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整装待发,不过除了井阑等攻城器械,李王的大军中这次还多了不少特殊的东西。
这也是李王第一次大规模投入使用的东西,名唤投石车。
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
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飞将军李广的远祖)攻楚,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后来战国四名将之一的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才攻下了楚国,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
而李王这次使用的投石车,是经过了马钧改良后的产物,不需要数十人来操持的,而且下设巨轮,便于运送,之所以拖了一年没有攻城,难免没有此中原因。
马钧在原来作战用的投石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出了一种新式的攻城武器——轮转式投石车。原来的投石车,象个大天平,一头挂着一个斗,斗里装满大石头,另一头挂着许多根绳子,作战时,兵士们一齐用力拉绳子这头,装石头那头就飞快地翘起来,这样,石头就被抛出去打击敌人。这种发石车缺很多,每发射一次,都要花费一些时间,而且效果不大。
马钧设计的新式轮转式发石车,则克服了这些缺,它是利用一个木轮子,把石头挂在木轮上,这样,装上机械带动轮子飞快地转动,就可以把大石头接连不断地发射出去,使敌方来不及防御。
马钧曾用车轮子来做试验,可以连续把几十块砖瓦射出几百步远,这在当时来,威力是相当大的。
当然,李王在其中也起到了不的作用,他前世是工程师,虽然主攻网络,但他可是一个军事迷,不只是现代军事,连古代的一些器物都有涉猎,只是可惜他对连弩等器械没有了解,不然凭着记忆,加上马钧等人日夜设计,肯定能让连弩提前问世。
不过虽然没有具体细节,但他毕竟来自后世,对很多原理也有些独到的见解,所以李王单独会见过马钧,并将一些器械的意见提了出来,而马钧也是非常受用,耐心记录。
可以匠人在李王麾下,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这放在前世,根本不可能的事,哪还不够这些能工巧匠感恩戴德。
马钧的能力在后世已经得到了认可,不过在前世的汉末,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没落,马钩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
他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一直不得志,虽然他曾作过给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挠和蔑视,技巧一直未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
西晋文学家傅玄对此感慨颇深,:“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墨翟,以及汉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可痛心的事。”
足见神州多少发明家被埋没,实为可惜,只是李王一纸令下,便给了这些人一条生路,不只是首阳山那数千造船造车的工匠,常山那些闻声而来的能工巧匠也效死力,更何况綦毋怀文和马钧这样本就有本事的巧匠了。
这样的作用在初始得不到理解,哪怕是张居正不,李王都能清楚他也有怨言,只是考虑到自己没有荒废战事和阻碍他的改革,一直没提出来而已。
直到现在,从第一批马蹄铁等器物问世,李王的远见才逐渐被理解,上次改良的铁芯井阑初见端倪,只要这次投石车一鸣惊人,相信大部分麾下将士都会打心眼认可这群人。
如若自己再封赏一批工匠,想必在民间也能带动发明创新的风向……
不过毕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马钧等人能正名则罢,不能的话也只能徐徐图之。
这时候大军排布开来,连绵十里路而不绝,十余万人的壮观不用多,相信念过书,见过满操场数千人的场面,再翻个几十倍就能幻想这样的场景,可谓雄壮。
各镇将领来回奔走,调配各处大军,足足花去了一个时辰,才回返中军,向王守仁汇报。
李王站立在战车上,战旗迎风飘荡,战袍也猎猎作响,意气风发,何曾想过自己也有这一天。
不过李王在想一个问题,当初曹操南下展开赤壁之战,号称有近百万的人马,就算折半也有三四十万吧,那粮草的调度问题暂且不提了,光是这大军排布开来,恐怕也是一道难题,这样一想,恐怕曹操在赤壁的时候,应该是将后方各镇支援补给的人员都给算上了,实际人数应该就在二十万左右。
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双方交战,一开始能连克十余县,却在不久后就相互大战,投入兵力都是万数来计算。
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好理解,就比如李王命赵云出征徐州,一开始人马投入四万,这样的兵力可不是一县千余人马能阻挡,只能望风而降。
所以一般作为防守方,会主动下达战书,也就是请求大战,用后世的话就是一战定输赢,而作为攻击方,自然也希望能通过一场大战来解决归属,这样不仅省事省力,还能在大战后给本方一个缓冲期,耗费很的代价攻占郡县,也能让其他势力不敢妄动。
当然也有例外,就如同李王攻克虎牢关出现了难题,这样作为攻击方,也会主动下达战书,希冀迷惑敌军露出破绽,只是战局千变万化,也不是单单一段话能清楚。
而李王曾经迎战袁绍,能在阳平奠定战局,原因也是一举克敌。
如果还有不懂,回头去看张良从上郡防守刘基来攻,到他主动出击向长安行军,就能明白为何双方会在莫名其妙间就爆发了大战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