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繇(156-197),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东汉末年的扬州牧。初举孝廉,为郎中,授下邑长,因拒请托而弃官。后辟司空掾,除侍御史,以乱不就,避居淮浦,诏书命为扬州刺史。先后与袁术、孙策战,败归丹徒,未几,病卒。
生平
刘繇是汉朝皇室的远亲(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根据三国志与资治通鉴资料显示,刘繇是东莱郡牟平(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人,在他19岁时因为堂叔刘韪被盗匪所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其堂叔,结集十多人混进贼窝,趁隙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救出堂叔后而出名。由于其表现深受乡民爱戴,因而推举刘繇官拜郎中。
当官之后的刘繇由于铁面清廉而深受好评,甚至当时的乡亲之间亦流传只要能得到刘岱(繇的亲兄长)与刘繇,就等同得到了龙与麒麟一样。也因为这些功绩深得当时朝廷重视,于是命刘繇接任由于前任太守死亡而空缺的扬州刺史。为了统领扬州,而定寿春为根据地,但当时政局混乱,淮南一带已是袁术的势力范围,于是刘繇只好撤到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
当时曲阿为孙策的表叔吴景的势力,由于吴景与袁术关系不错,所以与孙策的表兄孙贲一起弹压刘繇,将刘繇赶走。之后袁术自命扬州刺史,并且与吴景、孙贲合攻张英、樊能。196年刘繇命张英、樊能与东渡而来的孙策军对抗,但是不敌孙策的大军而败。之后刘繇率领同乡的太史慈与孙策对抗,但也因中计而大败,太史慈被孙策俘虏转投靠孙策。
大败之后的刘繇接受许劭的建议逃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县一带)投靠刘表,但当时豫章太守周术因病而死之后,太守之位悬空,以刘表的后援来说理应以诸葛玄(诸葛亮、诸葛瑾之叔父)成为太守,但是汉室朝廷却命朱皓(朱俊之子)为太守,导致为争夺豫章太守而有多次冲突,刘繇后来出兵协助朱皓当上太守,将诸葛玄赶回襄阳刘表身边。
197年左右刘繇因病而死,享年42岁。孙策得知刘繇逝去的消息后亲自赶到豫章,将他慎重的葬到其故乡东莱郡牟平,并且带回其遗孤。后世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是汉皇族的人,为拢络其势力而故意这样做,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生前因为清廉而有威望所致,不过这部份实际的原因并无文献记载。
主要事迹:
曲阿之战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在孙策平江东之战中,折冲校尉孙策夺取扬州刺史刘繇根据地曲阿的作战。兴平元年,刘繇受命为扬州刺史,因右将军袁术占据州治寿春,遂渡江治曲阿(今江苏丹阳),出兵击败孙策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及孙策从兄丹阳都尉孙贲,二人退至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命部将樊能等屯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张英屯当利(今安徽和县东),以防袁术军。孙策投寄袁术篱下,屡立战功,却不受重用。是年,原孙坚部将朱治建议孙策脱离袁术,返回江东故乡,创建基业。此时,袁术派吴景、惠衢率军攻张英等未克,孙策遂趁机要求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许之,向朝廷请封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率步兵千余人、骑兵数十人,由寿春(今安徽寿县)南下,沿途招兵买马,进抵历阳时,部队已增至五、六干人。孙策好友周瑜在其从父丹阳太守周尚支持下,率军及携带大批粮秣来历阳迎接孙策,实力大增。孙策英勇善战,又知人善任,治军严明,深得民众拥护,遂率军进攻横江、当利,首战克捷,乘胜渡长江南下,军锋所向,无往不胜。
曲阿于是,孙策首先集中兵力,攻取扬州刺史刘繇屯积粮秣和军械的牛渚山(又名采石山,今安徽当涂北),攻克彭城国相薛礼驻守的秣陵城(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击败驻守秣陵城南的下邳国相笮融。随即挥师进击刘繇部将驻守的梅陵(今江苏南京雨花台)、湖熟(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北),先后攻克并歼灭了刘繇布防在曲阿外围的守军,迫使刘繇率兵出城决战。孙策趁势猛攻,刘繇大败,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孙策占领曲阿,慰劳嘉奖将士,颁布政令,安抚地方民心,前来归附和应征的人,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孙策很快集结到2万余人,战马1000余匹,声威震动江东。
所犯错失
刘繇手下群英有张英、樊能、笮融、薛礼与太史慈等,都算是当时的名人菁英,但是最终刘繇依然惨败在孙策之下,后世参考文献研判其主因大多数都是败于战力的分散。刘繇一方面想要利用张英、樊能等当地势力,另一方面又借重于笮融的佛教势力,并且轻忽了太史慈的能力,这些都是导致他输给孙策的主要原因。
根据正史中记载,刘繇与孙策之间大大小小约有九场战役,大多数战役的败因都是判断错误。而所有战役之中,刘繇有亲自参予的只有最后一场的曲阿攻防战,也是因为在曲阿战役之前误判了周瑜佯攻之计,所以导致最终的失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