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残暴无功,加上赵高阴谋篡权,置使朝纲败坏,民不聊生。然而时势造就英雄,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自商夏后,奴隶制王朝的当权者均是贵族,普通民众只是跪拜在他们脚下的奴才,目不敢仰视,耳不敢侧闻,欲其生则如狗生,欲其死则如蝼死。但历史总有其必然规律,正是秦二世这种乱世,两个农民出身的普通兵众吼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疑问,这声音震天动地,上动朝野,下埋火信几千年,是华夏大地上为数最多的农民兄弟第一次擂响诘问贵族血脉系统统治制度的战鼓。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虽然仅仅是灵光匆闪,但却导引出刘邦,项羽这样伟大的义军英雄,也为历世开国大杰做出了表率。
刘邦与项羽,历代都有人为二人谁是真英雄而争论不休。有人说刘邦是个不要脸的贱坯,正是他的成功才导致了华夏民族成大事者不择手段,求天下者不及眷亲的思想;也有人说项羽实际是个懦夫,身经七十多战,仅凭血气之勇,胜则狂妄自大,败则灰心丧气,不肯过江东缺乏了刘邦屡败屡战的勇气。小叶先生却是不同意这两种评价的,看问题自然是要看本质,刘邦何许人也?《高祖本纪》说他是个庄稼人,也就是个普通农民出身,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想过造反,甚至对赢政的威仪还深深畏服,觉得大丈夫自当如此。而且他反秦时候,不是偏史说的二十几岁青壮年,而是已经四十八岁近乎半百的半老头(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期而言)。这种出身这种年岁的刘邦自然比原楚国大将项燕之孙贵族出身年轻气盛的项羽经得起失意。
然而项羽失天下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不讲信义,争天下者本当视信义为粪土,逢事行权宜之计,项先生羽之弱点韩信先生一番话可以得知,归纳起来有几点:
1、对部下不信任,部下生病了他非常同情甚至会落泪,但部下立功本应封侯拜爵的时候他却极端吝惜,把官印在手里磨圆了都不肯授与有功劳的将领。这是致命伤,后代欲成大事的诸君必须恪记,人性是自私的,即便一开始真为了某个理想和目的而奋斗,但该分配的利益则必须分配,该给予的荣耀则必须给予,否则,即是认小义而不识大体。
2、没有战略眼光,项羽放弃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跑回彭城显摆,名“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缺乏大局观,而其明知秦因残暴而导致天下大乱,还纵容甚至指挥下属兵士所到之处赤地千里,烧杀掳掠,大背民心,这也是缺乏战略目光的明显体现;还有任用投降的秦将,(秦司马、章、董三将率领军归降项羽,项坑杀投降士兵二十几万,仅仅留三将,并让他们留守秦地,忽略了秦民众对其三人的怨恨,此是辨事不明!)封自己的亲族为侯,冷落一些关系比较差的人等等。
3、小叶先生添加一点,项羽不会观人,则是用不了大才。反观刘邦,运筹帷幄有张良,安邦后勤有萧何,决战千里有韩信,彭越。而项先生有一个范增都让他气跑了。
所以不识大体、缺乏战略目光、没有御人之术是具有万人不敌之勇的项羽不能得天下的最大原因。但是这依然无损他是一个英雄。起义之初项羽率楚兵前往救赵,秦军极其善战,当时十几路义军诸侯都已经到位,却没有一路敢出兵和秦军作战;项羽让军士备三日粮食,过河后破釜沉舟和秦军决一死战,三天之中连干九仗,军士以一挡十,项羽作战更是骁勇,如入无人之境,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后,起义诸侯将军进项羽军帐时均双膝跪地,目不敢仰视,爬着进去。这是何等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人物。
项羽平生经历七十余战,直到垓下一败,几千汉兵追赶而来,羽仅余亲兵二十八骑追随,羽将其分为四队,四向冲杀。羽曰:看我取一敌将首级!冲杀而出,汉军闻声披靡,四散而走,羽立斩一名汉将。汉将军杨喜见项羽就要突围,忙策马来追,项羽回头一声大喝,杨喜人马大惊,后退数里不能停!项羽集中几个小队,才伤亡两人,二十六人血染战袍却豪气冲天,羽大笑:“我言可有假?”众士大呼:“将军之言不假!”可惜可叹可敬,羽终于不肯过江东,被分尸乌江旁,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浩叹!
项羽之死被某些后世不学之徒说成懦弱,岂不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少有的精粹“士节”的表现,后有汉李广“飞将军”与之暗合,王安石知其心!与碌碌诸猪何足道也!说英雄,谁是大英雄,胜也英雄败也英雄!
叶
于广东汕头
本节史实参考《史记》《高祖本纪》《中国历朝记事》《项羽本记》《淮阴侯列传》《资治通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