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宋之风起云涌

第三百零三章:发挥才干

南宋之风起云涌 浊酒对红颜 3365 2024-11-18 00:42

  朱熹甚至对忠义郡王父女也颇有烦言,当初也是他故意向朝廷上书,变相指责孝贤皇后,惹出一场事端来。只是由于忠义郡王虞允文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他还不太敢公开贬低,只是说虞允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过于的执着了。

  其他的三个影响力较大的学派却都支持朝廷变革,希望大宋能恢复中原,极力主张抗金。在对金关系上,陈亮是最坚决的主战派,提出:“江南不必忧,和议不必守,虏人(金朝)不足畏,书生之论不足凭”的四不主张,在民间的影响力颇大。

  但理学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却是其他三个学派所无法相比的。理学对外的思路,与一直掌控着朝廷大权的主和一派正好合拍,都是坚持偏安、反对变革。这也就是不少大臣并不支持理学的学术思想,但却仍然会支持理学为儒学之的重要原因。

  朱熹和陈亮的辩论在京师临安的太学之中举行,吸引了士林之人的眼光。他们二人原本还是至友,后来因为双方在学术和实务中的分歧日益加大,最后才成了对手。此次辩论,还是他们分道扬镳之后第一次见面。

  连大金和西夏的使节也要求参加,皇太子周复直接告诉他们,由于几十年的战争所遗留的创伤尚未抚平,此次争辩势必会涉及金宋两国、西夏和大宋之间的关系,陈亮又是代表着坚决抗金的一派,只怕到时火药味儿会很浓。

  听了皇太子的话,金、夏使节只得放弃前去旁听辩论的要求。实际上他们心中也有数,大宋朝野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一直未断,而大金彻底灭亡宋朝的叫嚣也从未真正停止过,完全靠双方实力的危险平衡才保住的和平局面,到底能持续多久,只怕谁也不敢下定论。

  此次辩论也正是因为涉及了比较敏感的金宋关系,故而没有公开进行,到底辩论的结果如何,外界也不知晓。

  只是,自从此次辩论之后,朱熹放下了自己一直以来反对变革和北伐的意见,不再在讲学中提及关于金宋关系的任何见解;陈亮在这之后也没有再如过去一样的狂放,而是应皇太子之诏,成为了参与组建枢密院参谋机构的辛弃疾副手,开始正式参与朝政。

  朝廷并未对此次学术论战给出个明确的结论,只是明令:今后省试和殿试依据传统的儒家经典,不再固定一个或几个学派的学说,参加考试的学子们可以尽管挥,只要你能言之成据即可。

  对于原来高宗赵构时期“树理学、打压其他学派”的做法,皇太子周复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学术之争靠的就是辩论,道理越辩越明,用权力去压服或是认定,根本没什么意义。

  只要是在正常的学术讨论范围内,大家尽管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学说应该是可以兼容并蓄、共同展的。对于各派之间的互相攻击,朝廷反而应该进行制止。

  皇太子为原来被奸相蔡京等人列为“罪臣”的北宋名家苏轼的文集作序,并赞扬其为人、学风,随后奏请天子周康,追谥苏轼“文忠”、其弟苏辙“文定”,追赠苏轼为太师,支持他所创立的苏氏蜀学重新兴起。

  此次辩论对大宋朝廷是个收拢人才的好机会,原本一些为了各种各样原因不愿意出仕的有才之人,此时大都来到了京师临安。

  皇太子正式下旨召愿意留在朝中任职的贤才从政,一大批在民间素有名望,却因为科举等原因无法入仕的贤才进入朝廷。虽然他们暂时担任的都是一些闲职或低级的职务,却为后面官制的变革准备了可供选择的人才。

  本来在朝野弥漫着的死抠儒家经典,蔑视实务、农商的空气渐渐散去,空谈性理的所谓“清谈君子”没有了市场。

  借着临安杂术讲座火爆的盛况,皇太子随即宣布:在京师临安设立国家级别的临安公学,该学校专门负责教授“杂术”。一般学子只要能通过临安公学的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学校学习,在学习期间待遇和太学、国子监、临安武校学员待遇相同。朝廷及各地官府与杂术相关的官吏在升职之时,都要到临安公学接受培训。

  临安公学从此成为了大宋科学技术的集中之地,无数从它这里毕业的学子把各种各样的知识传播开来。之后,在它基础上设立的临安公学院成为了大宋先进技术的研究核心,尤其是军事技术。

