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省城回来之后,由于餐馆的生意清淡了下来,,何晓军在餐馆上的工夫当然也就闲多了。
但何晓军不知是否天生就是劳碌命,餐馆这边才闲下来,另一项义务的工作却找上了他,让他变得比以前更忙。
这项义务的工作,是他的知交谢市长,自他从省城回来之后,就事无大小都要找上了他一起商讨。
何晓军从省城回来的第一晚,谢市长就迫不及待地找上了他,并不顾他舟车劳顿,与他挑灯夜谈了一个通宵,搞到了已经禁欲半年的何晓军,准备当天大快朵颐的计划落了空,也让阿梅她们三姐妹等了一晚空房。
在何晓军回来之前,陈部长已经把何晓军在省城那几天的精彩表现通告谢市长。同时还告知谢市长一个好消息,说何晓军已经答应过,回去之后会尽量帮他的忙。
陈部长向谢市长郑重建议,就是何晓军这个人的身手和思维都一流,让他赶紧想方设想把何晓军拉拢在身边,既当警卫,又做机要秘书,职位与工资都可以考虑破格从优。
其实,谢市长在陈部长上次来宁城时已经跟他汇报过,早在刚认识何晓军时,自己有过这样的提议,但被何晓军拒绝了,那陈部长为什么还要旧事重提?
陈部长之所以旧事重提,因为他认为现在的时局不一样了,何晓军应该会接受这个招揽。
陈部长的考虑:一是原来的谢县长已经是市长,当他的秘书可以官授到县级,而且工资也能从优;二是时局的变化,何晓军的生意肯定就难做了;三是在这个乱世,当政府官员当然就比当平民有保障。
既能上位,又有保障,当然就是一个好选择,归于这些的原因,陈部长认为,何晓军如果聪明的话,应该会接受这个职位。
对于何晓军的了解,谢市长当然要比陈部长这位他的导师深多了。与何晓军已经算深交的他,当然就清楚何晓军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如果何晓军想做的事,不用你去劝他,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如果他不想做的事,你就是说个天花乱坠也没有用。所以,对于招揽曾经就明确表态自己不会从事政府工作的何晓军,谢市长认为并不乐观,他也就没有按导师的意见立即去落实这事。
反而,对何晓军答应帮忙的承诺,知道何晓军从来不说空话的谢市长当然就高兴,所以,一知道何晓军回来,他就马上过来请他帮忙。
谢市长一直最看好的,是何晓军那能洞察未来的眼光(当然啦,已经熟知这段历史,还不洞察未来?)。这次急着找何晓军,谢市长就是想听取他对当今这个乱世时局的看法,希望他能指点自己一条明路,帮助自己收拾现在市里那纷乱的局面。
“七七”泸沟桥事变后,海山这边的民间,也跟随国内的形势,展开了不少的抗日活动,出现了不少新生组织。
这段时间在海山掀起的抗日活动多是游行、宣传,这些活动都是由社会上的热血青年与在校的学生联合举办。像谢婷婷姐妹她们那次私下结伴到省城等地方参与各类活动的现象,这半年来已经发生了多宗。
而新生组织,就有“七七”事变后不久,一些热血男女成立的抗敌后援会,还有去年年底成立的海山青年抗敌同志会和海山妇女抗敌同志会等等,这些的组织,都以抗日宣传的名义成立。
在“七七”事变后不久,国内的两大政党就提出了“全民团结,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合作条约。“八一三”事变后,日本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执政党的领袖蒋介石在民心所向之下,不得不同意了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换句话说就是:凡是抗日的组织,就是合法的组织。
不过,蒋介石这个擅长排除异己的人,在合作之余,却怕其它政党坐大,就暗里搞小动作,控制其它政党的活动,甚至打击其它政党的势力。
谢市长现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对那些不是执政党控制的组织,都要打击压制。
对民族一向就赤子忠心的谢市长,却认为在当前这个民族危急的时刻,采取压制爱国组织这样的行动欠妥,所以,他急着想听一听能洞察未来的何晓军对这事的看法。
知道历史的何晓军,当然就清楚这些两党之争的事,更清楚两党后来的发展,所以,抱着对谢市长这个朋友的关心,他当然就根据这些的资料,给谢市长中肯的意见。
何晓军给谢市长的意见,就是不打击压制这些新生的组织和活动,但适当给予控制,比如,把游行这样的活动,控制在不扰民的范围;比如,对未成年的人,责令家长监管;比如,强令各种组织不得强迫民意等等。
听了何晓军的意见,谢市长不禁豁然开朗。对呀,这样一来,这些组织不也算在自己的控制范围?而且又不会招来破坏抗日和强制部分热血群众意愿的骂名,真是两全其美的好主意。
已经没有见何晓军有一段时间的谢市长,心中庆幸何晓军这个福星及时回来,解决了盘绕自己有一段时间的问题,同时,他当然也不会这样放过他,拉着他继续与他商讨其它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说到了抗日的问题时,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内还有不少议和派的声音,加上日寇的铁蹄也还没有南下,所以,谢市长的上头此时的态度暧昧,谢市长向何晓军请教,问他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何晓军没有马上回答谢市长,他沉吟了片刻之后,反问谢市长自己对这事的看法。
何晓军的反问,让谢市长一愣:不上自己先问他吗?他怎么就反过来问自己呢?
