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兴亡三百年

.7_第八章 凄凉大唐晚景

大唐兴亡三百年 王觉仁 24908 2024-11-16 02:05

  第八章 凄凉大唐晚景

  遍地枭雄

  平定黄巢的第二年三月十二日,僖宗李儇终于从成都回到了阔别四年多的长安。

  经过这几年刀兵战火的无情洗劫,此时的大唐帝京早已变成一座残破荒凉的死城,到处长满了野草和荆棘,狐狸和野兔随处可见。

  劫后余生的李儇神情凄楚地站在大明宫中,感觉一切恍如隔世。

  十四日,僖宗改元“光启”。

  从这个年号不难看出,僖宗李儇是希望帝国能够摆脱所有黑暗、屈辱和不幸,能够重新开启幸福和光明。

  然而,这终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和美好幻想。

  因为,此时的大唐帝国早已分崩离析,面目全非了。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朱全忠据宣武(汴、宋诸州),李克用据河东(太原、忻、代诸州),秦宗权据蔡州,王重荣据河中(蒲、晋诸州),李可举据卢龙(幽、蓟诸州),王镕据成德,时溥据武宁(徐、泗诸州),高骈据淮南八州,刘汉宏据浙东(越州)。此外,邢、洺、郓、齐、曹、濮、淄、青、宣、歙等州也都有大小军阀拥兵割据。

  在这种遍地枭雄的局面下,李唐中央政令所及,只剩下河西(黄河以西,今陕西北部)、山南(秦岭以南,今陕西南部及四川东北部)、剑南(剑阁以南,今四川中南部)、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北部)数道,满打满算,也就几十个州而已。

  各方军阀割地自雄,截留财赋,致使两河及江淮的漕运彻底断绝,各地赋税根本无法送达朝廷。自从长安沦陷,李唐中央的财政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就已名存实亡,僖宗回京后,朝廷的财政收入也仅能依靠京畿、凤翔、同、华几个州,府库日渐枯竭,连朝廷开支和百官俸禄都已无法维持,更不用说士兵薪饷和各种赏赐了。

  如此惨淡的局面,不但令天子李儇焦心,更令李唐朝廷幕后的那个掌控者焦心。

  这个人就是大宦官田令孜。

  自从僖宗登基之后,田令孜从一个小小的马坊使一跃而成枢密使,旋即擢升右军中尉,不久又迁左军中尉,彻底掌控了禁军,把原左右中尉刘行深和韩文约排挤得无影无踪。盘踞中枢后,极具政治野心的田令孜并未就此止步。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藩镇势力作为后盾和根基,他在朝中的权力就始终是不稳固的,况且关东叛乱日益猖獗,形势越来越严峻,更需未雨绸缪。所以,早在黄巢攻进长安之前,田令孜就已经很有先见之明地把他的三个心腹任命为三川节度使。陈敬瑄据西川,杨师立据东川,牛勖据山南西道。而为首的这个陈敬瑄,正是田令孜的亲哥哥(田令孜本名陈仲则,入宫后投靠田姓宦官,改姓田)。

  僖宗流亡西川后,田令孜更是把天子和整个流亡朝廷紧紧攥在了手里。由于长安沦陷时禁军已经溃散,田令孜便在蜀地招募了五万四千人,重新组建了左、右神策军。这支新禁军名义上是为了保护天子和流亡朝廷,事实上却是他田令孜的近卫军。有了这支武装力量,田令孜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但是,五万多人所需的薪饷、粮草、兵器、铠甲、服装以及各种物资无疑构成了一笔庞大的军费开支。当田令孜带着这支军队跟随僖宗回到长安后,残酷的现实一下子摆在了他的面前——早已山穷水尽的中央财政根本养不起这支军队。

  领不到军饷的士兵们开始不断发出抱怨。田令孜心急如焚。如果再不想办法搞到钱,兵变随时可能爆发。

  最后,田令孜终于想到了一个财源,那就是安邑、解县两地的盐池收入。

  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镇)和解县(今运城市西南解州镇)是当时最大的两个产盐地,一直都是归朝廷的盐铁使管辖,其盐业专卖的利润收入直接上缴中央财政。但自从广明元年长安沦陷、天子流亡之后,这两大盐池就落到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手中。王重荣只是每年象征性地向中央输送三千车食盐,而绝大多数利润则落入了他的个人腰包。田令孜决定夺回这两座金山。

  这一年四月,在田令孜的授意下,僖宗下诏,让他兼任了两池盐榷使。王重荣被断了财路,马上跳了起来,不断上疏抗议。五月,田令孜又授意僖宗下诏,将王重荣调任泰宁(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市)节度使。王重荣当然是怒不可遏,所以拒不奉诏,并且不断上疏抨击田令孜,还在奏疏中列举了田令孜的十大罪状。

  眼看矛盾一触即发,田令孜急忙联络静难(治所邠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准备与他们联手对付王重荣。王重荣马上向李克用求援。由于朱玫和李昌符暗中依附朱全忠,自然被李克用视为敌人,于是李克用便与王重荣结成了联盟。十一月,李克用上表,请僖宗斩杀田令孜、朱玫和李昌符。僖宗当然不会同意,而是下诏让他们和解。但是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天子的和稀泥已经毫无用处了。十二月,双方在同州一带开战,李昌符和朱玫被李克用打得大败,仓皇逃回本镇。李克用率兵直扑京城。

  田令孜情急之下,只好挟持僖宗,从开远门逃出了长安,再度出奔凤翔。

  回到长安还不到一年,僖宗李儇就被迫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涯。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正月,田令孜想再次强迫僖宗前往兴元,僖宗不肯。当天晚上,田令孜带领军队进入凤翔行宫,强行挟持僖宗前往宝鸡(今属陕西)。

  经过同州一战,朱玫和李昌符才发现李克用和王重荣的势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大,而田令孜手里除了天子这个筹码外一无所有,于是转而投靠了王重荣,并与他一起上表请杀田令孜。

  田令孜担心朱玫等人会兴兵前来,不敢在宝鸡多作停留,遂于二月下旬劫持僖宗前往兴元,而最终目的地当然就是他的老巢西川。

  得知田令孜挟持天子跑了,朱玫和李昌符随即出兵追击。

  从宝鸡到兴元的这一路,僖宗一行走得极为艰难。不仅道路崎岖难行,而且随时都有兵马围追堵截。三月中旬,僖宗一行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兴元。

  朱玫没有劫回僖宗,大为恼怒,于是心生一计。

  他的想法非常大胆,但是却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傀儡,另立朝廷。

  这一年四月初三,朱玫胁迫百官,拥立肃宗的玄孙、襄王李煴监理国政,同时自命为左、右神策十军使。

  僖宗被迫走到兴元后,死活不肯再跟着田令孜入蜀。田令孜思前想后,决意放弃僖宗,以求自保。随后,他主动向僖宗推荐杨复恭继任左军中尉,同时自命为西川监军,旋即逃往西川。

  五月,朱玫加封自己为侍中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同时号令百官,专擅大权。

  李昌符心里老大不平衡,坚决不肯接受朱玫给他的新官职,并上表给驻留兴元的僖宗,准备接过田令孜丢弃的这张牌,借此同朱玫抗衡。

  与此同时,李克用和王重荣也是火冒三丈。

  田令孜本来是他们驱逐的,可如今朱玫不但窃取了朝政大权,而且俨然成了田令孜第二,这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于是向僖宗上表,决意讨伐朱玫。

  十月,朱玫迫不及待地拥立李煴即皇帝位,改元“建贞”,遥尊僖宗为太上皇。远在兴元的僖宗得到消息,不禁悲愤莫名,可他一筹莫展,只好问计于杨复恭。杨复恭遂以僖宗的名义发布檄文到关中,宣称有能斩朱玫首级者,便以静难节度使之职赏他。

