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放弃竞争太子之位的皇子,这些产业就是李昕送给他们的立身之本,也算是李昕给他们的补偿,李昕死后如果他们不作死的话,这些产业保准能让他们一直富裕下去。
安排好这些事,李昕叫来了交通运输部尚书魏虹以及工部尚书傅雱,既然铁路集团公司要成立了,那么交通运输部铁路司以后的职责就要变为规划铁路建设以及研究铁路发展政策,而叫来工部尚书的目的则是李昕对于全国的矿产也要进行改革,所有的矿产全部收归国有,禁止私人采矿,私人想采矿只能出资跟朝廷成立合资公司。
又过了两日,五个皇子终于都考虑明白了,最后只有二子李青凌跟四子李岩泽选择了竞争太子之位,不过二人都还没有完成学业,故李昕还不会放他们二人去地方。
得到答复的李昕当即封长子李晓龙为鲁王,当然李晓龙如今也是北海舰队战舰的舰长,其他几个儿子只有等到完成学业后李昕才会给他们封王。
王伦接到李昕的旨意后便跟着日本派来的使者登船前往日本,王伦站在船头背着手,翘首迎风,观望着辽阔大海的波浪,从登州坐船南下,以前耳边传闻的东岛仿佛在天边,这是他的前途所在,心情越发的激荡起来,如今的王伦因为几次出使金国的功绩已经被封了爵,爵位子爵,封爵之后的王伦当然想更进一步,功名利禄嘛,谁都想要,而王伦想要更进一步只能靠在外交上多替大唐争取利益了,毕竟他不是武官可以靠军功封爵。
数日后,人们便在船上看到了陆地,甲板上又是一阵欢呼雀跃,大家都开始换上官服,王伦也不例外,他们是使节,代表的是新生大唐的脸面。
不过,大家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航行还远没结束,照倭国使者的说法,船只还要沿着海岸北行,然后从九州、本州之间的海峡水路进入日本国内海,这样才能在靠近平安京的港口停靠。
沿途遇到了日本国的船只询问,经过日本使臣的解释,又出示使节印信,被顺利放行。此时风小,航行度慢下来,人们收了帆,慢慢航行。
又过了好几天,王伦等人到达了淀川河口的渡边津(大阪港),然后遇到了日本国的官员,正副使及日本使臣翻译换船跟着官员前往平安京。
实际上王伦等人也用不着翻译,日本国接待的官员会说汉语,他们的史册也是汉字写的,文官多少都会读写,不会写的,也当不成官。
如此,王伦等人就摈弃了翻译,这翻译只能与平民小吏交谈,官员不需要翻译,他们就与官员直接交谈起来,关系拉近了不少。
等他们随船到了平安京时,大家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仿佛回到了家里,而不是来到异域,眼前的建筑布局,根本就类似图画上的曾经大唐长安城!
日本国的建筑较为低矮,官员百姓服侍礼节,比起新生的大唐更加返古一些,袖子衣领也宽松一些,与两三百年前的唐服差不多。
熟悉的感觉让王伦对日本国的印象非常好,他对副使道:“未曾想到倭国也是王化之地,前唐时期的遣唐使想来也不假,以中原规矩来办,此行应该顺利多了。”
副使笑了笑,显然比预想中的情况好得多,道:“使君言之有理。”
王伦等人被带着先在一个低矮的府苑里递交了大唐国书,然后就被安顿下来,没见着日本天皇。
见此,众人心情下沉,与预想中的很不一样,王伦发现此国官吏比较缄默谨慎,问的话一般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倒是日本国商人向导比较好相处,不过商人了解的东西太少,只能得到一些人皆知道的信息,并没有他用。
实际上此时的崇德天皇日子并不好过,早在崇德天皇即位时,其父鸟羽天皇就对禅让一事极为不满,在其祖父白河法皇去世之后,鸟羽天皇便开始疏远与崇德天皇的关系,在两年前也就是1139年,鸟羽上皇把自己与藤原得子所生的儿子体仁亲王送给崇德天皇做养子,三个月后立为太子。
而就在去年九月二日,崇德天皇的女房兵卫佐局为天皇生下了第一皇子重仁亲王,这引起了崇德天皇的中宫也就相当于皇后藤原圣子和其父亲摄政关白藤原忠通的不快,这让崇德天皇的处境更加艰难,若按历史走下去的话,再过不久崇德天皇就会被其父鸟羽法皇逼迫退位,由其养子体仁亲王即为位,是为近卫天皇。
在等待召见的几日里,王伦常与向导和当地人交谈,将各种事记录下来。
他在卷宗里写道:曰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拥有土地的“本家”、“领家”及公卿贵族居于平安京遥领封地,平安京歌舞升平,地方实际由庄田官和武士控制。
公卿贵族不事军务,与领地之兵多年未识,且更将以领兵为耻,地方庶务被武士管理,长久之下,本根相离,必生大乱。
就在这时,日本国的一个官员到行馆拜访,自称权大纳言藤原赖长,乃藤原忠通养子,其实是藤原忠通的弟弟,二十来岁。
大纳言,是日本太政官制度下设立的一个官职,是第四等级的次官,相当于中国封建王朝时期丞相的槐门属官。官位相当于三品、四品,最高至正三位。
其职务乃为三公提供协助及参议政事,也是作为天皇的近侍,把政务上奏予天皇,同时把天皇敕令向下宣诏的要职,又可以在左右大臣不在时代行职务;另外大纳言兼为上卿,负责大节礼仪等事务。
根据《大宝令》规定,大纳言定额为四名。到藤原氏当权时,这样的人数已不够安插心腹,于是为了扩充了名额,便有了权大纳言一职。
藤原赖长看着王伦,顿了好一会儿,鞠躬用口音生涩但流畅的汉语道:“我国官吏若有款待不周之处,还清贵使多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