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东晋烽火

014章 王敦作乱(下)

东晋烽火 阿僧祇 4069 2024-11-17 17:20

  刘昊叹了一口气,道“经此动荡,北地战事糜烂。淮北河南,屡受后赵寇锋。泰山太守徐龛,忽叛忽降,为石虎所破,龛被擒斩。兖州刺史郗鉴,退保合肥,徐州刺史卞敦,亦退保盱眙。石虎复进陷青州,别将石瞻攻取东莞东海。河南为后赵将石生所攻。司州刺史李矩,颍川太守郭默,屡战屡败,转向赵主刘曜处乞援。曜出击石生,大败奔还。敦默南奔建康,李矩亦率众南归,病殁道中。豫州刺史祖约,自谯城退守寿春,陈留被陷。由是司豫青徐兖诸州,均被后赵夺去。”

  众人听到这里,也是唏嘘不已,本来衣冠南来,偏居一偶,风雨飘摇,幸好一般追随而来的一帮老臣,苦苦维持,加上祖逖北伐,与后赵在北方争夺国运,谁想祸起萧墙,王敦起兵,内外专权,好不容易恢复的一丝元气消耗得干干净净。

  刘丹倒是知道从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到隋灭陈,南北分裂的历史要延续270年。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西晋末年爆发的五胡乱华,把西晋打入十八层地狱,西晋就此灭亡。衣冠南渡之后,琅琊王司马睿和北方士族初到江南,南方士族不是很待见他们。

  司马睿最倚重的人王导,深知要在江南立足,必须和南方士族合作。于是他亲自拜访南方士族首领顾荣、贺循,希望顾荣、贺循支持司马睿,顾荣、贺循当即表示没问题。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处于权力中枢,而南方士族却被排除在中枢之外。以三公和顾命大臣为例,终东晋一朝,北方士族一直牢牢把持着三公和顾命大臣的位子,除了陆晔、陆玩之外,再没有南方士族担任三公和顾命大臣。由此南方士族心生怨恨。时中国亡官失守之士避乱来者,多居显位,驾御吴人,吴人颇怨。

  北方士族把控朝廷名分,自家弟子分派各地衙门历练几年就可以牧守一方,而南方士族除了在自己乡里有一定影响力,在中枢几乎无立足之地。

  司马睿重用王氏兄弟,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后来王敦大权在握,潜图问鼎这也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在东晋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皇上不想北伐,权臣就想着北伐,因为北伐能够带来很大的声誉,带来更多的权利,最终可以篡国夺权。

  东晋、南宋南迁时,司马睿、赵构都是宗室藩王,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并不是原来朝廷的整体搬迁,而是要努力整合支离破碎的社会秩序,努力维系自己的正朔特征。

  就东晋而言,皇权旁落,门阀政治较为明显,王、庾、恒、谢几个大族先后控制朝政,几个主要的门阀之间又互相牵制,这种政出多门的局面妨碍了江南社会的全面整合。所以,东晋前期的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后方牵制太多。

  比如祖逖北伐,就压根没得到朝廷的支持,而当祖逖刚刚打出一点基础,朝廷就立刻派戴渊前往节制。东晋所发动的多次北伐,最后都成为门阀斗争的工具,殷浩北伐被恒温加以利用,趁机掌握军政大权。此后,恒温北伐取得前所未有地成功,兵锋直抵长安却不肯进取,用意在于夺取建康大位,而建康的君臣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谢玄北伐正是淝水之战以后南方士气空前高涨的最佳时机,结果又遭到司马家族的猜疑,谢玄请求自屯彭城的建议甚至都遭到拒绝。淝

  水之战后谢安谢玄被司马道子排挤,最后相继去世,朝廷逐渐混乱,北府军后由王恭等人统率。

  君臣之间互相猜忌,谁要是出头了都会被各方打压,君王只能做一个吉祥物,若是君主太英明强势也会为众臣子所忌讳,最后终将让你一事无成,甚至丧失性命。

  在这种格局之下,大家像是进了盘丝洞,互相吐出缠丝把对方困住,最后谁也无法动弹,王导也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勉强维持这样一种相安无事的局面,根本就无力北伐。司马睿把王导架空,王导也乐得清闲,谁来谁死,最后是一地鸡毛,酿成王敦兵变。

  至于王敦想坐上皇帝那把交椅,王导也是不看好的。皇帝这个位子谁来坐都不得好,司马睿好歹还是西晋的血脉,你王家算什么?而且王家依靠司马家才有今天这个格局,现在背信弃义想要篡位,名不正言不顺,最终也会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

  东晋的世家就如民国时的军阀,都是靠不住的,你要依靠他们,终将被他们操纵,刘丹打死也不想赶他们那滩浑水,所以自己重起炉灶,另搞一套。砸烂一个旧秩序,建立一个新世界,这是太祖才有的气魄,这个时候刘丹可不想打土豪分田地。东晋的小农经济是很脆弱的,庄园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强大得多,但是庄园主对于土地和农户的控制要改变。太祖从小米加步枪开始把蒋军弄成蒋匪,把美帝弄成纸老虎,刘丹可没有这个本事,只好准备搞一些火枪火炮来对付东晋土著的大刀长矛。太祖的建国、建军思想是世界一流的,就连美国佬都佩服,刘丹都可以拿来用。

  刘正问道:“现在襄阳的情况怎么样了?”