  此举果然奏效。李克用和王重荣尚未出兵,朱玫的部将王行瑜便砍下了朱玫的脑袋。

  朱玫一死,依附他的二百多名文武官员只好拥着新立的皇帝李煴逃奔河中(今山西永济市)。可这群无头苍蝇根本跑错了方向。因为这是王重荣的地盘,往这里跑无异于飞蛾扑火。王重荣满面笑容把他们接进城中,随即手起刀落,砍下了李煴的脑袋,同时杀了一百多个大臣,并将余下的人全部囚禁。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三月中旬,僖宗李儇从兴元返回凤翔。

  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本来就想效法田令孜和朱玫“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僖宗自己送上门来,他当然不会让他从自己的手上溜掉。

  随后,李昌符便以长安宫室荒废为由,强行把僖宗扣在了凤翔。

  这一年,僖宗李儇年仅二十六岁。可当他回顾自己短短二十几年的生命历程,却感觉仿佛已经过了好几辈子。

  留在凤翔的日子,每当僖宗回忆起荒唐而奢侈的少年时代,又想到这几年颠沛流离、席不暇暖的流亡生涯,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

  滞留凤翔的第二年春天,终日郁郁寡欢的僖宗李儇终于病倒了。

  李昌符意识到,再扣留这个病恹恹的天子不但已经毫无意义,而且还很容易给人兴兵讨伐的借口,遂将僖宗放归。

  二月二十一日,僖宗拖着沉重的病体再度回到长安,次日下诏,改元“文德”。

  三月初二,僖宗疾病发作;初五,病情加重,陷入弥留状态。左军中尉杨复恭立即以天子名义下诏,拥立寿王李杰(懿宗第七子)为皇太弟,监理国政。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初六,僖宗李儇在灵符殿驾崩。同日,皇太弟李杰即位,改名李敏,次年又改名李晔,是为唐昭宗。

  昭宗:孤独的拯救者

  唐昭宗李晔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天子。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李晔都不像是一个亡国之君。他二十二岁登基的时候,史书是这么评价他的:“昭宗即位,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阼之始,中外忻忻焉!”(《资治通鉴》卷二五七)

  这样一个英气勃发、锐意中兴的天子,的确是和他的父兄懿、僖二宗截然不同,倒是和宪宗、宣宗颇为神似。难怪朝野都为之感到欣喜,并对其寄予厚望。假使他早生几十年,也许完全有可能缔造出媲美于“元和中兴”和“大中之治”的政治局面。

  然而,不幸的是,从李晔登基的那一天起,甚至从更早的时候起,大唐帝国就已经陷入一个无可挽回的亡国之局了。

  即便李晔有力挽狂澜之心,有振衰起弊之志,即便他拥有一个帝国拯救者所应具备的全部勇气、斗志、豪情、胆识、魄力、自信心、使命感,可他唯独缺了一样——时代条件。

  他缺乏能够让他一展身手的时代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李晔一样也没有。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拯救者,置身于千千万万个帝国终结者的包围圈中,左冲右突,奋力厮杀,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单兵。

  一个疲惫绝望的单兵。

  一个无人喝彩的单兵。

  一个苟延残喘的单兵。

  一个没有同盟、没有援军、最终力竭身亡的单兵。

  虽然昭宗李晔从昏庸无能的父兄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难和疑惧,而是显得踌躇满志。刚一即位,他就迫不及待地迈出了第一步。

  这第一步是收拾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田令孜。

  昭宗要收拾田令孜的原因很多。首先,他是僖宗朝的大权宦。在李晔看来,僖宗之所以骄奢荒淫,帝国之所以叛乱蜂起,其罪魁祸首就是田令孜。其次,田令孜转任西川监军不久,僖宗就已经下诏将他流放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可他却仗着西川节度使陈敬瑄这把保护伞,拒不奉诏。由此可见,田令孜的问题已经不仅是权宦祸乱朝政的问题,更是与强藩内外勾结、藐视中央的问题。所以,昭宗现在拿他开刀,既是为了维护朝廷纲纪,更是为了杀一儆百,震慑天下的割据军阀。

  最后,或许也是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李晔想报仇。

  那是私仇,让李晔刻骨铭心的私仇。

  广明元年冬天,黄巢杀进长安,当时的寿王李杰跟随僖宗仓皇出逃。因为事发仓促,没有准备足够的马匹,所以除了僖宗和田令孜外,其他亲王都只能步行。当时寿王才十四岁,走到一片山谷的时候,再也走不动路,就躺在一块石头上休息。田令孜策马上前,催促他上路。寿王可怜巴巴地说:“我的脚很痛,能不能给我一匹马?”田令孜冷笑:“这里是荒山野岭,哪来的马?”说完挥起一鞭狠狠地抽在寿王身上,驱赶他动身。那一刻,寿王李杰回头深深地看了田令孜一眼,一句话也没说就一瘸一拐地上路了。

  从那一刻起,寿王李杰就告诉自己——如果哪一天自己得势,绝不放过这个阉宦。

  所以,昭宗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收拾田令孜。

  巧合的是,就在昭宗准备对田令孜采取行动时,跟陈敬瑄打了好几年仗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市)刺史王建又上疏朝廷,请求把陈敬瑄调离西川。昭宗有了一个现成的借口,便于文德元年六月下诏,命宰相韦昭度充任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使,另外派人取代田令孜的西川监军之职,同时征召陈敬瑄回朝担任左龙武统军。

  可想而知,田令孜和陈敬瑄当然不会奉诏。接到诏令后,他们便积极整饬武备,准备随时与朝廷开战。

  十二月,昭宗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命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为副使,另外划出原属西川的四个州,设置永平军(治所邛州,今四川邛崃市),以王建为节度使,让他与韦、杨二人共同讨伐陈敬瑄。

  讨伐西川的战役刚刚打响,昭宗就把目光锁定在另一个权宦身上了。跟田令孜比起来,这个人现在对昭宗的威胁更大。

  他就是杨复恭。

  自从拥立昭宗即位后,杨复恭就自恃功高,不可一世了。他不但一手把持禁军,专擅朝政,而且收养了为数众多的义子,把他们派到各州镇担任节度使、刺史、监军,从而缔造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遍布朝野的庞大网络。在这帮义子眼中,当然只有杨复恭,根本没有朝廷。比如龙剑(治所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节度使杨守贞、武定(治所洋州,今陕西洋县)节度使杨守忠等人,就从不向中央缴纳赋税,并且动不动就上表诽谤和讥笑朝廷。

  这样的权宦要是不铲除,昭宗李晔的中兴大计只能沦为笑谈。所以,从登基的那一天起,昭宗的所有大政方针基本上都是与宰相孔纬、张濬等人商议定夺的,竭力避免让杨复恭干预。宰相们也经常以宣宗为例,鼓励昭宗整治宦官。

  杨复恭专权跋扈,自然不把昭宗放在眼里。百官们上朝都是步行,唯独他上殿是坐着轿子来的。有一天在朝会上,昭宗和宰相孔纬刚刚谈及四方造反的人,杨复恭又坐着轿子大摇大摆地来到了殿前。孔纬就故意提高嗓门说:“在陛下您的左右,就有将要造反的人,何况是四方呢!”昭宗明白孔纬的用意,就假装惊愕地问他所指为何。孔纬指着杨复恭说:“他不过是陛下的家奴,却坐着轿子上殿,而且养了那么多壮士为义子,或典禁兵,或为藩镇,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杨复恭面不改色:“以壮士为义子,目的是让他们效忠皇上、保卫国家,怎么能说是造反呢?”

  昭宗冷然一笑,把话接了过去:“你想要保卫国家,为何不让他们姓李,却让他们姓杨?”

