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图洛夫不知怎么的,遭到了沃兹涅先斯基的妒忌和憎恨。
他并不想跟沃兹涅先斯基产生什么瓜葛,更不想和沃兹涅先斯基背后的列宁格勒派发生什么矛盾,甚至是冲突。
列宁格勒派的底细,身为苏共党政军高层的曼图洛夫当然清楚,这个派系的“头目”是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兼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二哥”是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排行第二的副总理)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
除了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以外,时任副总理的柯西金、列宁格勒市委第二书记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也算是列宁格勒派里面的核心成员。
至于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虽然表面上并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但曾经在列宁格勒担任市委第二书记的他,跟日丹诺夫、沃兹涅先斯基等人也有一定的来往,关系还算不错,但好像还没有达到加入列宁格勒派的地步。
当时,列宁格勒派的势力非常强大。作为苏共中央第二书记的日丹诺夫,在党内的权力地位仅次于斯大林,在党内的人事任免上也有较大的权力。
沃兹涅先斯基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身为第一副人民委员会主席的他,在政府里的权位也仅次于身为主席的斯大林。
此时的列宁格勒派,可以说是权势滔天,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两人分别掌握了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和政府第二把手的位置,掌握了党权和政权。除了斯大林和贝利亚以外,基本上没有人与他们相抗衡的实力。
在列宁格勒派面前,曼图洛夫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东西。
在政府里,曼图洛夫只是一个分管建设和重工业发展的副总理,排行比沃兹涅先斯基这个第一副总理还要低。
在党内,曼图洛夫的最高职务仅仅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虽然有监察党员(整人)的权力,但这点权力根本就不足以撼动身为苏共中央第二书记的日丹诺夫。
幸好,曼图洛夫并非毫无优势可言。身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副国防人民委员的他,也算得上是军队的第三把手。
但在那个党指挥枪的时代里,拥有军权的作用并不大,要有党权才能够发挥军权的作用。
当然,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官怎么大都不可能比得过斯大林。要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对国防建设有重大贡献的人,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且整人也得有理有据,要符合基本法才行啊。
万一整人的理据不给力,“证据”出了偏差,那可是要负责任的啊!
即便如此,在曼图洛夫看来,以日丹诺夫的能力,他依然能够在符合基本法则的情况下整掉像曼图洛夫这样的副国级干部,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也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搜集“罪证”。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一个穿越者,曼图洛夫也对日丹诺夫的“整人史”有点了解。
在历史上,日丹诺夫最大的“战绩”就是借着诺维科夫案件,把马林科夫给整掉,将马林科夫这个斯大林身边的大红人从中央书记的位置上挪走,被派到乌兹别克斯坦修大坝。
这样的耻辱,马林科夫怎么能受得了?结果他回到莫斯科,重新当上中央书记之后,就开始对沃兹涅先斯基等人发难,联合贝利亚、安德烈耶夫等人,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列宁格勒案件,将列宁格勒派一网打尽,沃兹涅先斯基和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等人被枪毙,也算是吐气扬眉了一番。
马林科夫之所以在诺维科夫案件中被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在二战期间分管航空工业,而这个案件的起源就在于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向自己的父亲反应飞机生产质量不佳的问题。
既然飞机生产出了问题,分管航空工业的马林科夫就得负上相应的责任。只不过,苏联各个方面的工业都存在生产质量上的问题,那为什么负责坦克生产、军需品生产、舰船制造的人又没事呢?
况且,苏联的飞机生产质量虽然比不上美国,但怎么说也不算太差。再说了,这个问题在战争期间没有被发现,到了战争结束后才拿出来整肃,导致苏联空军多名高层遭到了清洗,马林科夫也被贬到了塔什干修大坝。
最有可疑的是,在日丹诺夫死后的1952年,斯大林居然把诺维科夫等人放了出来,不久之后将他们平反。马林科夫被贬到了塔什干,最大的得益者是谁?当然是他的政敌——列宁格勒派,要说日丹诺夫和这个案件无关,似乎不太可能。
想到这里,曼图洛夫感到不寒而栗,如果列宁格勒派真的要对自己下手,恐怕自己就要像马林科夫那样,被贬到基层下去。
虽说自己各项工作都干得不错,但很难保证人家不会利用一些芝麻绿豆的失误来发难。他虽然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未必是长久的。如果列宁格勒派向自己发难的话,以他的身份和政治资源,恐怕也很难扛过这一关。
联合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他们也不是不行,但伏罗希洛夫已经开始失势,卡冈诺维奇当年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居然不肯为自己的弟弟做辩护,硬生生地看着自己的亲生弟弟遭到逮捕,随后被处决。
这么看来,卡冈诺维奇并不是一个信得过的人,伏罗希洛夫也不是一个靠得住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曼图洛夫还真没什么底。
那怎么办?坐等列宁格勒对自己发难?这当然不行!
现在,曼图洛夫能做的,就是尽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证不出任何差错,避免人家找到任何的把柄,同时,也要设法改善自己和列宁格勒派之间的关系。但问题是,怎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