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还未有反应之时,跪在地上的众臣尽皆起身,以丞相申屠嘉为首参拜新君。
申屠嘉道:“老臣恳求太子殿下遵循先帝遗诏,速速登基以继皇帝位”。
一众朝臣也随丞相行跪礼道:“恳请速速登基,上呈宗庙,下安天下黎民”。
一旁流泪的窦漪房也开口道:“谒者,还不快为天子更衣”。
谒者连忙上前搀扶起刘启,往泰时殿而去。
泰时殿内,再此等候多时的一众侍从,一拥而上,为新天子刘启换上早已准备妥当的崭新的皇帝衣冠,另有谒者拿出一口宝剑系于腰间
此时刘启终于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待刘启坐定, 王仡则手托一盘上呈刘启,“陛下,此是大汉之传国玉玺,天子虎符,今上呈陛下!”。
不等刘启言语,王仡便手捧玉玺交于新皇之手。
只见此时王仡喊道:“新皇登基,众臣朝贺”。
百官在丞相申屠嘉的带领下,行跪拜大礼齐呼:“臣等叩见陛下,陛下万年”。
望着跪在殿中的众臣,刘启此时心中还有些悸动,此时他便不再是太子,而是统御大汉帝国万里疆域,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的皇帝,仿佛天下已尽在掌握之中……
刘启开口道:“众卿免礼,朕遵先帝之遗诏以继帝位,先帝一生兢兢业业,临终之时,尚不忘天下百姓,朕自觉有愧,定会遵从先帝之嘱托,为天下臣民谋福,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又道:“明日,便启程返回长安,丞相何在?”。
申屠嘉上前道:“臣在”。
“先帝之灵柩便由丞相妥善安排,运回长安”。
…………………………………………………………
黄昏之时,天子刘启,太后窦漪房,及众臣等尽皆跪于文帝灵柩之前,刘荣身为皇子,当然也在此列,窦太后痛哭几次险些昏厥,天子刘启只得命宫女侍从将母亲搀扶只一侧殿内休息。
深夜,刘荣望着眼前祖父的灵柩,似乎还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刘荣自言自语道:“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此时,刘荣才真正明了韩婴此诗真意………………
翌日,天子起驾,一众朝臣贵戚尽皆身穿孝袍,护送先帝灵柩入京。
待回转京城,天子刘启立即下诏,将先帝遗诏传销全国,一时间举国同哀,多地百姓纷纷自发走出家门,面向长安方向朝拜,哀悼圣天子离世……
当然有人感恩天子,自然也有人憎恨之,各地的诸侯王反应也是不同,吴王刘濞和淮南王刘安的反应不是悲伤,而是高兴……
望着眼前的牌位,吴王刘濞道:“我儿,刘恒老儿已死,你放心,为父定会杀入长安,亲自砍下刘启之头,以祭奠你在天之灵”。
而此时的淮南国,淮南王刘安也是跪在牌位之前道“父亲,害死您的刘恒已然亡故,望您能安息啊”,说着便哽咽哭泣着向牌位叩头。
翌日清晨,便是天子刘启
登基称帝的第一次大朝议,在京诸臣尽皆到来,待众臣齐至宣室殿中,天子刘启身穿穿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一众侍从引领下进入殿中,跪坐书案之前,众臣立即行礼道:“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年”。
冕服非有重大仪式,皇帝绝不会穿此衣服。据《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袞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的“十二纹章”纹样。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天子刘启望着满朝文武开口道:“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先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耆欲,不受献,罪人不帑,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
朕既不敏,弗能胜识。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先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然今先帝庙号为何?望众卿进言之。
众臣听此当然知道,天子这是要为大行皇帝定庙号。