  杨复恭顿时哑口无言。

  这件事情过去不久,有一天,昭宗忽然对杨复恭说:“你的义子中,是不是有一个叫杨守立的?朕想让他来当侍卫。”

  为了证明自己养这些义子就是要“保卫国家”的,杨复恭二话不说就把杨守立领进了宫。

  反正他有的是义子,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此时的杨复恭并不知道,昭宗绝不仅仅是要一个“侍卫”那么简单。杨守立入宫后,昭宗立刻赐名他李顺节,然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把他从一名普通的禁军侍卫迅速擢升为天武都头(禁军一部指挥官),同时又让他兼任镇海节度使,不久又加封同平章事。

  平步青云的李顺节自然是对天子感恩戴德。

  受宠若惊之余,他也渐渐明白了天子的用意所在。

  他知道,天子是想让他对付杨复恭。

  李顺节当然乐意充当这个角色。原因很简单,杨复恭的义子多如牛毛,他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可天子的心腹宦官却只有他一个。如果跟天子联手铲除杨复恭,到时候,岂不是轮到他李顺节来收养义子了?

  为了这个美好的前景,李顺节死心塌地投靠了昭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施展浑身解数,与杨复恭展开了明争暗斗,并且为昭宗提供了诸多有关杨复恭的秘密情报。

  昭宗李晔看着这一切,嘴角不禁泛起了一丝笑容。

  网已经撒开了。

  李晔在心里说,一旦时机成熟,朕就会毫不犹豫地将杨复恭集团一网打尽。

  守望春天

  除了收拾宦官,昭宗李晔第二件要做的事情,无疑就是对付藩镇了。

  李晔很清楚,要对付藩镇,自己手中就必须有一支军队——一支真正忠于朝廷、不被任何势力掌控的军队。

  为此,他从即位之初就一直在招兵买马。到了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朝廷终于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有了这张底牌,昭宗就可以跟藩镇叫板了。

  那么,要从哪里开刀呢?

  这些年来,天下诸藩中发展最快、势力最强的,非河东李克用莫属。要对付藩镇,肯定要先从他下手。但是,李克用是光复长安、平定黄巢的功臣,朝廷要对他用兵,肯定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

  正当昭宗为此绞尽脑汁之际,借口忽然就有了。

  大顺元年正月,李克用悍然从太原出兵,一举吞并了东昭义(治所邢州,今河北邢台市),旋即又进攻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云州防御使赫连铎急忙向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求救。李匡威深知,一旦云州失陷,李克用的矛头就会直指河北,于是迅速率领三万人前往救援。李克用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加之麾下两员勇将又一死一降,只好引兵撤回太原。四月,赫连铎、李匡威与朱全忠先后上疏朝廷,请求讨伐李克用。

  昭宗召集宰相和百官廷议。以宰相杜让能、刘崇望为首的多数大臣坚决反对,而宰相张濬和孔纬却极力主战。尤其是张濬,这个一贯自诩有东晋谢安和前朝裴度之才的宰相斩钉截铁地说:“只要给我兵权,少则十天,多则一个月,必定削平李克用!错失这个良机,日后将追悔莫及!”

  其实,昭宗比任何人都更想利用这个机会消灭李克用,可他自己却不想把讨伐李克用的意思说出来,而是把话留给了张濬和孔纬。

  昭宗之所以这么做,是想万一讨伐李克用失败,自己顶多就是丢卒保车,把张濬他们牺牲掉而已,断不至于让李克用有反抗朝廷的口实。所以,昭宗召开此次廷议,其目的也不过是让文武百官替他当一回证人而已。

  天子既然是这个心思,那这次廷议就纯属走过场了。当主战派和主动派各自把观点亮出来后,昭宗忽然说了一句:“李克用有讨平黄巢、复兴帝国之功,今日趁其新败而发兵讨伐,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朕呢?”

  孔纬立即接过话茬:“陛下的思虑是一时之仁,张濬的提议却是万世之利。昨日,我们已经计算过了,调动士兵、运送粮饷、犒劳赏赐等等费用,一两年内都不至于匮乏。现在,就看陛下您的决断了!”

  最后,昭宗悠悠地叹了一口气,用一种相当勉强的口吻说:“这件事就交给二位贤卿了,希望不要让朕蒙羞。”

  大顺元年五月,昭宗下诏削除了李克用的所有官爵,并开除其宗室户籍(当初朱邪赤心被赐皇姓时,编入了李唐宗室户籍);同时,任命张濬为讨伐河东的主帅,京兆尹孙揆为副帅,并命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各自从本道出兵,对李克用形成围剿之势。

  五月二十七日,张濬率五万军队出征,昭宗亲临安喜楼为他饯行。张濬屏退左右,对天子说:“待臣平定外忧,再为陛下铲除内患!”

  这个内患,当然就是指杨复恭了。

  此刻,杨复恭正躲在屏风后面,把这句话一字不漏地听了去。

  军队开到长安城东面的长乐坂,轮到左、右神策中尉饯行。杨复恭向张濬敬酒,张濬不喝,推说醉了。杨复恭鼻子一哼:“宰相大人既然已经大权在握、专主征伐,又何必如此扭捏作态呢?”张濬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等我平定叛贼回来,你就知道我为何扭捏作态了!”

  杨复恭悚然一惊。

  张濬得意地跃上马背,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从张濬率领大军出征的那一刻起,昭宗就陷入了无比的焦灼和紧张之中。

  因为,这个灾难深重、岌岌可危的帝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元气、鼓舞人心了。

  他强烈地希望,张濬能够像前朝宰相裴度那样,一举讨平跋扈藩镇,让他这个踌躇满志的天子在“匡扶社稷、中兴李唐”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然而,希望从来是美好的,而现实却终究是残酷的。

  这个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张濬,非但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用一个月就讨平李克用,反而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损兵折将,一再败北,最终全线崩溃。

  回顾这半年来接二连三的败报,昭宗的心仿佛在滴血——

  八月,大战还没开始,副帅孙揆就在长子(今属山西)西面的山谷中被河东伏兵生擒,旋即被杀。

  九月,南面主将朱全忠在马牢山(今山西晋城市东南)被河东军击败,大将邓季筠被俘,同时被杀被俘的士兵有一万多人。

  九月下旬,北面正副主将李匡威、赫连铎在蔚州(今河北蔚县)取得一次短暂的胜利之后,随即遭到李克用主力的迎头痛击。李匡威的儿子、赫连铎的女婿皆被俘,同时被杀被俘的士兵数以万计。

  十月,当各路讨伐军已被李克用各个击破后,张濬率领的主力才刚刚推进到晋州。先头部队与河东军在汾州(今山西汾阳县)遭遇,刚一交战就败退下来,后方大军不战自溃。河东军乘胜追击,直抵晋州城下。张濬出城御敌,再败,从各镇征调的士兵哗然四散,各自逃回本镇。张濬在晋州困守了一个月,料定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部从含口(山西绛县西南)仓皇逃遁,越过太行山逃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然后拆卸民房的木板拼凑木筏,渡过黄河狼狈南下。

  至此,中央讨伐大军死的死,逃的逃,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大张旗鼓的讨伐河东之战,就这样以志在必得的姿态开场,而以彻头彻尾的失败告终。

  昭宗充满希望的一颗心瞬间跌入失望和悲哀的谷底。

  紧接着,一阵恐惧就袭上了心头。他知道,不给李克用一个说法,他肯定跟朝廷没完。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正月初九,昭宗万般无奈地把张濬贬为鄂岳观察使,把孔纬贬为荆南节度使。然而,李克用并不罢休。他怒气冲天地上了一道奏疏,说:“张濬以陛下万世之业,邀自己一时之功,知臣与朱温深仇,便与其私相联结。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回到陛下分封的藩镇,只能暂到河中居住,应该去向何方,恭候陛下指令!”

  河中?

  昭宗一下就傻眼了。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恐吓吗?

