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刘邦小学

华洼村与刘邦小学

刘邦小学 华凤存 2282 2024-11-18 23:27

  华洼村不大也不繁华,只有一条贯穿整个村庄的东西大路,路南的是“前队”,路北的是“后队”。前队的地、场在一起,后队的地、场在一起,所以虽然同村,因干活时接触少,前队的和后对的犹如分家的兄弟,有时难免“兄弟阋于墙”,却能“外御其侮”。

  一个村子的土地是固定的,人均多少亩地得看人头的多少;前队、后队的土地也是固定的,原本人口、土地一般多,但因前队的出了几个学生,吃“国家供用”的比后队的多,因为人均分地就比后对的多。后队的评价前队的人“滑”,不如本队的人心厚实。

  华洼村以华姓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四;辛、刘、杨、董四姓原本只有一大家子,因是“独门独户”,怕受人欺负,所以子孙枝繁叶茂,反而能在华洼村在“势力上”占优势;比如刘邦大队有三届大队支书出自华洼村,分别是刘姓、华姓、董姓;大队会计是辛姓,本村的大老知姓杨——由此可见华姓人的厚道,不但不欺生,反而信任有加。

  华洼村是刘邦大队的是个自然村之一;刘邦大队因刘邦村得名,据说汉朝皇帝刘邦曾经在此村住过一宿,因而得名“刘邦店”,删繁就简称之为“刘邦”。我的母校刘邦小学也因而得名。

  刘邦小学坐落在刘邦大队的中心,所占土地是华洼村后队的,故厕所的大粪归华洼村后队村民所有。在当时,大粪是上等的有机肥料,这也算是对后队村民的一种回报。

  刘邦小学大门西有一条南北路,贯穿刘邦大队;南北路分别连接华洼、六楼,在两个村长在分别向右延伸一条路,连接刘邦、苏庄,四个村庄呈“Z”字型,刘邦小学就在Z字型的中间。

  刘邦小学的学生都是本大队的,教师也是本大队的,其中华洼村有教师4人,刘邦教师人,刘楼、苏庄教师各一人。

  刘邦小学的大门原本是一对大铁门,栅栏型的,后被不义之徒盗走,于是用砖石堵上,在原大门的南旁建一小门,门框、门扇皆为实木,为防风吹雨打,上建一亭,和普通农户家的大门相仿——再也不怕偷了。

  那时还是五年制,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不知是师资差还是家长不重视学习,每年升学考试后总有留级的,我们在一起玩大的小伙伴很多都留过级,个别读的还是“双学位”:一年级读两年,二年级读两年……五年级也是两年,小学一共上了十年。每个村上都有抱窝的“老母鸡”,一年级上个两三年的很多,大概和没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有关。幸运的是我上过一年幼儿园(那时不叫幼儿园,称之为“育红班”),小学是一路绿灯,虽然成绩都是六七十分,很少超过八十,毕竟没留过级,在小伙伴们中间也是“鹤立鸡群”了。小学同村的同班同学中,三分之一小学一毕业就“家里蹲”了;三分之二读完初中就打工了;我是我们村同班同学中唯一一个上到高中、大学的人。

  小学的生活不丰富但也不紧张,音体美课似乎没有上过,假期作业从没做完过,寒假、暑假当然是玩,秋假、麦忙假想做也没时间做,刨花生、掰棒子、割麦子,“放屁也顶风”,小学生几乎要参与整个劳动过程,除非上面有五六个姐姐的宝贝疙瘩。

  小学时代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作业没做完,忐忑不安地去上学,没料到老师们早把布置作业时说的“如果完不成作业将如何如何”的话“忘了”,老师家的农活已经让他精疲力尽了,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作业就免了吧。

  除了“护校”,小学时代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了。

  令人不解的是,学校里的东西经常会少,最离谱的是学校大铁门竟然在一夜之间蒸发了。于是学校决定成立“护校队”,由五年级的男生组成,一组六七个人,晚上住在学校一间办公室里,值班两周。那时很羡慕值班的学生,据说能干点“坏事”,值班的时候随手牵羊,偷点东西烧了吃或煮了吃,有人甚至捉到过野鸭,因为学校四周都是庄稼地。

  好不容上了五年级,总于轮到值班了,我们都从家里背了被子,拿了“武器”,决心与想象中的敌人英勇斗争。吃过晚饭,便一家一家的串门,把值班的同学邀齐,手里拿着“武器”——多是木棒,说说笑笑地向学校进军,如果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少不了尝尝鲜。

  几个人睡在一张大床上,还是很有新鲜感的,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就胡侃,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夜里不敢出去小便,幸亏屋里有一大堆煤,就地解决,不知办公室用煤烧开水时有没有怪味。

  “护校”最大的优点就是早上是到校最早的!这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之一,如果夜里能听到点什么“动静”,第二天更能吸引羡慕的眼光。

  农村老亲多,每年都会跟着大人到姑奶奶家、姨姥姥家之类的亲戚家吃大席,有时就会耽误上学。所以有时候谁要是因为吃大席而逃课会被老师狠狠地批评的,然而一些“老油子”照吃不误。记得一个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那时还没有六年级)年年都读双份的叫“呆瓜”的,吃过大席回来炫耀:我今天肯定不会挨熊,因为我从库房里拿了一瓶酒放在老师吃饭的八仙桌上了,有很多人都夸我……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老师一上课就挖苦呆瓜:“小来(方言,因为都是同村的,老师辈分长,称辈分免的),今天再给我弄瓶酒?你把吃大席的积极性放在学习上也就不用年年‘抱窝’(留级)了……”

  上三年级的时候,带语文课的是我堂哥,他一再要求不可以请假吃大席,在附近村子可以去吃,但是不能耽误了上课。一次他知道我家要到两个地方吃大席,家里没人做饭,他怕我不敢去吃大席,下了课特意给我说:“你就去刘楼(学校附近的村子)吃吧,离的近,吃了抓紧回来。”

  由于,撤并学校,母校消失了,然一些记忆历久弥新。(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