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领域和移动图像,想要入手的话,周方远自问不难,也花不了多少钱。
他手里还有1.5亿的流动资金,用来买迪士尼,不够;买漫威,不够;买康宁,还是不够……但是这钱不花,就浪费了。原本他的计划是全部用来买超级英雄的版权的,后来他发现他自己也不确定到底买什么英雄的好,除了一些上一世自己知道的,或者已经有了电影改编的超级英雄以外,其他的超级英雄他并不了解,也不清楚买下来之后到底有用没用。再说了,他未来的目标是买下整个漫威的,买下漫威,自然就买下了所有的英雄,这一点倒是没什么好说的。
这样一来,他手里这些钱目前就没什么特别的用处了。
倒是可以用来给自己在米国的三个小公司注资,但目前看来意义也不大,毕竟推特和脸书已经接受融资,现在相关人士正在处理这件事情,他周方远这时候追加投资毫无意义。
思来想去,还是给特效领域投资比较好,起码未来他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电脑特效。
可说是要投资,目前已经选定的两家公司都花不了多少钱,剩下的钱,放在手里才是真正的浪费,周方远不得不将目光放到了另外三家大公司上面。
当然了,全球的特效公司可远远不止这几家,只不过另外的公司,要么实力不行,要么规模太小,要么和他的要求不合……总之,合适的公司也就是这些。当然了,国内也有特效团队,不过话说回来,国内的特效团队,目前大部分真的是刚刚起步的程度,毕竟就现如今而言,国内的发展程度,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方面的发展程度,还是比不过米国的。所以国内的所谓特效公司,其实真的就是一个个的团队,规模太小了,而且实力是真的不行。
当然了,如果有合适的目标,周方远也会不吝投资,可问题是他现在就找不到合适的目标,所以只能将目光放到国外。
他所看中的公司里,剩下的三家,索尼、工业光魔、维塔。
这其中,索尼是不用想了,连蜘蛛侠的版权他都搞不过来,索尼的特效团队就更加没戏了。而且人家索尼自身对特效团队也有不小的需求啊,无论是做电影,还是做广告,还是其他方方面面,特效团队都有一定的用武之地,想要买过来?难上加难,基本上没什么可能。
所以真正可以容周方远选择的,也就只剩下工业光魔和维塔了。
工业光魔成立于1975年,当时恰逢《星球大战4:新希望》开拍,影片中有大量的特效镜头,由于当时这方面的人才分散各处,水平难以保证制作出理想的效果,于是乔治·卢卡斯在加州范努斯市选择了一间旧仓库,在那儿诞生了ILM。
当时,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都很少见。
为了拍摄《星球大战4:新希望》,卢卡斯开创了电影特效行业。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但也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在早期工业光魔办公的大库房内,卢卡斯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改变世界的《星战》之旅。
与其说它开启了特效电影时代,不如说“星战”本身就是好莱坞电影特效变迁的历史,当斯皮尔伯格决定开拍科幻巨制《世界大战》后,他联系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汤姆·克鲁斯,而是工业光魔的丹尼斯·穆伦。斯皮尔伯格想确认丹尼斯是否有空能和他一起完成《世界大战》的特效工作。从《第三类接触》开始,经过0年的合作,丹尼斯已经成为了斯皮尔伯格最信赖的特效制作师。
电影界对视觉特效的高度重视,始于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的成功。1976年,乔治·卢卡斯为拍摄第一部《星球大战》,专门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那个时候,好莱坞还没有一家专门制作特效的公司,甚至大型制片公司里也没有独立的特效部门--制片公司的老板们为了节约开支,早就取消了特效部门,也没人专心研究特效。而如今在好莱坞,挑选一名合适的特效主管已经和挑选男主演一样重要。
统计影史上最卖座的0部影片,会发现他们不是视觉特效大片就是CG制作的动画片。电影工业的格局已经因特效而彻底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战”系列与光魔的发展,也是世界电影特效的发展。
在工业光魔的特效之路上,不止有乔治·卢卡斯,还有卢卡斯的至交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乃至曾在卢卡斯影业实习过的迈克尔·贝等人。在《星球大战之新的希望》和《星球大战之帝国反击战》之后,工业光魔接连担纲了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和《E.T.外星人》两部作品的特效,然后才投入《星球大战之绝地归来》的特效制作。
但真正引领数字特效风潮的,是199年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在这部电影中,工业光魔第一次利用数字技术制作了完整的充满细节的生物——恐龙。《侏罗纪公园》对数字技术的运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正是这部电影,让卢卡斯意识到,拍摄《星球大战》前传的时机已经成熟,1999至005年,《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相继问世,利用全新数字技术的前传显然在特效上要远远好于80年代的星战三部曲。
