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亦绣只得说道,“咱们还有猴哥呀,它说不定又会弄点宝贝回来。”声音又低了下来,十分没有底气地说,“不是还有大山的相公白狼吗?”
钱三贵说,“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或许以后再也没有这种好事了。你哥哥昨天才给你讲了守株待兔的典故,又忘了?”
小正太自从上学后,经常教妹妹认字和给她讲故事。
钱亦绣正挫败的时候,程月发言了,“月儿同意绣儿的法子。”
程月的发言让孤立的钱亦绣感动不已。
吴氏气道,“你知道绣儿说的是啥法子?”
程月嘟嘴说道,“只要是绣儿说的,不管啥法子,都是好法子。”
尽管小娘亲坚定不移地站在了自己的一方,但三票比两票,钱亦绣暂时败北。想着等小正太回来,把他争取过来。
结果,钱亦锦回来听说这件事后,却是跟钱三贵等人站在一条战线上。
他说,“妹妹想得太多,反倒把自己禁锢得束手束脚了。这个点心铺规模不大,咱们的根本也不在此,既能挣钱解决眼前的窘迫,又能试探人心,多好。”
对啊,若人心齐,以后可以多合作。若各有小心思,以后就少合作。
噢~买嘎的,这小屁孩,竟是比阿姨想得还长远,妥妥的天才儿童呀。
钱亦绣有些羞惭,自从来到这个世界,自己干什么都缩首缩尾,还没有小屁孩想的透彻。
不过,六岁的孩子心眼子就这么多,貌似太早熟了些。
不止钱亦绣红果果地看着他,连钱三贵和吴氏都赞许地直点头。
商量好了后,就开始行动。
这个时代也有烤箱,其实就是焖炉,有钱人家用铜制焖炉,一般点心铺子都用铁制或泥制焖炉。让人花了三两银子在县城买了个简单的焖炉,安装在大院子里的一间空屋内。
钱亦绣同吴氏和魏氏母女就天天去点心房一起鼓捣做点心,钱满霞偶尔也会去帮帮忙,顺道学学。
钱亦绣是鬼魂的时候为了偷学手艺,连着一个月的夜里都往桂生园的点心作坊钻,十分用功。
桂生园是整个冀安省最好的点心铺,卖的桃酥、绿豆糕、铜锣烧、杏仁酥、虎皮花生糖等糕点糖果深受大家的喜爱,分铺不仅遍布冀安省,还开到了京城。
钱亦绣借鉴了前世某些医药公司的作法,把旧药换个包装和名字,就成为新产品。她就把偷学到的那几样点心改了个长相,换个名字,就成了自己家的拳头产品。
比如,把园形的桃酥改成方形的,叫黄金酥。绿豆糕上加了花纹,改名叫翠花糕。白色的水晶糕里加了些玫瑰露,改名成了琉璃冻……
钱亦绣心虚地想,自己算不算是商业间谍?利用自己的特殊形态窃取了桂生园最核心的技术。若是在前世,自己很可能被起诉。可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专利这一说。
钱亦绣前世闲暇了也喜欢自己做几道点心,可很多材料这个世界都没有。
她就利用能利用的资源,想了几道古今合璧的,饼干系列、甜圈圈、婆娘饼(相当于前世的老婆饼)、棒棒糖,算是本店的特色新产品。
蛋糕却不准备这时候弄,这算她的留保节目,以后要弄出奶油蛋糕惊艳省城乃至京城的。在这种乡下地方,这十几个品种已经绰绰有余了。
之前她不想自家参与,就随意想了几个方子,现在自家也要参与其中了,便打了十二万分精神去研究和试做。
魏氏年轻时候在原姑奶奶的小厨房做事,嫁给钱华后才出了府。是个聪明的妇人,也很有些自己的想法,提了许多建议性的意见。
半个月后的一个下晌,钱亦锦回家后,钱亦绣就把一家人包括几个下人都叫进堂屋里,把十几道点心糖果放在桌上,请众人品尝。
点心色香味俱全,得到了所有人的称赞。
钱亦绣问不太爱说话的钱华道,“华大叔,你认为呢?”
钱华点头说道,“好,有几道就是京城都没有,肯定好卖。”
她又问小娘亲道,“娘,你觉得好吃吗?”
“嗯,好吃。”程月也点头说。
这两个人是最具发言权的。他们都说好吃,看来这些点心就成功了。
钱亦绣又把每道点心的名字说了。
钱满霞喜道,“绣儿就是会想,这些名字真好听。”
当钱亦绣说出“婆娘饼”三个字的时候,众人都笑了起来。吴氏气道,“什么名字呀,怪难听的,改了,改了。”
钱亦绣只得把婆娘饼改成了五仁酥。心道,好在没叫婆娘酥,否则肯定要挨打。
饭后,钱三贵又让人去把大房和二房的所有人都叫到家里,先请他们吃了盘子里的点心糖果,问,“如何,好吃吗?”
众人当然都说好吃了,原来他们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点心呢。
钱老太说,“比张老爷家送的县城里的点心还好吃。而且,小模样也招人稀罕。”
特别是唐氏,一口吞下了一个翠花糕,噎得脸涨得通红。
钱三贵便说这些点心都是魏氏做出来的,不想埋没她的这个手艺,所以自家想开个点心铺子,问他们是否愿意加入。
“这还用问?当然要参加了。”唐氏抢先发言道,还觉得钱三贵多此一问。
接着这些人都纷纷表示愿意,特别是钱满川和钱满河,还搓着手说要大干一场。
钱三贵又提出,三房出场地、设备和技术,占四成股。大房、二房、四房各出三两银子做为流动资金,各出两个劳力,各占两成股份。
钱三贵已经让黄铁前两天赶着牛车去省城给钱四贵送了信。钱四贵看了信当即就表示愿意加入,并说他以后可以负责省城的销售。还让黄铁带了五两银子回来,说他家在省城,少出一个劳力,就多出二两银子,让钱三贵去请一个人来做工。
一听自家比三房少了一半的股,还要出三两银子,两个劳力,汪氏和唐氏心里就不愿意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