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江海潮

后记

江海潮 辉荣珍 4291 2024-11-15 22:11

  送走于春、郭亮后,应声前心砰砰乱跳,后背冷汗呼呼直冒。一阵凉爽的风从他的身后吹来,让人感到莫名的惬意,他下意识的转过身,暮色中的江海河就呈现在他的眼前。他是喝着江海河的水长大的,这是一芳被逼无奈做换亲出嫁经过的水道,更是他失去一芳后哭诉衷肠的河流。

  站在江海河边的应声慢慢的平静下来,他移步到水边,双手捧起清澈的河水洗了洗脑门。他深情的凝望着远去的江海河,似乎在向她寻问……

  当年河道疏浚时栽下的一棵棵“大抵三尺强”的松苗,而今都撑开了绿伞。暮色中,两岸的青松与江海河水融为一体,宛如披着青纱的巨龙奔向远方……

  蓦然,似乎耳畔有一种呼唤“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是的,这是小时候一芳、众辉、厚强和进炎等一帮小伙伴叫他一起去看的电影,京剧《沙家浜》里的一段唱词,令人回肠荡气,叫人无不感到气势磅礴而热血喷张。

  顿时,应声的脑海里闪现出道道红光,家乡老一辈的老赵、老洪,自己的父母正光、兰芝,发小众辉、厚强、进炎以及妻子一芳,叔叔会民,老师言骏、年良、陈麟、郑严,哥哥广志、应石,同学丽艳、于春,乡长老范,村书记学童、水波、柏青,政府办张祥,公证处金诚,工商局小龚,明所长、包所长,还有新结识的记者郭亮……一个个熟悉的面容,或透露出刚毅和果敢,或蓬勃着智慧和灵气,或坚守着公平和正义,多么可爱的人们啊!在他们的身上,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又怎能说他们不是一株株挺立的青松?

  望着江海河的粼粼波光,河面上运输的船只南来北往,河两岸的基建已经开始动工,应声想象着这里很快就会耸立起一片片富庶繁华的农民新城,心里难免激动,产生立即参与建设的冲动。

  不久,市委决定提拔他为海潮县政府副县长。应声向组织上汇报了自己的真实思想,谢绝了提拔他的好意,主动请缨去振华空调集团任职。

  应声的举动让很多人为之惋惜,为什么好好的副县长不当,而去困难企业打拼?他只是笑笑。

  应声走马上任振华空调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后,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在成立技术劳动服务公司,向外进行技术和劳务输出,让富余人员自食其力的同时,迅速组建了家用空调研发小组。

  应声深刻认识到,压缩机是家用空调的心脏,复制市场已经销售家用空调的压缩机,这是不能走也是走不通的死路。

  研发小组在应声的主持下,确定了用无氟环保节能高效的涡旋式压缩机生产家用空调机的新思路。这样使海潮县形成,以振华集团生产家用空调机和以昆仑山公司生产中央空调机的两翼,为空调产业真正成为海潮县的支柱工业奠定基础。

  振华集团步入了涡旋式压缩机的开发研制阶段,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台涡旋式压缩机试制成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应声的宏伟目标是,以涡旋式压缩机为心脏的家用空调机,要跻身并占领国内市场进而走向世界。

  然而,这需要巨大的投入,资金从哪里来?还能走集资招工的老路吗?显然不能这样做。有了梧桐树还怕招不来金凤凰?他的梦想就像无形的纽带,把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五个哥们紧紧的栓到了一起。

  众辉的赛城公司已发展成为赛城集团,在开发建设韩桥绣品城后,又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成功开发了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专业市场。众辉投入巨资,成为振华集团的控股股东。

  克信建筑总公司已改制成为厚强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他按照“一主多副”的思路,参与新农村建设,与进炎共同成立了新农村发展公司,该公司成为振华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一芳经营的兰芝公司,作为韩桥绣品城众多商户的出口代理商,生意红红火火。她希望成为振华集团的股东,而应声为了避嫌将其拒之门外。

  应声是体制内干部,按“规定”办事。一芳是做国际贸易的,按“规则”办事。他与她自五岁相识以来,从未闹过别扭,而这次两人杠上了。

  正光和兰芝觉得应声和一芳都有道理,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俩就去找会民商量。会民哈哈大笑说,举贤还不避亲唻,招商引资就更不避亲啦。

  正光、兰芝把会民的意见告诉了一芳,她高兴得快蹦起来了。

  “父,娘,我马上做几个菜,等应声回来一起喝几盅。我也能参与应声的事业了,太激动了。”一芳说的时候眼中噙着泪花,她是多么爱应声连同他的事业啊!

