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51)
五十一、张居正之死
《明史》神宗(万历)的本纪结尾称:"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据说这个"论者"就是清康熙皇帝(公元1654-17年)。很多史学家都有同样的观点,对于这个在大明王朝享国时间最长、却神*见首不见尾的皇帝,也有几乎同样的评论:"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明神宗朱翊钧是一个人格极为矛盾的皇帝,上台亲政初始时兢兢业业、恪职尽守,万历十二年八月至十三年五月(公元1584-1565年),京师大旱,朱翊钧甚至步行十余里至天坛,不顾劳顿,拒乘*辇,亲自祭天祈雨,所做所为让百官和百姓大为感动。可是到了万历十四年九月,也就是祈雨的第二年,他就以"头晕眼黑,力乏不兴"为由开始不上朝,到后来甚至连元旦朝贺、太庙祭祀也免了。以至于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朱翊钧再次出现在金銮殿,许多朝臣竟然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如此荒废朝政,和他爷爷嘉靖皇帝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有史学家却认为,明之亡,张居正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首先是教育失败,在上十年对明神宗朱翊钧的教育中,课程是自己选的,老师也是自己指派的,却没能教育出一个好皇帝;同时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专权跋扈、目中无人,导致满朝文武要么对他歌功颂德,要么敢怒而不敢言,更重要的是,虽然推行经济改革极大地丰富了国家钱库和粮仓,却由于上行下效,地方官员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所以怨声载道。
明代的张居正的改革,其声名可与宋代的王安石并列,而其取得的成功则又远在后者之上。王安石改革失败在当时便已众目共睹,民愤极大;而张居正的改革成功在当时却是世所共知,深受当代人的推崇,这是二者之间的差异。可是两者之间也有相似之处:王安石的改革在史学家的眼里公认是毁了北宋,成为半个世纪后靖康之难的始作俑者;而张居正的改革虽让明朝出现短时间的回光返照,其暗藏的隐性危害之大同样在半个世纪后也毁了大明王朝。在这种观点面前,王安石和张居正分别算得上是北宋和明朝的最大掘墓者。
不管明亡的罪魁祸首来自明神宗还是张居正,反正在万历十年(公元158年)六月二十日,一代名相张居正病逝于北京,享年58岁。在病重期间,他曾写过一首《病怀》的七律诗:"白云黄鹤总悠悠,底事**老岁年?自信任公沧海客,敢希方朔汉庭仙?离居可奈淹三月,尺疏何因达九天?独坐书室不成寐,荒芜虚负北山田。"在病榻中,张居正依然信心满满,把自己比作庄子寓言中神力无穷的沧海客,汉武帝所器重的那位仙人东方朔,也想念自己的家乡。
张居正死后,明神宗赐给张家搭建丧棚用的孝布五百疋、大米二百担;两宫皇太后也赐给孝布二百疋、大米二百担;皇上还和同母的**弟璐王一起合赠银子00两、香油1000斤、香烛1000、薪柴10000斤,皇亲国戚、同朝文武送的就更多了。朝廷还特许京城设祭坛九座,供官民吊唁,后来因赴吊的人实在太多,又增设七座祭坛。
万历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谥文忠,下旨派在京的四品堂官、以及锦衣卫的人员参与护送张居正的灵柩归返故乡荆州江陵,并特委司礼太监陈政为整个护丧队伍的总管事:于是,在夏天的烈日下,张居正的灵车及辎重车前后七百余辆,在三千名军卒夫役的推拥下,浩浩荡荡地沿着官道向湖广方向缓缓行进,这支队伍前后近十余里延绵不绝,沿途路祭的各地官员和百姓更是看不到头……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张居正)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居正先以六载满,加特进中极殿大学士;以九载满,加赐坐蟒衣,进左柱国,廕一子尚宝丞;以大婚,加岁禄百石,录子锦衣千户为指挥佥事;以十二载满,加太傅;以辽东大捷,进太师,益岁禄二百石,子由指挥佥事进同知。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于是四维始为政,而与居正所荐引王篆、曾省吾等交恶。"
回眸中书街(5)
五十二、态度之变
