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谜案追凶

第六回 圣婴大王六

谜案追凶 天下任1 3144 2024-11-19 08:15

  能在京城当官的人一点也不简单,“京官”绝对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羡慕当京官,但是谁也不可否认京官是一个容易升职的地方。一般来说京官是指在京城当官的官员,其实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分的。在官场上大家不但分派系和派别,而且分场地和职能。例如工部的官员虽然内部有分歧,但是对外的时候比较团结,但任何人诋毁工部的时候,工部的人都会同气连枝。就像秦泰熟知的刑部一样,内部有刑部本部、大理寺、刑部大牢等多个部门,相互之间关系并不好,甚至于相互陷害和攻击。但是一旦有人想打刑部的主意,或者是想插手刑部某一个职能部门的时候,这些官员就会联手起来阻碍外人。这时候的刑部不但团结,而且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当初刑部大牢出事的时候,要不是谭纶高明,秦泰已经掌握了一些真相,根本就不能这么容易插足进来。为此谭纶才好不容易因为这件事情,控制了刑部大牢,终于控制了刑部将近四分之一的实际权力。

  在当时一些深知官场底细的人,能把官场分得很清楚。整个大明王朝分为四大块,第一是皇亲国戚为代表的权贵;第二是士绅为代表的地主;第三是文人墨客为代表的在野人士;第四是广大农民为主,从事农工商的老百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担心自己的江山不稳,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以奴役老百姓,不让老百姓掌握太多知识的方式,管理着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这样虽然比较好管理,但是导致大多数的老百姓不懂法、不识字,甚至于不讲理,只会动粗。作为统治阶层的代表帝王,早就有了对付其他阶层的办法,奴役和愚昧老百姓、拉拢和分化对朝政指手画脚的在野人士、控制士绅代表。早在汉唐时期,一些帝王就提出“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的话,意思就是说作为统治者的帝王和士绅代表官员们一起治理国家,管理天下的老百姓。给了士绅们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手里有田地和资源的士绅们才会和统治者合作。一旦官员和帝王在一起了,帝王可以用地位和权势控制官员,把官员们和统治者绑在一起,让士绅们不得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为了更好地控制士绅,统治者会用联姻等方式分化他们内部,导致士绅们不是铁板一块,久而久之就有了党争和朝中大臣的派系斗争,其实这一切都是帝王们在背后鼓动造成的。在野人士一般都是书生或者清高的人,他们之所以没有当官,不是他们不想当官,而是他们当不了官或者没能力继续当官。这些人索性以教书或者批评时政为生,经常发表一些抨击朝廷的言论。这些人不但有文化,而且很有煽动能力,很容易造成某一个地区的混乱。但是这是统治者需要的,所以统治者暗中默许他们存在下去。有了这些人,朝中的官员不敢过多的干预帝王的内部问题,不然就会被某些人“揭疮疤”。官员们不但需要脸面,而且需要一定的支持者,一旦自己身败名裂的话,不但当不了官而且会影响一家人的生存。没有一个官员干那自己一家人的名誉和性命开玩笑。这些在野人士成为了统治者豢养的狗,统治者要他们攻击谁他们就攻击谁,要他们怎么议论时政他们就怎么说。虽然也有一些不好控制的人,企图摆脱统治者的控制,但是统治者有办法对付这些人。这些人或许不爱钱,或许真的不怕死,但是他们珍惜自己的名声,只要他们敢乱来,统治者就会给他们按上不好听的罪名,甚至于捏造一些子虚乌有的破事诋毁他们。他们就会屈服于统治者,就会乖乖地当统治者的狗。就算这些人来到了老百姓中间,或许可以鼓动起一部分的老百姓,但是绝对不能成为这些闹事者中的骨干。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不是真正的老百姓。从根子上这些人向往富贵,把自己早就脱离在底层之外,向往着士绅生活,再加上看不起老百姓,所以他们不能和广大的老百姓一条心。这才有了经典的语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个“秀才”不一定是什么真的秀才,而是指有文化的在野人士,他们想煽|动大家造反的话,成功几率微乎其微,简直就是“纸上谈兵”。