丞相臣嘉上前奏道:“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先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谨议: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莫过于先帝。先帝谥号当曰为‘文’,遵庙号太宗。
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先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献祖宗之庙”。
满朝文武闻丞相之谏言,甚觉妥当,尽皆称善。
天子刘启闻丞相申屠嘉之意,道:“丞相所言大善,先帝谥号当为‘孝文’,庙号‘太宗’”。
随后,又道:“今紧要之事便是,先孝文皇帝之丧葬,先帝遗命薄葬,身为儿子怎能不遵从之,霸陵卫,先帝陵寝现今如何?”。
“回陛下,当年先帝以霸陵之山为陵,且要薄葬,早已修缮妥当”。
天子刘启闻言,大善,并命丞相申屠嘉为典丧官,处理先孝文皇帝丧葬之事。
并命掌阴阳卜筮之法的太卜,通过卜筮蓍龟演算吉日,便要至太庙上奏高皇帝及天地神明,为先帝上庙号。
一日过后后,太卜演算过后,便上奏天子,五日过后便是吉日。
天子刘启立即采纳之,命太常前去准备此事。
当日,天高云淡,风轻气爽,刘启身穿冕服冕冠,率百官行至高皇帝太庙,在百官注目之下,天子刘启一步一步踏上高帝庙前之御阶。
行至高庙之中,率百官跪于高帝神位之前,焚香祷告,道:“不肖子孙刘启,今呈先皇帝之遗命,袭大汉皇帝位,今遵先皇帝之皇后
,为太后,固至太庙禀报高皇帝陛下”。
随后便向着神位行三跪九叩大礼,太常起身利于一侧道:“礼成!”。
只见天子刘启又开口说道:“太祖高皇帝在上,子孙刘启请奏,经文武百官众议,今为先皇帝上号,谥号曰‘孝文’,庙号曰‘太宗’,望高皇帝准许”。
随后便又是叩头,待太常再道礼成,今日太庙之是便为结束,之后便命庙乐为孝文皇帝谱庙乐……
…………………………………………………………………
皇帝丧葬,乃是国之大事,文帝先是诏告天下各诸侯王,令其至长安参加孝文皇帝葬礼,天下诸侯王如楚、梁、淮南、齐等等尽皆到来,不出朝中众人之意料之外,吴王刘濞只命一使节来朝,向天子上呈一奏疏,言道吴王病重,此来长安路途遥远,且多要行于山川河流之间,不便前来,望天子恕罪。
天子刘启看着手中奏疏,当然是心中暴怒,但脸上并未有一丝不满之色,而是对吴国使节道:“吴王年事已高,不便来此,朕不怪罪,且吴王乃为朕之叔辈,朕便赐吴王几杖,由使者带回,吴王此后便不必来朝”。
天子刘启见刘濞如此,当然是气从中来,心道:刘濞老儿不愿见朕,朕则怎会愿见他!如此,才有了赐几杖,不必来朝之举。
几杖,便是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待诸王来至长安,尽皆身穿孝袍,至未央宫跪拜先帝灵柩。
梁王刘武一入宫中,见到父亲灵柩,便立即跪地放声痛哭,道:“父亲!是儿子不孝,父亲临危,儿子深处梁国却不得来见,父亲恕罪”。
语落,便不停叩头以谢罪,窦太后自然是听出是她的宝贝儿子梁王刘武到了,此时得窦漪房已因眼病,丧失视觉,窦太后道:“阿武,可是阿武来到”。
刘武闻母亲之言,立即凑前,道:“母亲,是儿子来矣”。
窦太后抱着眼前的刘武两人痛哭,窦太后言道:“我儿终于来矣,如今你父皇不在,为母只剩下你与陛下两人可以依靠……”。
皇帝丧葬之礼,赴吊之要有三类者:一者为宗室,即皇后、贵人、公主、皇太子、皇子;二为在京之诸王、宗室诸侯、宗室妇女、四姓小侯;三类为百官及列侯中,即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二千石、六百石、博士等官。典丧官因赴吊者与崩驾之亲近及爵位和官秩之高下以道之“西上”、“西上”,入未央宫之堂,而定其哭之站位与向……
刘荣的母亲栗姬,以及天子刘启的诸多皇子妻妾也自然在此,刘荣身为皇子,却未封王,因此并未在最前之列,只得排在诸王之后跪拜。
望着大殿之中,一众身穿孝袍,头戴孝布尽皆落泪痛哭的朝臣贵戚,刘荣更是悲从中来……
此时刘荣不得不忍住心中得悲痛,开始思考,对他宠爱有加的祖父孝文皇帝已然离世,最大的依靠没有了,一定要另寻出路。
想到此处刘荣心道:“果然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刘荣当然不想像历史中的天子刘启之薄皇后一样,依靠薄太后去世,自己也要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