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四十六节-第五十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 猛子 38829 2024-11-16 02:27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十六节

  十二月二十六栎阳。

  丞相李玮、大司农田豫、尚书令田畴冒着大雪赶到了栎阳呈奏上计事奏请改制。

  事实很严峻朝廷的财赋危机已经到了极限国策非改不可。如果天下稳定了目前的财赋制度倒还可以维持但现在平叛大战还在继续短期内还无法估算天下统一的时间。如果年年这样打仗一年亏空几十亿钱要不了几年朝廷就要欠下巨额债务。那时朝廷的财赋命脉完全控制在别人手上天子和朝廷很快便会失去威仪权柄更是倍受打击和掣肘新政显然很难维持下去。今年朝廷为了缓解财赋危机已经增收赋税了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明年继续增赋强征暴敛之风会迅席卷州郡并愈演愈烈。百姓穷苦不堪动荡暴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长公主双手抱头一筹莫展。天下要统一要重新恢复安宁就要打仗。在废墟上重建大汉让社稷重新富强起来就要坚固以农为本的根基。而要想实现这一切就要钱要财赋要源源不断的巨量财赋。财赋不足就要想办法开源节流就要修改国策重修制度。

  “怎么会这样?朝廷财赋的亏空怎么会飞增加?前些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中原大战我们动用了几十万兵力打了好几年朝廷不也撑过来了吗?”

  “土地是土地帮助朝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李玮说道“当年我们在北疆的时候我们也大量赊借但我们只要收复了州郡就可以用收复的土地、盐铁的开采经营权和减免赋税徭役来偿还债务。另外我们为了减少朝廷开支实施了一系列新制比如官吏的俸禄由各府衙的职分田提供采用兵户制后士卒的军饷和抚恤也由兵户家的田地提供等等……这些办法实施之初的确大有成效但随着朝廷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开支也急骤增大。比如我们打中原大战军队渡过黄河就行了前后不过一千多里但打西疆军队就要远征三千多里军资消耗的增加不是倍数而是翻番的倍数。同理其它开销也是这样。”

  “朝廷开支增大赊贷就大而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因为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因为手中掌握的盐铁开采经营权越来越多因为军队远征、重建城池等所需的物资以及贩运量越来越大他们积累的财富也就越来越惊人也就有了更多的钱财赊贷给朝廷。而朝廷的偿还能力呢?暂时失去了。因为朝廷要打西疆打北疆打遥远的边荒之地那里没有这些人需要的土地盐池铁山也少于是朝廷的巨额亏空也就出现了。而且随着远征路途的延长远征规模和时间的增大亏空也越来越严重以致于现在陷入了深重的财赋危机。”

  “成也土地败也土地。”李玮叹道“现在的事实摆在这里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展下去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会逐渐控制朝廷的财赋命脉。一旦朝廷的财赋命脉给他们控制了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肆无忌惮地逼迫朝廷增收赋税结果是什么?和过去一样百姓流离失所流民成灾暴乱此起彼伏社稷摇摇欲坠。过去大汉有两百年的底子它还能支撑一段时间还能让我们保留一丝元气在废墟上重建大汉但现在呢?经过二十年的战乱大汉虽然苦苦挣扎没有倒下去但脆弱不堪只要一阵狂风暴雨就能把它彻底摧毁。

  “这就是现状。新政实施十几年了它帮助朝廷走向了中兴但同时它的弊端和矛盾也已经累积到足够危害社稷的地步。朝廷必须及时调整国策在最短时间内缓解这种危机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以确保中兴大业能够持续展。”

  长公主理解朝廷的艰难处境也希望天子和自己的窘境得到改善但朝廷在重农的基础上利用抑商来增收的办法历史上的教训很深刻她不能不慎重。当年孝武皇帝改制成功了但杀了很多人几乎摧毁了大汉的商贾。而王莽失败了败得很彻底连社稷一起葬送。王莽篡国失败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改制严重损害了当时王公贵族、官僚富豪们的利益。你既然不让我们活我们就玉石俱焚一起完蛋结果王莽完蛋了社稷倾覆了。今天呢?今天襄阳还有一个天子和朝廷这位天子甚至违背祖制大肆分封诸侯两下比较谁能给予这些人最大的利益?不难想像长安改制的后果很可能是一系列的叛乱最后是中兴失败大汉再次倾覆。

  长公主越想越怕浑身冰冷不寒而栗。

  大将军离开长安前曾要求自己把燕无畏和风云铁骑调到晋阳戍守当时自己觉得大将军小题大做了现在看来不是大将军谨小慎微而是自己盲目自信根本没有想到朝廷面临的危机。大将军显然已经看到了朝廷的危机他预感到大军远征西疆将给朝廷带来一场动荡。而远征西疆稳定北疆是朝廷的平叛策略为了实现这个策略并确保中兴大业的成功这场动荡是必要的但这场动荡的中心是自己。李玮改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己的支持只要自己同意了诏告天下颁布执行了矛盾也就彻底激了。

  这场矛盾激的后果有两个一个是朝廷杀人杀死所有敢于和朝廷对抗的人。一个是背叛者杀人杀死夺走他们财富的人。自己当其冲成为背叛者要杀的人。而冲突一旦失控州郡大乱大将军先就要保住小天子其次是自己再次是保住北疆这块根基之地。小天子一直在军中有大将军的亲自保护不会有事。燕无畏和风云铁骑到了晋阳后不但能保护自己更能戍守北疆。

  大将军未雨绸缪算无遗策。难道他真的是算无遗策?

  去年的长安兵变导致丞相蔡邕下台李玮上位大量武人随即入朝而这些武人主要在哪里供职?州郡。现在并州刺史是张白骑幽州刺史是樊篱冀州刺史是杨明青州刺史是张郃兖州刺史是高览凉州刺史是皇甫郦、司隶校尉是张辽河南尹是徐晃仅豫州刺史王泽和京兆尹余鹏两位大臣不是武人但这两人都是北疆大吏。也就是说一旦改制实施朝廷只要下旨暂时授予州刺史部分军政大权督领郡国那么州郡就乱不起来。

  征南大将军钟繇虽然坐镇豫州但豫州刺史是王泽荡寇将军雷重又有七万大军驻扎于许昌钟繇即使背叛了也难以影响大局豫州依旧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先有李玮出任丞相后有武人坐镇州郡社稷稳若磐石。这个时候大军远征西疆挑起朝廷财赋危机继而借改制之名抢夺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的财富这难道都是巧合?回过头去想想这种巧合未免也太神奇了吧?

  不可能。大将军要我把燕无畏和风云铁骑调回晋阳那还是去年年底的事这一切都是大将军安排好的。他把李玮推到丞相的位置上把武人调到州郡任职目的就是为了抢夺财富为了能让国库盈实为了给小天子主政打下坚固基础。

  皇帝没有钱靠赊贷过日子靠别人的脸色过日子靠卖官鬻爵过日子哪里还有威望可言?哪里还能中兴社稷稳定天下?

  豹子大哥为了大汉当真是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了。我应该帮助他有了豹子大哥的承诺我即使死了也心甘情愿。

  “要做就要做成否则就不要做。”长公主望着三位神色惊喜的大臣郑重说道“按此策改制后朝廷一年能增加多少收入?你们具体算过吗?”

  “目前无法具体测算……”李玮说道“我和丞相府的一帮掾属们大概测算了一下盐铁收入。如果朝廷收回所有的开采权再确保一半的经营权那么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二十亿到三十亿钱的收入。”

  “有这么多?”长公主难以置信。

  “哼……”李玮冷笑“少府的收入为什么这么少?钱都让别人抢走了。盐铁官营后朝廷收入随即增加均输和平准也就能挥作用朝廷因此还能增加大约五亿钱的收入。”李玮继续说道“如果加上限田罚租和增收的商税朝廷一年至少可以增加三十亿到四十亿钱的收入这样朝廷财富的总收入就能增加到一百亿钱。”

  长公主闻言大为兴奋“具体计策呢?”

