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七章 山雨欲来 第十四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 猛子 5829 2024-11-16 02:27

  朝廷的圣旨送达龙山大营。

  听说李弘迁升为行镇北将军,平亭侯,持节钺,督并州、河东、河内三地兵事,节制三地十万大军,众将纷纷来贺。然而李弘一点喜色都没有,反而忧心忡忡的。天子突然重用,其用意不言而喻,但放开京师的皇统之争不说,仅平叛御边的重任,自己就难以承受,这仗要打到什么时候?

  众将恭喜完李弘,接着就恭喜鲜于辅。鲜于辅迁升为护匈奴中郎将,关内侯,大家心服口服。早些时候,许多将领都为鲜于辅受封太轻而抱不平。在军中,鲜于辅是仅次于李弘的大军统帅,声望很高。翼城大战的直接指挥者,其实就是鲜于辅;李弘奉旨到洛阳后,大军也一直由鲜于辅统领;青石岸的阻击大战,也是鲜于辅指挥的,所以论功绩,鲜于辅足够做个将军,但由于大军统帅李弘屡遭朝廷的排挤和打压,他自然也受到牵连,一直未能受到重用。这次天子总算开恩,授他以看护南匈奴的重任,也算是恩宠有加了,但他没有什么喜色,他看出了其中的危机。

  李弘受到重用,不是因为他的功绩和能力,而是因为天子的需要。从天子封李弘为代理的镇北将军就能看得出来,天子并不放心李弘,更没有授其完整的镇北将军之权。依照旧例,镇北将军部是督并、幽、冀三州兵事,但天子却把他改为一州两郡,而且还是京畿的两郡,目的显然是要利用李弘的大军威慑洛阳的权臣。这是把李弘放到了浪尖顶上,无论李弘成败与否,将来都要跌进浪谷。如果李弘倒了,做为李弘的部下,无论官职有多大,无论后台多硬,都要受到连累。这种事,历朝历代,太多了。

  假如李弘还是那个讨虏将军,还是带着大军南征北战,四下征伐,反而没事,因为他还没有陷进朝廷的权力漩涡,他还游离在权力纷争之外,但天子随便一道圣旨,就把他拉进了这个有去无回的漩涡里。现在李弘做的事没有变,他还是带着大军在四下征伐,但仅仅因为他换了一个官职,坐到了行镇北将军的位子上,职掌一州三郡的兵事,他就再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夫,而是一个深陷权力斗争的权臣了。

  鲜于辅出西河,徐荣镇雁门,麴义下河内,三将各奔东西,李弘的大军随即被一分为四。表面上看上去,李弘掌控的军队数量和地域都很大,权力也很大,但一旦战事平定,皇权稳定,李弘的作用也就完了,这时只要天子一道圣旨,李弘就被架空。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在李弘得势的时候,天子会封赏李弘的部下,各方权势也会为了各自的利益百般拉拢分裂李弘的部下,以图削弱李弘的力量,但如果李弘倒了,无论是天子也好,各方权势也好,都会逐步剪除李弘的故吏子弟,就算你是一方重镇也无法幸免,试问,那时谁会相信你的忠诚?那时就是墙倒众人推了,尤其是出卖故主的人,下场更惨,谁都不会放过一个卑鄙无耻之徒。所以大家心里都有算,鲜于辅、徐荣、麴义三人各自拿着圣旨,心里沉甸甸的。从受李弘节制那一天起,几个人的命运就被牢牢地捆在了一起,谁都离不开谁,因为李弘牵扯到皇统之争,因为他们的头上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天子。

  自古以来,凡被扯进皇统之争的权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李弘很歉疚地看着三人,勉强笑道:“我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你们……”

  “子民,这不怪你,你也是身不由己啊。”鲜于辅摇手打断他的话,安慰道:“我们几个也是身不由己,只能听天由命了。”

  徐荣神色平和,慢吞吞地说道:“身为大汉臣民,当为大汉出力,当为陛下分忧解难,这无可厚非,只要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大汉国,我们就无愧于心,至于是生是死,那是上天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

  麴义大笑,指着徐荣道:“子烈兄说得好。人难免一死,只要生前无愧于大汉国,死就死了,怕他什么?”

