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了半晌,乖官方才微微摇了摇头,这也太侮辱人了,关键是,盗嫂啊!说不准就是被唾骂几百年,这种事儿一干,那么他郑国蕃未免也太没有底线了。
王锡爵瞧他略微摇头的模样,忍不住就道:“大丈夫不拘小节……”乖官这时候便打断了他的话头,很坚定的摇了摇头,“荆石公,非常抱歉,这事儿,小生我做不出来……”
瞧他这副模样,王锡爵却是被气乐了,五柳长须真真有无风自动的去趋势,你这臭小子,拆了我的老宅,抢了我的闺女,现在到在老夫我跟前卖好,说你做事有底线,当下忍不住眼珠子就一瞪,讽刺道:“这会子觉得手脏了?当初拆我的静园的辰光,怎么不见你如此?”
这话便是责问了,不过,没把话挑太明白,还不算翻脸,乖官还是摇了摇头,心说这能一样么,你家可是号称[半城],太仓有一半的铺子跟你们王家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你老人家阁老做着,姨太太娶着,我拿猴皮筋做弹弓弹你们家玻璃没有心理压力,可高启愚……此人虽然是个叫人讨厌的道学先生,可人家既没有叫高半城,也没娶姨太太,虽然说怕老婆,却也晓得在外头买个宅子给寡嫂居住,拿猴皮筋做弹弓弹老高家的玻璃,用后世的时髦话来说,我鸭梨山大啊!
这就如海瑞,虽然无数人讨厌他,说他故作清高,讪君卖直,可你架不住人家一辈子如此,临死了,还把一点银子交给同僚,说是给国子监修缮房屋……这就如后世天朝样板电影中的英雄临死总要从怀中摸出沾血的手帕包裹,对同事说,这是我这个月的党费……或许后人看起来有点傻,但若真有这么个人在眼前,你总要肃然起敬的。
乖官跑去国子监扇那些监生的脸面不假,当时能进国子监的,家中不是地主就是商人,怎么也不会扇错的,不过祭酒高启愚这个人,乖官虽然不喜欢,当让他给人家扣个[叔嫂通奸]的帽子,却也无论如何都干不出来。
故此,乖官心中念头百转之下,想来想去,这种给人扣屎盆子的事儿,当真是干不出来,故此,坚决地就再次摇了摇头,“对不住,荆石公,小子我虽然也干过强抢民女的事儿,但你说的这事,小子我真真做不来。”
乓一声,王锡爵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就站了起来,五柳长须却是无风自动,桌上酒菜齐齐一震。
“竖子,不足与谋。”王锡爵气得大骂。
在王锡爵这样合格的政治家的眼中,你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你首先得上台执政,你连阁老都不是,你平个毛的天下啊!再则说了,即便是阁老,权势也有高低之分,就像是张居正活着的时候,那真是一手遮天,那些敢于弹劾他的,违背他的,全部贬黜出去……但是,也正如王锡爵所说的那般,[江陵相业亦可观],说白了,他就是认为,做阁老就当如张居正这般。
也就是说,为了平天下,那么,用些手段,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做大事嘛!总有些人是要牺牲的,小民目光短浅,不懂,故此要我等朝廷命官来做主,而在往[为民做主]这条路上飞奔的时候,一些碍事的石头,你就得飞脚踢走它。
这就如后世罗刹国首辅赫氏搞的玉米运动一般,在前内阁首辅斯氏过世之后,赫氏鼓吹全国种玉米,地方官员强制农民种植玉米,结果玉米由于罗刹国光照不足,根本都不结棒子,下面官员为了拍阁老的马屁,还要拼命粉饰,说今年亩产达到多少多少,都是赫阁老高瞻远瞩,高屋建瓯,可实际上呢!罗刹国百姓满腹怨气,私底下称呼这位赫阁老为[古古鲁沙],即罗刹语[玉米棒子]的意思。
这种事情,自古及今,对于朝廷官员来说,那真是毫无压力,后世天朝一些烟草大省,强制下派任务,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层层把关,说起来都是这个经济作物获利要比粮食高,可当真收的时候便不是那样了,有更离谱的,强制种橘子、苹果之类,可种出来又卖不掉,全部烂在农民的家中。
可这些行为往往都有一面大旗,推行国策,你要不改,便是不理解朝廷的一片苦心。
乖官虽然也想做事情,可对于王锡爵的手段,却未免不敢苟同了,朝廷的那点龃龉,现如今谁不知道,就说隆庆年改漕运为海运这件事情,花费朝廷无数的银子,打造了七百多艘大海船,结果内阁轻飘飘一句[飘没甚多],就把这七百多艘国有资产一文不值全部扔给了地方商人。
有些事情,乖官终究是有他的底线的,何况,他如今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小茂才,大名士,而是一言能决定整个国家走向的权臣。
他要是对高启愚扣上一个叔嫂通奸的帽子,那他又和那些他曾经鄙视过的官僚有甚区别?说起来好听,做大事不拘小节,可在乖官眼中,嫖名妓,养戏子,这勉强还能算得上不拘小节,若是如王锡爵所说的这般也叫不拘小节,那还是算了罢!他郑国蕃不屑为之。