  “重修《盐铁律》收回开采权重建盐铁官这样朝廷就能牢牢控制盐铁价格继而通过价格狠狠打击盐铁商把盐铁商手里的钱拿过来。盐铁价格降了谷价上升了农夫们的收入也会增加。”

  “重修《均输律》确保大司农诸官掌握所需的各郡国货物以充实府库。大司农要向各郡国大量派遣均输官把应由各郡国依例输京而京师并不需要的物品从出产处转运他处出卖通过辗转交换把京师所需的货物运达长安尽可能消除各郡国贡输往来烦杂、物品质量差、运费甚至过货物价值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重修《平准律》在京师、洛阳、邯郸、晋阳、蓟城等地设平准官接受均输货物按各地市场价格涨落情况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用以调剂供需节制市场。”

  “如此一来大司农就控制了盐铁生产和货殖买卖商贾富豪们难以从中牟取暴利而各种物价也不致于暴涨暴落导致百姓穷苦不堪。此策不但可以让朝廷增收国库充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夫的收入让他们过上温饱日子。”

  长公主连连点头担忧地问道:“此策若想顺利通过难度有多大?”

  李玮、田豫、田畴三人相视苦笑。

  “难度应该不会太大。”李玮犹豫了片刻慢慢说道“当年孝武皇帝连年征战国室亏空把文景时期留下来的府库积蓄全部用尽了。而当时土地兼并又日趋严重朝廷财赋严重不足。孝武皇帝为了增加收入下旨募民入奴婢、入羊、入钱、入粟以拜官或赎罪又设武功爵出卖力图筹措钱财。元狩三年(公元前12o年)他又打破了商贾不得为吏的禁令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家孔仅为大司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洛阳大商贾桑弘羊为大司农中丞主持改制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一系列新政极大地缓解了危机。”

  “今日天下的形势和孝武皇帝朝相比要严重百倍千倍不改制不行。大汉历经四百年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相信朝中的大臣和各地商贾富豪还不至于财迷心窍到失去理智的地步。和生命比起来钱财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不足为重。朝廷此次改制已经竭尽全力兼顾了各方利益如果有人一定要置社稷安危于不顾那就毫不客气效仿孝武皇帝以雷霆手段坚决镇压。”

  长公主神情冷峻望着杀气腾腾的李玮沉默良久“难道非要杀鸣?不能好好商量吗?”

  “如果殿下同意臣打算年后在未央宫召集大臣、大儒和一些商贾富豪商讨此事。”李玮说道“殿下为了庆典不是请了很多人嘛臣奏请殿下改庆典为议政请天下人为大汉中兴出谋画策这也是一大盛举啊。”

  长公主的目光里充满了怀疑和担忧。这么多大臣、大儒、大商贾富豪到了京城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盐铁官营等于朝廷把原来归商贾富豪所得的一部分盐铁之利收到了国库这严重打击了商贾富豪有利于朝廷遏制土地兼并的蔓延而且也保护了农夫们的利益可以让他们保住自己的生存之地。但是孝武皇帝朝的时候朝廷为了增加收入盐铁价格定的很高甚至高于商贾富豪们所定的价格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时买不起盐的人家很多买不起铁质农具的农夫们只好用木犁耕地。”长公主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道“盐铁官营有利有弊用得好有利社稷稳定用得不好会埋下社稷动荡的隐患。说到底关键还是吏治不能**所以这一政策本朝有过许多争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孝昭皇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大臣和各地州郡的大儒、大商贾六十余人辩论施政问题。大儒和大商贾们要求朝廷废除盐铁、酒榷、均输等律法以示节俭并进而对于内外政策提出了许多主张。虽然他们提出的一些‘休养生息’之策有助于社稷稳定但朝廷并未采纳他们废除盐铁的建议。始元六年七月朝廷下诏撤消了设置在各郡国的榷酤(酒专卖)和关内铁官其余盐铁政策照旧仍遵旧制。”

  “到了王莽乱政的时候(公元十年)实行五均六管法(官卖盐、酒、铁收山泽生产税官铸铜钱五均赊贷总称为六管)又改回来了但结果大家都知道。”

  “孝章皇帝驾崩后(公元八十八年)孝和皇帝(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大将军窦宪总揽权柄。窦太后临朝不久即宣布‘罢盐铁之禁纵(任)民煮铸’朝廷自此国库亏空。”

  “孝和皇帝驾崩后孝安皇帝(十三岁)继位(公元一o七年)邓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邓骘辅政。邓太后从窦家的失败里取得了一些经验并用外戚和宦官。当时西疆战乱内有叛乱外有西羌入侵朝廷急需财赋不得不重禁盐铁。但由于朝野上下反对声太大官营最终没有全部实现。永建元年(公元125年)宦官曹腾、孙程等十九人动宫廷政变赶走了阎太后孝顺皇帝继位宦官全部封侯并主掌权柄盐铁逐渐恢复官营但其后大将军梁翼辅政盐铁之争再起。”

  “到了我父皇一朝大将军为了戍守北疆说服了我父皇重开盐铁而当时主持此事的就是你。”长公主手指李玮摇头苦笑“算起来盐铁重开已经十六七年了现在朝廷要重禁盐铁而主持此事的又是你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朝堂上如果没有纷争那才是怪事。”

  “难道你不怕人家一气之下把你杀了?”长公主调侃道。

  李玮哑然失笑侃侃而谈。

  “盐铁之议本朝曾有多次但并未生流血冲突臣希望这次也能顺利解决。”

  “其实盐铁之争说到底还是治国策略之争。”

  “在孝昭皇帝始元六年的盐铁之议上御史大夫桑弘羊就说过‘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费之旅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民’好处很多。但名士商贾等人则认为盐铁专营有害处指责孝武皇帝大举进兵匈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两方的观点很明确一方主张朝廷干预盐铁等货殖之事一方主张自由展;一方强调朝廷要强势要威临四海一方强调朝廷要无为而治;一方从社稷兴盛出一方从普通百姓的生存出……这些观点的对立不止本朝自古以来就有。朝廷不强大则难以抵御外敌而过于强大势必要侵害百姓的利益这个治国的利弊实在难以抉择。”

  “盐铁之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盐铁不专营则朝廷财赋不能保证这是事实。孝武皇帝朝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不过如果朝廷夺取了百姓太多利益又会招致民愤。大秦历二世而亡教训深刻。”

  “孝昭皇帝朝的盐铁之议后朝廷还是继续实行盐铁官营之策可见建立一个强势大汉的策略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那次盐铁之议在双方争论的观点中朝廷一方的论点较为务实而大儒商贾一方则摆出了以德治国的理论抨击盐铁官营违背了‘仁政’、‘王道’认为盐铁官营不过是‘当时之权一切之术不可以久行而传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国子民之道也’。这话听上去激动人心用来煽动百姓大概没问题但用它来说服我们实在差得太远。整部《孟子》读得人热血沸腾却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君主采用孟子建议的治国之策原因就在于此。”

  “没有强大的王朝没有威震天下的实力百姓如何生存?百姓都不能生存了还谈什么理想、礼制?只有大汉强大了百姓吃饱了穿暖了社稷安定了才能谈理想、礼制否则都是胡扯八道。”

  “当然了我不是说礼制、道德不重要。本朝历来重视教化以德治国以礼教民嘛。士人有理想有道德对社稷的好处不言而喻。然而国政上的很多事是很难用对错来简单区别和判断的。任何一个决策朝廷都需要反复商讨对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需要仔细权衡利弊需要斤斤计较锱铢必争。”

  “我们这类人的所作所为常常被那些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齿。他们常说君子不言利他们以崇高的品德和言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戴。但我说句难听的话没有强大的大汉做后盾他崇高什么?他拿什么崇高?他连命都保不住了还崇高什么?”

  “也许他们进入朝堂亲身接触了国政他们才会理解治国的艰难才会知道这其中的难言苦衷才会现他们所抨击的‘苛政’不过是朝廷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已。然而当百姓看到他们进入官场言行不一后大多会认为他们不能抵御官场**的诱惑而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想为天下为百姓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三种目的同时存在。很多人都想干成一番大事业但现实挫败了理想。于是很多人往往先丢了天下利益不顾一切先保住自己的利益。盐铁之争就是如此。”

  “那些大儒商贾们后来的话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怎么说?他们说朝廷不应夺民之利。什么民?哪个民?是他们自己是官吏、商贾和富豪而不是农夫、工匠、奴仆。”

  “他们认为‘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王者不畜积下藏于民’‘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而天子应‘藏于海内’。这是什么话?天子就应该靠赊贷过日子?朝廷就应该亏空?”

