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本书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在“作者的话”之类的地方留言时,我特意避免使用【我】,而是用【吾辈】这样略显中二的词。不过现在,既然已经完本了,那就诚恳地说一说我的感受吧。
这是第二次写完本感言了。
在码字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想象过完本感言该怎么写,因为这本书……真的艰难。
刚开始构思的时候,我被自己一连串的灵感和脑洞搅得睡不着觉。两年前的脑洞与新冒出的脑洞混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一个让我自己都忍不住捏紧了拳头颤抖的模样。于是虽然明知道这本写下来一定会折人气,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因为当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写出多么惊人的佳作时,一切现实的利益考量都可以丢到一边。
但写的过程中要保持初心就很难了,因为这个过程相比于开脑洞,实在太过漫长。
况且,写作是个类似于编木桶的活,短板决定了最终水平。这样一来,在写作过程中的每一次动摇,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失误。
真正开始发书之后,会看作品的人气和收藏,会与自己以前的作品对比数据,会担心读者的口碑……患得患失太多了,心念太杂,行文也就愈发艰涩,就连原本惊艳的构思都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
更糟糕的是,像《言灵岛》这种书,其实更适合用大半年时间慢慢打磨,而不是每天更新——虽然我动不动就断更几天。
于是如今回头看来,对于这本书,我大概最多只能给个勉强及格的评价。故事是写出来了,但结构有问题,行文有瑕疵,该亮起来的剧情点暗淡了,该描写清楚的设定却省略了。甚至于最开始的构思,都有很多可以大幅修改的地方。
100的满分,上限60,不能再多。
就像在第一卷末尾的感言里所说的,原本应该浮现出来的完美形态,变得松松垮垮,破烂不堪。既想要口碑,又想要人气,最终两头不讨好……不,两头不讨好都是小问题。最严重的是,脑海里那个惊艳的构思几乎被浪费了。为了这部作品而翻了很长时间的各种参考书籍,也大半变成了打水漂。
写书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想要给自己写书评——有种想要给自己打一星评的冲动。可是写作是需要信心支撑的,哪怕是盲目的信心。读者的批评,哪怕只有一两句,都会影响到码字的心境。若是真的开始自我剖析,那么根本不可能完本。
然而等到完本之后,可以丢掉信心开始反思的时候,我又往往连一星评都写不下去了。
太糟糕了。距离那个构思,差得太远。
而且筋疲力尽。
以后再也不这样折磨自己了。
关于本书,原本的设想是:在剧情里埋下各种铺垫,将人物的潜台词、作品的隐设定藏进字里行间,糅合不同领域的理论,在行文中解释清楚基本的知识点并且暗含更为艰深的知识点,剧情和设定一环套一环,编织出一个表层和里层都完美无缺的逻辑网,并且勾起让读者久久不能自已的情绪……最终,达到无论是理性角度还是感性角度都无可挑剔的程度。
但说实话,目前的我并没有这种水平。
不管是哲学、文学还是科学,相关的知识点自己都尚未完全吃透就急吼吼地开始写。更何况,在写的过程中还无法保证百分百的投入。
于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道鸿沟。
于是最终的成品和构想中的形态,有了天壤之别。
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当你觉得自己可以伸手触摸到星空,最终却发现自己还是陷在泥沼里挣扎。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去写套路文,至少混个心安理得。
尤其是当我开始考量现实中的利益问题,便更会愤怒于自己的愚蠢。如果我不写这个,而是去写×××题材——之类的念头无数次浮现,而每一次都异常酸涩。
所以说,到此为止吧。
现在仍旧在写的那本《永生启示录》,至少更轻松一些。而且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现实中的我可能也要忙起来了。等到那本书也完结,就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想看的书,早已组成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到时候慢慢啃便是。
————
对于看到这里的读者,我只能说,感谢大家不离不弃的支持。真的非常感谢。
然后,等到我的下一本新书再启,可能还是会用到一些《言灵岛》构思时查阅的资料,以及些许脑洞。但那本书,将会是一本可以让大多数读者接受,写起来也比较轻松愉快的作品。
但愿我以后的作品能够更加令人满意。
明年,如果出现了一本《三观毁灭者》或者类似书名的轻松欢快的小说,大家就知道那个玩世不恭的戏谑作者是谁了。
说起来,现在已经是凌晨四点了呢……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