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民国战神

第324章 :产业调整和就业

民国战神 钧申 9129 2024-11-15 22:24

  这场干旱对于苏联来说打击太严重了,苏联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在乌克兰地区征调了大量的粮食,使得乌克兰这个产量大区竟然也饿死人了。俄国的统治者,不管是沙俄还是苏联,实际上都是一个样的粗暴。

  至于饥荒的问题,苏联将矛头指向了过去的沙俄,以及中华民国等国的干涉军对苏联的打压。

  苏联政府可不管饿死多少人,他们只管是否威胁到了统治。经过一番的宣传,苏联政府成功将矛盾转移到了外部。现在死不死人是次要的,统治稳固了才是最重要的。

  要稳定统治,除了内部不能乱,还要加强战争能力。

  苏联这个时候得到了罗斯柴尔德财团多的援助,获得了不少的军事装备,既有飞机,也有英国人和法国人制造的战车。

  在技术上,苏联也开始自主研发这些军事装备的技术。

  另外就是要发展重工业,这个时候把人民号召起来发展重工业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饥荒饿死人什么的,等不干旱了就解决了,饿死一点人也就解决了,没多大的事情。

  托洛茨基对此很是不满,认为苏联正在向堕落工人的方向发展。不过托洛茨基却是还不敢闹的。

  他起码也是堕落工人国家的受益者。

  列宁和斯大林则对于这个堕落工人国家,各有不同看待。列宁这个比较倾向于托洛茨基的观点,但是又不完全。而斯大林则是真正的以统治者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将自己与工人割裂开来看待,将工人看作是炮灰。

  苏联这一边到处都是饿殍,很多苏联人没能撑过去,死在了大饥荒之中。

  中华民国那边虽然也受大干旱影响,但是并不是所有土地都受灾,北方各省有不少有足够水利设施的土地是能旱涝保收的。加上开挖地下水的方式,中华民国这一年北方农业虽然有所减产,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是不能接受。

  南方则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让中华民国的粮食产出及时补充了上去。实际上就算是不增加产量,以中华民国库存的那些粮食储备也是可以撑过去的。特别是西北政府此前有大量的粮食储备,这些粮食储备足够全国吃上一个月。

  更何况中华民国在海外的经济殖民地当中,还有暹罗大粮仓。

  暹罗人口少,土地多,还是热带的土地,能种植多季水稻。只要有需求,暹罗随时可以增加水稻产出,根本不怕粮食不够吃。

  还有越南、高棉、印尼,也都有大量的土地。

  特别是印尼有多达9亿亩的耕地资源,当前也已经开发出了一半,尽管印尼的耕地是以种植园为主,不过水稻种植面积也不小。

  就旱灾的问题,《申报》评论道:“此次旱灾尽管对我们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我们中华民国的农业抗灾能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就算是某地受灾,其他地区也可以正常进行农业生产,随时可以将受灾所损失的那一部分的农业产出补充上去。今年南方已经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另外暹罗王国方面也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以增加粮食供应。中华民国的农业开始走向全面的多元化,不管是热带还是亚热带、寒带,我们都有农业分布,而且建立了跨国互补机制,与各藩国建立分工型农业,使得中华民国和各藩国的农业抗灾能力以成为世界第一。”

  中华民国此时的农业确实分布的极为广泛,所以抗灾自然很轻松,并没有给中华民国造成太大的问题。

  这一年东北的大豆依旧正常生产,西域的棉花也在正常生产,蒙古、西域牧场也在正常运转。

  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这几个省的大粮仓也在正常生产。

  这个年代的灾害尽管比较多,而且气候也比较冷,但是中华民国向南扩张的幅度比较大,加上海外经济殖民地的农业产出,足以安然度过这一年的北方大干旱。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一旦出现灾荒,往往需要从南方调集粮食救急。否则北方一乱,一个王朝也就完蛋了。

  明王朝基本上就是那么完蛋的。

  北方之所以会乱,主要还是和气温下降有关,气温平均下降一度,耕种线就向南转移几百公里。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气温都不同,例如河南称之为‘豫’,说明古时候河南是有大象生活的。说明那个时候的地球,平均温度是比如今高得多的。