  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与潼关仅仅隔着一条黄河,李克用只要带兵到河中,再一步跨过黄河,天子和朝廷就是他砧板上的鱼肉了。

  接到奏疏的当天,昭宗就忙不迭地把张濬再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把孔纬再贬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刺史,同时下诏恢复了李克用的所有官爵。

  二月,昭宗担心李克用还不满意,又加封他为中书令,并把张濬再贬为绣州(今广西桂平县南)司户,才算是把李克用安抚住了。

  讨伐河东之役不到半年就败了,而早在三年前就开打的西川之役,同样遭遇了失败。而且,西川的失败比河东更让昭宗痛心疾首。因为河东败得干脆,顶多只是短痛,而西川则打了整整三年,发兵十几万,旷日持久,丧师费财,无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长痛。

  大顺二年三月下旬,宰相和财政大臣不得不向昭宗禀报,国库已经空了,再也没办法给西川前线输送一毫一厘的军费了。

  那一天,文武百官看见天子李晔忽然把头低了下去,而且沉默了很久。最后,李晔无奈地颁下一道诏书:恢复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所有官爵,同时命王建等人罢兵休战,各回本镇。

  接到诏书的那天,陈敬瑄和田令孜忍不住相视而笑。

  可他们笑得太早了。

  因为,天子虽然放弃了,但王建却没有放弃。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建非但没有退兵,反而加大了进攻的力度,先后占领了西川辖区内的大多数州县,然后猛攻成都。陈敬瑄数次出城迎战,却屡屡被打败。到了七月下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陈敬瑄和田令孜终于绝望了,不得不开城投降。

  田令孜亲手把西川节度使的帅印和旌节交给了王建。

  随后,王建把陈敬瑄和田令孜放逐到了偏远的州县,并于两年后将其诛杀。

  昔日称霸一方的军阀被消灭了,可王建却从此成为西川的土皇帝。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王建自封为蜀王。公元907年、亦即唐朝覆亡的那一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王建为前蜀高祖。

  登基才三年,昭宗在藩镇事务上就遭受了两次重大挫折,这对于一个锐意中兴的天子而言,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不过,让昭宗在痛苦中感到一丝欣慰的是——几年来,与权宦杨复恭的斗争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基本上可以收网了。

  大顺二年九月,昭宗发现李顺节已经有效地掌握了部分禁军,于是断然采取行动,将杨复恭贬为凤翔监军。杨复恭拒不赴任,并以生病为由提出致仕,试图以此要挟昭宗。不料昭宗却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致仕请求。杨复恭恼羞成怒,遂与义子杨守信日夜谋划,准备发动叛乱。

  十月初八,昭宗命李顺节带领麾下禁军进攻杨复恭的府第。杨复恭率卫士抵抗,杨守信也立刻率部前来增援。

  双方展开激战。稍后,宰相刘崇望又率领一队禁兵参与进攻,杨守信不支,部众溃散,只好跟杨复恭一起带着族人从通化门逃出,亡命兴元,投奔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

  骄横跋扈的权宦杨复恭终于被驱逐了,昭宗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

  不过与此同时,一种新的不安却悄然向他袭来——一代权宦杨复恭被打倒了,新一代宦官李顺节会不会恃宠生娇、居功自傲,成为杨复恭第二呢?

  昭宗觉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他不能不把这种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昭宗就命人把李顺节诱杀了。

  也许,昭宗这种兔死狗烹的做法显得相当腹黑,但是为了不让李顺节成为新一代权宦,为了不让这几年对付宦官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他只能这么做。

  大顺二年冬天,一场又一场大雪从苍旻深处缓缓飘落,层层叠叠地覆盖在大明宫的垂宇重檐上,并且摇曳着落在天子李晔的发梢、鼻梁、眉间、心上。

  是的,心上。李晔感到整整一个冬天的大雪很可能全部落在了他的心上。否则,他的心头何以变得如此僵硬、沉重而冰凉?

  天仿佛已经裂开了。

  大雪仿佛永远下不完。

  来吧,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李晔站在大明宫铺满积雪的殿庭中,有些悲壮地仰望苍天。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直到把这个肮脏的世界全部覆盖,直到把所有罪恶、阴谋、杀戮、流血、死亡全部覆盖……

  然后,春天就该来了吧?

  到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也许就干净了吧?

  灵魂中的七道伤

  春天终究还是来了。然而,这个世界并没有丝毫改变。

  新年正月,昭宗改元“景福”。

  尽管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和苦难,充满了无尽的缺憾,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对它抱有希望。因为除了这个喧哗与骚动的世界,我们一无所有。

  李晔对自己说。

  景福元年(公元892)一开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同州节度使王行约、秦州节度使李茂庄突然联名上奏,指控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窝藏乱臣贼子杨复恭,请求出兵讨伐,并共推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昭宗很清楚,这些人打着讨伐贼臣的幌子,事实上无非是想吞并他镇、扩张地盘。所以,他很快就下了一道调停的诏书,命他们和解。

  但是,五节度根本不听他的。

  二月,李茂贞与王行瑜悍然出兵攻打兴元,半年后将其攻克。李茂贞随即将兴元据为己有。杨守亮、杨复恭等人逃奔阆州。

  景福二年(公元893)正月,昭宗眼见李茂贞果真吞并了兴元,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时派宰相徐彦若取代他的凤翔节度使之职。

  李茂贞勃然大怒。他之所以出兵,目的就是为了据有两镇,如今天子想用山南交换他的凤翔,他当然不会答应。随后,李茂贞不但拒不奉诏,还上表羞辱天子,说:“您贵为天子,可惜连自己的舅父都保护不了(昭宗舅父王环几年前被杨复恭谋杀);您贵为九州共主,却连杨复恭家的一个小子(杨守亮)都不敢杀,真是可悲可叹!”

  受到这等羞辱,昭宗当然不能容忍,当即宣布讨伐李茂贞,命宰相杜让能立刻征调士兵,筹集粮饷。杜让能再三劝阻,表示此时朝廷无力同强藩抗衡,只能暂时忍耐。可昭宗却睁着血红的眼睛说:“朕不甘心做一个懦弱无能的天子,无所作为地坐视社稷衰亡!你只管为朕筹备粮饷,军事行动自有亲王负责,成败与你无关!”

  天子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杜让能还能怎么办?

  他只能从命。

  九月初十,昭宗命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率三万禁军护送徐彦若去凤翔就任。

  李茂贞闻讯�

  ��立刻与王行瑜联手,发兵六万在周至布防。

  李嗣周率领的这支禁军都是新近招募的京师少年,而李茂贞与王行瑜的部下却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之兵。所以,这一战的结果也就不难想见了。

  九月十七日,李茂贞挥师进攻。两军尚未交锋,朝廷军就不战而溃,四散逃亡了。李茂贞迅速兵临长安城下,要求诛杀首倡征讨之人。杜让能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李茂贞,说:“发动战争不是皇上的意思,都是我出的主意。”

  十九日,李茂贞陈兵临皋驿(长安西),请诛杜让能。杜让能当即入宫向天子辞别:“臣早知必有今日,请用臣的生命解除皇上所受的威胁。”

  昭宗不禁潸然泪下,说:“朕与你永别矣!”

  这一天,昭宗下诏贬杜让能为梧州(今属广西)刺史,次日再贬为雷州(今属广东)司户。然而,李茂贞并不退兵。他扬言,不杀杜让能,誓不罢休!