  “还是那句话只有大汉强大了只有国富了百姓才能富。”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十七节

  大汉元平三年(公元2o5年)正月。

  正月初一新年大典。

  长公主以天子名义下旨大赦天下。

  正月初三未央宫麒麟殿。

  大司马徐荣召集辅弼大臣议事。丞相李玮正式提出了改制之策。

  太傅杨彪、御史大夫荀攸早在年前就已经接到了丞相李玮的书信知道朝廷的财赋危机非常严重多次召集府、台大吏商讨改善之策并且把商讨的细节书告了李玮。今天看到李玮的改制之策后两位大臣非常吃惊他们没想到李玮的动作这样大。

  重修《盐铁律》两位大臣同意。当年李弘为了缓解北疆危机想方设法逼迫朝廷重开了盐铁当时洛阳的反对之声极其强烈而太尉崔烈大人更是因此而引咎请辞。重开盐铁其实就是鼓励营商这严重打击了大汉重农抑商的国策对社稷的长治久安非常不利。

  十几年过去了当大汉从废墟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中兴时重开盐铁的弊端马上暴露了朝廷不得不改弦易辙再次提出“重农抑商”之策这是好事不过两位大臣对朝廷事实上控制盐铁的经营权提出了质疑。朝廷直接参予营商等于“崇末抑本”和“重本抑末”的国策背道而驰不利于朝廷财赋的持续增长和国力的持续增强。这是有历史教训的而且最近十几年来的事实也证明重农是必需的鼓励营商也是有必要的两者互为依存朝廷不能因为财赋出现了重大危机就全盘否定营商的好处一棍子把营商打死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重本抑末是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法家代表提出来的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策略他们认为农业是百姓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夫的绝对数量和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杨彪和荀攸同意重修《盐铁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乘机打击北疆系的权势。过去北疆为了生存从朝廷得到了重开盐铁和铸造钱币两项特权。北疆勤王成功后先交出了铸币权盐铁因为孝灵皇帝下诏全部放开了这项特权也就不存在了。北疆重开盐铁后为了筹措屯田和赈济钱粮几乎把盐铁的开采和经营权全部卖了出去。后来为了还款和筹措军资又大量举债把冀州和幽州的盐铁开采和经营权也卖了出去。朝廷到了北疆后继承了这笔巨大债务。他们为了还债和征伐接着又把中原、关洛一带的盐铁开采和经营权也卖了出去而拿到这些盐铁开采和经营权的人几乎都是北疆的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

  其中掌控盐铁开采和经营权最多的就是关中的徐陵、麴忠其次是河东的卫家晋阳的王家、郭家和令狐家幽州的田家、鲜于家冀州的崔家。这些人都是北疆系的大门阀、大富豪和大商贾都是“官商士”一体的显赫门第在朝中也都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修改《盐铁律》先就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北疆系内部的争斗将异常激烈。但不管北疆人怎么自相残杀对朝中其它权势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对于重修《田律》两位大臣持保留态度。

  限田罚租牵扯面太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官吏和士人甚至军功阶层利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田地越多利益受损越大。

  杨彪沉吟良久建议道:“从今年上计的情况来看各地人口都在增长但由于二十年战乱人口折损过半短时间内土地的供应量还是可以满足人口的需要。换句话说土地兼并的情况还没有严重到影响百姓的生存。相反限田罚租反而会引起朝野震荡不利于州郡的稳定。”

  “朝廷对土地兼并的惩处一直非常严厉目前的土地兼并主要是隐性的并没有公开化、扩大化还在朝廷的控制范围内。而且有些土地兼并是出于迅恢复农耕的需要和恶意兼并土地是有区别的朝廷应该慎重甄别不能简单处理一刀切。”荀攸也劝道“考虑到限田直接冲击到军功阶层的利益我建议还是缓一缓。”

  “我为什么恳请长公主殿下召回各州刺史?就是为了这事。我也想知道土地兼并是不是严重到了必须修改《田律》的地步。”李玮说道“但实际的情况是问题非常严重。”

  “因为二十年的战乱大汉人口是减少了朝廷在实施‘计口授田’和‘土断’等政策的时候完全可以保证富乡、狭乡的百姓都能分到足够维持生计的田地。但问题是同样因为二十年的战乱有些人在北疆的庇护下在朝廷的庇护下已经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这些财富如何才能传承下去?如何才能保值增值?土地只有购买土地才能让他们的财富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地保留下来。”

  “朝廷有政策严禁兼并土地那他们怎么办?打压粮价抬高耕畜、铁具、食盐等等农夫必需品的价格。农夫就算日夜辛劳还是一无所有最后只好把土地的租种权卖给他们自己宁愿做个雇农、佃农以便维持生存。”

  “按照新田制土地的所有权是朝廷的农夫们只有租种权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止土地兼并了谁知朝廷上有政策各地下有对策。有钱人仅仅以低廉的价格甚至一个钱不出就把农夫们手中的土地租种权拿去了。”

  “这是一种变相的土地兼并。如果这种事情不能遏制任其展下去朝廷的田租会越来越少粮价会越来越低。本朝粮价最低的时候就是孝宣皇帝朝五钱一斛。但那时人口多口赋算赋的收入高盐铁官营收入也高而且社稷稳定没有战乱朝廷财赋很充裕现在呢?现在田租是朝廷财赋收入的大头在平叛大战还在继续社稷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朝廷财赋的减少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我们要想完成中兴大业就要向他们低头就要向他们借钱。没有钱还就要放弃打击土地兼并就要默许他们兼并土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很简单朝廷越来越穷赊借的钱越来越多被迫无奈之下只好修改《田律》出卖土地所有权把土地卖给农夫其次就是卖官鬻爵以便筹措钱财维持朝廷的运转和各项国政的开支。”

  “农夫手中的土地租种权已经给有钱人掠夺了土地事实上已经控制在有钱人手里我们出卖土地所有权等于把土地卖给了有钱人。这些有钱人几乎没有花钱就拿到了大量土地的租种权然后又名正言顺地把这些土地变成了他们的私产。农夫们呢?无论土地的价格多么低廉他们都已早早失去了土地的购买资格他们依旧一无所有。”

  “我们说重农重农说农是国之根本但事实如何?事实上农夫们一年辛苦到头什么都没有连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没有这难道就是大汉中兴的目的?”李玮越说越激动用力擂了几下案几“我们的良心呢?我们的良心在哪?大汉能走到今天是谁给我们耕种粮食?是谁给我们制造军械?是谁给朝廷缴纳财税?我们就这样对待为大汉中兴而流血流汗的百姓吗?我们的良心难道都让狗吃了?”

  屋内寂静无声几位大臣都没有做声沉默不语。

  “丞相大人这都是你的推测之言。虽然各地门阀富豪用各种手段大肆掠夺农夫们手中的土地租种权但按照《田律》这些土地还是朝廷所有嘛并不是门阀富豪们的私有财产。严格地说这并不算土地兼并。”

  李玮从堆在身边的文卷中抽出了几卷竹简然后重重放到案几上“这是各州刺史的奏禀诸位大人可以看看。事实上这不是我的推测。这些被掳掠了租种权的土地正在变成各地门阀富豪的私产土地兼并的大潮正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悄无声息地席卷而来负债累累的朝廷因为没有财赋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一步步地恶化茫然无措。”

  “怎么会这样?”大司马徐荣诧异地问道“中原大战结束后青兖两地爆了圈地炒地的风潮朝廷不是惩治了一次吗?难道还有人胆敢公然和朝廷对抗?”