  金和西夏、西方吐蕃各部都想得到临安公学院的研究成果,环绕着临安公学院也成为各国探子们斗智斗勇的舞台。

  随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军队中的军制改革进行的较为顺利,中央的整个军事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这是大家争议较大的一块。

  自高宗收取兵权以来,军队由朝廷掌握,又基本回到了原宋朝的旧体制上,高级将领无法直接领兵,一遇战事,所有大臣都有权参与讨论,决定领兵大将、军事决策权,然后由皇帝决定。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彻底消灭了将领拥兵对皇权的威胁,也使得权责明确,可以保证军队的后勤供应和军事技术的展;弊端也很明显,“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让将领如何指挥?这样的军队很难有战斗力。

  尤其是遇上没什么军事素养又喜欢干预军务的皇帝和文臣,有时,甚至以没有军事经验的文臣和士家子弟领军打仗,这仗就没办法打了!

  经过此次调整,兵部成为处理日常事务、人事、后勤的机构,没有对军队的直接管理权;设元帅府,高级将领平时在元帅府任职,管理军队的训练和调动,方便将领熟悉各支部队的特点,战时元帅府节制诸军、统一全**事战略指挥,但不得干涉政务;枢密院最终成了专门的参谋机构,负责平时的情报、战事的建议,对军事指挥有制衡之权。

  调兵权还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一旦指派了高级将领担任战场的指挥官,同样派出谋士团作为协助,战场指挥权从此下放到负责指挥的将领手中,不再由皇帝干预。

  宰相和中枢官员平时可以通过兵部任命、罢免将领、各级军事官员,制定军事法规来调整军务,但不能干涉具体的军事指挥,彻底取消了文官对战事进程的干预。

  在宋朝原来已经制定的《赏罚格条》基础上,再由朝廷制定全面的军法,保证军队训练和后勤,以打造一支既忠于国家,又可以决胜疆场的军队。

  最后,太子周复决定:在兵部设军法司,各部的军法官员由兵部直接派出,他们的升迁由兵部考核,各级将领不得干涉,下一级军法官向上一级负责。军法官在各军中都有着绝对的权威,依军法处置将士,就连主将也不得干涉;但一旦他们徇私枉法、或是处置错误,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临安武校下面,恢复仁宗、神宗时曾经设立中央和各府两级武学,实行“武举”、“御试”等制度,培养各级将领。未来将领、谋士、士兵也由各地方武学按兵部所定的标准负责选用,一旦进入军队,可以保证得到稳定的军饷用于养家,立功后也能得到较为丰厚的赏赐,以此逐步改变军人被过度轻视的传统。

  在上述基础上,改变整个官方关于军事的工场,所有关于军事的工场都转由兵部控制,工场中的工匠身份提高,不再属于贱民,立下功劳的工匠也有可能得到朝廷所赐的官身。而且,兵部有权调用拥有新技术的工匠。

  另外,在临安公学中设立临安公学院,加强对宋朝相对领先技术的管理,以保证火器等制作方法不为外人获取,并规定敢于泄露者死!

  利用设立临安公学院的机会,皇太子周复还把自己长姐赵姬的驸马王守成任命为公学院的副学政。)

  按大宋历来的严规,驸马不得干政,这也导致了有志进入朝堂的才学之士不愿意成为驸马。

  王守成当初是因为家世的关系,依礼被选为长公主赵姬的驸马,从此就再也无法从政。好在他与一般人有所不同,他喜欢的是杂学中的火器制造,这也是因为家传,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年兵部制造司的主事官员。在火器上,王守成堪称是当代大师一级的人物。

  周复早就知道长公主驸马的能耐,借此机会,让他以副职主持临安公学院,既不会引人注目,也可以让他有挥才干的机会。

  喜欢进谏的文官大都是儒生出身,他们不会留意、也不会瞧得起专门教杂学的临安公学,更不会去关心在他们眼中属于皇太子周复无聊才搞出来的临安公学院,自然不会对长公主驸马出仕说三道四。

  长公主赵姬却因此十分感激自己的二弟,她与驸马感情深厚,一直因为丈夫由于自己的原故不能任职而觉得愧对了夫婿。如今弟弟能够不依旧规,让丈夫有挥才干的机会,自是再三嘱咐丈夫要好生为大宋出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