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量在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而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因为限田令的影响,在这个政策推行的初期,成都平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很多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们都把家族迁居到了这里。
后来,因为益州的物产无法运出巴蜀,益州的发展才逐步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因为金知蝉和金系官员的缘故,汉武帝即便穷兵黩武,大汉朝却始终没有乱,人口也相应比原先的历史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
金知蝉已经做好了打算,她准备这一次探索完通往南洋的海上通道之后,便在暗中把一些极具野心,从兵学院前三期毕业的学生招募过来,让他们随后跟着移民一起南洋定居。
金知蝉当过前三期毕业生的副院长,故此,她自然能够从这些毕业生的言行和考试时所做的文章,窥探出其人的一些特性和本质。
在汉武帝治下,大汉朝可谓是如日中天,根本就没有人想过要推翻刘汉王朝,登上皇位。可是,若是给这些孩子们以适合的舞台,他们未必就不敢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
故此,金知蝉这次亲自率领,由二十艘大海船所组成的船队,下南洋的目的只是为了后续计划,而探路的。
第一站,却是金知蝉为自己留下的后路——夷洲岛。
夷洲岛,在原本的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该岛的势力,是三国东吴吴大帝孙权。
黄龙二年春,孙权听说海外夷洲岛上有数万人家,他就想将其全都掳掠回东吴,好增添兵源,故此,他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乘船到海外求夷洲岛。
结果,东吴的船的确是成功抵达了夷洲岛,可惜,传说中的数万百姓没有找到,启程之后的一万名士兵,在归来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十不存一,自带回来了几千夷洲人,为了此事,孙权将卫温和诸葛直下狱诛杀。
孙权此人,尤其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居然和汉武帝差不多,经常会把自己的过错归罪于办事的大臣。
其实,北方人到了南方,或多说少都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但是,若只是水土不服的话,并不会致命。真正致命的是蚊虫叮咬所致的疟疾和其他南方传染疾病。
当然,疟疾是最为致命的病症。
为了防止士兵们在此次远航中会出被疟疾感染,金珏制订了非常严格的军律。
士兵们到达夷洲岛或者南洋诸岛之后,在饮用水的时候,必须饮用烧开过的水。而且,金珏还为每一个士兵都配备了蚊帐。
随着金知蝉把草棉在北方大力推广,整个北方尤其是青州,饲养桑蚕的人逐渐变少,但是,因为西域的开拓,丝绸之路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能够为大汉朝带来诸多西域商品和金银的丝绸也变得越来越值钱,故此,金知蝉便派人在琅琊郡的南部,以及会稽郡的沿海地区广泛种植桑树。
事实上,南方也的确比北方更适合养殖桑蚕。
同时,看到丝绸有如此大的利润,巴蜀等地占据了大多数耕地的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这个时候,也都反应了过来,他们纷纷将过往的梯田全都改为种植桑树,在巴蜀地区大力发展丝织业。相对于蜀中盛产的粮食和井盐,丝绸轻便,易于运输,即便难如登天的蜀道,一次性也能运送很多,而所花费的并不多。
故此,现如今的大汉朝,在北方,草棉已经替代了丝绸和麻,成为了北方百姓首选种植的经济作物,而棉布也开始迅猛地替代麻布,成为大汉朝百姓制作衣物的首选布料。
至于丝绸,这东西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
草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其制作棉衣和棉被。到了冬天,买不起皮裘的老百姓把新作的棉衣披在身上,其防寒效果不比皮裘差多少。
同时,卜府秘制的天鹅绒服逐渐替代东北皮草,成为了风靡整个大汉朝贵族的防寒衣物。
金知蝉之所以会给这种用鸭绒制造的衣物起天鹅绒服,就是要混淆视听,让大家都误以为,这中服饰真得是用天鹅绒制造的,而不是相对便宜至极的鸭绒制造的。
“二小姐,这一次由栋弟去就行了,你怎么能够以身犯险,亲自上船参与远航呢?呃!”起航之后没有多久,铁梨花就冲着金知蝉抱怨上了,可惜,没有说几句话,一向要强,而且身体非常健康强壮的铁梨花,开始捂住嘴,直犯恶心。
金知蝉一看她的样子,不用问便知,得,这位晕船了。
晕船和高原反应差不多,跟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没有太大的关系。
有的人天生体弱,上了船却不会晕船。这能说,这种现象与人的体质有关,与强弱关系不大。当然,身体越是强健的人,适应能力就越强,一旦让其恢复过来,不再被晕船说困扰的话,她就会比体弱的人更加适应船上的生活。
金知蝉就像是个天生在船上生活的人,上船之后,她居然从都到尾,连点晕船的反应都没有。
只可惜,铁梨花在船上的这个适应过程实在是有些太长了。
一直忍到船队行驶抵达夷洲岛的港口的时候,金知蝉不得不把她和木柱一起放下船,在这么下去的话,因为一直晕船的缘故,铁梨花非得死在船上不可。
木栋派船迁移大汉朝百姓的时候,金知蝉曾经交代过他,一定不能让百姓深入到岛内,逢林莫入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方面,大汉朝百姓适应夷洲岛的天气和气候,需要一段时间,而森林里最容易传播疟疾和各种热带疾病。
另外一方面,岛上的土著人不少,而且,其中有很多部落的还非常原始,甚至于还有不少部落依然保留着吃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对这些新移民们肯定都非常不友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