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唐朝那些事儿

第一百零三章【逐鹿天下】

唐朝那些事儿 朝月清风 4231 2024-11-16 01:09

  着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他横空一世的名着《中国大历史》中,明确的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帝国阶段,即中华第一帝国——秦汉四百年;中华第二帝国——隋唐三百年。

  如果将宋朝和明朝称为第三帝国或第四帝国,会引发很大争议。那么,称秦汉为第一黄金帝国,隋唐为第二黄金帝国,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中,还没有哪个时代会比这两个伟大的时代更让大多数中国人感觉扬眉吐气,由衷地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秦汉以降,隋唐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段轰轰烈烈的魏晋五胡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

  做为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之间的过渡阶段,魏晋五胡南北朝对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段充满血腥和杀戮的梦幻时代的反衬,则秦汉失色,隋唐无光。

  按照主流历史观来看待魏晋五胡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民族问题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去的。在这段汉人与胡人两种不同文明长达三百多年的碰撞中,有猜忌、有合作;有排斥,也有融合。

  但最终,融合是主流,以汉人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与鲜卑人为代表的游牧渔猎文明,融为一体,从而开启了隋唐第二帝国的瑰丽旅程。

  自西晋统治崩溃后,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几个主要民族,除了汉人外。还有匈奴人、羯人、氐人、羌人、鲜卑人。

  在五胡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内,五胡为了争夺中原统治权。历经百年厮杀,上演了一幕幕让人热血沸腾、又扼腕叹息的人生大戏。高潮迭起。

  在五胡的百年战争中,最终笑到最后的,是鲜卑人。鲜卑人做为一个游牧与渔猎文明兼而有之的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隋唐第二帝国的出现,就与鲜卑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隋唐的统治者都来自以鲜卑人为主的武川军事集团。

  但如果说隋唐是鲜卑人建立的,则现有证据并不足以证明这一点。不能用隋唐皇室的母系血统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可以被认定为汉人政权,因为北魏皇帝的母亲,绝大多数都是汉人。

  再说,隋唐统治者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鲜卑人,他们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这已经能说明一切。还有一点需要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并不是鲜卑人,而是汉人。

  关于鲜卑的起源,最早见于《后汉书.鲜卑传》。鲜卑本是东胡族的一个别支,后来迁徙到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居住,以山名作族名,从此自称鲜卑。

  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的峭壁上。有一座西南朝向的山洞,洞口周围草木茂密,洞内阴凉湿润。

  这座山洞名叫嘎仙洞。而鲜卑人正是从这里走进中国历史的大舞台,创造了一段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历史。从而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鲜卑是一个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捕鱼射猎。穿兽皮,居穹庐,在一望无际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快乐的生活。

  历史已经证明,象鲜卑、契丹、女真这样的渔猎民族往往比匈奴、柔然、突厥这些传统的游牧民族更容易接受接受农耕文明。

  在三大文明方式中,渔猎文明是介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文明,所以渔猎民族一旦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农耕文明发生联系,很快就会被“封建化”。

  五胡之中的羌人和氐人,则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与汉民族的生活方式非常接近,所以他们的汉化进程要比鲜卑人更早。鲜卑人在五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是偶然的,因为在五胡中后期,鲜卑人的势力已经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五胡中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以及不算在五胡十六国之内的代国、西燕、吐谷浑,均为鲜卑人所建。而其中的代国,则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帝国的前身。

  宇文家族

  宇文氏历史都是从传说开始的,比如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起源都伴随着美丽的神话,每一个皇朝的祖先都具有神的特质,美丽的传说不仅仅能满足当政者的虚荣,在某些特定的时代还起到比武力更强大的作用。

  传说,姜子牙在渭水河畔用直钩钓到周文王这条大鱼后,要求文王做自己的人力车夫,那时文王的称呼还是西伯侯,为了挽救天下苍生兼升级换代所以求才心切,当孙子的心情都有,于是放下身段开始挥汗如雨地拉起了黄包车,而所谓人才坐在车上悠然自得,求人难,你还别不服。

  自小锦衣玉食的西伯侯何曾遭过这份大罪,咬着牙坚持走了八百步就累得气喘吁吁停下了,打算歇歇再走,姜子牙说不用拉了,你拉着我走了八百步,我保你天下八百年。

  “早说啊,早说累死我也要走上一万步”,文王据说很郁闷,故事虽然属于牵强附会,却让我牢牢记住了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周朝,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算作公元前1050年)开始,到公元前56年结束,八百年所言非虚!可见,传说也不全是胡说八道,民间历史扫盲班的教材就是演义、传说和故事,我在为李元霸所吸引的同时也了解了李渊、李世民以及玄武门那些事。

  历史上第一个周朝灭亡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又出现了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武则天建立的武周、五代柴荣建立的后周,所有限制词都是后人不经专利者许可强加的,北周人只会说“我大周如何”而不是“我北周怎样”。八百年的周朝传奇让后代帝王们倾慕不已。北周崛起于五胡最闪亮的时代,虽然属于胡族政权。却高举了《周礼》的旗帜。

