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设立六部 活字印刷
“母亲,宁儿她们怎么不在府中啊。”本来刘龙是想去后宅看看张宁她们的,可是转了一圈却一个人也没有找到。只有去问王梅。
“估计实在军营吧,我都好几天没有见过她们了。现在她们吃住都在军营。你也真是的好好的让她们练什么兵啊。”王梅埋怨的对刘龙说道,看来对张宁她们练兵还是有些看法的。
“只要她们高兴就好,女人也不一定只可以生孩子的,也是可以成为将军的。”刘龙笑着说道。
“你就宠着她们吧,让她们胡闹。对了,你不说我倒是忘了,你到底准备什么时候给我生个孙子啊。”王梅期待的看着刘龙。刘龙心中那个后悔啊,好好的为什么要提生孩子呢。
“这个是急不得的,要看机缘的。对了大哥他们在议事厅等我呢,我先走了。”刘龙找了个借口就逃之夭夭了。刘龙可不想被王梅给他上课。
“一说关键问题就跑,我看你能拖到什么时候。”王梅对着刘龙的背影说道。
议事厅中一众辽西郡的文臣武将已经到齐,看到刘龙进来,纷纷给刘龙施礼。刘龙让大家坐下后说道:“今天让大家来是有一些事情要和大家说……”接着刘龙将一些安排说给大家。
刘龙效仿后世建立了吏部,吏部负责辖区官员考核和任免;刑部,刑部负责辖区内的刑事案件处理;工部,负责辖区内的建设与发展,兵器制造等事务;户部,户部负责辖区内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禄和一切财政事宜;商务部,负责辖区内所有商业活动和商业管理;教育部,负责辖区内所以教育工作这是刘龙设立的六部。刘龙又专门设立了统帅部,相当于后世的兵部与军机处。负责指挥辖区内所有的军队。
军政分离也被刘龙详细的讲给了众人,当大家听到刘龙也一个又一个的新奇创意时,刚刚开始还感觉无法接受。可是慢慢的一品味感觉刘龙说的都十分在理。特别是军政分离,很好的制约了太守拥兵自立的可能。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了刘龙的决议。
“我贾诩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如此的治世之策。主公果然是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明主。”贾诩发至内心的对众人说道。
“我国渊国子尼,一直认为我在内政上的造诣已经很高了。可是今天和主公一比,才知道什么是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啊。”国渊感叹的说道。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大惊小怪,毕竟刘龙提出的决议是经过华夏民族两千多年的沉淀而得来的,对于三国时代的他们必定是震撼性的决议了。
随后刘龙又任命国渊为辽西郡太守,张世平为辽东郡代收,管宁为昌黎郡太守,邴原为玄菟郡太守,(二人与国渊一同避祸辽东郡,后被国渊举荐给刘龙。)乐浪郡和带方郡也分别只派了太守。
“老师我想请你出任教育部部长,我准备在幽州北部六郡设立小学、中学以及特种学校。让百姓的孩子免费上学,为我幽州培预备人才。”刘龙给蔡邕施礼说道。同时将系统给与的教材递给蔡邕。
当蔡邕看到这些教材后,眼中尽是不可思议之色。他一生研习儒家学说,什么时候见过这五花八门的教科书啊。蔡邕颤抖的对刘龙说道:“不知君义从何处得来此神物,这里记载了诸子百家的所有学说。可以称之为天书也不为过。”
“老师我从书中知道一种造纸的法门,造出的纸张洁白而坚实。可以代替竹简做成书籍。还有一活字印刷的法门,可以快速的将文字印在纸上。如今已经安排人在做了,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到时天下人都可以有书看了。”刘龙说道。
刘龙的话让所有人都震惊了,为什么世家大族会制约朝廷,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着天下大部分的书籍。而穷人没有书籍可以学习,所以立于朝堂的都是世家子弟,寒门子弟那是寥寥无几。如果真如刘龙所说,那天下将不在是世家大族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了。
正在大家感慨的时候,青龙卫提着一个木盒走了就来。对刘龙说道:“少爷,马均已经按照你的交代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研究成功了,这就是第一本书籍《春秋》。”说完将木盒打开,一本写着春秋二字的纸质书籍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些字迹如此清晰工整,简直是神来之笔。”关羽拿起书籍翻看后说道,接着众人分别拿起观看后,都是赞不绝口。
其实马均早就来到了辽西郡,这也是灵狐殿在他家乡没有找到他的原因。原来马均游历大汉各地,刚好来到辽西郡,被刘龙制造的家具给吸引住了。马均一打听才知道是辽西郡太守的杰作。就来到太守府求见刘龙,当时刘龙刚刚大婚不久,听说马均求见,马上出门迎接。后来在和马均的交谈中发现,马均就是一个发明迷。所以拿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图纸,其中就有这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当马均看到这些后说什么也不走了,死活要拜刘龙为主。
刘龙给马均建立了天机殿,把从宫中和灵狐殿找来的能工巧匠交给了马均。马驹整日在里边工作,简直可以称之为废寝忘食。经过数日的努力,终于给刘龙印出了这本《春秋》。
“为什么马均没有亲自来献书啊。”刘龙奇怪的问道,刘龙认为马均应该像个孩子一样,欢天喜地个来给刘龙献书。可是如今却是让青龙卫拿来的,自己却不见踪影。
“回少爷,马均正在睡觉,听说他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当这本《春秋》印刷成功后,就睡着了。”青龙卫说道。
“果然是个发明狂人啊。”刘龙感叹的说道。
“有了这纸质的书籍,我蔡伯喈有信心让天下的人都有书读。绝对会为君义培养出无数个治世之才。”蔡邕拿着《春秋》信心满满的对刘龙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