  但凡气温上升的时期,中国这个农耕文明都会变得十分繁荣、强大。然而一旦进入低温时期,农业遭受惨重打击,匪盗开始流行,暴动大量产生,也就进入衰弱期了。

  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商品经济的泛滥,导致江南这个粮仓的土地被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了。粮食不仅不能自给自足,反而要从湖广获得。运输到北方的粮食也就少了,而且明王朝运输粮食的方式也很坑,漕运当中每年有大量的损耗。如果是一般的年份还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明末气温开始下降,北方农业直接就撑不住了,北方一崩溃,南方军事有不行,最后被满清捡了死鸭子。等于说明王朝的商品经济不仅没有给明王朝带去财政收入,反而使得明王朝最后财政破产。而且泛滥的商品经济,给满清野猪皮和欧洲人带去先进的生产力和各种紧缺物资。

  中华民国如今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这个时候南方冬天气温低于零度非常正常,何况是北方地区。

  这个时候的地球,还没有从明清时期的低温中彻底走出来,全球气温上升还需要一定时间。

  而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未来西伯利亚也将不再是蛮荒之地,耕作线也将不断的向北推移。

  北方这次干旱,也让中华民国加强了北方的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华北平原的工业进一步的停滞增长。

  华北平原是资源性缺水,如果要保住农业的话,工业必然不能太多,否则就会造成地下水资源透支使用。这个时候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还是比较充足的,而且没有无良化工厂向地下排污,地下水也很干净,没有被污染。

  中华民国的工业目前也就主要集中在西域省以及南方各省,其中西域省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西北各省的工业以军工业为主,而南方各省则以商品制造业为主。

  南方也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有最大的商品市场。商品制造业放在南方是最好不过的了。

  而军工业集中在西域省和西北各省,主要是离战场更近,而且西北各省的工业基础也最好,配套设施也最完善。

  南方各省则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南方本身就擅长经济发展,加上现在有技术,有资金,经济怎么会发展不起来。以中国南方各省的经济创造能力,就算是政策和技术以及资金方面都有些困难的情况下都能艰苦发展,何况现在政策、资金、技术都具备,创造力和发展动力马上就有了。

  南方各省逐渐成为中华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区域,此前西北的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已经保不住了。

  另外工业也在向东北转移,东北地区不是那么缺水,有足够的工业发展潜力。另外东北在工业发展中也承担着为朝鲜工业提供高级配套设施的任务。

  朝鲜也不缺水,工业发展潜力很大。中华民国如今那些污染性工业,和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在往朝鲜扔,朝鲜那边的工业也需要一些高级的配套设施,主要就是由东北这边的工厂为朝鲜的工厂提供设施配套。

  再则朝鲜的矿产开采出来后,很多都是运往东北冶炼。

  这个时候冶金业还没有给朝鲜发展,钢铁冶炼依旧是中华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东北钢铁基地如今发展得非常不错。

  东北钢铁基地既有东北地区的铁矿石供应,也有朝鲜茂山铁矿的供应,以及外东北地区的铁矿石开采出来后也会运往东北钢铁基地冶炼。东北的重工业产出也开始迅猛增长,速度也已经不比西域省要慢了。东北相比西域省来说,优势在于有出海口,可以将重工业产品通过海路运往南方各省。所以东北的重工业,主要是生产民用的重工业产品。西域省则是军工业云集。

  这一年越南的工业发展形势很惊人,自1917年被中华民国从法国人的武力殖民的魔爪下解放以来不过三年时间。三年时间下来,越南先是进行了土地改革,接着又进行了工商改革。

  这三年当中,中华民国为越南输出了大量的资本。

  大量的中国资本在越南进行着各种的投资建设,如今的越南,几乎每个越南人都不用愁工作。越南到处都是工作岗位,只要他们肯卖力气。

  大量的资本进入越南后,不仅带动了越南的就业,还建设出了大量的道路、电站等工业基础设施。

  工厂已经开始在越南大量涌现出来了,特别是越南沿海的那几座城市。

  中华民国在越南投建的工厂,主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业什么的。这一年越南对中华民国出口的纺织品、鞋袜、帽子、皮包等等大幅度增加。越南人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原材料是从中华民国进口过去的,然后由他们进行加工,再出口到中华民国。这中间,越南人赚到了一笔辛苦钱,但是更多的人口红利却是被中华民国给剥削走了。