  李弘很感动,笑道:“那就不说了。既然做了镇北将军,我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收复北方四郡。如果能夺回失去的疆土,死了也就没什么遗憾。”

  “将军好豪气。”麴义笑道,“那分兵一事……”

  “暂不考虑。”李弘说道,“招抚黄巾军的事如果不能定下来,我们就不能分兵。我会上书陛下,详细说明理由。”

  ===

  李弘随即喊来筱岚,让她拟写奏章。

  李弘认为,如今太原郡的黄巾军张燕部势力很大,上党郡的黄巾军杨凤部还可以北上支援,所以如果立即动用武力平叛,就需要足够的军队和一定的时间,以求一战而定,彻底消灭叛军,永绝后患,但这样一来,陛下的分兵之议暂时就不能执行。

  另外,大军自薄落谷大战后,一直北上追敌,没有整军休息的时间,将士们非常疲劳,而所征募的鲜卑俘虏也没有很好的训练,其忠诚和士气令人担忧。如果三位大人带着这样的铁骑出战,非但没有战斗力,恐怕还会生出意外。尤其是麴义大人的南下之军,如果胡兵在河内叛乱,则京师危矣。

  李弘建议陛下由北军抽调部分精兵北渡黄河,会合河内的郡国兵,共同平定黑山黄巾,以求暂时稳定京畿局势。

  ===

  李弘的招抚黄巾军之议在洛阳掀起了轩然大波。

  李弘在奏章中说,目前黄巾军大帅张燕部在黄巾军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如果能招抚,不但可以分裂黄巾军,给各地黄巾军以沉重的打击,而且还可以为朝廷节约巨额军资。

  黄巾军受抚之后,其几十万军队可以精简,然后让他们在并州实行军屯。一来可以安置黄巾军士兵,二来黄巾军士兵可以就近参加御边作战,三来可以给边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四来可以解决边军的粮草自给问题。有了这些强有力的保障,将来大军不但可以收复北方四郡,还可以出击塞外,远击胡虏,为陛下建下万世功业。

  另外,黄巾军受抚之后,滞留在太行山的百万流民就会随之下山。把流民问题解决了,叛军的兵源和叛乱的根由也就消失了,所以安抚流民是招抚黄巾军的重中之重。李弘在奏章中提出了垦地屯田的安抚办法。他说太原和上党两郡地广人稀,正好适合重开垦地屯田之策,以强边御敌。

  尚书台最早看到李弘的奏章,皇甫嵩和卢植又惊又喜,连夜觐见天子。天子听完两人的解释之后,对其中的节约军资和建功立业非常感兴趣。现在大司农府没钱,军资全靠少府出钱贴补,所以节约军资其实也就是替天子省了钱。至于建下举世功业,那当然是天子最高兴的事了。他仔细看了两遍李弘的奏章,笑着问道:“诸卿不是说李弘是个蛮子嘛,朕看他很有学识吗?你们认为李弘此议如何?”

  皇甫嵩说:“陛下,如今幽州已失,张举张纯的叛军正在大举进攻冀州,当务之急是要把张燕的黄巾军拖在并州,以防他们携手祸乱中原。另外,如果此时在两州同时开战,朝廷的确无法承受巨额的军资开支,因此,行镇北将军之议非常及时,正好可以解去朝廷的燃眉之急。”

  天子一听有点紧张,急忙追问道:“蚁贼打到河间国了?”天子在河间国置有大量的田产和豪宅,所以他非常担心。

  卢植说:“陛下,幽州军队正在河间国高阳城一带坚守,叛军尚未打到河间国腹地,但他们有可能直接南下,攻打安平国的信都城。”

  “刘虞呢?刘虞可赶到信都城了?”

