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父子,性格自然颇为相似。但对于赵喜起的改带:。口和岳云的看法竟然有着天壤之别。这主要是两人成长经历不同所致。岳飞在少年时期曾经为北宋名臣韩镝的一位后人当过几年的护院,受到他的长期熏陶和影响,而形成了以“忠孝仁义”之类儒家道德观念为主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所以,岳飞虽然出身农民阶层,但当他成年以后,却习惯于将自己摆在士大夫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这一点在赵筹前世中的“文革”时期曾经遭到过批判。但岳飞虽然因此与赵筹为敌。赵筹却并没有因此而看轻岳飞。因为儒家的那一套思想其实本身还是很有价值的,只是随着儒学的日益泛道德化和士大夫阶层的愈腐朽,而出现了太多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却是男盗女娼的伪君子,才渐渐走了样。岳飞身为武人。在贯彻儒家的“忠孝仁义”上做得比此时世上绝大多数的士大夫还要到位和彻底,这本身就已经令人肃然起敬了。而在那些生活的小节注上。岳飞也几乎做到了完美无瑕的地步。朝中的那些文臣根本没几个人能够比得上,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佩服归佩服。但想到岳飞正是因此才甘做士大夫们的打手,而一心与自己为敌,赵筹心中还是百味杂陈。好在听完孙默的汇报后,赵筹敏锐地察觉到岳飞虽然甘当卫道士和宪兵,但行动拖沓犹豫,显然顾虑颇多。赵筹很快就意识到,这是由于父亲还未明确下诏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个,岳飞缺乏用兵的名义,一旦赵构最终决定下来,岳家军的十万雄师就会从北方以席卷之势将形态略显狭长、致使中腹空虚的特区一切两段。赵薯与他的追随者们便大势去矣。
但既然岳飞没有这么做,赵筹他们便得以收聚兵力,不会再留空子给他钻。
尽管如此,由于卫军管理层人员流失严重,兵力也因为赵筹放手让大家选择阵营的关系而有所减少,若是与岳家军这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而且还有天下第一名将统率的精锐之师交锋,纵然能够取胜也会是两败俱伤之局。赵筹一向最厌恶内战,而且现在金人虽然退回了老家。但赵筹相信他们的底子还在,一旦大宋因为内乱给了他们死灰复燃的机会,肯定会后悔莫及的。基于这些考虑。赵筹决定向朝廷做出更大的让步,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线…
一心想着如何与朝廷交涉的赵筹,浑然忘记了“兵贵神”的原则,幸亏一位有心人来访时点明了这一点,这个人正是在卫军收复陕西的战男子心底里还是更加偏向朝廷一边,这固然是因其加入卫军的日子还不长,但更主要是由于他和他的父亲都不看好卫军的前途。虽然当时的卫军仍有相当强的实力,但是赵勇却迟迟不归,令其长时间处于群龙无的状态,纵然士卒悍勇、器械精良,又有什么用呢?
可赵筹归来之后,情况就全然不同了。本来一盘散沙的卫军很快就重新团结起来,朝廷虽然占据先机,而且整体实力和道义名分都占优,却已经难操必胜,最多也就是三七开。李家世代为将,而且陕甘地处边疆,心理上与朝廷的士大夫们算不上特别亲近,再加上赵勇不断创造奇迹的经历也实在神奇,所以李显忠毅然不顾父亲的反对留了下来。因为赵筹要求那些家属主动或被动地归依朝廷的将士暂时离队,李显忠甚至干脆与父亲李永奇脱离了父子关系。这在朝廷的卫道士们看来无疑是十恶不赦之罪注2。但赵筹一向用人所长。而且卫军的制度也是以做事好坏为主要标准,对于人品并不十分重视因为违法的都会受到惩罚,
由于当年在《水浒》中看过类似的情节。所以赵筹自然不会相信李显忠的鬼话,心里明白李家只不过是想脚踩两只船,好保住家族的传承,以免万一站错阵营落咋小满门抄斩。因此赵勇对李显忠的忠诚实在是不敢过分相信,对他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热,只是将其当成分化朝廷力量的道具而已。
赵剪的想法没有错。李家确实是准备脚踩两只船,但李显忠的父亲李永奇之所以让家族中最具才器的儿子投奔赵筹。显然看好的并不是朝廷一边。同时,这也是为了令家族的利益最大化,李家如果帮助朝廷,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且就算站对了阵营,还得担心赵构因为顾惜父子之情留下赵筹的性命小以致于日后李家遭到赵筹的报复,就算赵构狠心将儿子处死,日后万一后悔起来,依然可能拿他们这些平乱功臣做出气筒。就和历史上的汉武帝一样,他在“巫盅之乱”中将儿孙逼死,事后又念起他们的好来。而将此事之中的功臣全部宰了个干净,而跟随赵筹虽然风险稍大,但却是雪中送炭,一旦立下大功。将来的高官厚爵大可期待。其美好前途岂是在朝廷任职时升迁只能按部就班、而且还得时常受气的状况可以比拟的?但赵筹很显然对李显忠并不十分信任,立功自然无从说起,那他甘冒奇险留在卫军,一切的努力不是全白费了吗?
但现在李显忠已经无法回头了,家族里除了自己别无能人,若是朝廷得胜,那自己能够保条小命就算不错,一展奇才恐怕终生无望。而利用留在卫军的机会为朝廷暗通消息,自小光明磊落的李显忠还做不出这种事来,而且这样做也最多能得点小利,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功名。这并不是李显忠所想要的。
再说了,光是想想内卫的无处不在,李显忠就很自觉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注:其实孔子初创的儒家思想对生活俭朴并未特别提倡,反而相当推崇以“礼,为核心的贵族生活,当时崇尚俭朴的生活是与儒家长期对立的墨家门徒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尤其是科举制度开创以后,士大夫阶层的出身越来越平民化。生活俭朴才渐渐作为一种美德被儒家思想吸收,成为其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后来的儒学其实吸收了法墨道等诸多流派的思想。与早期的儒学已经大不相同,可惜的是吸收的并非都是精华,而过于注重形式之类的不良传统倒是完全继承了下来。儒家思想的泛道德化进程大概也是由此开始的。这虽然因为抢占了道德制高点使得儒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却也令其越来越脱离实际,而成为孕育伪君子的温床。完全背离了当年孔子斥子贡的初衷一
顺便提一下,春秋后期齐国的名相晏子历朝历代都被作为儒家道德的典范,但他还在孔子之前,所以这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了。而即使硬要将儒家思想的源流追溯到周公,晏子为人处事的方式也与早期儒家的传统格格不入,说他是墨家思想的源流之一,倒是更加靠谱一些一
注不在宋代。父母主动与子女脱离关系是无妨的。事实上很多人家往往还利用这一规定以达到某些目的,如《水浒》中的宋江一家宋太公告了宋江忤逆,这样万一宋江犯下大罪,家人就不会受到连累。而宋江的孝顺闻名山东,这个状子居然轻而易举地就通过了,可见人治社会的律法实在是空架子而已。,但子女要和父母脱离关系就罪大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