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赵矜收纳中华名士,给他们施展抱负的机会,请他们各展所长,为炎汉兴起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效力。一般的“名士”,往往是些清淡误国之徒,名声无非都是互相追捧而来。因此赵矜本来对于“名士”一词颇怀忌惮。不过,看这几位名士,应该是名副其实,至少他们都不仕元廷,心怀故国,忠心和气节可鉴。
于是赵矜给他们都安排了职位。周密为太医令,汪元量为太乐令,刘辰翁、余景仁做翰林学士。至于关汉卿,是赵矜还是一介游子时就认识的,正所谓“贫贱之知不可忘”,敕封为王兄。关汉卿自由散漫,不爱担任官职,赵矜便由着他。黄道姑呢,考虑到没有王姑的说法,再说她是个朴实的劳动妇女,不爱头衔也不爱官职。赵矜遂不封她,给她等同于五品官的俸禄,让她不用管任何杂事,专心从事发明与生产指导。
随着黄道姑的到来,炎汉的棉纺行业立时得到脱胎换骨般的发展。黄道姑有六种棉纺机械,在这个时代是独步天下的先进发明,只要有足够的原料,足以令炎汉军民不愁衣裳。海都汗国控制下的中亚是优良的棉花产区,炎汉既与海都汗国结盟,可以与之进行棉花贸易。另外,阿塞拜疆的气候比较温暖,适合种棉花,今后亦可成为炎汉主要的棉花来源地之一。经过了南征战役之后,阿塞拜疆与炎汉的关系更加密切,经济上正可互补。
除了棉纺以外,毛纺也可以同步发展。棉花在炎汉几乎没有适合种植的地方,羊毛、羊绒却是可以自给的原料。黄道姑以前是在海南生活,海南只有棉纺,因此她发明的都是棉纺机械;现在可以请她一并发明新式毛纺机械,触类旁通嘛。
这样一来,炎汉的“丰衣”已经指日可待。那么“足食”呢?炎汉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粮食亩产偏低;农业人口又缺乏,无法开垦太多荒地。牧区则以养马为首要任务,牛羊退居其次,因此肉类、奶类的产量也不太高。到现在,农牧林渔猎各业加起来所生产的食物,只能勉强供应军民平时所需。一旦行军作战,粮草大量消耗,就不足了。在赵矜领导起义之初,新城里囤积有大量粮草;到如今,旧粮渐渐吃完,新粮补给不足,仓库渐空。
粮食问题,何其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军队屯田。二、夺取产粮区。三、扩大粮食贸易。
要屯田,需要相对和平的环境,军队不必太多调动,才能安心屯田。像玄黄三年这一年里,炎汉战争频繁,全**队几乎调了个遍,有的还调了两遍、三遍,怎能屯田?
要夺取产粮区,须先确定目标。距离炎汉比较近的大型产粮区有三个: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欧平原南部。前两者一个在海都汗国手中,一个在伊儿利汗国手中,不要想望。后者即现代的乌克兰一带,是前苏联的粮仓,如今主要是在基辅大公国控制下,罗斯托夫公国也控制一部分。因此,炎汉未来的矛头所指,即是这一个地区。
要扩大粮食贸易,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夺取出海口!陆运粮食非常费力,成本非常高昂,只有通过海运,才能大量进口粮食。罗斯托夫公国正当炎汉的出海口。
“罗斯托夫必须拿下。”赵矜已不知是第几次跟重臣们念叨:“不拿下不行。我国粮食入不敷出,照这样再过两年,人民可不一定吃得饱饭了!”
可是攻打罗斯托夫,势必又要耗费大量粮草。而且打下罗斯托夫,即与基辅大公国大面积接壤。基辅大公国是东斯各国的首脑国,拥兵十几万,倘若与炎汉发生冲突,大打出手,炎汉的军粮能否经得起消耗?
开国已经三年有余了,没有发生严重灾害,算是运气。可是今后谁能保证不会发生灾害?倘若发生灾害,粮食大量减产,又该怎么办?
因此炎汉尽管征战接连得胜,国土不断扩大,基本的生存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实际上仍处在相当危险的境地。
“罗斯托夫人挖伏顿运河,进度很慢。照这样下去,估计得明年八月左右,才能完工。”赵矜与重臣们商议:“那么,我决定明年之初抓紧时间实行屯田,京营部队与民兵出动五万人开荒。荒地开垦出来以后,用民兵轮流耕种,平时保持五千人在田间照料作物,农忙季节再调人手帮忙。你们觉得怎样?”
司农卿虞默道:“主公所言极是。屯田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矣。”
太仓卿刘仕德道:“可于四郊加建仓库,就地收储,不需搬运入城,节省人力。”
他们群策群力出主意。司寇卿张翰忽道:“主公忘了?俘虏可用也。”
赵矜一拍大腿:“对了!”
