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霍光借助贤良文学,虽然没有赢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但是,他却赢得了朝中很多中低级官员的支持。
毕竟,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生们大量占据了朝中的上朝官,可以说,除了三公九卿和武将之外,长安城内的上朝官中,大多数都是儒生。
在和平时期,百姓根本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即便获得了舆论上的胜利,却还是被很多官员说反对。
因此,在经济政策上,官营政策不得不有所收缩。
而盐铁会议,进一步加深了身为当朝执政的霍光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一系之间的矛盾,之前,桑弘羊就因为为自己的子弟请求官职,而被霍光一再拒绝。
这一次,霍光更是大动干戈地想利用盐铁会议,废除汉武帝时期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以消除桑弘羊的影响,只不过,队友太猪,没有达到霍光预期的结果而已。
盐铁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会议上的争论并未就此停止。
而这一次会议双方的观点对于后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所谓的昭宣中兴时期,就是盐铁会议对大汉王朝的统治政策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的。
从主流上看,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诏时所制定的政策,大力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减少征发徭役,减少对外用兵,减少几个离朝廷玄远,无法掌控的边郡。
同时,朝廷和地方官府贷给贫困农民种子、口粮,免除部分赋税、徭役,降低官卖的盐价和铁价,派人监督各地的盐铁质量。
当然,地方官府借贷给贫困农民这种事,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因为霍光依然在长江以北地区严格执行者‘限田令’政策,使得大官僚和世家大规模吞并土地的现象并未出现。
就像杜周,他在汉武帝时期,虽然积累了巨万的财富,可是,即便是他既不能,也不敢花钱或者利用自己手中权势在长江以北地区吞并大量的土地。
因为,杜周很清楚,一旦他这么做了,金知蝉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件事上报给汉武帝。
在这个时空里,从金知蝉这里,汉武帝已经十分明白,土地只有分到一般的百姓的手中,才能够持续不断地给朝廷和大汉王朝补充血液,如果被世家和地方豪绅大量占据的话,这些人就会慢慢变成特权阶层,不像朝廷缴纳一粒粮食,一钱的赋税,就成了吸食大汉王朝血液的蠹虫。
酷吏当中,唯一敢触碰这个雷的人,就是王温舒,这家伙嚣张起来,除了汉武帝,就连金知蝉都不放在眼中。结果,王温舒和他的属下在地方上大肆吞并公田,后来,王温舒的一个在朝中的属下居然吞并了一块汉景帝陵地。此事发生了以后,金知蝉立即派人告发了此人。
结果,派人查明此事的确是属实,不管是不是被人栽赃陷害,事实就是事实。
于是,王温舒及其党羽就是因为太过于贪婪,只认地只认钱,却没有详细查探清楚,着了金知蝉的道,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连根拔起,全部将之诛杀。
自此之后,朝中立足的酷吏就再也没有人敢触碰限田令这个雷区了。
同时,霍光也积极派人千万漠北,喀什与匈奴进行良好的接触,以期双方能够保持友好关系。
霍光执行的这些政策,的确是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些措施正符合贤良和文学们提出的行仁政,以德治国的理念。
自此之后,贤良和文学们也逐渐开始受到大汉朝统治者们的重视,成为政治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
盐铁会议结束之后,朝廷的氛围却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因为,与霍光有矛盾的三方势力自知他们单独任何一方都不是霍光的对手,故此,不得不联合起来。
这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成了联合三方势力的关键重要人物。
他就是鄂邑长公主在宫外的想好,也就是姘头丁外人,本名少君,河间人。他是鄂邑长公主亡夫乐成侯丁义的族弟。
丁义因为举荐栾大,而得以尚公主,可是,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最终受到了栾大这个骗子的牵连,在汉武帝元鼎五年被判弃市之罪,乐成侯国也被废除。
鄂邑长公主休息的时候,便虎出宫与丁外人相会。而丁外人因为受到长公主的宠爱,开始逐渐变得骄纵不法,尤其是金知蝉、卜至忠和木栋一起辞官离开长安城之后,丁外人居然指使手下人射杀了得罪过他的故京兆尹樊福。
要知道,这个樊福刚刚卸任京兆尹没有超过三年,现任的京兆尹就是之前揭发谋反案并诛杀了齐孝王孙刘泽的前青州刺史隽不疑。
事发之后,丁外人居然把其凶手藏于长公主在宫外的家中,渭城令胡建追捕,他与上官桀命其从奴奔射负责追捕凶徒官吏。
这件事在长安城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可是,霍光明知道如此,却并未加以阻止,或是严惩丁外人。
事实上,这三方势力开始合流,未必不是霍光故意纵容的结果。
之前,始元四年,上官家如愿将上官安的女儿送入宫中当上了汉昭帝的皇后,他自己受封成为了魏将军和桑乐侯。
可是,当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想要将丁外人封为列侯的时候,被霍光用汉高祖刘邦制定的规矩——“无功不得封侯”驳回了。
而在此之前,霍光就曾经多次阻止为上官家族其他亲戚封官。
因此,霍光先后与上官家、鄂邑长公主和丁外人结怨,成为了政敌。
御史大夫桑弘羊自恃功高为子弟求官,却屡屡被霍光拒绝,再加上盐铁会议上二人的政治主张有严重分歧,因而桑弘羊怨恨霍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