时至今日,工业光魔已经是好莱坞,乃至全球最大的特效公司,卢卡斯靠着不停拍摄《星球大战》以及给其他电影做特效,把工业光魔操持的还不错的样子,起码维持生计不难,也能赚到一些钱,算是除了背靠大树的索尼特效团队以外,目前过的最好的特效公司了。事实上,工业光魔要说起来,也算是背靠大树呢,毕竟卢卡斯本身还有一个卢卡斯影业在,虽然这个公司在整个好莱坞来讲只能算是二流小公司,但这仅仅是指公司规模而言,要说公司的名气,卢卡斯影业也算是小有名气了。起码前有星球大战,后有工业光魔,虽然想要继续做大千难万难,但小日子过的还算舒坦,也不用怎么看别人的眼色。
这家公司,如果要收购的话,难度不算低,最起码仅靠周方远现在手上这1亿多的资金,想要完全吃下怕是没可能的。除非他愿意入股,只占据部分的股份。
另外说一句,工业光魔所拥有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特效团队。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未来大名鼎鼎的Photoshop软件,其实就是从工业光魔之中脱胎而出的。
早在1987年,Photoshop的主要设计师托马斯·诺尔买了一台苹果计算机用来帮助他的博士论文。与此同时,托马斯发现当时的苹果计算机无法显示带灰度的黑白图像,因此他自己写了一个程序Display;而他兄弟约翰·诺尔这时正在工业光魔工作,对托马斯的程序也很感兴趣。于是两兄弟在此后的一年多把Display不断修改为功能更为强大的图像编辑程序,经过多次改名后,在一个展会上接受了一个参展观众的建议,把程序改名为Photoshop。此时的Display/Photoshop已经有Level、色彩平衡、饱和度等调整。此外约翰写了一些程序,后来成为插件(Plug-in)的基础。所以最初的PS,其实是工业光魔内部的修图软件,用做特效制作的辅助软件之一。
后来才拆分出去,成为了单独的公司。
扯远了,总之,工业光魔很好,但购买起来难度也不算小,起码现在的资金不足以让周方远完全将这个公司拿下,于是他又开始考虑维塔。
维塔的话,目前确实还是一个小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199年,为了给自己的新片《罪孽天使》制作视效,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与好友理查德·泰勒、吉米·塞尔柯克共同创建了维塔工作室。当时,这家公司只有一部电脑。杰克逊是故事大师,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时喜欢掌控视觉效果,而泰勒和塞尔柯克和他臭味相投,通过在化妆、布景和视觉效果上的专业能力帮助他实现这些想法。以好莱坞的眼光来看,《罪孽天使》只是部小成本电影,但杰克逊和他的维塔搭档们花小钱办大事,拍出了一部可以跻身经典的影片,其视觉效果可以让好莱坞的老手叹为观止。然而即便如此,在当时,维塔还只不过是家不起眼的小视效公司。
《罪孽天使》引起了行家的注意,一家好莱坞电影公司找上了杰克逊,这就是时代华纳传媒旗下的新线电影公司,已经是华纳兄弟子公司的新线当时已经可以与华纳兄弟平起平坐,而票房成绩经常高于六大发行公司中实力较弱的环球影片公司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最初,是独立电影大亨温斯坦兄弟掌管的米拉麦克斯筹划着要把托尔金教授的名著《指环王》三部曲拍成真人电影,但他们的野心小得出奇,只想拍成一部,至多是两部。幸好小说的电影拍摄权落到了新线的创始人,老牌制片人罗伯特·沙耶手里,他决定把影片也拍成三部曲,而且单凭一部成本仅为500万美元的《罪孽天使》,他就让彼得·杰克逊执导这套巨片,这真是电影界的一次登月式冒险。换一个角度看,《指环王》实际上是一部长度超过9个小时,耗资亿美元的超级电影,只不过因为长得过分,才分三段放映。更不可思议的是,沙耶还同意了杰克逊的种种非份要求,包括影片要在新西兰拍摄,特效和视效也交给杰克逊的维塔。
指环王三部曲令维塔确立了模式,那就是杰克逊掌管的维塔数码负责视觉效果,而理查德·泰勒统领的维塔工作室负责其它工作,包括概念图、道具、服装、布景、模型、雕塑,其中的王牌是各类怪物和武器盔甲的设计制作。也因为指环王电影,让维塔算是真正的扬名,以至于后来的《金刚》、《阿凡达》之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存在。
说起来,电影的特效制作,绝不仅仅只是交给一家公司就完事儿的,尤其是以大场面著称的米国大片,需要制作的特效部分往往非常的多,仅以一家公司的实力,想要全部做完是有难度的。尤其像是工业光魔和维塔这样的公司,他们本身就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不可能抽调所有人手去完成一部电影,所以通常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特效大作,往往会由两到三家公司分别完成不同的部分。就好比《哈利波特》系列,里面既有移动图像的手笔,也有工业光魔的功劳。
而制作了《指环王》的维塔,如今已经是名气不弱于工业光魔的存在了。但维塔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没有靠山。
索尼的特效部门是纯家养,不用担心资金。而工业光魔呢,背后有乔治·卢卡斯,作为好莱坞的知名导演,他也是相当能赚钱的人物,就算养一个工业光魔很吃力,但还是能养下去的。但维塔数码就不一样了,虽然其创始人也是名声不俗的导演,可问题是维塔数码后面没有一个成熟的大公司作为后盾,他们接活全靠人脉,得不到固定的工作内容,以至于生活相对困难一些。
虽然在未来,维塔会拥有面积超过65,000平方英尺的工作室和600多名创意员工,可以设计和制作包括专业道具造型和修补、生物道具制作、盔甲武器制作、微雕、大型场景、布景和服装等各种大型或微型道具,还有特效等等。但就现阶段而言,维塔的日子很不好过,赚到的钱和他们的支出几乎持平,公司上下盈利简直感人。
所以,周方远最终将目光放在了维塔数码之上,他让安琳找到了彼得·杰克逊的电话,然后一个电话,直接打了过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