  至此,昭宗再也无力保全杜让能了,只好赐他自尽。不久,昭宗下诏,以李茂贞为凤翔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并兼中书令;十一月,又任命静难节度使王行瑜为太师,赐号“尚父”,并赐免死铁券。

  得到了这些,李王二人方才心满意足,引兵西去。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正月,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王重荣的弟弟)病卒,部将推举他的侄子王珂为留后。此时,王重盈的儿子王珙在保义(治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担任节度使。他原以为父亲一死,河中自然也要归他所有,不料王珂却捷足先登,王珙很不甘心,立刻出兵进攻河中,同时上疏昭宗,宣称王珂非王氏子,要求朝廷另行委派节度使,实际上就是暗示朝廷把河中也一并给他。

  王珙说“王珂非王氏子”,令王珂大为恼怒。因为,王珂本是王重荣的侄子,后来过继为养子,血缘关系还是挺近的,而河中本来就是王重荣传给王重盈的,所以他认为自己肯定有资格继任节度使。而且,王珂还是李克用的女婿,有这么一座大靠山,他当然更不会向王珙示弱。

  随后,王珂赶紧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随即上表替女婿请命。与此同时,王珙则用重金贿赂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很快,三节度也联名为王珙请命。

  面对这个僵局,昭宗大为头疼。两边都有强藩撑腰,都不能得罪,不过相比之下,李克用对朝廷的威胁似乎要比李茂贞等人小一些。所以最后,昭宗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以李克用奏请在先为由,拒绝了李茂贞等人的请求。

  如此一来,关中三镇与朝廷的矛盾便再度激化了。

  五月,李茂贞等三镇各出数千精兵,浩浩荡荡杀进了长安,准备废掉昭宗,另立吉王李保。不过,他们很快就得到了李克用自河东出兵的消息,于是不敢久留,只杀了一些与他们不睦的朝臣和宦官,同时迫使昭宗把河中给了王珙,随后留下部分兵力控制朝廷,方才各回本镇。

  六月,李克用率兵大举南下,传檄讨伐李茂贞等三人。当时,驻留长安的兵力有两支,一支是李茂贞的义子李继鹏,另一支是王行瑜的弟弟王行实。

  听说李克用大兵压境,两人大为恐惧,于是长安城中就出现了相当戏剧化的一幕,李继鹏企图劫持昭宗前往凤翔,而王行实也想劫持昭宗前往邠州,两军随即大打出手,一时京师大乱。最后,昭宗只好在禁军部将李筠的保护下逃离长安,越过秦岭,于七月初到达石门(今陕西蓝田西南)。

  昭宗登基之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的品德与才干远胜僖宗百倍,可没人会料到,他最终不但重蹈了僖宗的流亡命运,而且日后的遭遇比僖宗还要不幸百倍。

  八月,李克用大军进驻渭桥,派兵前往石门护驾,并分兵进攻三镇。李茂贞知道自己不是沙陀军的对手,只好杀掉李继鹏,上表请罪。昭宗随即赦免李茂贞,命李克用讨伐王行瑜。

  八月底,昭宗返回长安。

  九月,李克用开始大举进攻王行瑜,很快便兵临邠州(今陕西彬县)城下。王行瑜登上城头,痛哭流涕:“我王行瑜没有罪啊,胁迫天子的事都是李茂贞和李继鹏干的,请您到凤翔去问罪吧,我王行瑜愿意自缚向朝廷请罪。”

  李克用在城下仰着头说:“王尚父,你谦恭得有点过头了吧?我奉朝廷之命讨伐三个叛贼,阁下是其中之一。你想自己回朝廷,我可不敢擅自做主。”

  数日后,王行瑜抛弃城池,带着全家老小向西而逃。可他刚刚跑到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地界时,就被自己的部将砍杀了,首级也被传送京师。

  一场祸乱总算平息了。

  十二月,昭宗加封李克用为晋王,他的所有部下和子孙也全都加官晋爵。李克用遣使谢恩,同时秘请昭宗诛杀李茂贞。

  昭宗觉得,如果杀了李茂贞,李克用的势力将更为强大,到时候就没人可以制衡了。因此,昭宗婉拒了李克用的请求。李克用不禁对左右感叹:“我看朝廷的意思,似乎怀疑我别有用心。我敢断言,李茂贞不除,关中将永无宁日!”

  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被李克用不幸言中。

  昭宗从石门返京后,深感手下无兵之苦,于是很快就招募了数万人,在禁军之外又组建了殿后四军,全部交给宗室亲王统领。

  得知朝廷招兵买马的消息,李茂贞立刻跳了起来。在他看来,天子此举显然是在针对他。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七月,李茂贞再次勒兵,直逼京畿。昭宗大恐,一边遣使向李克用告急,一边再次逃离长安,准备前往太原。没想到,昭宗一行刚刚跑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便被韩建给扣了下来。

  当时,李克用正被幽州的刘仁恭牵制,无暇南下勤王,于是昭宗便被韩建软禁了整整两年。在此期间,韩建与李茂贞互为表里,逼迫昭宗解散了刚刚组建的殿后四军,处决了护驾有功的禁军将领李筠,并且罢黜了诸王的兵权。不久,又发兵围攻诸王府邸,丧心病狂地将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全部杀死。其后,又迫使昭宗下诏罪己,恢复了李茂贞的所有官爵。

  做完这一切,韩建和李茂贞才于第三年八月把昭宗放还。

  昭宗第二次回到长安之后,改元“光化”。

  这是他登基后的第五次改元。纵观昭宗一生,在位十五年,总共七次改元,平均差不多两年改一个年号,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改元最频繁的一任天子。

  也许,改元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回溯整个唐朝历史,就会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在位二十三年,仅仅使用了“贞观”一个年号;而唐玄宗李隆基一生中最鼎盛的二十九年,也仅仅使用了“开元”一个年号。而这两个年号,却成了盛唐的标志,成了太平盛世的代名词。

  而反观唐昭宗七次改元所置身的这个时代,我们也许就会有一种近乎无奈的顿悟——原来,唐朝末年这七个年号并不是普通的年号。

  它们是七簇血迹、七道泪痕,是一个巅峰王朝临终前的七声呼告,是一个末世帝王绝境中的七次挣扎,是一个突围未遂的士兵遗落在战场上的七把断戟,是一个失败的男人灵魂中永不愈合的——

  七道伤口。

  光化政变:天子成了阶下囚

  自从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回到长安后,昭宗李晔就仿佛变了一个人。

  从前的天子温文尔雅,冷静自律,如今却变得酗酒贪杯、喜怒无常。对此,最为不安的莫过于他身边的宦官了。因为自登基以来,昭宗对付藩镇没什么本事,可打击宦官却很有一套。大宦官田令孜和杨复恭都在他手里头栽了,而就在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春,他又和宰相崔胤联手除掉了专权揽政的左右枢密朱道弼、景务修。宦官们人人自危。无论是身居高位的权宦,还是专供洒扫的小黄门,都对这个性情难测、日渐暴戾的天子又惧又恨。

  当时,宦官集团的首领是左右中尉刘季述、王仲先与左右枢密王彦范、薛齐偓。一种相同的忧虑和恐慌不断在他们中间蔓延。鉴于这种处境,四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应该主动出击,绝不能坐以待毙。

  经过多次密谋,四个权宦终于制订了一个行动方案——伺机发动兵变,拥立太子即位,逼迫天子退位为太上皇,同时与凤翔李茂贞、镇国韩建结为奥援,对内控制朝廷,对外威逼诸藩,挟天子以令诸侯。

  方案既定,接下来就是等待时机了。

  这一年十一月初四,昭宗到北苑狩猎饮酒,深夜回宫时已经酩酊大醉,忽然狂性大发,砍杀了几个侍从宦官和宫女。次日清晨,宫门迟迟未开。刘季述意识到机会来了,便以“宫中必有变”为由,到中书省叫上崔胤,然后带着千名禁军破门而入,直趋昭宗寝殿。

  众人进入寝殿,眼前的一幕顿时让他们目瞪口呆——昨夜被杀的几个人仍旧僵硬地躺在地上,鲜血喷溅得到处都是,而天子居然还四仰八叉地躺在龙床上呼呼大睡。

  刘季述冷笑着对崔胤说:“瞧瞧吧,这就是主上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人,如何还能治理天下?废昏立明,自古皆然!为国事计,这恐怕不能算不忠吧?”

