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悬挂在心头的巨大石头,就这么一下子压了下来,朱允炆一时之间心中百味陈杂,他千防万防,却没有想到朱标仅仅是还在途中的时候,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
也是他大意了,之前卫三的人前来报告说朱标的身子并不是很好,一到秦地就发生了水土不良的症状,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的小毛病是完全不用放在眼里的,更何况跟着太子殿下的还是在宫内数一数二的御医。
可是按照常理来说,却是不应该的,即便反应再怎么强烈,也不至于到了药石不下的地步,肯定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中间发生了一些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可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对了,朱樉,他的二叔朱樉,在后世对于太子朱标的死亡,有三种不同的猜测,第一种便是被他的二弟秦王朱樉暗地里使了手段,可是鉴于之前的历史,在太子朱标出巡的期间,秦王朱樉早早的就被朱元璋请回了京都,根本不存在作案的时机。
况且秦王朱樉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即便是太子朱标离开人世,他也不是朱元璋心中合适的储君人选,所以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做一些无谓的抗争。
可是现在就不是这种状况了,虽然朱元璋并不怎么喜欢他这个二儿子,可到也没有怎么表现出来,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似乎还没有将朱樉喊回来训教,而作为亲王的朱樉又怎么可能还老老实实的待在西安府?
不对,不是朱元璋没有表露出来,而是他没有表现在大众面前而已,根据他的观察,这段时间越来越多关于秦王违法犯罪的奏疏被送到朱元璋当面前,他早就有了惩罚的意思,却奈何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朱元璋一向属于那种想要一击即中没有半点拖沓的人,所以才想要在万全的证据下有理由直接给秦王朱樉一个定论,然后也给天下的人以及众位王爷一个严肃的警告,告诉他们即便是王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所有人千万不要保存侥幸的心理。
有了这些作为依据,朱允炆可以断定,朱元璋肯定采取了下一步的措施,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了正在出巡的太子朱标,可是即便是如此,以太子朱标的仁慈态度,根本不可能对秦王朱樉有任何的威胁。
那么有怎么可能导致现在的状况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他在听到消息之后就已经将人派了过去,也隐约的知道了自己的皇爷爷朱元璋将自己最信任的贴身太监元直以及锦衣卫首领和太医院最德高望重的医师戴思礼派了过去。
可是朱允炆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安心,难道注定历史依旧按照原来的轨迹运行?太子朱标依旧会在自己正当壮年的时候失去自己的生命?那么他自己呢?只能够等待着,朱棣派兵直取京都将他这个皇帝除去?
不,不,定然不会是这个样子的,万物都有生死,只不过是早与晚的问题,好多事情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或许对于太子朱标来说,早早的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去做一个傀儡的太子,或许要幸福的多。
他等候了太长的时间,从洪武元年到现在的洪武二十四年,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不能够完全认同与朱元璋的政治理想,然而自己的理想却不能够真正的施展,做的不好了,有人会说太子殿下资质平平,根本不是好的储君人选。可倘若做的非常好,又有人对他进行诟病,说他如今的权势那么大,是不是内心保藏祸心想要夺君篡位?反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做的不好了,也不是做的太好了也不是,更何况在一个铁血帝王的领导下他根本就无法将自己的所想结合到自己的所为上。
这样的话,即便是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殿下,也是相当的苦闷与纠结,所以心中的症结即在,心病的种子已经种下,身体自然是不能够太好,遇到一丁点儿的不适应就很有可能引出一系列的隐患。
或许这也正是,上一辈子太子朱标巡视西安府之后回到京都,不出很长时间就去世的根本原因,一个杀人不眨眼只靠杀人维持自己统治的皇帝,和自幼就受到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的内心充满仁爱之情的太子殿下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
没有多久之前还在自己面前为自己将来考虑的父亲,现在却陷入了如此境地,纵是朱允炆的表面表现得再怎么平静,内心也是汹涌澎湃、心潮此其彼伏的,更何况他还仅仅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只要是涉及到朱标的情况下,朱允炆明确的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好像是被另一个灵魂支配了起来,能够不由自主的感觉到难过与不安,是你自己内心潜在的是巨大的悲痛,这让他暗暗的心惊。
原来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竟然是十分深厚的,不然也不会过了这么久还有这么样的反应,按理说是不应该的,他强迫自己听自己冷静下来,都到了这样的时刻了,脑子里乱糟糟的,想太多也并没有什么用处。
他只能默默地在心里为太子朱标祈祷,祈祷他贵为大明朝的太子殿下,能够吉人自有天相,顺利的度过这次难关,能够一如既往的一个父亲的身份站在自己的身旁,尽管自己内心并不一定的需要。
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不平静起来,朱允炆望着外面的天空,明白将会有十分大的事情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或许他能够做到的也仅仅只是能够保存自己而已,哪里还有别的余力去顾及别人?
与朱允炆的焦躁不安不一样,在北平府内端坐的燕王朱棣,正饶有兴致的和道衍和尚下着棋,并且十分淡然的听着属下一个一个传来的情报,俨然一副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