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一死,吴军满营皆哭,声传十里。
陆晏陆景披麻带孝,按照陆抗生前之交待,丧葬之事,一切从简,扶灵枢回了建业。
吴主孙皓闻陆抗病逝,也颇为感伤,追赠荆州牧、大司马,谥号为武,并亲自为之送葬,文武百官,尽著孝衣。
安葬陆抗之后,孙皓令其长子陆晏继嗣陆抗的江陵侯之爵位,同时下令陆抗的部曲由其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别统领,幼子陆耽因为尚在幼年,故而未领军职。
至于陆抗生前安排的薛莹、张咸、伍延等人的职务孙皓都准奏了,唯有周处的西陵督一职,因为孙皓所宠信的侍中岑昏的弟弟岑安刚刚担任了西陵督一职,故而转任无难都督一职。
陆抗的去世,在东吴朝中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悲便有人喜,与陆抗交好的张悌、沈莹、胡冲等人扼腕而叹,认为吴失巨擎,而与陆抗交恶的岑昏、何植等人是弹冠相庆,拍手称快,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
陆抗病逝的消息传到了淮北之时,刘胤正在汝南休整兵马。
拿下了青兖豫徐四个州之后,季汉的疆域陡然间又扩大了不少,整个中原腹地都囊括进来,疆域扩大的带来的问题自然是不少,要知道,在洛阳之战后,关东三王都已经失去了对关东三地的控制,为了达到迅速接管这些地区的目的,刘胤推行了类似于当年刘邦“约法三章”的政策,于民秋毫无犯,于官原地留职,带给士家的好处更是多多。
刘胤深知,不管是何处,这士家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或许单个的士家没有任何力量与朝廷相抗衡,但天下万千的士家汇聚在一起,便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对付这股力量,不能单纯地用堵的方式,而要采用疏的方式,示之以威,诱之以利,方能让这些士家臣服。
汉军横扫中原带来的后遗症自然需要后面来补救,虽然各州郡的差役佐吏可以继续地使用前晋官员,但做为一郡之首的太守却一定得换人才行,所以在其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刘胤一直忙着对青兖豫徐四个州的州郡二级班子进行调整。
曾经担任过河东从事、车骑中郎的王濬被调任为汝南太守,匆匆地上任了。
此前刘胤与晋国交战之中,从未有过名叫王濬的大将,这不禁让刘是心生疑惑,按理说在晋国的名将榜上,王濬可是仅次于羊祜杜预的名将,灭吴的功臣之一,可与晋国的较量之中,这位名将却始终未曾露面,让刘胤深感莫名。
按年纪算,王濬已经是年近七十的老将了,难不成还得真等到灭吴的那时候才会出世吗?
此番看了王濬的履历,刘胤才明白,王濬前半年甚至六十岁之前都一直未曾受到重用,与蜀汉仗打得激烈之时,王濬才不过担任的是河东从事,车骑中郎这些佐官的职务,混迹于普通的官吏之中,一直没有出名的机会。
此次出任汝南太守,还是因为季汉初入中原,官吏匮乏的缘故,前晋覆灭之后,象王濬这样的属官大部分都失去了官职,闲赋在家,此番起用为汝南太守,让王濬踌躇满志,意气纷发。
按理说王濬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者了,就算是搁在后代,也早就到达了退休的年龄,但此时的王濬,却是好象焕发了第二春的似的,精神抖擞。
估计当世也只有刘胤识得他的才华,到任汝南之后,刘胤亲自召来相见,考校他一番,王濬是对答如流,不禁让刘胤是心头窃喜,看来这位王濬,是货真假实如假包换的王濬。
王濬提出的平吴方略,也让刘胤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在暗暗地思索,看来将来灭晋之时,王濬可是一员得力的干将。
就在此时,陆抗身殒的消息传来,帐下诸将不禁是面带喜色,这陆抗可是东吴的重权人物,也是一员非凡的名将,有他在,足抵半长长江防线。众将是纷纷请缨,向刘胤请求出战,趁着陆抗刚死,吴军无名将坐镇,一举灭掉吴国。
刘胤摇摇头,道:“陆抗虽死,但长江防线仍在,想要灭吴,最少也得三年。”
想要灭吴,就必须得拥有和东吴水军一较长短的力量,长久以来,季汉的最主要的对手是魏国和代魏的晋国,而与魏晋交手,双方拼比的是骑兵步兵这样的陆上力量,关于水军的建设,对于汉军而言,安全是一片空白。
刘胤说最少三年,乃是最低的估算了,要知道,来打造一支可以和吴军水师一较高低的水军,绝非是一件易事,三年,也不过是刘胤最为保守的估计了。
现在虽然陆抗刚刚病逝,但吴国方面不可能没有安排,在缺乏水军的情况下,想要渡江成功,概率基本上为零。
所以刘胤考虑也没有考虑,他不可能罔顾万千汉兵的性命,却做一件徒劳无益的事。
灭吴之事,乃势在必行的大事,刘胤必须要认真的谋划才是。
就在此时,刘胤突然接到汉皇刘谌的圣旨,要他班师回京。
一时之间,众将猜测纷坛,但谁也搞不清洛阳那边究竟又出了什么事,非得刘胤亲自回朝。
虽然圣旨上没有明说,但刘胤还是可以感受到了这封圣旨带来的紧迫感,是不是洛阳城内真的有事发生?
刘胤问了一下传旨的太监,但却也没有任何的消息,看来刘谌那边将消息封锁的很严,一般人是没有资格知道这种绝密消息的。而这种绝密的消息,往往是刻不容缓的,圣旨中提及要刘胤立刻返回京师,那必定是有大事发生了。
被封锁起来的消息,郑重其事的圣旨,无一不证明事务之紧急,而且是非刘胤不可解决,刘胤不敢耽搁,安排好淮北的防御之后,便立刻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回师洛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