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见知县夫人
衙门里派了官差带着阳县各村的村长和里正来了玉兰村。
谢宁和萧煜陪着金大郎一起接待这些人,而玉兰村的村民今个儿虽然人在田地里,眼神早朝这边瞥过来了。
谢宁站在金大郎的身后,带着他们直接上山看水库,这水库连着的正是一处山泉水,到了雨水丰富的季节,水库若是满了,堤坝口就会有水自动流出,多了就往河里放。
这些村长里正们在水库边看了许久,直叹这法子倒是好,想必这水库也挖了好久,这么大的水库,是几代人的心血,难怪玉兰村丰收,原来如此。
今年入秋的税赋,玉兰村的村民缴得最快,根本不必人去催。
里正谢洋这一次被官差给夸赞了,心情大好,朝谢宁看来一眼,心想着当初好在没有帮着谢义一家,看来这金大郎还是有些能耐的,如今的玉兰村上下一心,果然不能只让谢义一家一直把持着玉兰村的。
从水库上下来,看到底下的农田齐齐整整,水田里也堆了肥料,冬田里的水竟然没有干枯。
现在玉兰村有四头牛,虽然其中三头牛是谢宁手上,但她一直愿意给村里人用,再加上金大郎买的牛,村里头根本不缺牛用,瞧着这些农田翻种的多好,由于有牛耕地,这不,都入冬了,农田里的水都没有干呢。
这些人很是羡慕,想他们方圆几村都不见牛,又如何耕地去。
这一日,玉兰村的村民款待了各位村长里正官差,各家各户都送来好吃的,就在村里的议事堂内吃的午饭。
吃过饭后,他们也要离开玉兰村去了,官差要回城里禀报情况,谢宁和萧煜也决定一同去一趟城里,她要见知县夫人,其名是要感激夫人,将玉兰村评为模范村,其实她是想去探一探夫人的口风。
赶着马车,与这些官差走在了一起。
进了城,这些官差去了衙门,对谢宁也还挺客气的。
而谢宁和萧煜却是直接到了知县府的侧门,门防第一次见到她,将她拦下,只派人进去通报。
施氏得知谢宁在府外,虽然没有先递拜帖,但她并没有介意,却是让人将她引了进来。
知县府果然是与常府不同,明明官高一级,可是府上却是朴素,而且府邸也不大,府中的下人不多,下人穿的也多是布衣,跟着下人来到主院,堂前有两个打帘的婆子,也是一身的布衣。
谢宁走了进去,施氏一身青衣坐在堂前主座上,面目清秀,身姿端庄贵气,身上的首饰也很素雅,但人看着就与这些地方贵夫人不同。
施氏看到她露出一个笑来,邀她入座。
里头有孩子的哭声,随后从里头赤着脚走出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小女孩长得水灵又漂亮,与施氏如出一撤,只是小女孩朝谢宁看过来的时候,她发现孩子眉心一块印记,这印记恐怕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只是不但不影响美观,反而让孩子显得更加灵气了。
施氏看到孩子,上前将孩子抱入怀中,伸手摸向孩子的小脚,有些凉了。
外头侯着的乳母听到哭声赶紧走了进来,上前接过孩子,施氏交代道:“给姐儿穿上鞋子,别着凉了。”
显然是孩子刚睡醒,见找不到母亲,就从内室里出来了。
谢宁看着施氏,她的年纪也不大,在现代还在读书呢,没想已经是两岁孩子的母亲。
乳母将孩子抱走后,施氏才看向谢宁,问今日去玉兰村参观的那些村长里正怎么样了。
谢宁也就如实说了,现在这些村里最大的困难还是牛,没有牛耕地,水田藏不住水,就变成了旱田,只能当土地使用,种一些麦子和豆子什么的,也就划不来,自然还是大米值钱些。
施氏听后有些为难,她是想帮着丈夫,希望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税赋方面也能及时缴上,毕竟前几任知县至少还能筹齐的税赋,到了他们手上可不能变成贫困县了。
谢宁于是说道:“夫人何不举办一场义捐,官府为这些村里买下耕地的牛,并交代村里人好好养着,大家一起用,解决了用牛耕地的困境。再说城里的富户不少,随便谁给一些也将是一笔大钱。”
施氏不是没有想过,可是要从这些富户口袋里拿到钱,可不简单,现在新知县才上任不久,与这些地方官员正是磨合期,已经步步艰辛了。
但谢宁能帮她出主意,是一番好意,她笑了笑,“谢姑娘说的对,只是此事得从长计议,眼下的税赋想必能收回,只是担心百姓将家中种粮给缴了税后,来年就没有了种粮下田。”
谢宁一听,于是问道:“为何不能缴银子,如此种粮留下,我记得城里有几家钱庄,不做这买卖么?”
施氏摆手,“皆是商人,岂会管庄户的死活,再说商人赚钱靠的就是这些人。”
谢宁一听,心想着,要是她手上有一笔钱,倒是可以做些民间借贷,可惜她现在手上的银钱也少。
说完了正事,施氏想到了城里的一些传言,于是说道:“谢姑娘入城,可曾听到什么?”
谢宁自是明白她的用意,于是答道:“有人说我与常大人两情相悦,却骗了常大人另嫁他人,还曾失身于他,我听了当真是好笑。”
“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他常大人的年纪都可以做我爹了,我还与他两情相悦,是看上了他不爱洗澡,还是看上了他的年纪,这种传言也有人信,想必是平素的风月之事听得太多。”
施氏听到这话原本还有些严肃的脸上却是噗嗤一声笑,“谢姑娘还能开玩笑,显然对你影响不大,以后除了你家孩子的接送,还是少来城里走动为妙。”
谢宁却是摆手,“夫人,我倒是不这么认为,他们正是乘着我不在城里才这样的,以后我应该多来城里才是,不然又来给我造个谣出来。”
施氏听着这话却是叹了口气,只好说道:“你有所不知,城里不比乡下,这常家族人在城里盘根错节,处处都能插上手,你来城里的次数多了,难免容易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