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一条毒计
看着那些壮劳力,辛苦了一个月,终于拿到了工钱。穆青倾也是由衷的愉悦,最看不得人受苦了。
他们坐在四匹骏马的车上,拉上了布帘。“司大人,我们这也是劳苦功高,不知道回去,皇帝会怎样呢。”
看着穆青倾那样美丽漂亮的白暂脸庞,他轻轻地一笑。“人生啊,只要问心无愧就好,别的事不重要。”
看着司白鸿这意味深长的表情,穆青倾微微的顿了顿,小声的说道。“本姑娘看上去,就这么让你不耐烦吗?”
他正是忧愁的时候,现在自己,查出来的那些人,确实不太方便,轻易动手。只怕他们先下手为强。
穆青倾那纤细肉嫩的小手里,轻轻地拿出了一个精美的十字绣。上面的样子,还挺像司白鸿的脸。
“这是本姑娘费尽心血给你的,看看怎么样,哼。”司白鸿也暂时忘掉了那些烦心事,接过了十字绣。
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麦色的脸,轻轻一笑。“确实是费尽心血的作品,穆姑娘,这手艺,可是真的难找呢,”
几个人又相视一笑,马车颠簸个不停。走在了山路上,格噔噔直响。这条路又狭窄,有弯曲,很危险。
正当这时,那些官员们,一个个汇集在一间豪华的酒楼里。奇怪的是,他们无一例外都穿着百姓的衣服。
正中间的正是刺史,这一段时间,虽然说不是很长,但是头发却白了一大半。面容上也满是皱纹。
下面的人,也一个个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虽然说司白鸿,暂时不会追究他们,但是损失了这么多银子,更怕秋后算账。
他清了清嗓子,吐出一口,带着血的粘痰。沙哑的说道。“诸位,你们看看现在这事情,到底该怎么办吧?”
下面那些官员,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时候,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出头鸟,然而必须有人当。
看着下边死一般的寂静,刺史这指头关节,重重地敲着桌子。声音更加的严肃,严厉了起来。
“诸位!”他近乎带着哭腔,说到。“我们这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若是我出事,就会连倒一大片。”
底下的县令,轻轻的咬着耳朵说道。“李大人那边,有什么最新的消息吗?只希望他能顶得住。”
刺史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今天你我都是坦诚相见,本官现在也不知道这些,天牢里戒备的极其森严,多少银子也买不出带个话的。”
听到刺史这样的回答,众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都和李大人有过那些隐秘的交易,只是会不会被咬出来,那就难说。
末座,一个粗莽的粮官,挥着拳头重重的砸去,桌子振动,摇晃着。茶杯里的茶水也倒了出来。
“为今之计,不如鱼死网破。他司白鸿,既然软硬不吃,那么,就让他敬酒不吃,吃罚酒,永远闭嘴。”
刺史抿了一口茶水,沉吟道。“小子,你还是太年轻了,可知道,若是杀皇上的命官,那是多大的罪过。”
众人吓得寒毛直竖。这个司白鸿,不像之前的人,只要花花银子,就能够满足。他似乎无法买通。
刺史回过头去,示意人把门关紧。他确定外面没有人偷听,激动地说道。“那是要灭九族的罪过,可是和谋反相当。”
他们想起来,几十年前,也有一件这样的事儿。那时,还是皇上的爷爷在位,严厉肃清官吏。
当时峰谷县令,名叫顾雄。因为巨额的亏空,一时间找不到出路。就和自家的歌姬一起,灌醉了钦差,杀了他。
最后的结局自然也很不妙,他家被灭了三族。小时候他们也听说过这件事,没想到这个难题,却出现在自己身上。
众人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刺史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个好办法。眼看着外面的夜色,已经深了。
听着远处的知了叫,刺史急了,重重的敲着桌子。“诸位!若是再不拿出一个办法,不如我就喝鹤顶红的好,省的抄家受辱。”
正当这些官员一筹莫展的时候,旁边坐着的学官说话了。“大人,您有兴致下棋吗?我倒有办法。”
众人的眼睛都齐刷刷的盯了过去,以为他会有什么好主意。刺史望着那一边,挥了挥手说道。
“老夫就和你杀一盘,反正也活不了几天了,不如痛快痛快。”命令歌女摆上棋子,两人下了起来。
学官不断的弃子,很快,刺史就占了上风。正当他跳马将军的时候,学官只是轻轻的动了一个炮。
“你赢了。”刺史回答道。“然而,这又想让老夫做什么呢?”学官轻轻的捋着胡须,阴笑着说道。
“小人,这正是解杀还杀之法,他们现在有我们的证据,但是,我正可以先下手为强,参他一本。”
众官的目光,齐刷刷的望向那边。刺史心中豁然开朗,说道。“这样说来,老夫似乎也有办法了。”
把那些人屏退,几个大官坐在那里。“当今之计,司白鸿此人,擅自动用军粮,可是大罪。”
几个人都一起会心一笑。他们认为,只要通过这一招,把司白鸿按死,那么之前的亏空就会不了了之。
学官在一旁,又添油加醋道。“大人对呀,我们这事儿,他即使有证据,不过是漂没而已,如果是动了军粮,让军心浮动,等同于谋反呐。”
他们哈哈大笑。“司白鸿,你的死期不远了。”几个人筹备好,由学官亲自起草了这一本,用纸密封好。
“在送到皇上那里的时候之前,万万不可让他看到,走漏了风声。我们需要的正是出其不意。”
学官的毛笔字,蘸着墨水在上面写的龙飞凤舞。“卑职参见陛下,今日之粮库亏空,罪责三分归于上天,而七分归于司白鸿,此人大胆妄为,擅自动用军粮,边军哀叹不满,此人中饱私囊,亿万白银……”
把捕风捉影的事,尽可能夸大,又在信的结尾,暗示皇帝,如果司白鸿再继续,可能会有更大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