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这个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从一开始只是灵光一现,到后来随着读者和观众的见闻越发深厚,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情况越来越多,创作者开始有意使用反转。
接着是反转之后再反转。
然后是反转之后再三反转。
有意慢慢变为刻意,甚至挖空心思多转几回。
呼啸接下的《你猜我猜不猜》就是这样一部疯狂使用反转元素的单元剧,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剧情设置比比皆是,也因为设定讨巧的关系,这部剧对演员们的演技要求不是很高。
及格线以上就行。
对呼啸这样踏入娱乐圈不足一年的新人来说,这样的剧本简直就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呼啸还专门为此问过经纪人,公司是不是参与了剧本的创作,亦或是剧组的投资,不然这么好的角色怎么会落到他头上。
直到经纪人解释几句,他才明白过来,他眼中的“绝佳”,在别人看来不一定有多好,在当下这个IP大于天的时代,圈子里的流量明星根本不会朝这种非ID改编,投资也不大的作品瞧上一眼,至于专注打磨演技的演员,他们追求的是拥有足够施展演技空间的作品——一个清华的学生做一张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卷,顶天还是100分——低门槛低上限的反转剧自然不在他们选择之列。
所以他才有了机会。
早上六点,在附近街上跑步的呼啸遇到赶来和他会合的助理,张泽——和他年纪相仿,长相普普通通,一副黑框眼镜戴得有些书卷气——“来得挺早啊。”
“去过你家了,没人应声,”张泽扶了扶眼睛,“大哥,你起得是有多早啊?”
听到张泽细微的喘气声,呼啸拍着他的肩膀,“泽啊,锻炼锻炼身体吧,趁年纪小的时候把身体打熬好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你就该庆幸了。”
这话题不止一次两次了,张泽敷衍地连声答应,“好了好了,咱们早点出发,别让他们等。”
路边吃了碗拌面,回家换了身清爽的衣服,两人朝郊区的影视基地进发。
临安影视基地建成也就三四年的工夫,因为和棚岛同省,且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的关系,基地的结构酷似棚岛,唯一的不同也就小了点。
所幸,对单元剧而言,拍摄场景的大小或者完备简陋与否没有多大影响。
六点四十到了地方,门口负责接待的场务一把握住呼啸的右手,“兄弟,来了?”
一边微笑,一边轻轻挣脱对方的手,呼啸消受不起这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家伙的热情,“啊,是——他们在哪儿?”
半个月前试镜的时候就遇到这个名叫邱恩的家伙,小200斤一脸福相的家伙不知道为什么,对呼啸的好感远超旁人,时不时凑到他眼前晃悠,夸张地表现方式,很容易引起某种不必要的误会。
好在邱恩的自控能力经常上线,他很快控制住了自己,“大家在做准备呢,今天也许能拍完第二集,前两天拍完
七成多的场景了。”
这也是单元剧的一点好处,导演和演员都知道他们拍的是哪一集,虽然剧本上写着集数,到剪辑师那里有可能发生变化,到播出的时候,发行方或电视台也有可能出于种种考虑,将集数拉长或者删减。
单元剧就不同了,一个故事就一集,顶多两集,没有删改的空间。
呼啸主演的是第三集,一个叫做“归乡”的故事。
听到他们即将开始拍摄,呼啸连忙加快脚步,自诩龙套经验很有一些的他没演过单元剧,虽然从副导和经纪人那里听到说单元剧和其他剧没啥区别,他还是很好奇。
“我说了,我爱,”刚走近,呼啸就听到正在拍戏的男演员冒出一句表白,周围的工作人员十分认真地拍摄着。
这里是个咖啡馆的景,也算是剧组对租借费最大化利用了,一般这种戏都是在外面随便借个咖啡馆拍,片尾带个店名感谢一下就行了,剧组偏要在这里临时搭一个景。
任性。
说起来这第二集的剧情雷人的要命,呼啸虽然没有这一集的戏份,没有剧本,在剧组的微信群里聊天的时候知道的也差不多了,就是一个女人去找心理医生,说怀疑自己近乎完美的男朋友可能有小三了,两年前追求她的时候非常热烈,追到手就是另一副面孔,最近更是变本加厉,对她越发冷漠。
随着心理医生的询问,女人慢慢想起男朋友和自己妹妹之间的细节,顿时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妹妹三了她,压不住怒火的她立马给妹妹打了个电话,妹妹却说自己只是因为请教如何办理出国手续,所以和她男朋友多说了几句话。
继续追问,女人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男朋友竟然爱上了自己的母亲,这,不可原谅!怒不可遏的她打过去电话,却听到母亲说,男朋友频频给母亲打电话,只是因为想知道她父亲的口味,想学习对他口味的饭菜。
好像很正常?