  “刘大人正在信都城集结军队,目前冀州渤海郡、清河国的三千兵马已经陆续赶到信都城,而青州校尉邹靖带着济南国、平原郡的五千兵马正在路上,这几天就可以到了。”

  天子一听,吁了一口气。

  “陛下,那并州的事……”

  “明日朝议之后,不论三公九卿如何言论,尚书台立即下旨,速令招抚。”

  朝堂上,三公九卿突闻天子要招抚黄巾蚁贼,果然大乱,劝谏之声此起彼伏。

  大汉国几十年来,无论在西疆还是在中原,对叛乱者实行的都是剿杀之策,也只有前太尉张温跑到西凉后,实在无力平叛了才想出个招抚之策。当时李弘做为张温的下属,还到金城郡做了一回招抚使,但最后事实证明这办法没用,只能让叛乱者更加嚣张,更加有恃无恐。

  太尉崔烈和司徒许相等一帮大臣反对得很激烈。

  他们认为张燕的主动受抚是有目的的。如果张燕提出一系列的让朝廷无法接受的条件,招抚的事情就要一拖再拖。只要拖到十月,谷物成熟了,蚁贼就有粮食。那时假如张燕突然不愿受抚了,举兵再叛,事情就复杂了。而且,张燕即使受抚了,黄巾军即使屯田了,但贼就是贼,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yu望,他们随时可能叛乱,这是不是养虎为患啦?

  安置太行山上的百万流民垦地屯田,没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但这三到五年里,朝廷至少需要支出上百亿的钱财予以扶持,朝廷哪来这笔钱?这钱比平叛所需多上数倍,远不如速速平叛。朝廷花费百亿钱财垦地屯田,但最后受益最大的是谁?是张燕和他的黄巾军。张燕在屯田成功之后,其实力雄厚羽翼丰满,假如再次举兵作乱,谁去节制他?李弘避重就轻,只谈屯田的好处,却绝口不谈屯田的危害,显然是在欺君罔上。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招抚黄巾军之事由谁主持?招抚黄巾军和安抚流民其实是一件事,谁主持谁就要职掌并州军政,否则无法谈。大臣们当然不愿意让行镇北将军主掌并州军政,那李弘对大汉国而言就更危险了。但招抚黄巾军,必须要有李弘这样的悍将做后盾,否则,黄巾军也不会理睬朝廷的招抚。然而,现今李弘位列上卿,大汉国有几人能指挥?放眼朝堂之上,有哪个三公九卿愿意去做这件千辛万苦吃力不讨好的事?

  所以凡反对招抚之议的大臣都认为,现在正是剿杀叛军的最佳时机,绝对不能错过。李弘是脑子坏了,什么都不懂,所以才中了蚁贼张燕的缓兵之计。大臣们建议陛下,再次下旨,严令李弘速速平叛,尽早北上幽州。

  就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之际,大将军何进出列奏道:“陛下,为了拖住张燕的叛军东上常山,还是先招抚吧。张燕不能到冀州会合幽州叛军,就能极大地缓解冀州的危急形势,而幽州叛军失去强有力的支援,继续南下的可能就不大。另外,镇北将军的大军连番大战,将士疲惫不堪,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蓄积力量。”

  “不论张燕的主动受抚是不是缓兵之计,对我们都没有损失。一旦到了十月,张燕如果再反,他就是自寻死路,到时已经恢复元气的镇北大军,定能以雷霆一击,将叛军彻底歼灭。”