  “咚咚咚。”众辉、厚强和进炎听说因为投资的事,应声和一芳产生矛盾,他们都认为应声不对。五个老同学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太难得了,他们一定要促成此事,就约到一起上门做应声的工作。

  “来啦来啦。”一芳边说边开门。

  “众辉、厚强、进炎,太好了,来喝酒。”应声一见老同学高兴得马上站起来,迎上去说。

  “兰芝,我们走。让他们五个小子好好疯一疯。”正光一只手抱着孙子一只手拉着兰芝的手臂说。

  当父母带着他儿子离开后,餐桌边只剩下五个同学,应声嗓子哽咽得简直说不出话来。二十多年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曲折,一芳和众辉、厚强、进炎他们总是陪伴左右,给他带来欢乐……

  他的心像江海河的潮水汹涌澎湃,他竭力控制住起伏的心绪,为自己斟满酒,用稍稍有些颤抖的手举起杯,说:“我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总是有你们,现在四位老同学都成了振华集团的老板,来,我敬老板一杯。”

  五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儿杯子碰到了一起,“咕噜”一声一饮而尽。

  众辉站着说:“应声,千家万户的墙壁上客厅里,能否用上不用氟利昂的空调机就全靠你了……”一芳、厚强、进炎都盯着应声,眼神中显然充满着期待。其实,他们的投资并不完全是因为应声本人,而是奔着发展绿色环保高科技的事业而来。

  应声深知责任重大,县委、县政府对自己的信任,投资人对无氟机的期待,全体员工对提高待遇的向往,鞭策着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想,既然已经制定了一个远大的计划,那么就在自己的生命中,用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吧。他坚信牛顿的名言: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当我写到这里时,有朋友问我,你为何要在《后记》里写这些文字,我只能苦笑。

  一位朋友英年早逝,另一位朋友在他咽气前的早晨,清晰的做了两人相见交谈的梦。谁做了这样的梦都会感到不安。就是因为朋友的“不安”,让我联想到他们十几年的同事生涯,突然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于是,我拿起笔,将身边发生的趣事创作为连载小说《早晨的梦》发表于某小说网。

  兴致所至,一气呵成写出了六十多章。当我回头审视前面的文字时,不禁做了些许修改。尤其是对原来整齐的四个字的章节标题改动颇大,主要是担心语言功底乏力,对后续的章节命名带来难度。刚修改完毕,正自我欣赏之际,通篇小说竟然被屏蔽了,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也罢,倘若有章节被屏蔽,又不知道哪里违规,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像盲人骑瞎马似的修改,还是不能过关,那也不会有好的心境。

  烦恼之中,往往会心绪零乱,思维跳跃,不知不觉我父母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临近高考,母亲轻轻推开房门,端来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里面嵌着两片咸肉。而父母三扒两拨的吃完一碗元麦粯子饭,就急急忙忙去自留地干活,之所以急是因为下午还得去生产队劳动。

  透过窗户,我看见父亲佝偻着背,母亲蹒跚着小脚,在吃力的翻地……

  有人说,二十出头的男人不下地干活,还供着他考什么大学。这话我父母听得最多,二老却从未向我吐半个字。

  此时,我再也看不进书了。想起了母亲给我讲起的附近人家婴儿“过桥”的惨事。其实,我与那些过桥的婴儿出生在同一个灾荒的年代。我家兄弟姐妹四五个,那时爷爷因饥饿患浮肿病离世,全家在艰难岁月中度命。我想,作为最晚出生的我,如果父母让我“过桥”亦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家没有这样的念头,母亲说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都是宝贝。

  历历往事让我老泪纵横,一股创作冲动油然而生,奋笔写下了《江海潮》的第一章《过桥》。

  我把它发给我的大学同学长篇小说《冬前》(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二兰》的作者马汝祥先生斧正,他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活跃我思维的指导性意见,还将《过桥》改为《无奈过桥》。同时建议将书名定为《过桥》,由于重名的原因而未能如愿。

  益友成良师,不亦乐乎?他对我创作的《江海潮》的每个章节都乐此不彼的修改,章节标题中尽显他的才华,小说内容里有着他的墨迹。

  《江海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场景可谓是,韩桥市场后来发展为绣品城和昆仑山空调工业公司,这当然有她的缘由。

  前年回老家与我邻居婶婶聊开了。她老伴虽然患脑溢血长期居家治疗,需支出不少的医药费,但有着田地的收入和政府对老人的补助,两人的生活还不错。

  她的两个儿子早已分家立户,大儿子唯一的女儿已远嫁他乡。农村还根深蒂固的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儿子赡养老人的旧思想。邻婶的大儿子患严重的肾病,他的妻子因股骨头坏死卧床不起。为了生计,他每天到镇上揽轻活挣点小钱。有次她嘴干想喝口水,挣扎下床而摔倒在地上,等他晚上回家后才把她抱起。

  从此,八十多岁的邻居婶婶,照顾完丈夫后,就骑着三轮车去照顾她卧床的大儿媳。

  听到这里让我一阵心酸。我的家乡有一座古老的韩家桥连接着两县,与市场发达的叠石桥是如此的相似。小说中描写的韩桥绣品城的地理位置由此而来,但是这里并没有繁华的绣品城。亲爱的读者看完这部小说后,也许认为有移花接木之嫌。是的,这里若能崛起一座专业市场该多好啊。父老乡亲都富裕起来了,邻居婶婶的大儿子两口子也就有钱治病,生活不至于如此窘迫。

  让人欣慰的是,镇村对这样的困难家庭都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经济上的补助。这正是我们要为之讴歌的好时代。

  三十多年前,我曾经历过因区划调整而引起的企业产权纷争,一直想把它写出来,也许是自己懒的缘故,总是未能成文。不过,小说中所讲述的有关昆仑山公司的故事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纯属虚构,与所经历的事件并无任何关联。

  上述文字,与其说是后记,还不如说为何自己总是想信笔涂鸦。人一辈子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是一笔财富。退休之后,静下来好好捋一捋,不管用什么形式把它写出来,或长或短或精或粗,也许对家人对朋友甚至对更多的人多少会有点裨益和启迪。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