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所提及的当阳之败又称为长坂坡之战,刘备在新野为曹操所败,不忍抛弃百姓独走,于是携民十万渡过汉水,望江陵而去。曹操攻下襄阳之后,带领五千虎豹骑追击,一天一夜追了三百里,在当阳县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此战可谓是刘备一生之中无数败仗中最经典的一役,不但丧了糜夫人,两个女儿也被掳走,更大的损失是徐庶之母也被虏获,直接导致徐庶转投曹操。如果不是赵云表现神勇,很可能就连现在坐在皇位上的刘禅也性命难保。最终的结果是刘备仅率少数人突出了重围,十万百姓全都落入了曹军之手。
谯周之所以旧事重提,正是想要告诉刘禅,携民逃难这条路根本就行不通,估计你还没走出多远,人家魏国的骑兵就会追上来了,想跑根本就跑不了,当年刘禅在襁褓中侥幸捡回一条命来,但这次恐怕就不会那么幸运了。
刘禅果愀然作色,虽然当时他尚在年幼,根本不会记得那场劫难,但多年以后,每每议及,还是令人心有余悸,那次的确是沾了赵云的光,这也是刘禅后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的原因。
刘胤晒然一笑,道:“我料钟会、陆抗无一人敢追,陛下只管南行,绝无后顾之忧。”
谯周冷笑道:“刘安西莫非还能号令钟会、陆抗吗?”
刘胤从容地道:“吴魏虽然各遣大军气势汹汹,不过他们的目标也仅是成都而已,此去南中,千里迢迢,吴魏纵兵来追,漫长的补给线便是他们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何况吴魏本来就是异心,只为争抢成都,才暂时各行其事,无论是钟会还是陆抗,都是狡黠诡诈之人,恐怕谁也不敢将自己的漫长粮道暴露在对手的眼皮底下。如果此次袭成都仅仅只是魏吴其中的任何一方,定然会铁了心地纵兵来追,但正因为魏吴相互对峙,臣以为他二人绝无胆量敢来追袭。”
现在魏军和吴军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两者相隔并不远,显然他们的目标都是成都,如果蜀汉迁都而走的话,就算是是一座空城,也足够钟会和陆抗来撕逼了。至于谁敢来追击,毕竟蜀国还有五六万的军队,派少量追兵的话不济事,要追就必须倾尽全力,但钟会和陆抗恐怕没有胆量把自己的后路交到对手手中吧。
这是一道最简单的算术题,如果仅是魏国那肯定要追的,如果仅是吴国也亦然,可一加一的结果,却不等于二,魏吴两家虎视眈眈,恨不得吞了对方独享益州,一旦对手露出破绽和漏洞,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不将对手置于死地绝不干休。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魏吴联盟共同派兵追击。对于这种可能性,刘胤觉得是微乎其微,钟会和陆抗可是一个比一个腹黑,钟会敢对同僚下手,陆抗敢背叛盟友,两个人完全没有合作的基础,永远也不会尿到一个壶里,联合出兵就是一个笑话。
谯周不禁语塞,刘胤逼视着他,道:“适才谯大夫有言,陛下举城而降,必可得到逆魏的礼遇,裂土封王,不失旧尊,却不知谯大夫是如何如此笃定,难不成谯大夫事先与魏国来使通过气?”
刘胤的问话让谯周很难回答,如果承认与魏国使者接触,马上他就会被扣上一顶里通外国的大帽子,那可是谋逆的大罪,如果否认的话,那么他前面所列举的魏国给予的好处只不是他个人的惴测之辞,如何能算数。
谯周支唔道:“老夫也不过是按常理度之,从未见过什么魏国来使。”
刘胤冷笑道:“好一个常理度之,司马昭之心也是你谯大夫可以惴测了的?谯大夫将陛下的生死安危就系于自己的美妙幻想之中,万一司马昭有加害陛下之心,那你谯大夫可就是罪魁祸首,百死莫赎了!”
按历史情形,刘禅投降之后是会受到优待的,安乐公的位置是跑不了的。虽然刘胤清楚,但他死活也不能说,反而借此来恐吓谯周。
谯周顿时一身冷汗,跪伏于阶下,诚惶诚恐地道:“陛下恕罪,臣绝无害陛下之心。”
刘胤也奏道:“陛下,臣以为蜀中之人,皆可降魏,唯独陛下一人不可。”
刘禅纳闷道:“此是为何?”
刘胤道:“如臣等降魏,累官不失州郡,封爵不失公侯。陛下乃一国天子,降魏之后,只得个虚名封号,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仰人鼻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还须得日夜提防,稍有异志,或恐就有杀身之祸。就算司马氏未动杀心,陛下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形如牢笼,不复往日之威。谯周诸人,不过是为一己之私,惑乱圣听,欲陷陛下于绝地。唯有迁都南中,陛下方可仍为大汉天子,号令天下。昔日越王句践尚能卧薪尝胆,灭掉强吴,陛下何不效之,在南中卧薪尝胆,隐忍数载,臣定夺回成都,重振汉室。”
张绍、张遵、费承、胡博、向条等纷纷上疏,附议刘胤的提议。
摇摆不定的刘禅也终于是立定了决心,要迁都南中,同时诏令成都百姓,一律全部迁移到南中去,
迁都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虽然时间紧迫,但时局已是迫在眉睫,不容耽搁。刘禅下旨令霍弋为前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羽林军、虎贲军则随驾出发,严密地保护住天子的及其后宫的安全。
至于成都城内外的百姓和官吏士家的迁移,则是由刘胤的军队来负责和督促,绝不能给魏吴留下一点资源。
消息传开,成都城内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迁都南中,许多百姓出于本能,并不愿意背井离乡,哀恸于野,痛哭流涕。
刘胤将这最棘手的事务安排给傅佥、高远、邓朴等他们,自己则和张乐赵卓率一队人马直奔黄皓的府邸。
望着黄府那壮观的府门,刘胤的眼中,掠过一道冷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