  大将军何进需要的就是时间,他巴不得李弘和张燕在并州慢慢折腾,折腾的时间越长越好。

  招抚不成功,双方就要打,平叛的时间就要拖得很长。招抚成功了,那就更好了,那么多黄巾军在并州屯田,李弘势必要派驻大军看护,以防黄巾军叛乱,如此一来,李弘就是想奉旨南下,他也要权衡再三了。另外,在并州垦地屯田所需要的钱财朝廷肯定支付不起,时间一久,黄巾军看不到朝廷招抚的诚意,而是在蓄意欺骗他们,定会再度叛乱。

  “哈哈……”何进想到李弘带着大军四处平叛的狼狈样子,嘴都笑开了。只要李弘在北疆忙得焦头烂额,他就无力南顾,那自己所需要的时间就很充裕了。

  司徒崔烈问道:“大将军,那如果张燕不反呢?”

  何进大笑,说道:“那就垦地屯田啊。行镇北将军之议,于国于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嘛。”

  “那钱呢?”崔烈接着追问道。

  何进双手一摊,说道:“先招抚嘛,为什么要想那么远?先把张燕拖住再说。”

  “那谁去招抚?”

  “当然是行镇北将军了。”

  “那谁去安抚流民?”

  “当然是并州刺史张懿张大人了。”何进说道,“他是并州刺史,非他莫属。”

  “张懿?”崔烈瞪大眼睛说道,“行镇北将军会听他的?一件事让两个大臣干,这事能干成吗?”

  何进双眼一翻,不做声了。他希望张懿和李弘最好马上闹翻,那样,他就有机会了。

  ===

  天子不理大臣们的反对,下旨让行镇北将军李弘负责招抚黄巾军,让并州刺史张懿负责安抚流民。

  这圣旨刚刚送出,李弘的奏章又到了。

  天子一看就不高兴了。这才封你个行镇北将军,你就不听朕的话了,这还得了?

  皇甫嵩笑着劝谏道:“陛下,如今并州暂无战事,慢一步调兵也没有什么关系。李将军的当心很有道理,陛下请想一想,假如两万铁骑在河内闹起来,那京畿之地可就危在旦夕了。”

  天子吓了一跳,随即改变主意,让大将军何进派兵上河内平叛。何进接旨后,立即让北军中侯刘表,侍御史袁绍统领越骑营渡河北上。

  ===

  李弘接旨后,大喜,立即通知了张燕,双方随即约定在大龙山建营商谈。

  几天后,并州刺史张懿从雁门关赶到了龙山大营。张懿四十多岁,身体单薄,白面长须,举止优雅。此人学识不凡,为人正直,在并州为官多年,口碑不错。张懿很仇视黄巾军,他认为大汉国之所以有今日之衰,主要就是因为黄巾军举旗叛乱,四处烧杀掳掠。所以他初见李弘,马上就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他说自己要上书陛下,拒绝招抚黄巾军。

  李弘心想这更好,我正愁着怎么一脚把你踢开呢。

  再次见到张白骑和黄庭,李弘非常兴奋,他拉着两人的手,笑道:“去年,两位说要回太行山耕地种菜,干的怎么样?”

  黄庭不好意思地说道:“还种菜呢?我们一回到太行山,就被大帅逼着做事去了,连颗草都没种。”

  李弘大笑,说道:“这次谈成了,我送你一块地,专门让你种菜。”

  张白骑握着李弘的手,感动地说了声,“谢谢!”

  李弘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认真地说道:“这次不管有多难,我们一定要谈成,否则,我就待在太原,那里都不去。”

  双方第一天商谈就吵了起来。

  并州刺史张懿本来就不想谈,他看到黄庭和他有板有眼地说着土地的事,他就气不打一处来,两人一言不和,随即大吵起来。

  李弘大怒,立即命令庞德带人把张懿押到大营关了起来。

  “在这里,谁的官最大?”李弘看看张懿带来的一帮并州刺史府掾史,冷声问道。

  一个二十四五岁,长相清雅,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站了出来。

  “下官并州府别驾从事唐放唐牧云。”

  “那你接着谈,如果再蓄意挑衅,我一刀砍了你。”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