  刘昊道:“现在和以前一样,襄阳军政高级职位被北地南来的士族和雍、秦之关中士族移民把持,咱们本地的氏族子弟大都担任低级官吏。”

  襄阳这个地方也差不多,襄阳地方豪族主要有河东之柳氏、薛氏、裴氏,京兆之杜氏、韦氏,弘农杨氏等汉魏旧姓大族,其他如京兆王氏、安定席氏、皇甫氏、北地傅氏、河南宗氏等关陇、河南地方著姓亦纷纷迁至沔汉,甚至还包括西域之康氏、南安氐族之焦氏等。

  巨大的生存危机迫使一些襄阳旧族南徙避祸。此外,就地理位置而言,樊沔区域处于南北军事对抗的前沿地带,数十年间战火不息,双方在这一地区持续争夺,不断发生毁戍、徙民的情况。这对以宗族势力为基础的大族而言,无疑造成致命的伤害。在这一背景下,襄阳地区特别是以新野、南阳为中心的沔北地区的土著士族纷纷南迁。为避免覆族之厄,这些地方大姓,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大族纷纷迁移,其目的地一般选择在江陵。

  刘家也在江陵搞了一个庄园,其他家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襄阳大量的的土地荒芜,北地来的侨民,第一等人移民到江陵和长江以南,二等人才会滞留在沔北地区。现在襄阳城北充斥大量的流民,他们没有生产资料,生活困苦,朝廷为了安置流民,置侨州。这个时候随着刘丹的黑科技,生产率提升,刘家招募一些流民开垦荒地,开办工厂,编练部曲,刘家村的人口增长了几倍。

  襄阳城头变换大王旗,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本地的土著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热情,只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作看客,你别来招惹我就行了。

  大爷爷刘京问道:“现在你先生习嘏是什么章程?”

  刘江道:“习门大房也准备南迁了,而且准备迁到湘州。”

  这个时

  候刘正乘着四个后辈回家的机会,了解整个襄阳和建康的形势,同时也是让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家族的重心需不需要向南推移,特别是现在突然冒出这么大的家业,这个问题更要慎重考虑了。

  说到南迁,大伙儿都不吱声了。虽说是“树移死,人移活,”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在家千日好,出门步步难。”要在异乡安家落户,站稳脚跟哪有那么容易?如果买一个小庄园还好,花点钱就是,但是举族南迁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人居住的地方人家不让,没人居住的地方都是穷山恶水,生存特别困难。

  说起中华汉民族南迁的历史,不得不说说一个特殊的民族—苗族。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其实这个说法不贴切,应该加上蚩尤,我们也是蚩尤的后代,要不然苗族黎民算不算中国人?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而苗族正是出自于蚩尤部落。

  中华民族的起源有三块,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东夷人,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首先住在山东半岛,后向华北平原迁徙;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的是羌人,羌人的首领是炎帝;原住在蒙古高原上的是狄人,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黄帝部落向南迁徙,和炎帝为争夺渭河流域干了一仗,把炎帝赶往山西汾河河谷。接下来炎帝部落顺着河谷一路向北扩张,经过大同、横山来到华北平原,和九黎蚩尤干了一仗,结果输了。

  与此同时黄帝沿着华山、潼关、函谷关、渑池、崤山这一线路进入了河洛地区(洛河下游与黄河交汇处周边地区),洛阳正是位于这一地区的中心,黄帝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积蓄力量。

  炎帝失败后求助于黄帝族,最终双剑合璧打败了蚩尤,这就是“涿鹿之战”,蚩尤战亡。然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没有融合的夷人,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

  “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格迪斯《山地民族》

  到了春秋至战国时期,坚韧的苗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了“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大家看楚国的巫师,这是苗族保留至今的职业。《楚辞》、《汉赋》中“神”、“鬼”、“灵”、“巫”、“觋”、“祝”?出现的频数作一分类的统计,从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神”是楚巫首要的崇拜对象。出现次多的是“灵”,表明楚巫在作法时多数扮作神样。灵的出现之多、地位之高和作用之大,是楚地巫风的一大特色。楚文王道:“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国沿着汉水和长江向西扩张,开始吞并巴国(主要在重庆一带)的土地,这里有重要的战略物资--盐巴。巴人是由很多少数民族组成的,其中也有苗族,他们因为盐巴富可敌国,不过盐泉被楚人霸占之后,他们的国力开始衰落。

  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之后苗族就以“武陵蛮”、“五溪蛮”的名称,见诸于文献。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之后随着中原主流文化的扩张,汉族的壮大,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不断地西迁,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