  “罗贯中定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的混乱,但晋朝很快被内部的敌人打垮,北方各族趁虚而入,晋室被迫偏安东南一隅,五胡人士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地区陷入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打打杀杀一百多年后再一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之谓后三国。

  后三国的三个主角是北齐、北周和南陈,三国的强弱顺序如此排列。最终灭亡的顺序也是如此,第一个亡掉的是最强大的北齐,第二个是次强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陈朝坚持到最后被大隋统一了。隋唐的兴起跟北周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北周开基者复姓宇文名泰,字黑獭,籍贯为代北武川,民族有争议,填表的时候通常写作鲜卑,但总有人背后说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容易引起混乱,认识字写历史的汉人看北方大草原的游牧部落都一个模样,北狄西戎东胡南蛮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獭有海獭、水獭和旱獭之分。宇文泰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他能见到的估计是旱獭,旱獭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土拨鼠。一种聪明的小动物。

  事实上,黑獭只是鲜卑语的汉字注音。泰和獭从发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称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汉文化的吸引。取一个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较文雅的汉字为汉名,称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为字了。

  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另一位英雄鲜卑化汉人高欢,字贺六浑,贺六浑自然就是他的鲜卑名字。北周建立后,宇文家的老祖宗也跟着光鲜起来。

  于是,一个个传说被制造出来。在这个故事里,宇文家老祖宗的事迹被一直追朔到上古中原大战那些传说中的人物,黄帝轩辕氏战胜了炎帝神农氏,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合并为一个新的部落联盟,新的部落联盟又打败了蚩尤部落,在战争的硝烟中华夏族诞生了,所以今天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炎帝的部落虽然瓦解了,神农氏的子孙没有被杀光,他们中的一支离开中原跑到北方大草原去了,从此丢掉农具拾起了马鞭,神农氏子孙演变为牧马放羊的游牧部落。

  这个段子肯定是挺北周的史学家瞎编的,为自己找个好祖宗是历代帝王们最爱干的事,比如唐朝皇帝说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要说自己是朱熹的孝子贤孙,有个光鲜的祖宗显得正宗,有号召力,但可惜,谁会相信啊。

  甭管信不信,反正神农氏子孙后代在逐草而居的生活中,风俗习惯离中原华夏文明越来越远,越来越像蛮族了。一直到部落里有个叫葛乌菟的人出现,蛮族的神农氏再次发达起来。

  葛乌菟有勇有谋,深得北方草原人民的爱戴。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部落,大家开的都是家族企业,一个部落一个公司,从董事长到员工都是自家人。当时有个起源于大鲜卑山的落后部族,虽然不强大却够聪明,居然认为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发展壮大,居然邀请葛乌菟来做老大。

  现在有些家族企业,往往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垮了,他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公司要发展就得走出家族企业的怪圈子,需要找个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于是葛乌菟做了一支鲜卑人的领袖。葛乌菟没有让大家失望,在他的领导下,这支鲜卑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一时附近的草原部落纷纷投靠,先后有十二部落团结在葛乌菟周围,他们组成了一个类似国家的部落联盟组织。

  葛乌菟没有学中原那些假假的三王五圣搞什么虚伪的禅让,而是自己死了位子传儿子,儿子死了传孙子,从此,葛乌菟的后人世世代代做部落联盟的领袖——“大人”。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时为“大人”的普回在狩猎的时候捡着宝贝了,那是一块中原黄帝用的玉玺,玉石做的大印,上面有文字表明是皇帝玺。

  普回不知道经哪个高人指点,明白皇帝是怎么回事,普天下都是皇帝的领土,所有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当然还有后宫的三千佳丽,那是天下最有权力的人,所以普回很激动,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暗示,表明老天爷开眼要让他重铸祖先的辉煌了。

  如果上天不是这个意思,送我一个大印干嘛?吃饱了撑的?在鲜卑语里,天称为“宇”,皇帝称为“文”,于是普回带领鲜卑十二部建国了,咱以后不叫部落了,咱也跟中原人一样建国,至于国号,就叫“宇文国”好了。

  从此,普回的后人以国为姓,普回被叫做宇文普回,一个伟大的姓氏宇文氏就这样诞生了。北魏是鲜卑拓跋部落建立的国家,当他们从游牧者搬迁为定居者,更重要的是接触汉文化后,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制造祖宗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黄帝被抬出来做了先祖,于是中原汉族儒学世家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些骑马射箭的北方蛮族居然也是根红苗正的炎黄子孙。

  北魏皇族说自己是黄帝后裔,取而代之的北周就说自己是炎帝的子孙,反正咱都是正宗炎黄子孙,别看发迹在大漠草原,论起血统,跟中原的皇族们并无差别。(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