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邦静静地又点上了一根烟,慢慢地抽了起来,而田明理也点起了一根烟,一旁的田晓军也有模有样地抽了起来。
顿时整个客厅里一片烟雾弥漫,冯颖和于越秀也知道这群男人们心里肯定不好受,也不再说什么了。
忽然,苏振邦郑重地说道:“总有一天,我要把他们的尸骨请回来,让他们去他们该去的地方。”
苏振邦也确实做到了,前世的时候他费了好大的劲才将李健云的尸骨和几十位英雄烈士的尸骨找到并运回国。
这一世,直到将近二十年后,那时他以世界级企业家的身份让这些烈士英雄们荣归故国。
田晓军更是紧握着拳头说道:“是啊,不能让这些英雄客死异乡。”
苏振邦不知道今天说出自己的往事,会在后来催生一位强势的共和国鹰派将军——这是他是始料未及的,当然也是他乐于看到的。
一上午,因为苏振邦讲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有些沉默,苏辰雨知道怎么回事,可是不在场的田筱璐和李雨涵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田明理夫妇看着漂亮可爱的李雨涵,再想到战死异国的李健云,两人的心里就是一阵发酸,恨不得好好地疼爱疼爱小丫头。
气氛一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才渐渐转好起来,饭桌上大家才又心情稍霁地畅聊起来。
苏辰雨打听到田晓军要过完元宵要回粤东的部队,于是提出他和苏振邦父子俩跟他同行的想法,能跟偶像同行,田晓军是乐意之至。
从大年初三开始,苏振邦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先是在人民路找店面,最后选了一家距离百货大楼和人民商场不远、位置非常优越的临街店铺——上百平米的地方非常充裕。在谈好价格之后,苏振邦一下子租了五年,而且还有优先的续约权和购买权。
忙完店面的事情之后,苏振邦又忙着跑营业执照的问题,虽然衙门不好跑,可是苏振邦可以托关系啊。营业执照的事情托了关系之后,大约可以在十五之后办下来,这样一来苏辰雨就不用担心这个时间差了。
苏辰雨在看了新店面之后,很满意这家店面的位置,但是对于里面的装修和布置却是非常的不满意。
于是,苏辰雨力主这家店面要重新装修一下,所以振邦建筑公司过完年之后的第一个工程不是别的,正是这家店面的装修。
对于家电商场的布局,苏辰雨没有采用现在传统的立式模式,而是采取后世大卖场和连锁店的平铺模式。而在装修方面,苏辰雨则要求工程队不用担心成本问题,务必将工程做到极致的好。
苏辰雨要将古城的第一家苏宁家电商场,打造成整个澎城地区甚至东海省北部最大的家电销售旗舰店。
关于苏宁家电商场的每一个细节,苏辰雨都事必躬亲地去考虑和指挥。
家电连锁销售商店除了价格和质量之外,最重要的必然是广告问题。
宣传广告问题自然难不倒苏大明白,于是苏辰雨首先从苏宁的广告牌入手,这厮采用的设计模式倒是和后世“苏宁”几乎一模一样的设计图案。随后则是苏宁开业的广告铺开,受这个时代和资金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报纸和电视台他是不想了,最后苏辰雨直接瞄上了广播电台。
在苏辰雨忙活着苏宁家电商场的时候,他不知道全国上下正被一本书和一个名字轰动。
大年初六,一本名叫《渴望》的小说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其他书店开始发售,谁也想不到这本书从这一天开始了他的“神话”销量之旅。
第一天,还只有少数逛书店的文化人看是新书才买来看看,可是之后几天,《渴望》的销量开始呈几何式上涨。许多人在看过此书的人口口相传之下,才满怀着好奇心买的,毫无疑问他们很快也被这本书吸引了。
所以《渴望》就形成了“病毒传染”模式——一传十、十传百,最后造成的结果自然是销量疯狂地上涨。
初印的十万册很快就售罄,加印的五万册还是在第一时间被抢购一空。书店的门前甚至出现了只有1977年高考恢复时人们扫购参考书时的“排长龙”情景。
全国各地抢购一本小说的情景甚至惊动了首都的几家党刊,《群众日报》、《华新日报》都在其中提到这本书造成的轰动现象。随后,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的转载报道,算是彻底让《渴望》火了。
其中最高兴的不是苏辰雨,而是钟诚和长江出版社。他们虽然想到了《渴望》会火,但没想到会火成这个样子,现在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可能就是不断地催促印刷厂加点加班地赶印。
十万、二十万、四十万、五十万……销量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地往上飙升。
全国各地都在谈论着郑慧芳和宋大成,都在谈论着这群好人的平凡人生故事。
《群众日报》甚至专门刊文赞扬《渴望》,将其称为文化界的“渴望”现象,称其是给对精神文化极度渴望的全国人民奉上的一剂心灵鸡汤。
