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中的主要变革时期有:(一)魏晋时期的艺术自觉、画论与山水画的诞生、(二)中晚唐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三)北宋文人画与文人画论、(四)元代文人画的自我表现、(五)董其昌的集大成、(六)清末民初西画的传入。关於这些不同变革时期的重要性,学者之间有不同的看法。由於中国绘画史中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为重要的特徵,因此有学者中晚唐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为最重要的变革。另外,这几个变革期大致为学者们所认可,但是对於各个变革的内容与发展的理解,其实并十分均衡。关於这些不同变革时期的研究,其实正是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重点。
中国绘画史的特徵为1、线描主义。2、绘画与文字的关。3、传统与复古。4、山水画的独特性。线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在绘画中使用线条是亚洲乃至西欧都可以见到,但是放眼世界各文明,像中国一般重视线条,很早认识到线条的抽像性美感,以线描为主要的造型与表现的方式,并且提升到理论性的层次,视为绘画最根本的原理,在世界艺术史中是独一无二的。此外,中国绘画是由“用笔”来认识线条。线条指形式上的表现,用笔则是指画家提笔的运动方式,在运笔的过程中,连接了画家与形式表现的关。“用笔”往往被由技法提升到画家内在精神的层次。在历代画论的文字中,都特别强调用笔的重要。
传统画史的讨论中,特别重视用笔的问题。以下举出一些关於画论文字中有关“用笔”讨论,例如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於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其中特别讨论诸家用笔的特色,并以用笔的特色来归纳顾、陆、张、吴的个人画风。在五代荆浩的《笔法记》中,提到“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关於“迹画不败,谓之气。”的意义,文中有加以说明:“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一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於山,桥不登於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换言之,有形之病尚可修改,无形之病不可修改。而无形之病的关键在於用笔的四势。十一世纪后期郭若虚《图画见闻》卷一〈论用笔得失〉也谈到“凡画,气韵本乎心,神彩生於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由上述引文,可知传统画史中对於用笔的重视。
关於绘画与文字的关,可以分别由:(1)描法、画法与书法的关系、(2)文、榜题、题画诗、(3)书、画与作者的气韵、人品的关。书法与绘画均以毛笔为工具,这是出现书画同源论的主要原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二卷“论顾陆张吴用笔”之中,说明了一笔书与一笔画的关:“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文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在这里,张彦远将张芝的一笔书与陆探微的一笔画相提并论。重视书与画的关为中国绘画史的特徵,历代画论文字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不过实际绘画的表现,如何看出具体的书与画的关,则是一个必须审慎应对的问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