  “不是有人和朝廷对抗而是朝廷引了这场土地兼并的风潮。”李玮叹了一口气。

  “朝廷虽然负债累累但平叛的仗要打而且战场越来越远越来越多。另外长安要重建洛阳要修缮。西疆打下来后河西的长城和各地边塞关隘要重修西疆各郡要赈济这些都要粮食要物资要徭役。在粮价被朝廷死死控制的情况下盐、铁、耕畜等价格飞涨甚至雇人代役的价格也涨了很多。农夫的地只有那么多产出也只有那么多收入也只有那么多其它东西涨价了收支严重不平衡他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了。这时就形成了出卖土地租种权和向子钱商(高利贷商人)赊贷的热潮伴随这股热潮产生的还有一股热潮那就是弃田从商或者做佣工。”

  “农夫们在田地里辛辛苦苦但赚不到钱甚至危及生存无奈之下他们一部分人做了佃农、雇农一部分人到作坊里做工还有一部分人拿着出卖了土地租种权或者赊贷的钱到商市里做小买卖。这些年打仗、城池重建物资消耗量和贩运量非常大各地作坊、商市都很多。作坊需要人手工价很高而商市有利可图弃田从商者比比皆是。”

  “土地没人耕种或者耕种的人手严重不足粮食就会减产。粮食减产当其冲遭到打击的就是各地府衙。朝廷为了筹措粮食这几年都给各地府衙下达了定量完不成规定数量的轻则免职重则坐牢。各地官吏情急之下只好拿出手里的特权把所有出卖了土地租种权而又荒废不耕的土地做为可垦可不垦地(可以耕种但收益很低的地)贱卖给门阀富豪让他们雇人耕种以保证自己能完成朝廷下达的粮食定量。那些门阀富豪不费吹灰之力用很低的价格就拿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

  “这种情况前几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朝廷为了让所有的土地都能产出粮食为了照顾各地府衙的实际难处也就默许了。但到了今年这种情况就泛滥了。有些地方的门阀富豪和官府大吏互相勾结想方设法夺取农夫手中的土地还有一些地方官吏竟然以官府的名义购买农夫手中的土地以便增加职分田给自己和掾属们谋取私利。”

  李玮看看徐荣、杨彪等人连连摇头“这就是现状。你们说要不要限田罚租?要不要课商重税?要不要立即增加谷价?”

  杨彪苦叹“仲渊啊我知道你这个丞相难做但你不要为了确保农夫们的利益而打击王公贵族、门阀富豪啊尤其这个限田罚租还牵扯到军功阶层的利益。”杨彪望了一眼神情冷峻的张燕接着说道“孝哀皇帝年间丞相孔光会同大臣师丹、何武提出了一个限田限奴之策其中规定诸侯国王、列侯、公主、关内侯、吏(官吏)、民(一般富豪与商贾)占有田地不得过三十顷。这个奏议遭到了朝中上下的激烈反对后来不得不搁置了。”

  “从我们这个角度看孔光的这个限田三十顷还是相当宽松的但你如果再看看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颁布的以军功爵高低及其他身份为依据的受田受宅地《二年律令》你就知道这个限田数额太低了。吕后二年颁布的《二年律令》其实就是名田制赏赐出去的土地有受无还长期占有世代相传。其中规定侯爵级包括彻侯和关内侯。彻侯除封邑外另受一百零五座宅基地。卿爵级包括大庶长至左庶长九级最高级的大庶长可受田九十顷宅基地九十座最低的左庶长还可受田七十顷宅基地七十座。由此可见他这个限田数额要损害多少人的利益遭到的阻力会有多大?打击面太大了。”

  “今天你这个限田罚租也是一样。你拟定的限田数额是二十顷而中原大战结束后朝廷赏赐给秩俸两千石大吏的田地就是十五顷。关中大战、洛阳大战、西疆大战、豫州大战朝廷每次赏赐给有功将士的都是田宅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军中普通将校至少都有田地三十顷以上。你说你这个限田数额如何能够得到朝中大臣们的同意?”

  朝廷没有钱财只能把土地赏赐给军功者正好人口骤减荒芜土地又多所以从中原大战结束后朝廷也仿照本朝初年的《二年律令》制定了赏赐之法也就是始于商鞍变法的“名田制”。名田制是军功爵制的基础普通军功阶层有了田地也就迅变成了富豪而功勋显赫者慢慢也就成了高门大族。

  杨彪作为门阀世家当然不会同意限田罚租之策但他不好直接反对马上把矛盾转嫁到了军功阶层身上。

  张燕一直不说话。李玮的改制之策他和徐荣早就看过了实施的难度很大。要想成功必须“以进为退步步为营”否则肯定失败。这是纯粹的利益之争就象买卖双方在商市上讨价还价一样买家和卖家要讨价还价直到双方都做出了可以忍受的让步到了都能接受的价格交易就能成功。

  李玮为此精心设计了三个改制方案今天拿出来的是要价最高条件最苛刻的方案。

  “太尉大人呢?你的意见呢?”杨彪看到张燕不说话干脆挑明了直接问“各部将军、校尉们为了大汉中兴浴血奋战甚至战死疆场为了什么?朝廷这么做会让他们寒心的。车骑将军尸骨未寒朝廷就要欺凌他的寡妻孤儿这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

  “为了什么?为了活着为了不再吃人肉。”张燕冷笑道“麴义大人马革裹尸难道就是为了钱财?为了让百姓失去田地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相信麴大人如果还活着他�

  ��定会支持丞相大人的改制之策支持朝廷限田罚租的决策。”

  杨彪笑容一僵非常尴尬。

  “这只是丞相大人的一个奏议还要朝议商讨还要征求各方意见不要急慢慢来慢慢来……”徐荣急忙打圆场“对改制之策的其它议案太傅大人还有什么意见?”

  杨彪冷哼一声不愿再说。

  “荀大人对于入粟拜爵之策你可有什么看法?”徐荣微微一笑转头去问荀攸。

  “入粟拜爵最初始于大秦。秦始皇四年(公元前143年)天下大疫。始皇下令凡捐助朝廷千石粟者则拜爵一级。本朝则是孝文皇帝朝的御史大夫晁错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最先提出来的。今天丞相大人重新起用此策抑止土地兼并的确是个上佳的办法。”

  “不过……”荀攸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从抑商这个角度出我反对让商贾输粟入官。”

  “商贾逐利对农夫的欺诈最为厉害。农夫的收入大部分自于谷粟为了缴纳赋钱他们要出卖谷粟。卖给谁?商贾。商贾用什么价收?他要获取钱财就要尽可能压价。农夫们遇到灾祸急需钱财时商贾们更是卑鄙无耻往往乘人之危以最低廉的价格掠夺农夫们的财产。如果农夫们没有东西卖就要向他们借子钱(高利贷)这常常是农夫们最后陷入卖儿卖女家破人亡之境的最直接原因。”

  “所以我觉得当年晁错大人说得对要让那些没有市籍的富人输粟入官然后朝廷赏给爵位有罪可以免罪。这些没有市籍的富人一般都以入仕和耕种来获得财富但这些人地位低财富也不是很庞大在当地影响力很小家中虽有存粮但因为价格太低无利可图所以一般也不愿意卖。如果朝廷下旨能用爵位和免罪权利来收买粟米他们家里的谷粟就有出路了。富人有了爵位地位提高了势力大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并和侵占商贸的利益。”

  “和商贾比起来这些人能体谅和理解农夫的艰苦也知道农夫的存在才是财富积累的源泉所以他们对农夫的剥削要好一点不会把农夫逼得走上绝路。农夫把谷粟卖给富人遇到灾祸的时候向这些富人出卖财产和赊借钱财一方面可以减少商贾对自己的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而商人失去了剥削农夫的机会财富的积累和实力自然也就慢慢有所下降。”

  徐荣和张燕等人连连点头。

  “荀大人这个建议好这个建议好。”李玮也连声赞道。

  各地富人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因为身份特殊还享受多种免赋免役的特权包括六百石(中级官)以上官第九级爵五大夫以上等有爵士人输粟入官后地位提高有助于他们财富势力的增加有助于他们和商贾争利也有助于农夫保住自己的土地同时也有助于社稷的稳定。

  “《赊贷律》呢?”李玮问道“子钱商贾唯利是图根本不管贫苦百姓的死活。为了稳定社稷安抚百姓有必要让各地官府介入赊贷一事最大程度地保障贫苦农夫的生存。”

  “当年王莽实行新政搞了一个《五均赊贷律》目的是抑制子钱商贾和放贷富豪对百姓的剥削效果的确有尤其是对那些遇到病患、灾祸或者无钱举行祭祀丧葬等事的贫苦百姓很有帮助。毕竟以这些事向官府赊贷不需要付利息但过期不还本钱就会被罚作罪徒惩罚很严厉。”

  “百姓是因为穷才赊贷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很难偿还这笔债务无奈之下他们就以身家性命来还债。另外官府贪赃枉法吏治**也让朝廷下拨的赊贷款很大部分进了私人的腰包甚至成为官府打击赊贷者掠夺赊贷者财富的武器。总之官府用作赊贷的钱收不回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赊贷律》很快成了摆设。”

  李玮脸显不快之色“荀大人的意思是我拟定的这个《赊贷律》根本就是摆设了?”