  看着刘季述身后全副武装的禁军士兵,崔胤脸色苍白,冷汗直流,只能诺诺点头。

  初六,刘季述召集百官入宫,陈兵殿前,拿出一份要求太子监国的联名奏章,命崔胤和百官传阅后签署。满朝文武没人敢说半个“不”字,纷纷签字画押。

  然后,逼宫行动就开始了。

  刘季述拿着百官联名的奏章,率领一千多名禁军,一路大摇大摆地进入宫中,路上逢人便杀,一直杀到了昭宗所在的思政殿。

  听见外面杀声四起,昭宗吓得从御榻上一头栽下。刚爬起来想跑,刘季述就走过来一把按住了他,说:“陛下厌倦当皇帝了吧?如今,朝野内外一致要求太子监国,请陛下移居东宫(少阳院),好好静养吧。”

  昭宗不甘心地说:“前天与贤卿们一块饮酒,多喝了几杯,哪里会糟到这种地步呢?”

  刘季述晃晃手上的奏章:“这事不是我们干的,都是南司(朝臣)的意思,我们也没办法。请陛下暂居东宫,等局势稳定了,再接您回宫。”

  当天,昭宗被迫交出传国玉玺,与皇后一起被押送少阳院,随从的只有嫔妃、公主和宫女十几个人。看着天子的一副窝囊样,刘季述忽然生出一种施虐的渴望,于是把天子叫到面前,拿起一根银棒在泥地上写写画画,说:“某年某月某日,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你的第一条罪;某年某月某日,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你的第二条罪;某年某月某日……”如此这般,一直数落了几十桩,直到把天子脚边的地方都画满了,才意犹未尽地停了手。

  离开的时候,刘季述亲手锁上院门,又把铁水灌进锁孔,随后命左军副使李师虔率兵把守,让他严密监视天子的一举一动。最后,刘季述又命人在院墙上凿了一个洞,用来递送饭菜,同时严令所有人,一律不准把兵器、剪刀、针之类的东西递进去。

  很显然,刘季述是不想让昭宗自杀,而是要把他困在里头活受罪,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几天后,昭宗让人递出话来,要求得到一些银钱布帛。

  刘季述一听就乐了。

  阶下之囚要钱干什么?莫非你是想拿钱贿赂看守,改善处境?呵呵,想得倒美!

  昭宗的请求被拒绝了。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只要纸和笔。

  刘季述再次冷笑。

  纸和笔?你又想干什么?难不成是想写封求救信递出去,让人来把我杀了,好把你救出去?你真把我刘季述当傻瓜了?

  可想而知,昭宗的所有要求都被刘季述一口回绝。

  当时已是深冬,天气极其寒冷,跟天子一起被关的嫔妃和公主们缺衣少被,哀泣声日夜不绝。

  初十,在刘季述等人的一手策划下,太子李裕改名

  李缜,即皇帝位,同时以李晔为太上皇,少阳院也改名问安宫。

  天子成了阶下囚,并且遭到废黜和虐待,天下诸藩人人心知肚明,可人人都按兵不动。

  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时刻。所有人都在等待和观望,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都想后发制人,坐收渔翁之利。其结果,就是什么事也没发生——昭宗被废整整一个月,天下依旧一片沉默。

  在此情况下,宰相崔胤不得不采取行动了。

  凭着平日与禁军将领孙德昭等人的私交,崔胤暗中找到他们,请求他们诛杀宦官,救出天子。当然,崔胤给他们开出了很高的价码,承诺事成之后必将给予高官厚禄。孙德昭等人怦然心动,遂于次年正月初二发动兵变,将刘季述、王仲先等四人全部杀死,救出了昭宗。

  昭宗复位后,第一时间便把刘季述等四人满门抄斩,同时诛杀了一大批党羽。紧接着,昭宗论功行赏,任命孙德昭为静海节度使、同平章事,并赐名李继昭。

  昭宗虽然复位了,但这场政变仍然令他和宰相崔胤心有余悸。不久,崔胤就向昭宗提出,所有祸乱的根源皆因宦官掌握兵权,要彻底根除祸乱,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禁军兵权收回来,由宰相掌控。

  这何尝不是昭宗的想法?可是,这件事却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在唐朝,宦官掌控禁军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所有人早把这看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绝不是说变就能变的。此外,从禁军本身的角度来讲,他们肯定跟宦官更为亲近,对文臣则没什么好感。因为一般而言,文臣总是比较讲究纲纪和原则的,这对禁军将士无疑会形成束缚。而宦官就不同了,除了利益,他们不会在乎任何东西。

  所以,崔胤刚刚提出建议,立刻在禁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将领们纷纷发出强烈抗议。就连已经离开禁军的李继昭也站了出来,替昔日同僚向天子进言说:“我们世代从军,从没有听说把军队交给书生的!”

  昭宗无奈,只好再次以宦官韩全诲、张彦弘分任左右中尉。

  这两个宦官以前都当过凤翔监军,和李茂贞的关系非同一般。如今宰相崔胤跟宦官势同水火,韩、张二人势必要引李茂贞为援。而与此同时,跟朱全忠私交甚笃的崔胤则担心自己遭到宦官报复,当然也要以朱全忠为外援。

  可想而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两派势力必将要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大权旁落、命若飘蓬的天子李晔,也必将在这样的恶斗中再度成为牺牲品。

  在九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中原的朱全忠俨然已经取代河东的李克用,成了天下势力最强的军阀。

  自从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消灭相邻的劲敌秦宗权之后,朱全忠就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行动。首先,他把兵锋指向了东方,先是在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消灭了盘踞徐州的时溥,接着又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吞并了郓州和兖州。随后,朱全忠又把目光转向了北方的河朔三镇。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五月,朱全忠渡河北上,攻取了李克用辖下的邢、洺、磁三州。同年十二月,李克用的部将李罕之以潞州投降朱全忠。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幽州的刘仁恭南侵魏博,朱全忠援助魏博的罗绍威击退刘仁恭,从而将魏博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随后又兵临镇州城下,逼降成德的王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月,朱全忠又进攻定州,逼降义武的王处直。刘仁恭出动大军援救,被朱全忠击败,部众被杀六万多人,刘仁恭大势已去,只好向朱全忠臣服。

  至此,河北诸镇全部归附朱全忠,李克用的右臂已被齐齐斩断。

  紧接着,朱全忠又把目光转向了河中。

  在朱全忠看来,只要再卸掉李克用这另外一条膀子,河东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流亡的路上没有方向

  天复元年(公元901)正月,朱全忠突发大军,一举攻陷了河东的绛州和晋州,扼住了河东与河中的咽喉,随后大军直扑河中。

  河中节度使王珂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朱全忠的对手,慌忙向李克用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救信,他的妻子在信中质问李克用:“女儿随时可能被敌人俘虏,父亲大人为何坐视不救?”李克用无奈地回信:“敌军扼守晋、绛,我军寡不敌众,如果我执意出兵,势必和你们一同灭亡。告诉王郎,倘若实在不能坚守,不如全族归顺朝廷。”

  到了这个地步才让女儿女婿归顺朝廷,显然只是一种聊胜于无的虚幻慰藉。

  二月,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王珂不得不向朱全忠投降。朱全忠随即将王珂全族迁到大梁,不久便将其诛杀。三月,朱全忠派遣大将氏叔琮率兵五万,自天井关出太行山,兵锋直指李克用的老巢太原;同时又调动魏博、成德、天平、义武等诸道大军,分别从新口(今河北武安市西)、土门(今河北鹿泉市西南)、马岭(今河北邢台市西北)、飞狐(今河北涞源县)、阴地(今山西灵石县西南)等方向出发,兵分六路,对李克用发起了总攻。

