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很快在中华民国的市场攫取到了好处。
英国过去的三大产品是棉布、煤炭、钢铁,棉布虽然在中华民国卖不出去,但是煤炭和钢铁这两个东西中华民国却是大量向英国进口。
煤炭这玩意,中华民国有多少要多少。
只要英国人能把煤炭运到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能将煤炭买下,江苏、浙江这几个省是很缺乏煤炭的。中国的煤炭分布比较不均匀,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所以南部沿海城市都需要煤炭。
英国人的煤炭运到中华民国,就算是中华民国用不掉,也可以储存起来,当做战略储备物资,反正煤炭又不会坏。
钢铁方面中华民国现在也需要,愈发庞大的制造业,需要更多的煤炭。
中华民国的制造业在疯狂的膨胀,建设规模也在膨胀,对钢铁的需求太大了,以至于1919年生产了将近7000万吨的钢铁都依旧不太够用。
到了1920年,英国的钢铁开始大量出口到了中华民国。而中华民国则向英国出口汽车、电器等高级商品。
英国向中华民国提供煤炭、矿产、乃至是钢铁,占便宜自然是中华民国。钢铁在这个年头虽然看上去像是高级产品,实际上钢铁的附加值也不高。而中华民国向英国出口的汽车和电器才是附加值极高的产品。
但是这样的进出口让英国成功的挽救了就业率颓势。
英国的就业率不足,还是在战争死了不少人之后的就业不足,可见失业情况有多严重了。
问题就出在海运业和海外殖民地市场上,海外殖民地市场中,英国商品已经竞争不过中美两国的商品。
海运业这个时候也被中美瓜分。
国际金融运作,英国尽管还占着一部分,但是美国在这方面的份额正在扩大,中华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也在一定范围内扩张。
但是英国如果加大煤炭、矿产开采,增加钢铁冶炼规模,那么也就能消化掉不少失业工人。
当前的英国,在商品市场竞争上,已经有点把美国给恨上了。
中华民国向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出口商品主要是英国没有在生产的高级商品,而美国则是什么商品都出口。特别是棉布,这个本来是英国盈利的大额项目,不过现在这个市场却是被美国棉布大量占据。
在棉布出口方面,中华民国也有一些,但是价格较高。市场竞争力已经不强了,因为中华民国现在也看不上棉布出口了。
毕竟棉布生产再多,也没办法增强战争潜力啊!而中华民国又不缺赚取外汇的手段,没必要向其他国家出口棉布这种附加值不高的产品。
所以中华民国在海外市场中与英国在棉布方面没有什么竞争,煤炭开采方面也基本上没有竞争,中华民国现在是在进口煤炭,而且是纯进口,煤炭几乎是不出口的。
而且中华民国还愿意在煤炭及矿产方面多进口,让英国赚一点贸易顺差。美国却是不同,美国这个时候却是在从英国身上赚取贸易顺差。
如此一来,英国自然有点把美国给记恨上了。只不过仅限于此,英国和美国很多时候又是穿同一条裤子的。
法国那边为了能获得进入中华民国这个庞大商品市场的入场券,也开始于中华民国接触,希望双方恢复正常关税。
谈判很友好,也很顺利,法国政府与西北政府很快就达成了商品进出口关税方面的贸易协议。
双方在签订协议后,贸易关系恢复了正常。
拿到了中华民国这个庞大商品消费市场的入场券,法国也野心勃勃的想要将商品卖入中华民国。
可惜的是,法国人同样拿不出太多高附加值的商品能够在中华民国卖的动的。
尽管英法在中华民国的商品市场中,一些奢侈品卖的不错,也有几种普通商品卖得还行,不过主要还是向中华民国出口原材料。
法国也有大量的殖民地,其中主要集中在非洲。
法国也开始向中华民国出口煤炭和钢铁,以及各种矿产,其中法国还为中华民国出口了大量钾矿石。
钾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法国境内的钾矿资源可有不少,所以法国人能有大量的钾矿石可以出口。
中华民国缺乏钾肥,能从欧洲进口那自然是最好的。
有了钾矿石,就能自己生产钾肥。钾肥可以让作物抗倒伏、抗旱,使秸秆更坚强。法国人出口到中华民国的这些钾矿石基本上都是用来生产钾肥了。
美国在见法国与中华民国签订了贸易协议后更加郁闷,美国围堵中华民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垄断欧洲商品进口市场,让美国的商品大量卖到欧洲去。
结果天不遂人愿,英国和法国都先后与中华民国从新恢复了正常贸易关系,这样一来让美国的商品出口变得很被动。在欧洲的商品出口量为之减少。除了福特汽车卖不出去之外,海外的石油市场也缩小了。
美国的石油,长期都是占据世界石油供应的大部分市场的,唯一的竞争对手也就是俄国。现在俄国高加索的炼油业也已经被中华民国给拆了,自然也就无法对美国的石油产业构成威胁。
新的竞争对手则出现了,那就是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已经在印尼地区开采了石油,石油开始向世界各国出口。这年头卖原油不值钱,但是汽油和柴油值钱,存在很不错的利润。特别是欧洲对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不小。
而在那些落后地区,煤油却是可以卖出去照明用的。
煤油的输出方面中华民国把四周的市场给占领了,而且还向非洲地区输出了煤油。另外在汽油和柴油方面,向欧洲供应更便宜的汽油和柴油。
美国的汽油和柴油的海外市场一时间遭到了强大的冲击。
中国民族资本财团这个时候有足够的底气和美国拼石油价格,因为波斯和阿富汗的油井出油了。
波斯和阿富汗的油井好似无穷无尽,开采不竭一般。
现在是石油卖得越多,越赚钱。
这个年头的石油开采还未能垄断,而耗油量也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想要提高油价显然不是很现实。
这个时候拼的就是价格啊!