南征之时,汉军在格鲁吉亚俘获到一万余人。赵矜令众将从中精选五千人,收编为本**队,分散编入各地驻军。格鲁吉亚人普遍身强体壮,是良好的兵源,埃及马木留克朝的奴隶军队之中即有许多格鲁吉亚人。炎汉要用格鲁吉亚人充实本**队,即是《孙子兵法》里面所阐述的转化敌人的力量为自己的力量之理。不过,怕他们聚在一起不好控制,因此要分散开来。
其余六、七千俘虏还没有安排,不妨用作农夫,让他们在安汉府的郊区建造仓库、房子,定居下来,将来照管大军开垦出来的农田。
至于被汉军俘获的都蓝公主,赵矜将其释放回伊儿利汗国。本来想要敲她父亲帖克笛汗一笔赎金,但考虑到缓和两国关系的需要,索性免费放了。
难道是因为都蓝是个大美女,楚楚可怜的,赵校草一见又起了怜香惜玉之心,所以免费释放了?——非也,不要小看了赵校草,美女诚可贵,国事更重要,这其实是审时度势的明智考虑。帖克笛汗在霍姆斯大败之后,元气未复,声望折损。倘若因为女儿被俘,被炎汉勒索赎金,他的声望必然又要下降。这难保不会导致他恼羞成怒,发兵来打炎汉,博回脸面。现在炎汉主动送回,他就有了脸面,可以说:“炎汉国王惧怕我,即使打格鲁吉亚获得了我的女儿,也马上送来还给我。”男人的脸面很重要,一国君主的脸面更加重要。所以做事不要做绝,不该惹的人不要惹,赵矜已经深通此理了。
再者,赵矜与拜占庭公主苏妃娅正订着婚,苏妃娅的姐姐茱莉娅则是帖克笛的妃子。这样说来,赵矜与帖克笛亦算是非正式的连襟关系。既然是未来亲戚的关系,现在不妨多多少少客气一点。
都蓝回国,跟父亲说明赵矜对自己以礼相待,把自己当作侄女一般。并说赵矜是个强悍的君王,非常善于用兵。帖克笛遂打消了与炎汉争斗的念头。格鲁吉亚国王狄米特尔后来派了使者想要迎回都蓝,帖克笛怒其无能,不给。都蓝遂于伊儿利汗国首都大不里士留居。
赵矜处理完了南征后遗留的事情,安排妥明年农业生产的布局,即把重点转向军事、军工方面。
孟氏兄弟带来了高超的大马士革兵器锻造技术,指点炎汉工匠改进工艺。赵矜看了新锻出来的一批刀剑,果然锋利异常。斡州有几处铁矿产出“玄铁”,也就是稀有金属含量很高、硬度与韧性超强的特种钢铁,配合新锻造技术,出品的兵器质量能与正宗的大马士革兵器媲美。炎汉从此把普通材料、普通工艺的兵器用于出口,把使用玄铁材料、大马士革锻造法制造出来的优质兵器作为保留的禁运品,只供给本**队使用。强弓劲弩同样也不出口,炎汉大量制造弩机,作为水陆军队的远程攻击利器,这一优势在周边国家之中没有能够相比的。
赵矜还绞尽脑汁想要发展火器。不过,先前金帐汗国的火器匠人全部落到海都的手里,硝石原料产地也在海都汗国的腹地。制造火器在这个时代是不传之秘,硝石被海都列为他们国家的禁运品。炎汉在火器方面,既没人才又没原料,没办法搞起来。
其实光是火药的配比,就远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西方人在几十年前就约略听说了东方人的火药是用硝石、硫磺、木炭等几样东西配出来的,可是一帮“巫师”(基督教反对科学,将当时的科学研究者称为巫师,加以歧视)研究了几十年,竟没有人能够配得出来。
元朝在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灭亡了南宋之后,集中全国各地的火器工匠到大都,经过数年时间,重新调整火药的配方,使同样体积的火药,效能提高了大约三倍。因此在这个时代,元朝火器远远领先世界。欧洲根本还没有火器,连火药的配比也摸不懂,直到一个叫做培根的人,石破天惊的一次试验……
赵矜以率领华夏各族回归中原为目标,把元朝视为最终敌人,未雨绸缪预作准备,想要发展火器,将来才好与元朝抗衡。缺乏原料的话,可以先不生产,把各种渠道搞到的少量原料拿给工匠们做实验,只要能够配出效能不错的火药,造出几种有实用价值的火器,将来有了原料再大量生产不迟。这就是赵矜的想法。不过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专业人材,研究毫无进展。
没有条件,不能强求。历史上多的是例子,哪怕装备上远不如敌人,凭着激昂的斗志也能打败敌人。
目标远大,未来艰难定多。只有振奋精神,秣马厉兵,一步一步进取。
(待续第七十一回:文天祥大都赴难,起义军遍地揭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