脑筋一转后,谢市长明白了何晓军的意图,他要试探自己在这事上的态度。
谢市长坦白地告诉何晓军,他是乡下的穷苦人出身,自从当上了官之后,他从来就没有忘记过父母每次见到他的谆谆教导,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一直来,他也以这个宗旨来当官,从来就没有给自己谋达私利,甚至,他的父母现在还在乡下种田。
要造福一方,首要是保一方安宁,所以,谢市长说出了他的看法,对待一切危害辖区人民的行为,都要坚决奋起制止,从地方的小角度说如此,从国家的大角度说也如此。何况堂堂的大国,又岂容一方小岛倭寇的侵犯?就是千年前在戚继光的时候,人们都已经能有抵抗外侮的觉悟,何况今日的他?
听了谢市长从来没有说过的家世和他的肺腑之言,再综合自己平日对他的了解,何晓军相信谢市长的所说,并不禁为他这样无私的好官点头赞许。
表明了自己态度的谢市长,等了一会,见何晓军只是微笑地望着他,并没有回答他刚才的问题时,不禁奇怪地问道:“阿军,你不是让我表态吗?我表过了态,你怎么还不回答我的问题?”
“谢市长,你的表态,不就是最好的答案?”
何晓军的回答,让谢市长一愕后,不禁追问道:“阿军,你的意思是赞成我的态度?”
“对,倭寇一日未逐,国无宁日,民无以生,所以,驱除倭寇是当今的首要任务。”熟知历史的何晓军,当然就力主谢市长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这场民族战争中。
自己的观点得到了知己的认同,谢市长当然高兴,他接着问何晓军:“阿军,既然你也认同我这个观点,那在现在这个战火还没有蔓延到我们这方来的时候,你认为我应该做些什么?”
既然已经了解下来的是一场持久、艰苦的战争,又是一场全民的战争,何晓军当然就动员谢市长先行一步,马上开始动员全民投入这场战争中,并着手组织自己的武装队伍,发动全市各地的武装,争取在战火到来之前的主动。
还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严重性的谢市长,对何晓军那“全民动员,全民皆兵”的提议犹豫了,向他质疑这个提议的必要性?并质疑这样会不会扰民?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打仗是军队的事,是军人的事,为什么要动员到百姓的头上来呢?
为了打消谢市长的这个质疑,何晓军提前透露了一些即将发生的战果。希望能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何晓军告诉了谢市长,不到半年,中原的多个重镇将会失守;不出一年,省城也将会失守。而且今年下来,中国会失去近半的军队,这样的战果,不全民动员能行吗?
当然,这些战果的来源,何晓军以纯战力角度分析的借口来掩饰。
最后,何晓军还引用了蒋介石“七七”事变之后在庐山发表那“最后关头”的讲话,来消除谢市长的疑虑:“谢市长,你们的统帅不是说过:……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你说,这个全民动员、全民皆兵应不应该?”
被何晓军说服的谢市长,接下来又与何晓军这个称职的谋士,探讨起了这个全民动员、全民皆兵,应该如何开展?应该如何进行?
……
总之,何晓军从省城回来的第一晚,就是这样被谢市长剥夺了,同时,他这晚的性福生活也被剥夺了。
随着后来,见到了战争的发展历程与何晓军的推测分毫无错,体会到了何晓军的提议也全部合理,谢市长就更离不开何晓军这个超级谋士。
特别是在过了当年的春节之后,生意一般的餐馆,不得不腾了一间贵宾房出来,改成了谢市长的办公室。
因为,谢市长在每日的晚上基本都到餐馆来,有时他一人来,有时带着相关的部下来,每晚到来后,他都要招何晓军一起办公。甚至不少时候,就是在白天,一旦遇上了什么需要探讨的事,谢市长也会跑到餐馆来拉何晓军商量一通。
谢市长找何晓军频了,到餐馆的时间也多了,而且知道了何晓军对谢市长每个重大决策都有极大影响,胡局长他们这班谢县长的部下,就把何晓军戏称为谢市长的特别助理。
就这样,因为何晓军本身就是个民族主义者,他乐意做一些对民族有利的事,所以,与他观点雷同的谢市长,凭着与他的私交,就达到了导师陈部长那招揽他的目的。
也就这样,何晓军多了一份义务的“市长特别助理”工作,这让身兼两职的他,又哪能不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