  荀攸谈淡一笑眼里尽是嘲讽之色。

  李玮有些受不了他耗尽心血写了一部《赊贷律》结果在荀攸眼里不过是一堆没用的破竹片“那依照荀大人的意思朝廷应该任由那些贫苦之人自生自灭了?”

  “在你看来《赊贷律》或许可以夺取子钱商贾的利益但在那些可怜的百姓看来官府和子钱商贾同样都是可怕的吃人者。两者唯一的区别是官府是头凶狠的猛虎而子钱商贾是头狞狰的恶狼。”

  “你……”李玮怒气上涌张嘴就想反击。

  “吏治吏治清廉是根本。”徐荣马上站了起来“丞相大人我看你还是再仔细考虑考虑如果条件不成熟这个《赊贷律》就暂时放一放。”

  李玮气得面红耳赤恨不得一拳砸烂荀攸那张老脸。

  正月初八大司马徐荣在麒麟殿召集公卿大臣议事正式宣布改制。

  丞相李玮详细说明了改制的原因并拿出了改制之策。

  争论从一开始就非常激烈主要围绕盐铁官营和限田罚租。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太仆卿崔琰当堂怒斥李玮“丞相乃祸国之贼当五马分尸。”

  卫尉杨凤手指李玮厉声高呼“乱我大汉者李玮也。”

  李玮理都不理他们和反对者据理力争嗓子都说哑了。宗正卿张范、大鸿胪袁耀、少府卿许靖、廷尉卿陈群、光禄大夫辛评等一帮大臣把他团团围住唇枪舌剑轮番攻击。

  大司马徐荣看到事态严重急忙宣布暂停“诸位大臣回去好好想一想明日再议。”

  正月初九清晨长安数百商贾云集丞相李玮的府邸外大吵大闹把府门都给砸坏了。

  李玮无奈从侧门出府急赶到未央宫。

  争论还是争论。

  四十七名大臣联名上奏弹劾丞相李玮声势惊人。

  长公主大惊在何风和两千悍卒的护卫下连夜赶到长安城。

  正月初十长公主于未央宫前殿主持朝议正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大汉要中兴国策就要修改毋庸置疑。”

  “正月十五请百名大臣、大儒、商贾和富豪齐聚麒麟殿商议中兴大计。”

  正月十一清晨丞相李玮在直城门大道遭到刺杀。

  七名刺客呼啸而上亲卫措手不及连倒数人幸好右卫将军赵云和他同车上朝否则丞相大人这条命就危险了。

  赵云连诛三名刺客护着李玮进入未央宫。

  长公主闻讯大怒责斥卫尉杨凤、京兆尹余鹏、司隶校尉张辽、长安令士孙平疏于京都戍卫命令四人即刻查出主谋严惩不怠。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十八节

  丞相李玮被刺震动了长安。

  长公主下令调五百南军卫士保护李玮的府邸和家眷并请城门校尉何林亲自负责李玮的安全。

  这场刺杀让李玮成为朝廷全力保护的对象同时也让朝野上下都知道了朝廷改制的决心。现在就算杀了李玮长公主也要继续改制绝不会半途而废了。

  正月十三在长公主的劝说和威逼下大臣们同意修改国策。

  丞相李玮随即提出了三个改制原则隆礼重法重本抑末和谐稳定国策的修改要在这三个原则上进行。

  大臣们没有异议一致同意。

  太傅杨彪、太仆卿崔琰、少府卿许靖等人根据李玮的改制之策也拟定了一个改制方案但这个方案因为修改力度太小遭到了丞相李玮等大臣的猛烈抨击。

  正月十四长公主下旨命令丞相李玮即刻重订改制方案以便第二天和百名门阀富豪、官僚士人共同商讨改制之策。

  当天晚上李玮拿出了第二个改制之策。

  此刻距离第二天朝议只剩下四个时辰了太傅杨彪等人根本没有时间再做商讨只能勉强接受。

  正月十五的麒麟殿议政是“国”和“民”在利益上的直接争夺。大臣们为了朝廷利益必须和天子、长公主保持一致这是最起码的原则。

  正月十五未央宫麒麟殿。

  长公主亲自主持议事。

  丞相李玮、大司马徐荣、太傅杨彪、太尉张燕、御史大夫荀攸等二十名公卿大臣出席议事。

  郑玄、王剪、许劭、胡昭、淳于嘉、刘和、杨奇、司马防、赵温、张喜等二十名鸿儒、大儒、老臣、名士出席议事。

  徐陵、麴忠、卫固、崔林、王晨、韩铭、荀正等二十名“官商士”一体的大门阀、大商贾、大世族家主出席议事。

  其它诸如皇亲国戚、州郡县官吏、各地高门大族和富豪、普通商贾、享有军功爵的士家代表大约五十多人出席了议事。

  一百多人聚焦在麒麟殿上共商中兴大计。

  大司马徐荣详细解说了当前天下形势朝廷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表述了改制的急迫性和必要性阐述了朝廷的三个改制原则希望通过这场辩议拟定一套能迅促进中兴大业展的国策。

  接着丞相李玮仔细讲解了朝廷的改制之策学术、政事、民事、兵事等等无一不包洋洋洒洒讲了一下午。但最后归根到底重点就是盐铁官营和限田罚租。

  李玮刚刚说完晋阳大学堂祭酒王剪马上站了起来对朝廷的盐铁官营之策予以驳斥。其中心论点就是与民夺利认为盐铁官营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败坏了淳朴的社会风气引诱百姓走向背义而趋利的道路。

  李玮针锋相对盐铁放开导致国库空虚军资不足。军队既无力戍边又无力平叛天下何时才能稳定?只有实行盐铁官营酒榷专卖均输平准才能增加国库收入迅平定天下。盐、铁之利是国家财赋的命脉绝不能完全放开。

  争论就此开始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

  “义”和“利”谁更重要?

  门阀大儒们认为盐铁官营是与民争利产生了“本”亏“末”盛骄奢贪鄙百姓贫困等一系列弊端主张“抑末利而开仁义”强调礼仪教化“义”比“利”更重要。

  朝廷认为现在国库亏空天下分裂社稷和百姓都挣扎在生死线上奢谈这种没有“利”的“义”有什么意义?难道凭“义”能平定叛逆稳定边疆?能让百姓吃饱穿暖?

  社稷和财赋应该是什么关系?

  门阀大儒们认为国富不如民富。朝廷如果盐铁官营必然“利蓄而怨积”朝廷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使盐铁经营良好运转获取最大利益使社稷各阶层都能从中受益。

  朝廷则强调社稷利益至上认为朝廷应该占有社稷最大财富。如果民比国富则民强国弱不利于社稷稳定而国富国强则能威仪四海天下莫不臣服。盐铁官营可以让朝廷控制社稷命脉确保社稷稳定。

  “本”与“末”如何定位?

  农耕为本工商为末朝廷实施盐铁官营本质上就是崇末抑本妨碍了农耕展。

  朝廷则认为本末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百姓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无末利则本业无所业”只有农商交易才能“以利本末”。盐铁官营并没有妨碍农、商并重的国策。

  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失衡是导致百姓穷苦的主要原因吗?

  门阀大儒将古今生活进行对比认为古人质朴节俭衣食足用而本朝的奢侈消费(尤其是丧葬)非常严重生活上的消耗远远过了生产上的消耗。结果国库亏空百姓穷苦不堪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中兴大业的展。

  朝廷则认为节俭虽然可以积累财富但同时也会失去展动力。财富不能转化为消费谁还有创造财富的动力?消费对生产是有促进作用的至于百姓消费多少那要依据自己的贫富情况而定不能把百姓的穷苦简单归结为消费过大。

  官府营商是否舍本逐末?