想到此处,他眼神明朗,毫无惧色就说道:“我听说,顾宪成曾经对荆石公说,这世上,怪就怪在,民间说某事是错的,朝廷偏就要说是对的,而民间若说某事是对的,朝廷偏还要说是错的……”
王锡爵伸手指着他,手指乱颤,气得面红耳赤,却是结结巴巴连话都要说不出来了,只是一叠声道:“竖子,竖子……”
顾宪成这位后世的东林先生,那是王阁老最恨的人,他王锡爵的名声,大半都可说是坏在顾宪成的一张嘴上,本来么,清流,这浑身的本事,也的确就在一张嘴上。
但是,乖官虽然讨厌只说不做的清流,却也不愿意去做那个不让清流说话的人,若是连话都不让人讲,那不成了文字狱了。
看着浑身颤抖的王锡爵,乖官缓缓说了一句后世极为有名的名言,“我不赞同你的言论,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顾宪成这类清流,我虽然不喜欢他们,也一向认为他们只会说不会做,典型的眼高手低,却也没到给他们打下诏狱的地步,阁老,对不住了,道不同,不相与谋……”
只是,有些事情,却并不是乖官所想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为何天朝数千年来,数不清的官员们前仆后继,说好听了叫和光同尘,说难听了叫同流合污,终究走进了权力那个怪圈子。
花开两支,各表一头,这边乖官的事情暂且不提,王阁老在万寿节的时候告病,却深夜奔赴天津找国舅爷苟且,而一干清流人等,也是在万寿节这天,聚众秘议,最终商议底定,要把郑国舅这个大明朝最大的反动派给搞下来,若不然,国将不国。
当然了,这些清流们,最大的论点还是在于,郑国舅权柄太甚,而郑贵妃又诞下了皇子朱常泂……只看这个泂字,清澈深远谓之泂,而皇长子的洛字呢?爰有**,其淸洛洛,听着便不是甚好意思。
由此可见,万岁是打定了主意废长立幼的,这违背祖制,与礼不合,我等当要据理力争。
所以说,清流厉害就厉害在嘴皮子,内阁虽然讨厌国舅爷,却也把道理放在明面上,讨厌国舅要征收商税,坏了天下的规矩,而清流却在这上头只字不提,偏生纠缠于皇长子和皇三子的名字,并且一口咬定,从名字上头就能看出来,皇帝是要废长立幼的。
虽然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是文人最擅长的给人扣帽子,却是在这班清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太祖爷可是在《皇明祖训》里头写的清清楚楚的,立嫡以长,当今这是要违背祖制,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我等当要敬天法祖……当然了,他们这时候很自然地就把太祖爷关于商人的一套规矩给完全忘到脑后了,掩耳盗铃说的便是如此。
儒家有个很强大的学说,叫做[天人感应,五德始终],这在秦朝之前,还是属于占星卜卦之流的一套,等到了汉朝董仲舒,就编撰大成,完全成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当然了,在一千多年前,这一套还属于代表社会先进方向的学说,的确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但正所谓,法久弊深,这套天人感应的道理,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操蛋了,俗话所说的[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便是这套学说而来,譬如北京城地震,这个跟皇帝有一个永乐通宝的关系么?可清流就愣是能用这个理由把皇帝骂得狗血淋头,肯定是你这个皇帝不合格嘛!说,你干了什么坏事,惹得上天警示,地龙翻身,并且逼着皇帝下罪己诏,似乎这个罪己诏一下,然后待在皇城内修身养性,这灾祸自然就消弭了。
像是地龙翻身这种,清流群情激奋,逼着皇帝下罪己诏的,还算是轻的,甚至冬天不下雪,那也是皇帝失德,甭管怎么说,先把皇帝骂一通,那肯定是没错的,然后大家再一联名,逼着皇帝认错,大家脸面上就有光了。
这种诏书,乖官的姐夫万历就曾下过,用乖官的话来说,泥马,有那个时间,赶紧组织救灾去啊!跟这儿和皇帝打什么口水仗。
可是俗话说的好,老手段就是好手段,大家想来又想去,似乎只有这个能制衡皇帝,但是最近又没什么灾祸,这怎么办呢!
诸清流摸着下巴想主意,有一个突然就道:“这事儿罢!其实好办,诸位忘记了,五军都督府衙门以前有调兵权的时候,在城里面有个大仓库,是专门放神机营火器的,正统年间,内阁把这个仓库给割给了兵部,但是,百十年下来,兵部早就把这茬儿给忘了,下官也还是在整理兵部档案的时候不小心翻阅到的……”
他这话一说,在场都是聪明人,眼神纷纷一亮,就问,里头有多少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