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猜的没错,当他深入了解户部之后,就发现这个帝国的中枢财经机构,本质就是一个大会计,控制在户部的财源少的可怜。怪不得他弄来几十万钱粮被认为是一等一的理政能手,因为他以一人之力给户部增加了将近一成的收入,有利的支撑着帝国的运转,这样的人皇帝能不当他是宝贝吗?
明朝的财政简单来说就是乱,真乱,乱的离谱。要收税,首先要有个标的物,在今天,是人民币这种货币,顶多加一个粮食的统购统销,但是在明代是实物,就是你生产什么国家就收什么,水稻,小麦,布匹,棉花,木材,丝绸,纸张,木炭,凡是你能想到的啥都有。
这些东西收上来之后,还不是一家管理,户部一块,兵部一块,工部一块,皇帝一块,另外南京还有一套班子管理,这是中央层次。到了地方,地方官手里也有一部分财源。
如此一来,中央户部大约控制了1%左右的财源,依靠这个财源在国初是足够支撑国家用度的。
但是承平日久,首先就是可以征收的税源大大减少,因为土地人口被既得利益者隐藏了,比起冰冰这样的****在那个时代属于高档次操作,压根没有必要性,明代直接就是投充,合理合法,十分的光明正大。
其次官僚集团开始膨胀,说白了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最麻烦的是,朝廷要养着很多藩王,而且待遇超好,为了多骗些财富,王爷们拼命的生孩子,这样国家的负担就不断增加。
还有一个大问题,军队的花费越来越多,国初依靠屯田能解决的军粮问题,此时根本办不到了,必须中央提供大量钱粮供应九边。要知道几十万大军从嘉峪关一直延伸到辽东,几千里防线,一字摆开,那需要的钱粮就是天文数字。
如此一来,帝国户部就根本吃不消,无论怎么寅吃卯粮,怎么拆东墙补西墙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明朝的户部尚书动辄得咎,属于最悲催的部堂,与礼部大宗伯,吏部天官比较起来,想想都是泪呀。
过了十天,李敏叶琪就把张超迫不及待的叫了过来,问问他这段时间观政有什么感受。
张超首先给两位堂官深施一礼,“李部堂,叶侍郎,给朝廷当家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
张超这句话一出口,两位老官爷也想哭呀。只有善于理财的人才能理解对方,李敏岁数大了,就抹了抹眼睛,
“子超,你如此一说,老夫也欣慰呀,户部确实难为,要不然圣上也不会让你这么快就过来观政,你这段时间可有什么收获?”
“下官粗略理了理户部的事务,觉得首先就是减少缴税的品种,别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收上来,然后很多又用不上,只能丢在府库之中发霉,这样浪费太严重了。”
李敏来了兴趣,“你具体说一说?”
张超就开始仔细的介绍起他初步的改良计划,就是增加折色。粮食布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还继续维持不变,但是其他比如棉花木炭纸张这些乱七八糟的统一折成白银,国家需要直接从商人那里买就是。
事实上在中央太仓库和内承运库储藏的是奢侈品和大宗物品,但是在地方官府连笔墨纸砚桌椅都要老百姓提供,这也太离谱了,于是就搞出了种种弊病。
所以干脆张超建议中央和地方这些开支直接收银子得了,这样官府方便,商人同样开心,老百姓也许就不是那么开心了,但谁顾得上他们。
而且如果朝廷有需要,让相关部门列出预算,可以经过户部审核后拨付给他们钱粮,让他们自己处置。如此一来,可以增加国家的货币收入,另外万一遇到急事,也方便周转腾转。
对于户部来说,这个建议可以提高他们的权力,增加话语权,理所当然的引起了两位堂官的兴趣。
叶琪点点头,“这个思路不错,确实简单可行,在户部太仓库的可以请旨如此处理,但是很多物品储藏在内承运库,太监们未必愿意。”
张超刚想说太监那边我去说服,突然间醒转过来,麻蛋的,这些问题这些老油条怎么会不知道,不会就是挖着坑等着我来填吧。
于是张超笑着说道,“内承运库的事情比较复杂,这个还是稍等等请旨为好。只不过户部如此操作,兵部和工部是否也可以同样操作?”
一直在旁边默默无语的李敏说话了,“兵部和工部老夫自会上折请旨。只是内承运库,你既然有想法,就由你上书如何?”
张超心中大骂,我才上班几天,是招你们了,还是惹你们了,这么坑我?但是李敏的语气十分坚定,不由得张超拒绝,如果张某人还想继续在户部混下去的话。
张超想了想,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就按照这个计划走,即使得罪了一部分人,也会拉拢一部分人。再说实在不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惹不起我躲得起。
张超铁着脸施礼道,“下官明白,这就回去拟定奏折。”
张超怒气冲冲的离开,叶琪看着他的背影有些担心的说道,“此子来户部才十来日,今日所言显示他对户部的运转有了一定的了解,确实人才难得。部堂如此做,不怕他怨恨吗?”
李敏陈着脸说道,“就是因为张超人才难得,才需要他与阉宦划清界限,否则一旦为彼拉拢,就会祸国殃民。
老夫不日就要告老还乡,子嗣又多不成才,老夫又有何惧?他今日虽然满腔怒火,日后还要感激老夫今天所迫。
吾等身为朝中大员,为官做事不仅要注意当前,也要考虑长远。叶侍郎,你也不要总想着废除开中法,要知道九边的粮饷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万全之策,宁愿坚守成法。”
叶琪对于李敏这样的说法,虽然心中有些不以为然,但是上官点评,他也只能唯唯称是。
张超回去准备草拟奏折,既然李敏要他上书打太监的主意,他索性把事情闹大,打起皇家的主意。
他首先摆出事实,说明太仓库和内承运库的藏品都浪费严重,建议改变操作方式,这些藏品不要再直接征收了,改成收银。如果需要,可以再拿着银子去民间收购,这样看起来会多一道手续,但是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另外他还上了一道奏折,张超以南京蒋琮管理的造纸作坊为例,结合他在南京的见闻说道,内廷在外有很多工场作坊只供皇家使用,里面有很多出色的工匠。因为皇家需求量少,产能不足,导致的结果是亏损严重,工匠待遇很差。
他建议推广当日和蒋琮的做法,将这些工场作坊官督商办,招商来解决,或者直接办成公司,这样可以扩大规模,另外皇家的高质量产品肯定会在市场上销售的很好,如此就可以减少亏损甚至是盈利。
这两份奏折一上,算是将张子卓的名气真正打响了,因为他间接攻击了弘治最宠信的内官监太监李广,顿时就激怒了李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