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4号,同盟国军队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攻势正式展开,这一次的攻势主要目标是攻击棉兰老岛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整个美兰老岛的行政中心,达沃。
这一次的攻击对于驻扎在棉兰老岛的日本军队来说是非常可怕的由于驻扎在棉兰老岛的日本军队,在第一阶段的同盟国军队登陆的时候,发动的反击,实际上对自己造成了更大的打击,所以说在抵抗同盟国军队的进攻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更加可怕的事情。
那就是事实上他们的力量已经不足以阻挡同盟国军队继续的进攻了。
在进攻发起的短短1个小时之后,日本军队在同盟国军队外围的防御体系,就已经完全被摧毁了,甚至于这一次的进攻连同盟国的一次攻击都没有打退。
另外一方面对于同盟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尽快的控制整个菲律宾的南部,已解决现在同盟国整体上阵脚还不稳定的情况,但是对于同盟国来说,现在的问题已经转化成了,应该如何快速的摧毁日本军队这一个问题了。
月5号在经过了短短4个小时的攻击之后,日本军队在菲律宾南部驻扎的十几万人,其中有万人已经被打的七零八落了。
其中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日本最高指挥官清水右二已经向马尼拉的板垣征四郎发出了求救,希望板垣征四郎能够派出一定的援军。
事实上,板垣征四郎确实是很有援军的,毕竟整个菲律宾方面军还是有着二三十万人的部署的,而且即便板垣征四郎自己无法排出日本军队,也可以要求菲律宾的傀儡政权派出他们的军队,毕竟亏了也就那一次,再怎么傻当炮灰也是可以的。
不过问题就在于现在板垣征四郎已经无法和菲律宾最南端的棉姥姥取得事实上的联系了,由于现在太平洋共和国海军舰队在南中国海东全面制海权,已经实际上切断了菲律宾群岛各个岛屿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板垣征四郎即便想要派出自己的军队去支援菲律宾南部,但是也要有足够的通道和运输船啊,现在的问题在于凡是从马尼拉启航的运输船全部都被击沉,整个菲律宾内外已经被彻底封锁。
在这样的窘境之下,月6号在经过了长达三天的攻击之后,菲律宾南部最重要的城市达沃最终还是被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美国军队占领了。
而在另一方面,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美国军队的北面,太平洋共和国的陆军也完成了对菲律宾棉兰老岛北部的占领行动,现在在棉兰老岛的日本军队已经全部被压迫到了棉兰老岛的最西部。
由于这一地区普遍地存在大量的山地以及丛林,所以说日本军队还可以利用这里复杂的地形和同盟国军队进行一定的对抗。
但是即便能够和同盟国军队进行一定的对抗,现在对于日本军队来说,整个菲律宾南部也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了,为了能够彻底的保证自己再进攻菲律宾北部的时候,不会遭到日本军队的骚扰,所以麦克阿瑟将军还是决定首先清理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上残余的日本军队。
从月7号开始,同盟国军队一直在菲律宾棉兰老岛进行清理活动,虽然说日本军队已经丧失了大规模的反击能力,但是现在日本军队还是凭借其庞大的数量以及躲在菲律宾茂密的雨林当中,对于同盟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这样的困扰,其实也是因为同盟国军队对于雨林作战没有做好太多的准备的原因。
虽然同盟国军队现在拥有强大的制空权制海权,以及远超日本军队的重装备,但是这些制空权,制海权以及重装备无法转换成在茂密雨林当中的战斗力。
这也就使得同盟国军队即便占有绝对大的优势,也无法立即完全清除掉日本军队。
在这种情形之下,指挥着自己手下的部队撤退到雨林当中的清水右二,觉得自己可以利用现在非常有力的形式,争取进一步的拖住同盟国军队,为自己的司令官板垣征四郎调集援军提供时间。
但是问题在于他的司令官板垣征四郎并不想调集援军去支援了,理由也很简单,棉兰老岛作为菲律宾最南部的大型岛屿,从整个菲律宾群岛的其他岛屿距离还是有一些远的,在整个海上交通线被完全封锁的情况之下,现在板垣征四郎根本没有精力去支援他。
即便板垣征四郎有心去支援他,板垣征四郎也没有足够多的运输船,也没有通道。
事实上板垣征四郎一边发电报安慰南方的日本军队,让他们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则要求自己现在控制了菲律宾中北部地区的日本军队和傀儡政权的军队不断的加固防线,准备抵抗同盟国军队的下一波进攻,在板垣征四郎的心目中,他已经放弃了在南部的那些日本军队了。
而且在同盟国军队发动了攻势的同时,板垣征四郎还派出了自己不多的飞机,将在南部的各种技术兵种以及优势人才,全部都撤退到了菲律宾北部,在板垣征四郎自己看来,菲律宾南部的那10万日本军队,现在只剩下了一文不值的普通士兵,他们能做的唯一贡献就是拖住同盟国军队,并且用自己的死来对同盟国军队造成更大的打击而已了。
虽然说这样的绝对看来是非常的不近人情,并且非常残忍的,但是在日本军队内部以及板垣征四郎自己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毕竟即便板垣征四郎真的排除了自己全部的军队去支援南部,也不一定能打得过同盟国军队。
这样凭空的用十万人的军队换取同盟国军队在南部不断的浪费时间,为北部的防御做好准备,而且在雨林作战当中,日本军队的战损比可是极度的接近1:1的同盟国军队是很难占到便宜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