  自战国以来法家就有重本抑末之说认为工商业不是“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官府经营工商业其实就是“与商贾争市利”。

  朝廷则认为门阀大儒所提的“重本抑末”之说是要抑官营工商业为私人工商业争夺利益这是对“重本抑末”说的曲解。

  朝廷坚持认为官府应该控制工商业展官营工商业。这样既可以增加财赋收入可以削弱富商大贾的实力抑制他们兼并土地、掠夺百姓财富非常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

  农夫穷苦和盐铁是否有关系?谷价上涨是否会导致朝廷对农夫们的两重剥削?

  门阀大儒认为农夫穷苦是因为朝廷压制粮价导致的和盐铁没有关系。目前盐铁、耕畜价格已经很低了。尤其在这种战事频繁对盐铁牲畜需求很大的情况下各地盐铁、耕畜能保持现在价格已经是充分考虑到了谷价太低对农夫造成的损害。没有农夫耕地就没有粮食吃没有粮食吃谁还要盐铁?这种道理谁不懂?朝廷以谷价太低为借口实施改制目的是想抢夺盐铁商贾的财富而不是为了改善农夫的贫穷。

  门阀大儒们还认为朝廷控制谷价把谷价定的很低对农夫们残酷剥削让农夫们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朝廷还嫌财赋不够要提高谷价要盐铁官营要对农夫们实施第二重更残酷的剥削。

  农夫们田地有限产出有限田租赋税徭役又很重谷价就算涨一倍他们的收入也提高不了多少。农夫们的主要消费是吃饭穿衣是最基本的生活消费。谷价涨了盐铁农畜衣物自然也涨这些东西的涨价幅度要远远大于谷价的上涨幅度农夫们会更穷。农夫们无法靠田地养活自己就要另谋生路就要弃田粮食产量就会下降谷价会涨得更高而其它东西也跟着水涨船高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盐铁官营最严重的弊端除了导致吏治**外另外一个就是盐铁涨价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按照朝廷的意思盐铁先官营谷价后涨。也就是说盐铁的价格要先涨起来这样谷价的涨幅肯定要小于盐铁价格的涨幅。如此一来农夫们的财富就被更加快地剥夺了他们马上就要遭到朝廷的两重剥削了。

  朝廷的两重剥削将会把农夫们逼上绝路。

  朝廷认为门阀大儒们的这种说法是在威胁朝廷是想拿自己囤积的盐铁和粮食挟持朝廷。朝廷既然官营了盐铁难道还不能控制价格?退一步说朝廷不涨粮价只降盐铁价行不行?再退一步朝廷拿盐铁官营得到的财赋补贴农夫行不行?

  麒麟殿上的议政旷日持久从正月十五一直延续到二月初还没有任何结果不过双方开始妥协的迹象正在逐渐显露。

  盐铁的开采权基本上控制在朝廷和大门阀、大商贾手中很多普通商贾富豪甚至连经营权都没有所以这些人关心的是限田数额、商税和入粟拜爵。

  李玮最近一段时间和他们频繁接触做出了很多承诺比如出让盐铁经营权扩大限田数额适当提高商税酌情降低入粟拜爵的“门槛”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满足他们的利益。

  这些人的群体很大尤其是市籍商贾他们今日的地位和待遇相比过去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最怕的就是政策反复想当年孝武皇帝的告缗令让几万商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董卓的屠刀至今还历历在目。他们不同于大商贾大商贾没有市籍权势大应对突变的能力强而他们不行只要朝廷要对付他们那就是风卷残云一扫而空所以他们无条件地支持朝廷。至于普通富豪在这场改制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当然不会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跟在大门阀、大商贾后面摇旗呐喊所以他们也支持朝廷。

  朝廷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底气十足可以放开手脚对付大门阀、大商贾。实在不行找个借口来次血洗正好可以打击异己抄没家产充实国库安抚农夫顺便培养一批新的大商贾帮助自己推行新制可谓一举多得。

  大门阀、大商贾看出了危机他们不再坚持也试图做出让步。但他们的背后有庞大的军功阶层做支撑他们的让步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让的太少条件太苛刻无法满足朝廷的要求。

  他们向远在西凉的大将军求援向和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军中将领求援。

  大将军早在去年年底就接到了李玮的书信年初又接到了长公主、徐荣和张燕等人的书信对朝廷要求改制一事表示理解和支持。

  应李玮的恳求大将军书告各地统军大将和各州刺史详细解说了朝廷改制情况请他们无条件支持朝廷。

  至于限田罚租一事大将军还专门做了解释。侯爵级的文武大吏都有封邑不在限田罚租之列影响不到私人利益。卿爵级包括大庶长至左庶长九级其中最高级的大庶长在历次封赏之后受田最多的还未到百顷。而朝廷此次限田数额是一百五十顷也就是说所有军功阶层的人都不在限田罚租之列。目前朝廷拿出来的方案是初案不是最后的《限田律》所以你们无需担心尽管上表支持即可。

  二月上在京将军各地统军大将各州刺史、部分太守、国相纷纷上书支持朝廷改制。这让大门阀、大商贾意识到朝廷这次改制的背后是大将军而大将军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筹措军资打仗他是为了大汉的将来为了小天子主政。如果大家继续和朝廷对抗坚持不让步后果难以预料。

  二月十五在众人的期盼之中大将军的书信到了。

  大将军的书信劝告大家以社稷为重以大汉为重以天子为重。大汉如果不能中兴如果再次走向倾覆的深渊又有谁能保住自己的家园保住自己的田地保住自己的财富?今日形势下诸公唯有齐心协力才能确保大汉振兴。

  他又给徐陵、麴忠、卫固各自写了一份信。北疆能够崛起大汉能走到今天你们居功至伟。但十几年来你们赚了多少钱从中获取了多少利相信你们比我更清楚。我们抛开朋友关系抛开同僚关系我们就从利益角度来说十几年来因为我们共同的努力朝廷得利了百姓得利了你们也得利了大家都得利了大家处得很融洽。现在呢?现在你们还在得利甚至把朝廷和百姓的利都抢到了自己的腰包里朝廷和百姓已经不得利了大家的相处已经不融洽了这种不融洽的关系如果继续下去结果是什么?百姓不能活了朝廷又没有钱财赈济和帮助他们那么他们就要以命相抗结果是玉石俱焚。

  回头去看看二十一年前的黄巾起事西疆之乱回头去看看十六年前的董卓之乱。

  黄巾起事摧毁了大半个冀州摧毁了颖川和南阳摧毁了青兖两州请问现在这些地方还有多少高门大族?西疆大乱摧毁了整个凉州请问凉州现在还有几个世家富豪?董卓之乱摧毁了洛阳和关中虽然关洛的门阀世族、商贾富豪四散而逃勉强保住了身家性命但现在还剩下多少显赫门第?关西的杨家比你们有钱吗?关中的马家还有昔日的奢华吗?

  好好想一想想想你们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朝廷既然能给你们积累财富的机会保护和帮助你们赚取财富那么也能让你们一夜之间一无所有。百姓既然能忍受你们的盘剥忍受你们的欺凌和压迫那么他们也能一怒之下砍下你们的脑袋。

  自古以来富可敌国的大家族、大商贾比比皆是但你们现在四下看看看看还能找到他们的后代吗?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虽然太夸张了但人如果因为权势因为钱财而忘记了做人的本份那么他距离败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如果你们想明白了愿意继续和朝廷和百姓保持过去那种融洽的关系你们还是能得利只不过财富的积累要慢一点赚钱要辛苦一点。朝廷和百姓得利了日子好过了相信你们赚取的财富不会比过去少只不过相对于你们的财富总量来说财富增长的度不够快而已。

  总之竭泽而渔未免太短视了激化矛盾更是不可取你们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不要把眼睛总是盯在钱财上迷失了心智。赚取钱财的方法很多前提是和气生财你们把赖以保护自己的朝廷丢弃了把赖以生存的百姓丢弃了你们还有活路吗?

