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朝小官员

第179章 明朝如何出海

明朝小官员 新科奶爸 2524 2024-11-16 11:37

  张超有些好奇,“您觉得我应该如何?是该嚎啕不哭?还是应该咬牙切齿?还是该庆幸不已?”

  黄大夫也有些无语,“老夫就是觉得你的神态很轻松,有些出乎意料。”

  张超笑了起来,“我又不是什么迂腐之人,我母亲也是受害者,我应该怜惜她,痛惜她的遭遇才对,难道还会嫌弃她的出身吗?那样才不为人子。

  再说吾母归于吾父,应该非她所愿,后来改嫁,也是理所当然,总算有了一个好结果,我更应该为她高兴才是。”

  “世人多愚昧,要都如你这般想得开就好了。”

  “所以自从知道我的生世之后,我就仔细的想过了,是该认还是不该认?思索再三,我还是不认的好。

  现在母亲不是过的挺好的吗?我冒然过去认亲,只会让她尴尬,让她在亲人面前难以做人,这又何必呢,彼此知道心里有对方就好了。

  更何况,有了此事,于少保的身后名会有一个污点,要不然此事两家也不会保守这么多年。”

  黄大夫默然不语,显然他也知道张超所说的都是实情,他的想法也是对的。

  张超继续说道,“只是我一直好奇,于家要联系我,为什么要通过那么隐晦的方式?原来还真是怕我想不开,所以要有个过程,让我慢慢接受。”

  原来张超的继父徐九万这次来信,一是说明了他的身世,二来解释他的外祖父,母亲为什么没有与他相认,这是当初两家说好的事情,一致同意保密此事,也会对他保密。

  那为什么现在又联系他呢?一是于冕老了,人老就思念子孙,所以想着能不能见见他,还有他的母亲也很想念他。

  但是因为当初的约定,另外也怕张超难以接受此事,所以只能旁敲侧击,让他自己去找,显然张超不知道或者装作不知道,一直没有联系上。

  现在又为什么主动联系他呢?一是于冕的七十寿辰到了,想邀请他去杭州一聚,二来于冕想着给于谦申请一个谥号,但是他唯恐自己的力量不够,希望张超也尽一份力。

  “既然你不欲与于家相认,那信中所求你准备如何处理?”

  张超毫不犹豫的说道,“杭州这行,我当然会前往,这也是我的心愿,等乡试过后,我一家自会前往,亲还是不认的好,知道有我们这一家就好了。

  至于申请谥号一事,就算我不是于公后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何况现在,当然是义不容辞,全力以赴,在所不惜。”

  黄大夫怕拍张超的肩膀,“好孩子,相信于公在天之灵,也会为有你这样一个出色的后辈而欣慰的。”

  张超沉默,没有说话。他心中默念,我绝不会成为于谦那样的人,绝不会,看看于谦的遭遇就知道,这个朝廷也不配我为他如此卖力。

  谥号是什么,就是盖棺定论,比如某某伟人过世,被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其中蕴含的意义就完全不同。

  于谦为了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奋不顾身,呕心沥血,功劳之大是天下公认的,即使皇帝自己也承认,结果却惨遭不幸,要知道他被定的是谋反罪,行刑过程又十分残忍,还连累了子孙。

  好不容易平反了,到现在两代皇帝过去了,连个谥号都没有,这是极大的不公平,张超是没有选择,只能为他们服务,但是就凭明王朝的统治者,他们不配!

  张超思考完毕后,开始起草回信,然后交由黄大夫带回去交给平安大哥,他继续惨兮兮的读书。

  平安听黄大夫诉说了张超的反应并看过回信后,也是十分欣慰,世上哪有子女不想认自己的母亲的,超哥能如此克制自己,说到底是为了母亲一家考虑,他确实成熟了不少。

  对于张超拿着印书局的银子去湖广买米,他一直是有些担心,生怕一个不小心这一年多的努力就化为了泡影,还会身败名裂。现在南都粮价高涨,他也就放心了,那就赶紧卖吧。

  张超这么一大批粮食投放市场,很快南都的粮价就下降了一些,也不需要潘尚书动用常平仓了,潘荣当然十分开心。

  所以潘荣特意治了一桌酒菜,爷俩好好聊一聊,对于张超如此漂亮的一笔,潘荣很是赞赏,真是名利双收呀。

  席中潘荣就问,“你有钱老夫知道,但是你是如何想到从湖广运粮的,而且一下子买来这么多的粮食?”

  张超就解释了他对于江南退田种棉植桑这一经济行为的分析,他还毫无保留的告诉潘尚书,他现在正在江北大量收购田地,准备种植棉花,这是大势所趋,他也是顺势而为。

  对于这次他为什么囤积如此多的粮食,张超就笑着说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去年冬天太过寒冷,今年的天气很可能反常。再说就算猜的不对,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也不会亏钱。”

  潘尚书用一种好吧,你厉害的表情看着他,张超很是得意。潘尚书见张超如此得意,笑着说道,“子卓,你如此会赚钱,老夫这户部尚书干脆给你当好了。你赚了如此多的银子,除了买地,还有什么打算吗?”

  张超等着就是这句话,“湖广购粮需要大量的船只,所以晚辈就买了一家造船厂,听说您老当日出使,造过一条封船,载了四百多人去往琉球。

  晚辈就想问问您老能不能给我找一些工匠,我也想试试造一造海船。”

  潘荣叹了一口气,“老夫就知道你还是不死心,一心惦记着出海,也罢,我就给你说说当日老夫如何出海的。”

  官场上的人对于出海那是闻风色变,胆小,怕死,甚至千方百计的拖延时间,史书记载还有人去一趟占城花了七八年时间还在国内游荡。

  除了大海波涛险恶,气候变化无常以外,明朝出海还有几个大麻烦,首先是海盗倭寇特别多,第二就是航海容易遇到台风,第三就比较奇葩了,怕遇到鲸鱼,把船给拱翻了。

  所以明王朝对于使臣出海有很多规定,一是在福建建立造船厂,选派优秀的工匠造船;二是出海的时候让水师护送;三是拜神;

  四是准备好种地的用具,防止海难流浪到孤岛上时好自己种地;五是使臣准备好棺材;六是为了鼓励出海,朝廷允许使臣一行带一些货物牟利。

  潘荣说完了这些,用余光撇了撇张超,小样,你现在还敢喊着出海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