  统治者这一阶层代表人物是帝王,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但是帝王不一定是真正的统治者阶层实际代表,一旦大权旁落或者帝王年纪太小的话,代表就会是太后或者某一个王叔。所以统治者阶层不太平,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帝王的皇亲国戚都不能小视。至少他们才是有资格登上统治者名义上最高宝座的人。所以登上帝王宝座的统治者,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身边这些亲戚。统治者不但需要这些同宗同祖的人支持自己,更需要防备这些近亲们。

  老百姓和在野人士已经被统治者驯服,在这些统治者眼里,老百姓是猪狗不如的奴隶,在野人士是他们身边的狗,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士绅。长久以来士绅们其实也早就分化了,按照他们各自的能量划分为三种。第一种大家族,他们是官宦人家,几乎每一代的男人都当官,或者曾经当过官。在他们看来当官是必然的,他们可以控制一些官员或者地方的政务。对于这些大家族,统治者一边安抚一边对他们戒备,找机会就会想办法打压他们的势力。一些大家族在站队或者态度上不够理想,导致一些大家族从此消失或者一蹶不振。第二种是书香门第,这些家族也有人当官,但是需要靠一些运气和自己的本事。他们能当官就当官,当不了官的在家耕读传家。这是统治者最愿意拉拢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好控制而且最需要统治者的赞许。有时候统治者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能换来整个家族的忠心,对于统治者来说太划算了。第三种就是小地主,他们没有资格当官,只能依附在统治者或者大家族身边,为他们摇旗呐喊。这些人也不可小看,在他们的鼓动下,会影响一大批的老百姓。当然最先得知老百姓风吹草动的也是这些小地主,他们就是统治者安插在老百姓身边的的探子。

  “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中的“臣工”就是指全体的官员,其中也包括最底层的衙役和官吏,以及士兵等等。按职能来分的可以分为文官、武将、勋贵和内侍。文官很好理解,就是指朝中的文职官员,包括各地地方衙门的官员、衙役、官吏;武将就是指军队的直接管理者将军、军官、士兵、工匠,以及军户家属;勋贵是指在开国或者重要时期时期立过特殊贡献得到世袭的功臣后代;内侍就是指管理后|宫的太监、宫女、嫔妃等等,在大明王朝时期也包括锦衣卫和东厂的人。由于明朝的军队管理制度是实行军户制,也就是说一旦成为了军人,就要一家人世世代代当兵,父亲老了退下来儿子顶上,大儿子战死了小儿子顶上,儿子死光了孙子顶上。一旦家中没有了男丁,就会被剥夺军户资格。这样一来不但便于管理,而且有延续性,父亲会把自己的经验一五一十地告诉儿子,孩子从小接触军队,不用担心不懂军营的规矩。但是这么做的缺点就是“尾大不掉”,一些军户把一些不良风气就这么遗传下去,成为了军队不能改变的弊端。由于勋贵也是武将出身,所以勋贵可以和武将算在一起。这就成为了明朝最有特色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文官势力最大,武将马马虎虎,背后有皇帝撑腰的的内侍掌握机要和财政大权。

  由于统治者对于武将的忌惮,还有文官历来对武将的仇视和不屑一顾,所以在明中期之后,武将渐渐失去政治地位,甚至于沦落为文官的家奴。一些文官甚至于当众像骂自己家的奴才一样的训斥同一级别的武将,还出现了五品知府当众批评正三品总兵的事情。统治者觉得这么做还不够,暗中鼓动文官夺走了武将的指挥权不算,还下达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命令。首先武将只有军队的管理权,没有下达作战命令的指挥权。其次驻军要听从当地地方官员的号令,一切给养要地方官员供应。这就把军队的生杀大权交给了地方官员,一旦军队和地方发生摩擦的话,就会导致军队断给养的状况。逼得一些军官不得不向文官低头。这还不够还有更厉害的杀招等待着武将,作为传统最高的办事机构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衙门,竟然不允许武将成为内阁成员。也就是说武将永远不能进入权力核心,永远只能是文官手里的工具。这样做不但打击了武将的积极性,而且坐大了文官的嚣张气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