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欢迎仪式
话分两头,各表一支,话说丁晋自京城长安启程赴任时,便同时有一条“通知书”从吏部发出,转往地方,这是有人拿着“通知书”提前为上任官员打前站去了。
这个“通知书”的官称叫“谕示”, 又因写在红纸上的缘故,又叫“红谕”,上面除了写着授某某某为某地某某职务这些重点外,还写着到达的日期,这个日期虽说是提前估计,但对于赴任官员来说,并不敢有丝毫大意,绝对不能迟到,提前也不太合适,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到来,代表着一位卸任官员的离开,来得太早,不仅显得急躁,对方面子上也不好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赴任之地的官署往往要组织排练欢迎事宜,尤其是一地主官的迎接仪式,往往很隆重,如果去得太早,别人没有准备好,很可能搞得大家都尴尬。
再说襄州刺史府衙门接到红谕后,上上下下的官员们便忙碌起来。先是司马、长史、录事参军这些高级别官员开了一个碰头会,统一了下思想,总结出一套大致的方案,然后交由录事参军手下的那班子文吏,补充完善后,再将各项任务下达各个部门,而真正做事和辛苦的,也正是这些中下级官员,这应了官场上的一句话:领导一张嘴,低下跑断腿。
商议接印日期和仪注等项,是吏曹的事;准备打扫花厅、修理裱糊等项是工曹的事;此外,礼曹忙着会同学署,调集学生排练欢迎新官上任的“团体操”,兵曹忙着会同典史署安排治安和护卫工作,其他如户曹、刑曹、仓房、粮房等各个部门,则抓紧整理案卷、编造账册,真可以用“手忙脚乱,不亦乐乎”八字概括.。
这边手忙脚乱,那边也没有优哉游哉,在隋州下船后,丁晋和裴居道洒泪告别,然后一家人由军士们护送着前行,途径战火波及的唐城,丁晋看着满目疮痍的景况,想到即将赴任的襄州又是个什么模样,不禁心中有些蹉跎的感慨。
在隋州枣阳,丁晋一行遇到了成群的难民,这些衣衫褴褛的难民几十人,或上百人成群结队,手持棍棒,听那耿益说,这些人半是难民,半为匪盗,遇到势单力孤者,往往一哄而上谋财害命,丁晋看着那些灰头土脸的面孔上,一双双似饥饿又似凶残的眼睛,实在无法将他们和昔日印象中那些纯朴、善良、懦弱的百姓联系起来。
战争改变了一切。
…………………………………………………………
进入襄州境内后,情况好了很多,虽然看到的田地还是多有荒芜,村镇依然残破,不过再没有见到隋州那种流民悍匪到处流窜,百里几无人烟的荒凉景象,而且越往襄阳方向走,途径之地越为繁茂。
这样,再行进了三日后,终于来到了襄阳城外,当晚,众人夜宿黄庭驿,自有驿站官员小心接待,并遣驿丁向城内通报详情。
第二天,襄阳城内所有官员和社会名流,齐齐出城迎接新任刺史大驾。
不得不说,襄州诸位官员,对于这位新长官,态度是非常郑重的,这从欢迎行动上就能看得出,他们采取的是三里一迎、五里一接的盛大迎接仪式。离城二十里,襄州司马段秀实亲自率领刺史府一部分官员当“先头兵”,前往黄庭驿,接丁晋一行大驾。
行五里,襄州录事参军蔡建德,带领刺史府七曹判司及诸参军事,并襄州八县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员,恭迎刺史大人大驾。
再行五里,有襄州长史,年已七旬的苏易简苏老大人,带刺史府签押室众佐僚,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狱政、仓督、监当官等等僚属,旗帜丛丛,鲜衣宝马,热烈欢迎丁使君到来。
汇集众人,再行五里,至襄阳城外五里地许,黑压压一片人群恭立道路两旁,有豪门巨室,有名士乡绅,有社会闻达,也有商人市侩,平民百姓,旗帜昭昭,锣鼓喧天,山呼海动,众皆高呼:恭迎丁使君移驾襄州,幸哉,运哉!!!
这声齐刷刷的高呼,实在震人耳膜,就连躲在后面马车中的意哥都探出小脑袋,好奇地看着前面的景象,马车旁边,一路随侍的丁翼情不自禁地捏紧了拳头,掌心中全是激动的汗水,心中暗呼:这才是男儿追求的东西,俺何时能有如此风光?