  徐陵、麴忠、卫固从这份书信里看到了血腥。大将军还是过去那头豹子把他惹急了他要吃人的。

  二月十六徐陵、麴忠、卫固上表愿意把手里的盐铁开采权交出来但要求保留盐铁的经营权同时建议朝廷把限田数额提高到五百顷过限田数额部分的田地征缴两倍田租。

  李玮很高兴马上做出了让步。盐铁经营权可以让出一半但限田数额只能提高到一百顷。

  随着大门阀、大商贾交出盐铁开采权和部分经营权麒麟殿的议事马上进入**。各方势力为了利益和朝廷讨价还价争论再掀**。

  三月初李玮拿出了他的第三个方案在这个方案里李玮把提高谷价的议案撤下了。

  门阀大儒们的话是有道理的朝廷目前所定的谷价低贱已经严重剥削和伤害了农夫如果盲目提升谷价而朝廷又不能绝对掌控盐铁价格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各类物价同步飞升继而对农夫造成第二重剥削和伤害。

  可怜的农夫连遭两重剥削境遇将更加悲惨这完全背离了朝廷改制的初衷。

  第三个方案还是不能让大门阀、大商贾满意双方争执不下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僵持。改制之策需要朝野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得到很好地推广和实施。尤其在中兴初期更需要团结所有的力量不能有丝毫的大意。这样的僵持对朝廷非常不利时间越长越不利李玮为此忧心如焚。

  那些大儒、名士们不急他们跑到太学和博士、诸生们辩议经文纵论时政谈词说赋闲暇时切磋琴棋书画悠闲得很。

  三月中骠骑将军鲜于辅禀奏朝廷辽东战事再起上谷郡方向也是战云密布。扶罗韩听说汉军在西疆取得了大捷担心汉军征伐大漠和乌丸人能臣氐、修武卢结盟打算攻打代郡和上谷郡以逼迫大汉天子承认他的大鲜卑王地位。

  如果扶罗韩丧心病狂出兵攻打边郡北疆就有一场大战朝廷需要征调更多的军队和粮草军械而钱粮的筹措很可能成为大门阀、大商贾要挟朝廷的武器。为此朝廷必须尽快完成改制之策商议和制定并下诏颁布执行。

  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急了连连催促李玮。李玮急得团团乱转病倒了。

  三月二十四朱穆和丁立到府中看望李玮闲聊之中说到了太学的事。

  这段时间当代鸿儒、通儒、大儒、诸多名士几乎都在长安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事。所以三辅、河东、关西、洛阳等地的儒士纷纷慕名而来一则想看看大儒名士们的风采二则想聆听大儒名士们讲授经学三则如果有机遇得到他们的一句点评马上就能“一飞升天”最差也能步入仕途幸运的还能入辟公卿府。

  太学里人满为患每场讲经、辩议都是人山人海尤其是辩论经文的时候很多儒士为了吸引大儒们的注意力都费尽心思提出一些尖锐、新奇的问题。

  “昨天有位千里迢迢来自颖川的儒生突然指责郑玄大师在注经的时候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违背了师法、家法结果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朱穆说道“郑玄大师初从第五元先大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后来他又拜张恭祖大师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在马融大师门下又受业多年属于古文经学派。而他注经的时候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今文经学家的解释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由此可见他的确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更不遵守师法、家法那一套……”

  “我知道了我有办法了……”李玮突然一跃而起冲着朱穆、丁立大声叫道“快快去把郗虑、赵松两位大人请来快……”

  本朝书籍甚少学者难得训诂句读皆赖口授所以一般博士讲经重视传授关系由此形成了师法和家法。

  孝武皇帝时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后博士逐渐增加《易经》分四家《书经》分三家《诗经》分三家《仪礼》分两家《公羊春秋》分两家共十四家故称为五经十四博士。

  某一经的大师如果能象董仲舒那样把本经阴阳五行化并得到朝廷的尊信立为博士这个大师的经说便成了权威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就叫师法。弟子们按照师法讲经又别为章句(逐章逐句逐字讲经)便成家法。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各自为家这样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当然了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家之言。

  朝廷规定太学博士只能依师法、家法传授违背师法家法者则罢用。

  师法要追溯渊源的家法则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展。如此一来“疏不破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之言一家又有若干学说大家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使后学者不知所从所以经学的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突出弊病。

  几百年来本朝经学极盛大师前后多至千余人有些经书的解释增加到了一百余万字。章句的繁多使儒家经学走上繁琐的道路。例如《书经》大师秦延君用十多万字解释《尧典》两个字用三万字解释“曰若稽古”四个字。光武皇帝朝的经学大师桓荣的《尚书章句》达四十万言朱普之解三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

  一个士人从幼年开始学一经往往到头白了才学会说经。有个名叫郭路的博士弟子因为日夜用心思索竟暴死于烛下。博士以章句浮辞烦多算作学问要省简他们的浮辞好似要他们的命。王莽曾令博士删五经章句每经都是二十万字但阻力太大只好对博士让步。光武皇帝曾命令儒臣议减省五经章句也没有议出结果来。

  这样又苦又难的经学太学里却经常聚会着成千成万的学生甘愿受苦受难从大师受学为什么?因为士人求利禄只有经学是一条主要的道路而章句之牢不可破也是因为它和仕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师法、家法在戳纬成为显学大行其道之后儒生们在戳纬的影响下逐渐很少有人坚守一家一派之说了大多兼治今、古文经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儒生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不惜牵强附会以合己说致使经文章句更加难懂并导致儒学的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郑玄大师的新经成为官学后一则师法、家法渐渐废弃二则章句大量删简有利于经学的传授和儒学的展所以其很快成为“天下所宗”之儒学。但今、古文经学两派并不甘于退出官学他们时时刻刻打算击败新经。

  郗虑、赵松匆匆而至。

  “现在有一个巩固新经地位彻底击败今、古文经学让儒学迅展的机会。”李玮笑着说道“两位大人是否愿意把握住这个机会?”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四十九节

  郗虑和赵松立时明白了李玮的意思。昨天太学生的事丞相大人已经知道了而且马上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无法拒绝的建议。但这位丞相大人可不会如此慷慨他现在正挣扎在改制的旋涡里以他行事的一贯风格他巩固新经地位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从改制旋涡里摆脱出来可能还有更大的目的。

  郗虑和赵松忐忑不安担心老师郑玄被李玮利用了。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折腾了而李玮以弱冠之龄追随大将军征伐西海久历官场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早在十几年就名震天下了。此人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有深意万万不能轻率答应以致害了老师和新经。

  李玮微微一笑对两人的谨慎和担忧不以为意。

  “昨天向大师难的是高堂隆。”李玮慢条斯理地说道“高堂隆是什么人?他是泰山平阳人祖上就是本朝初年著名的经学大师高堂生其家传《礼》学历代都有人出任太学博士乃青州世宗。高堂隆的老师是谁?孔融。”

  “高堂隆曾在泰山郡太守薛悌府中出任督邮。有次薛悌和都尉生争执此人一怒拔剑要杀泰山都尉后来因为此事遭到弹劾被孔融竭力保下了。孔融谋逆被诛后他受到牵连被解职归家。”

  “高堂隆难后响应者很多而新经学派的崔琰、赵商、公孙方、王基还有两位大人……”李玮手指郗虑和赵松“你们都是大师的高足立即挺身而出奋力驳斥。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们的对手是谁?”

  郗虑和赵松若有所思。

  “如果我的消息正确的话率先响应高堂隆的是王朗、华歆、宋衷、颖容、王凯和董访。”李玮看到两人都不说话只好自己接着往下说“王朗是徐州东海人他以”通经“闻名于世。他的老师是杨赐就是太傅杨彪的父亲。华歆是青州平原人他的老师也是杨赐。宋衷是颖川人和水镜先生司马德操齐名以研习《太玄》而著名(《太玄》是本朝大儒扬雄所作兼采儒、道和阴阳)他的老师是杨赐。颖容是豫州陈国人他师从杨赐。董昭、董访兄弟的老师也是杨赐而两人上次能逃脱张邈、孔融谋逆案的牵连和杨彪的保护有莫大的关系。王凯是兖州山阳人出身世家其祖是大儒王畅其父是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他的老师是杨彪。”

  李玮说完后笑吟吟地望着郗虑和赵松。两人暗自惊骇寒意层生。李玮的目的暴露了他要对付杨彪了要打击以杨彪为的关洛士人了。

  “你们是不是以为我要对付太傅大人?”李玮似乎看破了他们的心思捻须而笑。

  两人愣然。难道不是?