对于张居正的盖棺论定,有人歌颂他,也有人诅咒他,还有更多的人对他持有模棱两可的态度。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数百年间争讼不休的话题:那就是到底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功勋盖世、可同时也是劣迹昭彰的显要人物呢?直到时间过了两百年之后,当清朝乾隆皇帝诏修《四库全书总目》时,主撰人纪昀等还莫衷一是地在《集部·别集存目四·太岳集》中评价说:"神宗初年,居正独持国柄,后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要其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
张居正之死对于已经成年的朱翊钧而言,无疑是一次大解放;对于那个终于可以亲政、可以对国家大事做出自己的决定的朱翊钧而言,首要之事自然就是清除张居正死后遗留下来的一些残渣余孽。都说是一朝君子一朝臣,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西汉的霍光(公元前?-前68年)死后,霍氏家族被尽数诛杀;后蜀的开国功臣李仁罕(公元87年-94年年)因为功高震主、飞扬跋扈而被杀;后汉的史弘肇(公元?-950年)被隐帝诛杀,并夷其族;康熙皇帝(公元1654-17年)杀了他父亲留给他的辅政大臣;而咸丰皇帝(公元181-1861年)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也在与两宫太后的**斗争落败,下场悲惨。更近一点台湾的那个建丰,对于他父亲指派的辅臣,要么弃而不用,要么赶到海外去;而在朝鲜半岛,金三世对于自己的姑父这样的顾命大臣,下手也绝不犹豫。
这样的清除计划其实在万历皇帝开始知道张居正的为人和现实**以后就已经确定了:他震惊的发现当老师在和颜悦色的教他俭朴和本分之时,自己却正在家里穷奢极欲,享尽世间荣华;当他敬称为先生的那个首辅口口声声教他不要沉迷女色之时,自己却在家里妻妾成群,夜夜笙歌。更要命的是,他当然察觉到道貌岸然的帝师竟然跟自己的母亲有苟且丑行,所以即便是为了进行报复、隐瞒**,即便是张居正已经死了,他也要对那个家伙进行残酷打击。
就在张居正死的万历十年的十二月,明神宗下旨说自幼掖抱陪伴他的"大伴""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皇考付托,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这对于张居正的政敌们而言,不啻是个信号。于是,弹劾张居正的奏疏便纷至沓来。万历皇帝先还假惺惺的说:"念系皇考付托,侍朕冲龄,有十年辅佐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不过就是夺了张居正的追封并谥号。可是云南道御史羊可立私窥上意,在自己的上疏上说:"已故人大学士张居正隐占废辽府第田土,乞严行查勘。"而辽王宪火节的**王氏也向朝廷进呈了《大奸巨恶丛计谋陷亲王、强占钦赐祖寝、霸夺产业、势侵全室疏》,扬言"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一时间,朝野呼应,****,正中万历皇帝的下怀,最终导致明神宗决定对尸骨未寒的张居正痛下杀手!
谷应泰(公元160-1690年)在其《明史纪事本末》中编撰了一段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五月查抄张居正荆州老宅之前与被称之为"九莲菩萨"的皇太后之间曾有过的一段对话。那一年,神宗的同母弟潞王已年满16岁,该议婚了,可操办婚礼的银子还有一多半没有着落,慈圣皇太后(李太后)于是就来找神宗说这事,希望皇上帮衬一下。
神宗听了,满不在乎地说:"这事您别着急,我有办法!现在朝中这些官儿们都无耻极了,他们一定是看冯公公、张太师手中权大,把好多钱财珠宝都作为礼物存放在这两家呢。"
李太后听了,跃跃欲试地问:"假使查抄他们家,这些钱财就都到手了吗?"
神宗回答:"冯保诡计多端,那些钱财恐怕都悄悄地转移了。"
神宗还有一些拿不定主意,他没有提到张居正,表面上似乎在揣测冯、张两家钱财的去向,而实际上却是以此在试探母后对这位"元辅张先生"的态度。
于是就可以猜测到那个李太后的回答一定是:"不是还有张先生家吗?和冯公公一起抄,动作快一点,不就转移不了了吗?"
所以,《封神演义》才会这样说:"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是可(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