  越南人的就业岗位非常充足也是因为当前越南的制造业发展速度极快。

  要知道轻工业这个东西,投产速度非常快的,只要有水有电供应,交通能够通畅,设备一来不用几天时间就能开工。

  在越南的那些沿海港口城市,交通很是便利,水电供应设施此时也建设完成,大量的越南工人涌入了这些城市。

  越南的轻工业有庞大的市场,如今中国民族财团将没什么钱赚,又很辛苦的轻工业产业分包给越南生产,越南面对的一个庞大无比的市场,光是中华民国就有五亿人口。另外高棉、暹罗、印尼、波斯、阿富汗、朝鲜这些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也是进口越南的轻工业产品的。

  如此庞大的市场,让越南人的就业率直接就上去了。

  生产设备非常简单,不需要太高级,越南有足够的人口红利可以剥削。当然,为了让越南人劳动生产出更多的财富,生产工具还是要一定程度的改善一下的,所以越南的那些工厂当中,也出现了中华民国的那些先进轻工业生产设备。

  不过那些工厂都是中华民国拥有的。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正在大量向越南、高棉、暹罗、印尼进行转移,不过最好还是越南。越南有足够的人口,而且受过长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配套设施建设也最完全。

  这样的轻工业转移,用的是越南的劳动力,污染的是越南的环境,却是为中华民国赚钱,越南人也就是赚一点手工费。

  甚至是中华民国的那些名牌服装、鞋帽、皮包都把厂房转移到越南,让越南人负责生产,然后再由中华民国贴上品牌商标,然后向世界各国进行销售,生产成本很低,但是售价却不低。

  另外一种就是生产成本低,售价也比较低的实惠型轻工业产品,这些产品是由中国民族财团负责出口到中国和其他经济殖民国家的市场中销售,对其他国家则不销售。毕竟这些商品出口给其他国家,也赚不到几个钱,附加值太低了。这是中华民国剥削的低附加值产品,自然不能让欧美国家享有。

  波斯方面的经济这个时候也在快速的发展,波斯的经济模式则是发展则是以石油、矿产开发为主。

  炼油业却是放在中华民国西域省,也就是波斯边境北部那一块区域。

  之所以不把炼油业给波斯人发展,主要是为了进行制衡。波斯人没有炼油能力,也就没有和中华民国叫板的能力。原油不值钱,值钱的是汽油和柴油。所以炼油还是要由中华民国把持住。

  中华民国把石油提炼好之后,再向波斯出口炼油副产品,然后由波斯人用这些石油副产品来生产一些商品,也和越南一样,只是做小工。

  不过波斯的经济是永远比不上越南的,因为波斯毕竟是一个宗教和中华民国不相符的国家。

  中华民国不可能让波斯发展得太好,越南虽然现在做小工,但是生产设备正在迅速更新换代,产值会变得很高。产值越高,产出越多,被剥削的也越多。但是相对的,越南人得到的也会更多。

  而在暹罗方面,暹罗发展得很快速的主要是农业。

  暹罗的人口只有八百多万,人口很少。农业上到处要用人,毕竟有大量的橡胶园和种植园的存在。所以暹罗方面的工业发展规模不大,不过速度却是不慢。起码有几百万暹罗人已经被集中到城市中了。

  羊群是集中起来才好管理的,暹罗人集中起来之后,自然也就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市场,以及比较集中的劳动力。

  另外还有大量的华人、越南人、北朝鲜人来到暹罗,将汉文化大量的在暹罗境内传播,迅速就占领了暹罗的高端文化。

  暹罗之前之所以进行排华,就是怕汉族文化占领暹罗的文化领域。然而现在,却是不敢有任何的抵触。

  一个人口只有八百万的小国,在中华民国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击,此时也只能对中华民国绝对臣服。