丁晋环顾左右,皆是一脸恭敬讨好之色,笑道:“某有何德何能,担得本州士民如此欢迎,实在愧煞。”
襄州司马段秀实是一个满脸都堆着笑的小胖子,个子很矮,坐在高头大马上都显得比别人矮一头,这时,笑道:“丁大人太谦言了,大人此来监理地方,按先贤之言,那就是本地父母,众人迎接尊亲,礼仪自然要极尽之能了。”
听了这话,丁晋也不好再做谦逊之语,以免被人看作矫情,借机说道:“段大人既如此说,本官就只好硬着头皮领受了这份情意,哎,百姓之情,重逾高山,想几位大人都是深有体会的,今日某无德无功而冒领厚情,只怕以后得肝脑涂地,心血吐尽,一心为百姓谋些福祉了。”
这句话,丁晋既是警醒自己,其实也是隐约说给身边刺史府众官员的,从今日的欢迎仪式上,他感觉襄州地方官员,先不论实际治政能力如何,行为上确实有些浮夸浮虚的毛病。
襄州长史苏易简听了他的话,心中一动,不禁对这位年轻的刺史大人有些刮目相看,原以为这小小年纪的上官,无外又是一位从长安城跑出来瞎混资历的“贵人”,治理地方,爱护百姓,是无从提及的,奢华享受,纵情声色,必是其中“高手”,想不到其一上任,就说出这样一席言辞切切的话来,就算他是客气之语,没有他意,想来也应该是有城府之人,非是草包一个。
当下,丁晋并不急于进城,而是驻马停留片刻,段秀实等人以为这位上官或许要向百姓们说两句漂亮的场面话,这在官场上是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新官上任三把火,要得就是给人们留一个深刻的印象,至于那些话,是不可以当真的,那些看惯了的百姓也自然清楚。
不过,让众人奇怪的是,丁晋并没有说什么话,甚至连一些客套之语都没说,而是很真挚地对着四周的人们拱拱手,一副平平常常的礼节,但是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样大的官员,对着自己拱拱手,就像一个认识很久的熟人一般,似乎很亲切,很随和,但沉默无言,又不失威严。
丁晋本来就不准备发表“演讲”,这不符合他的性格,空话、套话、假话,他历来不喜,何况上任之初,按照他的性子,也从来是不讲究大张旗鼓,至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官做事的手段如何?日久天长,大家自然清楚。
何况,官员初来乍到,最重要的是在子民面前,保持自己的威严和神秘,这才能有震慑力,这关系到以后治政的效率和成果。
驱马进入城门,丁晋看着周围那些敬畏的眼神,身后众人阿谀奉承而自己面不改色,他不禁感叹:仕入官场,每升一级,这人情味便减少了一分啊。
襄阳城,历来是一个非常显著重要的大城市,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历史上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山南东道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经淮西叛军之乱,光复不过一年时间,襄阳城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在众人的簇拥下,丁晋随着前方开道的衙兵,行进在襄阳大街上,走马观灯似的欣赏,也让他对这个即将在自己治理下的城市,很是满意。
行进了大概一炷香时间,队伍终于来到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襄州刺史府衙门。
襄州刺史府占地颇广,看规模,远远超过丁晋以前接触过的汾州、并州等刺史府,后来他才知道淮西叛军占据襄阳后,这里曾作为长信军的节帅府驻地,官署的规模不仅扩大了整整三倍,在里面还修建了众多假山楼榭,名园花池,因此,襄州刺史府不仅规模浩大,论起精致奢华来,在帝国地方政府来说,也当得上数一数二的。
不过,在光复后,出于种种政治和舆论上的考虑,刺史府外面景观进行了整体的改造和修缮,拆毁了诸多精致华丽物事,而重新修建了代表帝国地方政府的标志物,比如,官署正门外,比县署要宽大得多的公文墙,东西两座亭式建筑,一座叫申明亭;一座叫旌善亭,另有被淮西军拆除的铺房、医学、阴阳学等建筑也再次修缮一新。
上任!上任!不是说摆摆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场面,威风抖到衙门口就算完事的,等进入官署,接下来才是上任的重头戏——接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