  随后,氏叔琮一路攻城略地,以所向披靡之势逼降了河东的多员大将,于三月底兵临太原城下。

  至此,李克用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了。随后的日子,李克用毅然离开帅府,亲自登城组织防御。当时正逢天降大雨,数十天内连绵不绝,城墙遭雨水浸泡后连连坍塌。李克用指挥士兵随塌随筑,多日衣不解带,连吃饭喝水都没有时间。

  就在太原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老天爷救了李克用一命。

  由于氏叔琮贪功急进,部众多日苦战,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加之连日大雨,很多士兵都感染了疟疾,战斗力大为削弱。此外,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补给线又被大雨阻断,粮草已然不继。在此情况下,朱全忠不得不向氏叔琮下达了撤兵的命令。

  李克用就此躲过一劫。

  但是,经此重创,李克用已经元气大伤。后来的几年里,他只能收缩战线,休养生息,再不敢轻易跟朱全忠直接交锋,更无力与他逐鹿天下了。

  据有河中之后,朱全忠向北遏制河东,向南威胁关中,势力空前壮大,天下已经无人可以匹敌。

  走到这一步,朱全忠问鼎天下的野心便已昭然若揭了。接下来,他自然要把目光瞄向关中,瞄向长安,瞄向大明宫中那个目光忧郁、神情凄惶的天子李晔。与此同时,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之间的斗争也已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由于崔胤在朝中的势力不小,韩全诲等人担心斗不过他,便暗中联络李茂贞,准备把昭宗劫持到凤翔。而崔胤则料定宦官们必有这个打算,也赶忙致信朱全忠,宣称奉天子密诏,命他发兵入京保护天子。朱全忠本来就想把昭宗劫到洛阳,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见信后正中下怀,遂于这一年十月从大梁出兵,直驱长安。

  十月十九日,韩全诲等人得知朱全忠已经出兵,立即率兵入宫,胁迫昭宗随他们西走凤翔。昭宗悲怆莫名,秘赐手札于崔胤,最后一句说:“我为宗社大计,势须西行,卿等但东行也。惆怅!惆怅!”(《资治通鉴》二六二)

  天复元年十一月初四,韩全诲陈兵殿前,对昭宗说:“朱全忠大军迫近京师,打算劫持陛下到洛阳,企图篡位,我们请陛下驾临凤翔,集结勤王之师共同抵御。”昭宗说什么也不肯走,韩全诲便命人纵火焚烧宫室。昭宗万般无奈,只得和皇后、嫔妃、诸王共计一百多人,一步一回头地登上了离京的马车。

  那一天,天子泪流满面。所有同行的人也全都放声恸哭。

  走出宫门很远之后,天子李晔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熊熊烈火正在疯狂燃烧,把大明宫的上空映照得一片通红。

  那一刻,李晔觉得有另一场烈火正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燃烧。

  许多东西,已经在这场无形的大火中灰飞烟灭。诸如勇气、豪情、梦想,诸如信心、希望、使命感……所有这一切,全部都化成缕缕青烟,在冬日的寒风中飘散。

  朱全忠大军自河中入关后,先是进逼华州,迫降了韩建,继而攻打邠州,逼降静难节度使李继徽,如入无人之境。

  得到消息后,李茂贞与韩全诲震恐,赶紧假传天子诏命,急召李克用入关。李克用随即发兵袭击朱全忠的后方。朱全忠匆忙回镇河中。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四月,崔胤前往河中,泣请朱全忠讨伐李茂贞,救出天子。五月,朱全忠发精兵五万,再次入关,进击凤翔。六月初十,李茂贞出兵与朱全忠在虢县北面展开激战,结果李茂贞大败,被杀一万余人。十三日,朱全忠进围凤翔。

  从这一年六月到十一月,李茂贞下辖的其他州县相继被朱全忠占领,凤翔就此变成一座孤城。那些日子,朱全忠的士兵天天在凤翔城下击鼓叫嚣,骂守城的人是“劫天子贼”,而城上的凤翔士兵则骂攻城的人是“夺天子贼”。

  凤翔受困日久,粮食耗尽,加上这一年冬天天气奇寒,城中饿死冻馁的人不计其数。往往是一个人刚刚倒地,还没咽气,身上的肉就被人剐了去了。市场上公开出售人肉,每斤叫价一百钱,狗肉则叫价五百钱。日子一长,就连李茂贞本人的积蓄也全部耗尽。而昭宗李晔则只能拿着他和小皇子的衣服到市场上变卖,以换取一点可怜的粮食。公主和嫔妃们更是天天喝稀饭,不仅有上顿没下顿,而且就连这最后一点粮食也即将告罄……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再也无力支撑,只好斩杀韩全诲、张彦弘等宦官,向朱全忠投降,同时放归天子。朱全忠入城后,将所有宦官全部屠灭,前后共杀七十二人。此外,又秘密派人搜捕京畿附近所有已经辞官归隐的宦官,又杀了九十人。

  正月二十七日,昭宗回到长安。这是他第三次流亡后的王者归来。昭宗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并不是最后一次。

  一年之后,昭宗还将第四次被迫离开长安,踏上流亡之路。并且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

  昭宗回京后,崔胤当即上奏,要求将宦官斩尽杀绝。昭宗同意了。正月二十八日这天,朱全忠在大明宫中展开了一场大屠杀,一日之间杀了数百名宦官,喊冤哀号之声响彻宫廷内外。随后,那些奉命出使各藩镇的监军,也纷纷被就地捕杀。

  大屠杀过后,皇宫中只留下三十个年纪幼小的小黄门,以供洒扫。

  不久,左右神策军并入六军,全部交由宰相崔胤统领。

  宦官时代就此终结。

  自安史之乱后,为患帝国一百五十多年的“宦官乱政”终于画上了句号。大明宫里,再也看不见那些面白无须,手握生杀废立大权的人了。然而,到了这一刻,大唐帝国距离那个覆灭的终点也已经不远了……

  天复三年二月,昭宗下诏,赐给朱全忠“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名号。

  朱全忠命心腹将领朱友伦、朱友谅率步骑一万留守京师,然后回军大梁。随后的日子,朱全忠对东方的残余势力(淄青镇)展开了最后的兼并战争,以雷霆万钧之势先后攻克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临淄、登州(今山东蓬莱市)等地,而后进围青州。

  九月,淄青节度使王师范投降。

  至此,大河南北全部被朱全忠纳入囊中。

  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轮到朱全忠挟天子令诸侯了?

  是的。不过在此之前,朱全忠必须先除掉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他这些年来最得力的盟友——宰相崔胤。

  自从铲除宦官集团后,崔胤就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大有一手遮天之势,不但百官进退要以他的好恶为转移,就连天子的一举一动也要向他报告。天复三年五月,崔胤又以禁军兵员严重不足为由,奏请天子招募士兵、扩充军队。他这么做,表面理由当然是为了保护朝廷和天子,其实是为了培植和巩固他的个人势力。

  这一切,当然都没有逃过远在汴州的朱全忠的眼睛。

  朱全忠意识到,这个在朝中日渐坐大的家伙已经不再是自己的盟友了。换句话说,他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道理很简单,当初朱全忠跟崔胤交结,目的无非是想让他在朝中充当内应,随时窥伺天子和朝廷的动静,可现在,长安业已驻留了自己的军队,天子也已完全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留着这个崔胤还有什么用呢?