但在心理医生的推波助澜下,女人怀疑起男友和她父亲之间的关系不正常,近乎崩溃的她犹豫着打通电话,父亲却说,他们两个是真爱,请她成全他们。
就在女人因为这条消息震惊无语的时候,心理医生对她说,“其实我是你的生身父亲,他是你哥哥。”
剧情很雷,一个伦理梗不厌其烦地玩了五遍,剧情为了反转而反转,知道第二集是这样,呼啸万分庆幸自己这个第三集很正常,客串的其他几集也没有第二集那么弱智。
靠近导演的位置,呼啸小半注意力在演员身上,更多关注的还是导演的视线和动作,这是表演老师教给他的,和考研辅导班有时会研究出题人的出题习惯一样,当你摸透了他们的习惯,自己身处其中当然如鱼得水。
了解导演,意味着自己的表演可以有的放矢。
邱恩去门口来回好几趟,迎过来好几个演员,数了一下该到的都来了,他没两下就挤到呼啸身边,“心理诊所的戏拍完了,现在拍的是中间穿插的回忆。”
不愧是眼看六路耳听八方的
场务,只是看了呼啸一眼,就知道他想知道什么。
按照拍摄进度,今天是轮不到他了,呼啸很自由地在影视基地走来走去,买票坐上一辆游览车,绕着基地各处转了一遍,“挺新挺好,不过的确和实景没得比。”
因为和棚岛十分相似,只走了一遍就腻了,呼啸回到片场,找了把椅子,拽到角落,掏出剧本翻了起来。
本来还想见识一下其他人表演的呼啸,在看到那个说“我爱”的男演员,顿感一股子苞米茬子般的生硬,棒读一样背诵台词,就像一个没的感情的收录机,毫无学习的必要。
如果不知道剧本怎么写的也就罢了,这个男演员前两天还在群里说,这是一个精神状态很有层次感的角色,他要表现出三种心理活动。
就这?
和他对戏女演员好多了,只是这样也中和不掉那个男演员的拉胯。
喊停的导演斟酌片刻,还是想着拍一次挺不容易的,说得过去就让他过去吧。
张泽一直跟着他,助理就是干这个的,“今天就在这坐一天?”
“不坐能怎么办?之前说的就是今天进组,即便拍不到戏,也得是今天,”呼啸仰脖子灌了一大口可乐,将瓶子放到旁边的地上,翻了一页。
剧组的人不算很多,算上帮忙打杂的也就三十几个,其中还有五个应征而来的大学生,说是导演的弟弟的同学,来这里跑龙套的。
毕竟只有两个人的咖啡馆未免太冷清了。
从助理背着的书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打开到最新的一篇,上面的字迹潦草到就像加了密,除了书写者本人,大概没多少人能看得明白,这是表演老师教给他的办法,接到剧本之后给自己饰演的人物写个人小传,以此增进自己对这个人物的了解和形象上的贴合。
没有一个故事会按部就班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全部写出来,即便是史书或是人物传记,也会有详细和简略之分,毕竟“详略得当”是一部合格作品的起码要求。
演员写的“个人小传”就不是这样了,它更多的像一个完形填空,利用剧本给出的设定,演员自己填上合乎逻辑的补充,充实这个人的履历。
譬如有个人每次穿上西装,都要对着镜子把领带调整到最中间的状态,如果联系到剧本给出的生日,9月3日,那他是处女座,处女座的人可能会有完美主义倾向,那他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不会随便把鞋一脱就完事了。
这就是个人小传的功能,在老师的督促下,已经阔别用笔写字多年的呼啸被迫拿起笔掏出本——老师说用手机或者电脑等有键盘的工具不利于演员自己的思考和记忆——这半个月已经写了一万多字了。
“作为老兵,他满脸风霜与疲惫,但作为一个归乡的人,他的表情中应该还有久违的喜悦……”
“离开家的时候还是个半大孩子,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个粗犷的汉子,不光需要化妆上的辅助,还有眼神,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