  大量的人口进入暹罗后,使得暹罗的人口迅速就突破了两千万的规模,其中主力就是华人。同时华人还带去了越南、朝鲜狗腿。

  如今形成了很奇特的现象,基本上在外面经商的华人,都会找几个狗腿替他们办事,那些越南人、朝鲜人,以及暹罗人都会过来抱大腿。

  大量汉人进入暹罗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土地被汉人所攫取。

  暹罗开始彻底的沦为中华民国的农业输入国,每年暹罗要向中华民国输入大量的农产品,暹罗也成为一个以发展农产品为主的国家,工业方面主要也以发展污染不大的产业为主,毕竟暹罗有大量的农产品要出口到中华民国,污染是不能太严重的。

  印尼则更加是一个向中华民国输入农产品的地方了,现在的印尼就是中华民国的种植园,大量的印尼土著在华人的铁血政策下,开始温顺的在种植园中劳动。如今印尼每年可以向中华民国输出大量的蔗糖、可可、棕油、剑麻、茶、烟草、胡椒,以及热带水果、天然橡胶,以及大量的热带木材、植物资源。

  在印尼也有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掉,然后变成农田。

  这样的行为太常见了,这也使得印尼的耕地面积正在不断的增长。

  中华民国如今每一天,都能从那些经济殖民地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财富,每一天进的进出口都十分的忙碌。

  相比之下,中华民国的轻工业就业率则在一泻万里,疯狂的下降,主要就是因为轻工业大量转移出去了。

  随着沈凝云统一了中华民国的军事权力,兵权在各省军阀接受整编后,已经被沈凝云牢牢的抓在手中。

  此时的中华民国,真正的不分什么西北、南方、东北,全国各省开始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

  因为城镇化的展开,以及产业的集约化,很多省份的人口大幅度降低,成为农业、原材料生产地。

  有些省份则因为适合产业集中发展,也适合人口集中居住,使得人口大量的集中。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轻工业就业大量降低后,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通过出台大量的建设项目,继续拉升就业岗位的数量。

  另一边,中国民族资本财团也正在不断的增加原材料开采来增加就业。

  原材料生产和开采是中华民国的重要产业,尽管追求的是从其他国家大量获得原材料,但是很多原材料是可以持续生产的。例如农业生产,每年可以生产大量的大豆和棉花,以及其他一些油料作物。每年中华民国的老百姓只要开着农机在土地上一番耕作,就能获得大量的产值。而这样的农业确是可持续的。

  再如就是伐木业,经过人工造林和对林场进行改良、管理,伐木业也是可以持续的。

  还有渔业捕捞,通过每年休渔、限制捕捞上限,不管是淡水河、湖渔业,还是近海渔业,都是可以长期持续的。

  还有草场放牧,只要不超过草场的承受能力,也是可以持续生产的。

  各种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储量又很丰富的矿产,也是可以持续的开采的。

  这些产业,都能提供不少就业岗位,不过这些就业岗位不会超过10%,其中农业人口在未来不可能超过3%,而矿业人口也不会超过7%,以后矿业主要是露天开采,不能露天开采的矿产基本上会陆续的关闭。

  更多的就业岗位,则是通过重工业制造来提供。

  冶金、炼油、机械设备制造、船舶、农机、汽车、电器等等各种各样的重工业制造,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运输、施工也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此外还有服务业也将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正在迅速的增长,特别是在发展比较早的西北各省,服务业已经很繁荣了。服务业会繁荣,主要是女权的发展,大量女工被动员进工厂劳动去了,家庭主妇的减少,就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人员。

  传统的社会是男人挣钱养家,女人在家当家庭主妇。但是这对劳动力的闲置太严重了,中华民国如果可以把大量的妇女动员进工厂工作,那么就可以有大量的男性劳动力投入到其他方面的生产建设上,或者是军事活动当中。

  要想让妇女进工厂,就得提倡女权。

  实际上如果不用女人干活的话,没有什么男人会去提倡女权的。但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为了进一步增强生产能力和战争潜力,各国都咋牺牲男人的幸福,开始将妇女的权力提升上去,然后让她们从事工业生产。

  有大量的女人从事工业生产,就能有大量的男人得以抽出手来,去从事其他的生产工作。

  至于家庭妇女所承当的工作,则交给服务行业去做,进行深度的社会分工,有分工就以为着高效率。

  就如产业分工一样。

  现在中华民国已经有大量女工了,在中国,女性成员古代的地位实际上并不能说很低,只是明清两代被压制得比较严重。而在一般的家庭,就女性成员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国老白想为了生存,旧社会的女人也是要做事的,所以如今中华民国在解放女性劳动力方面还是很顺利的。