  留着他,无异于留着一颗绊脚石。

  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正月,朱全忠秘奏天子,指控崔胤擅权乱政,离间君臣,随后便命心腹将领朱友谅杀了崔胤。

  最后,朱全忠就要“挟天子令诸侯”了。

  正月十三日,朱全忠驻兵河中,强迫昭宗迁都洛阳。二十二日,迁都行动开始,汴州军队强行驱赶长安城中的士民和百官上路,一刻也不准停留。成千上万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一路不停地哀叫哭号。二十六日,朱全忠命军队将长安城内的宫殿、民宅及所有建筑全部拆毁,拆除下来的木料全都扔进了渭水。

  绝世繁华的帝京长安,从此沦为一座废墟。

  二十八日,昭宗一行到了华州,当地百姓夹道欢迎,山呼万岁。昭宗不禁泣下,说:“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资治通鉴》二六四)

  当天晚上,昭宗下榻在华州行宫,黯然神伤地对左右说:“民间有句俗语说,‘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如今漂泊流亡,不知道最终要落向何方?”

  言毕已经涕泪沾襟,左右皆陪着天子同声落泪。

  流亡的路上没有方向。但是,肯定会有一个终点。

  洛阳,会是昭宗李晔的终点吗?

  走向终点

  从长安走向洛阳的一路上,昭宗李晔一次次寻找机会派人向诸藩告急,命河东李克用、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等节度使火速率兵勤王。朱全忠发现天子始终徘徊不前,知道其中有诈,遂一再催促。昭宗先是推托皇后刚刚生产,不便上路,随后又授意司天监上奏,说星象有变,东行不利。

  然而,不管昭宗找什么借口,朱全忠给他的答复只有一个相同的动作——杀人。

  昭宗说皇后刚刚生产,朱全忠就命人杀了医官。昭宗说星象有变,朱全忠就命人杀了司天监的人。到最后,昭宗终于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上路。

  自从崔胤被杀后,禁卫六军基本上就溃散了,跟随天子东行的,只有两百多个内苑的少年,但也仅是陪伴天子打球,以供差遣而已,根本谈不上保卫天子的安全。

  即便如此,朱全忠还是没有放过他们。

  天复四年闰四月初九,昭宗一行抵达洛阳郊外。朱全忠在营帐中摆设宴席,召集那两百多个少年一同赴宴,然后就在宴席上把他们全部勒死了。

  之所以用绳子勒死,而不是用刀砍,是为了不让鲜血弄脏他们身上的衣服。因为那些衣服,朱全忠有用。事先,朱全忠已经找了两百多个年龄、身材都与他们相仿的少年。事后,他让这些人穿上了死者的衣服,一如往常地侍奉天子。昭宗刚开始毫无察觉,过了好几天才发现,但也只能佯装不知。

  闰四月初十,昭宗李晔进入洛阳,于次日改元“天祐”。

  此时的昭宗,显然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希望。

  然而,此时的李唐之天,已经没有人可以庇佑了。

  历时二百八十多年的大唐帝国,开始进入了倒计时状态……

  随后的几个月里,朱全忠得到耳目奏报,说李克用、李茂贞、王建、杨行密等藩镇之间公文往来异常频繁,文中都是一些振兴社稷、匡复李唐的话。朱全忠随即产生了一种夜长梦多之感。而且,在朱全忠看来,昭宗年长,在位日久,要将他取而代之,相对于幼主无疑要困难得多。思虑及此,朱全忠决定采取最后的行动。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八月,留在洛阳负责监视天子的心腹将领蒋玄晖、朱友恭、氏叔琮接到了朱全忠的行动指令。

  八月十一日深夜,蒋玄晖等人带着几百名士兵敲响了皇帝寝宫的大门,声称有紧急军情要奏,必须面见天子。嫔妃裴贞一刚打开宫门,一眼就看见了杀气腾腾的士兵,不禁脱口而出:“奏事何须带这么多兵?”

  话音未落,蒋玄晖的手下史太已经一刀把裴妃砍倒在了血泊中。

  随后,蒋玄晖等人长驱直入,又撞见了昭仪李渐荣。

  蒋玄晖喝问:“皇上在哪?”

  昭仪李渐荣已经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赶紧高声呼叫:“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害天子!”

  此时,昭宗正喝得烂醉如泥,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但是李昭仪故意发出的叫喊还是惊醒了他。昭宗慌忙从床上跳起,躲到了寝殿的柱后。然而,蒋玄晖已经带人冲了进来。李昭仪也冲进来挡在了天子身前,史太先把她砍倒,随即一把揪住天子,高高地举起了那把带血的屠刀……

  那一刻,没有人知道唐昭宗李晔的眼前,是否闪过他十五年不堪回首的帝王生涯。是否还会想起,他即位之初那一番拯救社稷、匡扶李唐的雄心壮志。

  没有人知道。

  我们只知道,这一刻的李晔终于可以休息了。这个左冲右突、奋力厮杀的单兵,这个疲惫绝望、无人喝彩的单兵,这个没有同盟、没有援军的单兵,此刻终于可以躺下休息了。

  他太累了,需要一场长眠——一场永不被世人惊扰的长眠。

  昭宗一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八月十二日,蒋玄晖假传诏书,拥立辉王李祚(昭宗第九子)为太子,改名李柷,并宣布由太子监国。同日,年仅十三岁的李柷在昭宗的灵柩前即位,史称昭宣帝,又称哀帝。

  而上面所有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朱全忠都不在洛阳。也就是说,他拥有“昭宗被弑案”的不在场证明。

  直到十月,朱全忠才“听说”蒋玄晖、朱友恭等人刺杀了昭宗。

  听到消息的这一刻,朱全忠露出痛不欲生的表情,发出如丧考妣的哭泣,然后又做了一个“投身触地”的危险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真实�

  �然,足以令观者悚然动容。表演完毕,朱全忠才不无悲愤地说:“这些奴才辜负了我,害我蒙受万世骂名!”

  十月初三,朱全忠来到洛阳,扑在昭宗的灵柩上痛哭流涕,然后晋见昭宣帝,赌咒发誓说这些事都与他无关。十月初四,朱全忠将朱友恭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市)司户、氏叔琮贬为白州(今广西博白市)司户,随即又命他们自杀。朱友恭临死前大喊:“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资治通鉴》卷二六五)

  然而,此刻的朱全忠会畏惧鬼神、担心绝后吗?

  显然不会。

  因为,他要做的事还很多,要杀的人也还很多。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二月初九,朱全忠在洛阳宫的九曲池大摆宴席,盛情邀请昭宗的九个儿子(德王、棣王、虔王、沂王、遂王、景王、祁王、雅王、琼王)赴宴。九王酒酣耳热之际,朱全忠命人把他们全部勒死,然后投尸九曲池。

  六月,朱全忠又将裴枢等颇具时望的三十几名朝臣召集到白马驿,一夜之间全部砍杀。左右对他说:“这群人平时自诩‘清流’,要是把他们投入黄河,岂不成‘浊流’了!”朱全忠纵声大笑,随即将这三十几具尸体全部抛入黄河。

  十一月,朱全忠晋位相国,总揽帝国朝政(总百揆)。

  做完这些,朱全忠就图穷匕见了。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朱全忠逼迫昭宣帝禅位。四月,朱全忠更名朱晃,将汴州改为开封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梁”,改元“开平”,同时废昭宣帝为济阴王,不久后又将其诛杀。

  这位朱晃(朱全忠、朱温),就是历史上的后梁太祖。

  至此,历时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帝国宣告覆亡。

  唐朝虽然覆灭了,但是死亡和裂变却远远没有终结。

  因为,朱温篡唐只不过是完成了中枢政权的转换而已,并没有一统天下。他建立后梁时,十世纪初的中国全境仍然是一个分崩离析、群藩割据的乱世残局。除了朱温建于中原的后梁政权外,遍布四方的主要割据势力还有河东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凤翔的李茂贞,淮南的杨行密,西川的王建,浙江的钱鏐,福建的王潮,湖南的马殷,广州的刘隐……

  在十世纪的上半叶,几代乱世军阀轮番入据中原,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枢政权,史称“五代”。与此同时,散处四方的藩镇也分别建立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等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五代十国。

  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开始南征北讨,一一消灭了散处四方的割据政权,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乱世残局才逐步走向终结。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