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风雨人生路

第三章客家风味浓厚的好习俗(1)

风雨人生路 飞翔太空 4487 2024-11-16 09:06

  第三章客家风味浓厚的好习俗(1)

  每个人,对自己童年的许多往事,都会留下蒙胧且又难忘的记忆。

  有的人,因为生长在充满绚丽多彩的盛世里,他们的童年是金色且绚丽多彩的。

  有的人,却生不逢时,战乱,贫穷,落后,愚昧,使得他们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因而是灰蒙蒙的。

  我却在这两者之间,自然会有许多值得回味无穷的儿时趣事。

  比如,许多富于客家人的乡土风味特色,又具浓厚的民间风俗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

  有诗叹曰:

  客家民俗世闻名,文体活动够新鲜;

  美食节日俱特色,乡土风味永不变。

  (8)无忧无虑盼年到【1】

  孩童时代,我曾参加并学会与喜爱上了不少祖先根据不同季节所创造和流传下来,并独具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客家民间娱乐活动与体育项目。其中,很多还带有浓浓的客家特有的乡土民俗风味……

  大年三十即是除夕,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也是当年农村中一年里节日气氛最为浓厚的一天。

  除夕那天,只见到处都见家家户户拜灶头爷,在“厅厦”祭拜祖宗;

  除夕那天,只见在所有大门两旁,贴上新写的春联,两旁门板上,贴上手持大刀和钢鞭的威武门神;

  除夕那天,只见所有房间、谷仓、禽畜猪栏等的门框上都贴上洒满“金星”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钱”;

  除夕那天,只见家家户户都把屋里屋外所有陈旧的废物都要一扫而光,这便是“除旧”,实际上是大扫除;

  除夕那天,只见不论大人和小孩都要干净提早洗澡、穿上新衣服。此时,整个村子上到处人人脸带笑容,心中充满喜庆和欢乐;

  除夕那天,只见大家吃罢了丰盛的年夜饭,晚上还要守“岁”。在除夕之夜,每个房间都要灯火通明,称叫“点岁火”。

  在每逢过年时,令我最难忘记的事,便是天天都有猪肉饭、年籺(念【at】)吃。但是,必须牢记和遵照大人在年前,就对我们小孩子的忠告:

  “记住,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节这半个月内,谁都不准讲不吉利话,特别不准涉及‘死’字。”

  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后,马上穿好年前家里人,给我准备好的新衣和新鞋后,就高高兴兴地给父母、亲人等长辈们一一拜年。这算是过年中,一件所有小孩子谁也不会忘记的事儿。

  在给长辈拜年后,当他们把年前早已用红纸包好的一、两千元“压岁钱”塞到我们手中时,内心那种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于表达。于是,又笑着跳着地从高挂着的竹篮里拿下几只“年籺”(念【at】),便高高兴兴地约好村上其他孩子们一块到别处去玩,这就是在过“新年”时当天的主要活动。

  一直兴高采烈地玩到下午四、五点钟时,才突然想到要跑回来参加拜“亚公”,吃晚饭。

  从年初二起,就喜欢跟大人们一块担“格萝”“去村”(访亲)。因为“去村”除了有鸡腿吃,亲戚还不会忘记打发一个小小的红包。

  在我记忆中,由于到岭岗排九姑家路途近,只要过了前面的三世祖岭岗,就能看见村子上她家中那一排新屋。再需走上半个多时晨就到了。

  白天能与九姑家的表兄妹一块儿玩,觉得特别开心。当吃完了晚饭后,就不再住夜了,大家又高兴地回家来。因此,在小时候每逢过年,我特别喜欢到富新岭岗排九姑家去‘串亲’,并且,每次总是少不了我的份。

  大年初三是农村人常说的“穷鬼日”,不喜欢到别人家。也不欢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这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要开门扫地,打扫卫生,称为“送穷鬼出屋”去。

  大年初四,又是一个拜亲访友的好日子。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我有时,还喜欢和村上的大人们一块去富新官村等地,观看“砍大番”这种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和壮观的富于迷信色彩的民间活动。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就有砍牛,砍猪,砍羊,上刀山,过火海等惊险场景……

  我有时,喜欢和村上的“鬼儿戏”迷一起,到文江二圣庙去观看唱“鬼儿戏”;我有时,又喜欢到富新竹根山祠堂【】前,看舞龙舞狮等过年后常有的民间文娱活动;我有时,甚至还走独自一人步行到东平街去凑看热闹哩……

  那时候,我有时总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

  “唉,过年真爽,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正是:

  小小孩童纯真好,无忧无虑盼年到;

  鸡腿红包烧爆竹,新衣新鞋戴新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9)清明时节雨迷迷

  有诗叹曰:

  清明时节雨迷迷,相顾无言泪染衣;

  思念故人情切切,依稀窗外晓莺啼。

  客家习俗兴祭祖

  在春分后至清明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常常和五叔他们这些大人们一块,去消“蒸尝”……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这天,往往上午就在村上面的始公坝祭拜了太始祖墓后,便跟着村上的大人们一块,去到离家只有七八里路远的山湖“新村祠堂”吃午饭。

  当年的新村祠堂,(下图)那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典型的宗祠建筑,门楣匾额上书“王氏宗祠”四个大字,大门两旁写有一副对联:

  三槐世泽,两晋家风。【】

  从祠堂前面一个大门进大厅,进门后便是中间天井,两边是厢房;从祠堂的右边那两个侧门进去,便是祭坛和祖宗牌位所在地,规模相当不小且又堂皇与肃穆。

  我们石湖坡村上去食“蒸尝”的人,就安顿在两旁的几个厢房里坐席,倒也宽敞。

  祠堂后面是一片果树林和竹子,屋旁边是一遍绿油油的青草地。大门前面还有一个大晒场,晒场前面有一张三、四亩大的大鱼塘。

  从远处的小山岗看这鱼塘时,便见祠堂和后面大片果树林和竹子在池塘中那清晰的倒影。

  与祠堂相邻的那些房子里住有十几户人家,全都是同宗的兄弟祖叔,个个对我们都亲如家人一般。平时,他们是负责看管祠堂的人,每天还定时给祖宗牌位烧香纸,做到祠堂能终年香火不断。

  由于族规,到新村祠堂吃“蒸尝”者,必须是村子中有名望的男人或在族中负责事务的管理人员。因为,父亲是名人,已在外面教书。于是,我便成了家中唯一能合法出席吃“蒸尝”其中的人选了。

  我坐上酒席桌后,只是看见一些辈分高的长老或管理“蒸尝”事者另坐一桌,一看便知道是表示尊老的意思。但是,餐桌上所摆上的酒肉菜肴全都是一样,与其他桌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前,我曾和五叔他们一块去祭扫离村两三里路远,座落在秧地垌上面长岭村的八世祖墓。因为,八世祖并没有建造祠堂,只能在长岭八世祖墓附近露天的草坪上,办理祭祀的事宜。后来听大人们说,八世祖墓是和八世祖婆一起的合葬墓。

  早禾坪、秧地垌、边坑、石湖坡四个村庄上的兄弟叔伯,都是同八世的后裔,祭八世者,就必然是这四个村上的人了。

  听说,现在八世后裔已有五百多人丁了。啊,从八世开始分开创业至今才不到一百五十年时间,人口便发到这么多,发展真算够迅速呀。

  那天中午过后,待办理完各项祭祀程序就开席吃饭了。

  我记得,好像是分别以早禾坪、秧地垌、边坑、石湖坡四个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全都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或半蹲在地上。老人、大人、小孩,个个都和和气气地坐在一起吃饭,却也别具一番风味。

  当时,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每桌必有一大碗黄豆。它是将黄豆和砍碎的猪肉骨用牛三镬煮熬多时而成,这大碗黄豆特别可口香甜,人们特别爱食。

  由于每年或隔年搞一次这样的“联宗祭祖”,在祭祖时都要杀猪屠羊,按照族上传下来的规章和仪式进行,人称为“猪羊祭”。

  那时候,消“蒸尝”摆在桌面上的菜肴还满丰盛的,大人和小孩都同桌,要是吃不完就“打包”回去。从来也不分贫富贵贱。

  这种消“蒸尝”的祭祖活动,真有点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化那个时候,在生产队食“大锅饭”的情景。不同者,只是妇女无权参加而已。

  正是:

  客家习俗兴祭祖,捉鱼杀羊又宰猪;

  二月十六消蒸尝,王氏宗族群狮舞。

  都为祖坟上土来

  到了清明节那天早上,全村各家各户就忙忙碌碌地杀鸡、煮熟猪肉、煲好糯米饭团、备好烧酒等祭供品和准备好纸钱、香火、炮竹等必需品。我们这帮小孩,就高高兴兴地跟大人们一块,上山去上坟“挂纸”。

  我们的祖坟,大多数在附近一带的山岭上。这个山挂了又到那个山去。不管天阴下雨,风吹日晒,一搞就便是一天。

  要是碰上刮风下雨天时,大人们便正正经经对我们小孩子说道:

  “不要怕风吹雨淋呀,遇到发风下雨便是有“风水”,这正好是大家所求之不得的好事呢。”

  每逢到了一个墓地,大人们先是用柴刀,将墓地上的杂木野草之类割光铲净,用锹巴将墓地四周铲新培土。随后,再挖上一个大泥坯盍在坟头上,并贴上两张长条纸钱成十字形。

  首先,在前拜祭前,先得要摆供品祭拜“本山后土”,待拜完后,再祭拜墓主人。这是为何因?我也不便多问大人。

  我们这帮小孩,随后只是帮点点香,烧烧纸和炮竹。然后,大家便就虔诚的跪地合掌拜山了。

  有时,还听到大人们还在墓前,像跟墓主人讲些“悄悄话”。此时,我往往在旁边听起来,都感到有点好笑。

  难道他(她)在地下还会听到你给他(她)说的话?于是,我便只是假装什么都没听见一般。

  因为,满山遍野四处,都看见人们挑着竹箩,在担上挑下地在山上扫墓。不时,还断断续续听到,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到处响起。这种壮观的场面,在平时实在少见。

  此时,我不由自主地感叹道:

  “呀,清明节真是一年中,少有的热闹节日呀!”

  过了中午时分,我们大都已完成“挂纸”的任务了。于是,大人便在坟山附近的大树根底下,拿出预先备好的小刀,割下祭祖用的一些熟肉之类的祭品,再拿些糯米饭团让我们吃,算是给我们当中午饭了。可能是肚子大饿的原因,吃起来就觉得特别香。

  这便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也是客家人的祖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有的风俗习惯!

  在山上,我们这帮小孩,还随时注意搜索有没有酸藤果。要是发现了,便摘回来做酸藤果枪的子弹,与村上的孩童们在玩起穷追猛打的游戏,看谁的“枪”最响又连发。这种游戏,十分有趣!

  正是:

  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坟头野花开;

  手端祭品肩担锹,都为祖坟上土来。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