众人都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
我们沿着河岸向前走,没走出几步,却见到身旁的洞壁上出现了一个洞口,我们慢慢走近山洞,看见山洞足有上百平米,山洞里面放着很多的陶范。
古教授用手轻轻拿起一个陶范说“这些陶范是古人用来制作青铜器的模具,古人把铜矿石融化,得到了铜水,再浇灌到提前做好的陶范中,就制成了青铜器的原型,然后还要经过修整和打磨,看来夜弦古人来到了此地,并在这里制作了大量的青铜器,如果他们制造了青铜器,就说明这里也应该存在铜矿。”
川子好奇的问道“我们刚刚经过的屋子里有铁饼,难道是用来粉碎铜矿石的?”
古教授点了点头说“很有可能,把铜矿石粉碎后,再提炼铜水,会节省很多时间,也节约了融化铜矿石耗费的木材。”
我也好奇的问道“那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又是怎么出现的?”
古教授说“古人在制作陶范时,也需要花费很多功夫,对组成陶范的泥料有很高的要求,陶范的泥料以粘土居多,混以烧土粉、炭末,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制成的陶模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纹理复杂的青铜器,在古时,都是能工巧匠们一次一次在掏模上雕刻的,他们先在没有完全硬化的素胎上用色笔起稿画出纹路,而后再根据纹路进行雕刻,最终再进行焙烧成型。
待陶范准备完毕,把陶范固定好,有的陶范还需配以陶芯一起使用,才能生成中空形态的青铜器。
而有的青铜器不能通过陶范一次成型,还需要分步制成再进行焊接。
当一件件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这又是一件急费工时又考验能力的工作,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及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一件青铜器才算制造完毕。”
听完古教授的介绍,所有人都愣住了,对古人制作青铜器的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们从装满陶范的山洞中退出来,回到河岸边,沿着河岸向深处继续走,不久又在河岸边看到了几个山洞,里面还是堆放着很多的陶范和成堆的石块,古教授说,那些石块就是铜矿石。
我正在拿着一块铜矿石细致的观察着,川子用手碰了碰我,只见前方河水上出现了一座石桥,我们沿着石桥来到对岸,河对岸出现了两个山洞,洞口处堆积着更多的铜矿石,而山洞中放着两个冶铜炉,冶铜炉旁边放着鼓风踏板。
古教授激动的说“我们终于找到了古人制作青铜器的地方,竟然保存的这么完整。”
我们眼前的冶铜炉有三米高,是由耐热度极高的陶土制成,下方有放置木炭的进口并连接着鼓风踏板,另一侧则有一个铜水流出的引流口。
冶铜炉旁边还堆放着很多干枯的木材,和几件存放铜水的陶器。
白秀儿急忙拿出笔记本,把在这里的发现都记录下来。
刘教授说“没有想到,古时的夜弦古人竟有这般能耐,竟然能找到大山下的铜矿,并能全城人一起迁移到这里,重新开始他们擅长的青铜冶炼。”
白秀儿问道“冶炼青铜器一定会有炉渣吧,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炉渣呢?”
古教授说“可能古人顺着河道把炉渣排放到了哪里。”
川子眼冒金光说道“他们的冶铜炉应该不止这一处,炼好的青铜器也应该在前方的什么地方放置着,还记得墙壁上有一幅画里面画着一座宫殿,我们应该继续向前走,或许就能找到宫殿的位置,到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更多夜弦古人制造的青铜器了,这对古教授的考古研究一定更有帮助。”
我看了看川子,这货竟然给我抛了个媚眼,他的心思我自然知晓,不弄点古董出去,他是不会死心的。
众人看了看古教授,毕竟我们此行是来考古的,要看看他对这古人炼铜的地方考察的是否详细。
果然,古教授没有理会我们,戴着白手套,对这里的东西又仔细观察了一番,还和白秀儿交代了一番让她把一些东西做记录。
我们正好趁机在原地休息,喝了着淡水,吃了着食物,我看向一旁的刘教授,此时并未和古教授一同工作,坐在不远处只顾着吃东西,我猜想这个老东西在考古界一定是个赝品。
终于,古教授说“我们继续往前走吧,这里能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已经记录下来了,等我们能走出去,再带领国家的技术人员过来,揭开这里所有的秘密。”
我们沿着河道,向前又走了几分钟,忽然前方的河道出现了分叉,向两侧延伸出去,形成左右两条洞道。
左侧洞道中的河道两侧较为平整,河岸上平铺着黑色方砖,右侧的河道河岸两侧都是高低不平的土路。
我们当即决定向左侧的河道挺进。
我们沿着几米宽的河岸一直向前走了两百多米,这里除了我们轻轻的脚步声和旁边似有似无的流水声,没有任何生息,安静的让人恐惧,我们边走边警惕的观望着四周。
忽然,前方变得豁然开朗,一座百米宽的古城池出现在眼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