当《渴望》的销量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冲过百万时,不仅是文坛和出版界震动了,全国都轰动了。而且这个销量数字还在不断地上涨,似乎突破两百万只是时间问题。
《群众日报》更是第三次刊文表示:“毫无疑问《渴望》的轰动显示了全国人民对精神文明的强烈需求,它督促我们要在注重物质经济改革开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望’。”
《长江晚报》刊文表示:“《渴望》,全国人民对平凡好人的‘渴望’。”
《东海日报》称赞其为“一本感动亿万国人的好书”。
《文汇报》则在新闻和评论两个版块发长文表示:“如果单从文学性而言,《渴望》算不上一本好书,可是全书由始至终所贯穿的‘好人平安’的主题让国人的心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得到一次洗礼。”
……
不仅国内的报刊杂志在报道此事,就连一直关注着改革开放的国外媒体也被吸引了。
其中,日本的《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华盛-顿日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英国的《卫报》、《太阳报》、《泰晤士报》等等都报道了这件事,而且配文的就是一副人们排队买书的图片。
相对于报界对《渴望》一书的关注,文坛更关注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辰时雨”,他们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位作家用的这个笔名写的这本“神”书。
甚至,许多的文坛大家和巨擎也纷纷对作者和书作出评论。
原先就对写童话的辰时雨非常看好的叶老,首先在报纸上表示辰时雨真可谓是“后生可畏”;甚至连作协主席巴老都表示“期待与这个辰时雨会面”。
两位文坛巨匠的先后发言,彻底引爆了知识分子对这个“辰时雨”的好奇心。许多人都打电话或者写信到长江出版社去询问,甚至有些狂热和激进的书迷到出版社门口去堵着询问消息。
最后长江出版社迫于各方的压力,无奈之下只能发出“《渴望》作者辰时雨为年轻男性作家”这样的新闻来试图满足大众的胃口。显然,这样的信息量无法满足国人对这个“辰时雨”的兴趣。
这一次,各方的压力骤然增大,媒体、同行和普通读者的压力让长江出版社社长和钟诚痛并快乐着。
最后长江出版社很男人地顶住了压力,对外界表示:“根据作者本人意愿和保护作者隐私的需要,其个人信息不便透露,给社会各界带来的不便,本社在此郑重表示歉意。”
这边一见长江出版社是煮熟的鸭子——嘴硬,死活就是不说,于是万能的粉丝书友们很快就找上了出版过辰时雨童话的少年儿童文艺出版社。
这次刘宇倒没有再让苏辰雨失望,也抗住了压力没有透露丝毫关于苏辰雨的信息。
不过很快两家出版社在苏辰雨的同意下,将苏辰雨的部分资料透漏给一些前来询问的作家。
苏辰雨写的《渴望》在全国造成了如此大的轰动,苏振邦他们显然也知道了。可是无论如何,他们是没想到一本书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影响。
当然这其中最郁闷的就属田筱璐了,在《渴望》彻底在全国火了之后,田明理就特别叮嘱田筱璐不准在外人面前透露出苏辰雨的一点信息。所以这下子田筱璐彻底郁闷了,每次看到有人在谈论《渴望》时,她都想上去告诉他们“辰时雨”这个人我认识,他还是我的弟弟呢。
为了保护苏辰雨,苏振邦和冯颖也特别交代那些曾经收到过他们赠送书籍的好友,请他们一定要保密。
苏仲平也严厉地告诫了家里所有人,特别是苏芸和文昭林夫妻两人,一定不准将苏辰雨的事情说出去,否则别怪他翻脸不认人——说这话时,苏仲平的眼神一下子凶狠起来,仿佛意欲捕食的老虎。
很显然,苏仲平、苏振邦和田明理都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在苏辰雨还没成长起来之前,他们这些“成材大树”需要奋力地呵护这棵有希望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
当然,苏辰雨也知道太过于出名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他还没能力坦然面对来自各方的时候,保密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了。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一定要在和两家出版社签合同时,咬死要将“身份保密”这一条款加上去的原因。
相比于做一个世人眼中的“能人”,他更愿意做一个世人眼中的纨绔子弟。
当《渴望》的销量还在不断地飙升,当全国各地都在讨论着《渴望》和辰时雨时,苏辰雨经过软磨硬泡终于让冯颖同意他和苏振邦南下粤东的请求。
所以,现在苏辰雨已经和苏振邦、田晓军一起坐上了南下粤东的火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