  大量的女性劳动力进入了工厂,特别是西北当初几次战时生产动员期间,动员了大量的女工进入工厂,战后那些女工很多都继续到工厂上班。

  中华民国此时的女性劳动力解放程度绝对比欧美还要高,相当于中华民国不仅有最多的人口,而且有效的劳动人口数量比例也比欧美更高。这意味着,相同的人口中,中华民国有更多的劳动人口,付出更久的生产时间,生产出了更多的财富。

  生产的人多了,自然就有大量的财富可以浪费了。

  现在中华民国主要的财富浪费之处,就是农业机械化,通过中央的政策补贴,农业机械化由整个国家的民国来承担其负担。

  1920年,中华民国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继续提高支持力度,使得这一年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有所加快。

  不过这种建设,也不能说是浪费。或者称之为长期的投资更为合适,农业机械化的前期需要投入高额成本,收回投资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最终都会收回成本的,而且提高了生产力,减少了农民数量。更重要的是,民族专注于机械设备制造,积累了更多的制造经验。

  另外就是医疗、教育、科研、军事等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随着沈凝云掌握大权,中华民国算是彻底的统一了。政策上也开始走向统一,不仅是各省的统一,也是中央与地方的统一。

  军、政、商的深度统一。

  在经济政策上,沈凝云依旧维持1918年制定的通过地方政府大量借款建设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的政策。

  并且还将中央拉上,中央政府随即在1920年5月沈凝云入主北京之后,黎元洪陆续向国会递交了各个中央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都获得了国会的表决通过。

  这些建设项目,主要就是黄淮、长江治理,以及全国的山水治理,植树造林等等,以及对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管理,并将国内一些资产收为国有。

  加上水利、道路方面的基建投入,结果这一年中央政府向中联储借款300亿元,然后投入各项建设。

  同时地方政府也对中联储进行了大量的借贷,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正在快速的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很多地方政府能建设的东西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全国的道路系统进一步的完善。

  中华民国铁路总长度也迅速上升到了18万公里的规模,这样的铁路长度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水平了。

  不过美国也在大量的建设铁路,双方这方面咬得很紧。

  中华民国现在将轻工业外包,并将大量妇女动员到工厂中进行工业生产,却是有大量的劳动力可以使用、挥霍,美国在铁路方面的建设显然是追不上了。

  中华民国除了铁路,还有大量的公路,这是各国都没有的。所以中华民国的铁路尽管刚建设到和美国的铁路多一点的程度,但是加上公路的话,远比美国的运输能力要强大,交通体系已经比美国更完善了。

  经过中央、地方政府的大量贷款,进行各种工程建设,中华民国各省处处都是工地,整个国家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各种基础设施被大量的建设了出来,特别是道路,以及水利。

  公路、铁路到处修建,防洪大坝、水库大量修建。在黄土高原上,则开始每年修建拦沙大坝。

  一边大规模建设的时候,一边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随着春季的结束,全国各省都在对春季种下的树木进行管理。另外,1920年,中央政府将不少林区都收归为国有资产,同时对原生林进行彻底的保护,将在全国各地建设2320个国家公园。地方政府报上来的森林公园等等,数量也达到了三千多个。

  治理山水的行动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加上中央政府开始为财团的企业承担研发成本,科研上也砸下了大量的钱,也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

  而教育业则是最为关键的,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有大量的文盲,而中华民国已经开始将低级产业外包了,对工人的要求起码是要有一定文化了。同时工人从事的工作,也开始向更高的技术发展。

  中央也增加了教育上的投入,在全国展开大扫盲运动。这次大扫盲,基本上要求年轻人要学到一定文化。

  同时加大技术培训规模,让那些从事低级生产工作的工人,可以转型为技术更高,收入更高的工种。

  等于是在不断的提升国民生产素质,国民的生产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的强大。如果能挥霍的劳动力仅仅是一群从事手工劳动的民工,而没有掌握什么工业生产的高级技术,那么力量也是有限的。

  在中央和地方的投资下,以及财团的投资、民资的投资,中华民国在轻工业分包出去后,就业率依旧未受到多大影响,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