所以中国民族财团开始降低燃油价格,向欧洲出口。
炼油产业的扩大,让中华民国获得了大量的炼油副产品,这些炼油副产品可都是有价值的。
例如塑料,就被大量的制取,大量的塑料产品随着中华民国与英法贸易关系的恢复,大量涌入了欧洲市场。
人们对于这些塑料支撑的生活物品非常欢迎,轻便,质量也过得去,最重要的是价格不贵。
另外欧洲人还发现了那些用不锈钢制成的商品,看起来很漂亮,而且防锈。这种钢材从未见过,也是从中华民国那里进口来的。
这种钢材欧洲人还不知道如何生产,只能从中华民国进口。
而在中华民国,不锈钢已经出现好些年头了,只是之前欧洲人忙于战争,对中华民国的市场变化不是很上心。
不锈钢已经在中华民国的市场中比较饱和了,所以开始向欧洲出口。而英法在战后,则想中华民国出口普通钢材。
普通钢铁和不锈钢在附加值方面不是一个档次的。
实际上中华民国这个时候还有一种钢材没有出口,那就是低合金钢。中华民国的低合金钢的生产规模正在不断加大,大量应用在桥梁等工程建设,以及机械设备的制造上。这些低合金钢耐腐蚀,重量更轻,承重能力更强等等特点,让这种钢材用在一些建设上,能取得更好的投资效果。
例如一座桥梁,用上低合金钢,也许这座桥就能多用个五六十年,这笔投资就是更划算的。
这些低合金钢还被用来制造军用汽车等等,增加了汽车载重和减轻了自身重量。
不过低合金钢这个东西,欧美这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中华民国可以大量的生产了。
美国这个时候对中华民国的外部商品市场的围堵,显然是失败了。这个时候和日本勾结在一起,也好似失去了意义。
不过美国政府已经视中华民国为眼中钉肉中刺了,依旧想要把中华民国颠覆掉,而美国人最大的筹码就是北洋军了。
只要把中华民国颠覆掉,那么意味着庞大的利益。
这个时候的中华民民国已经一定程度上富裕起来了,有了一定的资本总量。另外经济有所发展,工业产出已经比较庞大了。
光是中华民国的市场,就是一块肥肉。问题是美国商品进不去。中华民国的商品又有优势。
如果能让中华民国陷入战乱,那么美国就很有可能要占到大便宜了。
另外罗斯柴尔德财团这个时候对中华民国也很忌惮,因为中华民国这个时候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不臣服于他们的财团,而且这还是一个民族主义财团。
美国财团在一战结束后,依旧是臣服于罗斯才尔德财团的,尽管很不情愿,但是依旧得臣服。德国财团这个时候也屈服了,让罗斯柴尔德财团在战后达到了历史性的巅峰时期。
不过爬上这个巅峰之后却发现,远东地区起火了,中国民族资本财团崛起了,而且力量已经让罗斯柴尔德财团有些恐惧了。
所以罗斯柴尔德财团这个时候也在想办法对付中华民国,或者说是针对西北政府,只要颠覆了西北政府,中华民国当前的局面很大可能就将崩溃。
日本这个打手依旧是要笼络的,北洋军也依旧是要扶持的。
不过看上去还是有些势单力薄,而1920年苏维埃政权已经基本击败了白俄政府,在俄国取得了统治权。
罗斯柴尔德财团立即将目标锁定在了苏维埃红军身上。
这岂不是天然的打手,只要许诺一些好处,不愁苏维埃红军不配合。
正所谓分分合合,尽管俄国发生了阶级性的对立和屠杀,不过这对于罗斯柴尔德财团来说,既然已经铸就,那还不如想一想如何合作。
特别是在双方都有共同的敌人之下,敌人的敌人不就是自己的朋友。
“现在俄国苏维埃政权的统治者显然也很畏惧中国那个年轻的将军,他一旦对俄国露出獠牙,俄国难免要被咬下一块肉来。”
没错,这个时候的列宁最担忧的,实际上就是身边的西北国防军,简直就如卧榻之侧的一头猛虎,随时可能扑过去。
“既然西北政府扶持红色苏维埃政权,那么我们也可以扶持他们,而以这个时候中国人四处扩张的行为来说,中国人和俄国人必然会打起来,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在突厥地建设了许多工业,俄国人不可能不眼馋。”
罗斯柴尔德财团内部得出了这样的推测,意图扶持苏联,对中华民国进行围堵,甚至是可以联合进攻中国。
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想法很正确,这个时候列宁等人看着突厥地的一堆工业流口水,但是却没胆子打过去。
列宁甚至想,如果能拿下突厥地的话,俄国的工业直接就有了。
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基地,还有大量的军工厂,更有大规模的石油提炼工厂,另外突厥地又是一马平川,看着就极为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