  “新经是对今古文经学的融合是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因为是融合所以就要兼顾两种经学的优点同时也要照顾到两种经学的缺点这就难免遭人诟病。”

  李玮犹豫了半晌后边话没有说。他身份特殊说话份量重对经学不能随意评价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郗虑和赵松很想知道李玮对新经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很可能直接关系到朝廷国策的修订关系到新经地位所以两人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书房的门。赵松抢先说道:“大人今天我们关起门来说话说到哪算到哪出门就忘绝对不传出去。”

  李玮笑笑想了片刻继续说道:“新经能够成为官学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的需要。”

  两百年来古文经学不断展对于打破师法家法以及今文、古文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古文经学基本上是在民间传授因为研习者少学习者就要广泛求师。贾逵之父贾徽曾先后从刘歆、徐恽、谢曼卿等大儒学习班固和马融也是“所学无常师”郑玄更是游学在外近二十年遍访名师大儒。广泛求师再加上有条件各家著述使这些大儒们能吸取各家各派之精华而不必拘泥于一师之学说。

  研习古文经学的大儒很多人不受功名利禄之诱惑志在博学精思所以大都能不受章句之学的束缚如桓谭、班固、韩融、卢植等人通古今学好研精却不守章句。

  孝桓、孝灵皇帝朝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权柄最终导致了党锢之祸的生。在王权衰微的情况下今文经学在国政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相当一部分大儒名士随即转入纯学术性的经学研究之中。而古文经学没有严密的师传系统正好适合此种偏于纯学术性的研究。几十年的党锢之祸虽然打击�

  ��士人参政但造就了一大批通儒而郑玄大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文经学在学理上对经学的贡献非常巨大其重要原因就是古文经学家们都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不受师法家法的约束。既无师说和章句当然就无师法家法可言这随即成为标榜师法家法的今文经学家抵制古文经学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所以古文经学要争取官学地位古文经学的儒士们要想进入朝堂则必须破除死守师法家法的陈规。

  在古文经学强有力的挑战下今文经学各家各派为了共同抵御对手不得不拆除内部的宗派藩篱取长补短。此外他们也受到了古文经学学风的影响其内部的师法家法也开始逐渐削弱。大儒张玄习《颜氏春秋》但又兼通数家因此丢掉了博士职位。但儒生们认为他学问高深愿意从其学习弟子上千。这种混淆家法的做法渐渐受到儒士们的欢迎甚至盛行于太学之中。

  虽然今文经学中的正统派仍在力图维持师法家法及其章句之学的权威地位但在学习途径增多学术交流和论争频繁各家学说的优点和弊端都日益明显的形势下仍要求儒生们尊一师之说守一家之学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孝顺皇帝时曾规定诸生举孝廉务必试家法但此后以经术举为孝廉的儒生中有许多不墨守家法而博学多识的人物如服虔先为太学生后精研《左传》被举为孝廉。可见“试家法”的规定未能严格执行。卢植大师通古今学不守章句竟被任为博士郑玄大师更是不专一师之说的博学之士也被征为博士。由此可见到了孝灵皇帝朝连太学博士的家法也开始动摇了。

  自光武皇帝以来本朝儒生大都研习两经以上的学问。而且古文经学兴起后今、古文经兼治成为一时的风尚。儒生们越来越向着通学的方向展相当大一部人甚至学通五经还有不少人是今、古文兼修且兼治谶纬、数术比如蔡邕、荀爽、杨彪、郑玄大师等人。

  另外经文文本的正定和统一也大大促进了“通学”的展。在经学传授中因为师法家法的不同以及今、古文经的不同经文文本的差异非常大。经文不统一经说自然更无法统一有些儒生为了谋取利益甚至还在经籍文字上作手脚。所以自本朝中后期开始经文文本不断被正定、统一规模最大一次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孝灵皇帝下旨令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人正定六经文字并由蔡邕书丹于碑立于太学门外。

  古文经学的展今文经学的衰落师法家法的淡化经文文本的统一种种事实证明今、古文经学的融通是必然的郑玄大师的新经成为官学也是必然的无人可以憾动新经的地位。

  郗虑和赵松闻言大喜过望。

  李玮是大汉朝丞相是一位年轻的丞相他的仕途至今看来还是非常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玮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他对新经地位的肯定基本上可以代表天子代表朝廷。有了李玮这句承诺新经在天下稳定后将得到迅猛展郑玄大师在新经中的巨擘地位也有了坚实的保障。

  “但是新经有两个不足的地方。”李玮望着喜形于色的两位大臣缓缓说出了一句令人心惊胆战的话。

  “本朝今文经学的儒生们一般抱残守缺穿凿附会而古文经学的儒生们虽然在学问上比今文经学的儒生们要广博得多但仍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桎梏最显著的便是《易》学。古文经学的《易》拘泥于象数卜筮支离琐碎可厌之处和今文经学的《易》学相差无几。”

  “郑玄大师在融合经今古文经学的时候在注解《易》学的时候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束缚和桎梏。他在注解中掺杂了大量的谶纬并且解经烦琐这正是昨天遭到王朗、宋衷、高堂隆和颖容等一批大儒名士指责的原因。”

  “谶纬和繁琐是新经的两个致命缺陷尤其是谶纬更成为今古文经学两派儒生共同攻击的对象。”

  “关西杨家是今文经学世家在今文经学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他们突然跳出来以新经指正新经以新经反驳新经以新经纠正新经不能不说他们的智慧非常高他们的策略非常巧妙。”

  郑玄大师本人更偏重于古文经学他在注经的时候没有遵循师法、家法也不守章句。但几百年来谶纬之学已经深深扎根于经学对儒生们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所以他也不能例外。他在融合今古文经学的时候对谶纬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在注经中多以谶纬为据并且为纬书《尚书中侯》作注。

  谶纬之争由来已久。本朝经学大儒在治经中是用谶纬还是反对谶纬一直争斗激烈。所以当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时候如何对待谶纬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朝自光武皇帝以来盛行谶纬之学从此有了“用谶纬”和“反谶纬”的争论。

  “用谶纬”其实就是倾向神秘主义的以谶纬治经“反谶纬”就是倾向理性主义地旗帜鲜明地反对用谶纬治经。

  这两个派别分歧太大两百多年来凡是“反谶纬”的儒生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大儒王充、张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反谶纬”一派一向人才凋落。对于那些试图走进仕途的儒生来说选择何种方法治经不言而喻。

  郑玄大师注经采用了谶纬之学属于“用谶纬”一派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大汉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后谶纬之学遭到了残酷的血淋淋的打击。它的的确确成了不合时宜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无益于大汉中兴的学术。

  二十多年的战乱几千万人的死亡告诉大汉一个事实。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所谓代表神意的谶纬根本没有意义它既不能挽救社稷也不能拯救无辜的生灵。

  今文经学之所以迅走上末路原因就在于以谶纬治经。旧王朝没有了以神意来论证大汉王朝合法性的谶纬失去了支柱紧紧依附于王权以谶纬治经的今文经学也就无法生存了。

  至于新经繁琐的问题和谶纬同样有关系。郑玄大师注经引入了谶纬神秘妖妄之说充斥其学当然不可能摆脱烦琐的影子。另外郑玄大师注《易》的时候沿用的是本朝象数易学的方法爻辰、卦变、互体兼采自然烦琐。还有一个原因是郑玄大师偏重于古文经学热衷于辞训。古文经学的训诂也有琐屑之病故郑玄大师在融合今古文经的过程中无论对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存在着反繁琐的问题。他以一人之力当然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李玮望望神色凝重的两位大臣语气渐渐沉重起来。

  “对于朝廷来说选择何种经学为官学只有一个标准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社稷的稳定有利于大汉的中兴有利于大汉的长治久安。”

  “大汉的国政实践才是决定官学的唯一标准。”

  郗虑和赵松霍然而悟李玮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他们立即意识到新经危机的根源所在。

  “当初朝廷力推郑玄大师的新经为官学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当时今、古文经学两派争论激烈隶属于经学两派的朝中大臣各不相让。为了缓解朝中矛盾迅推行新政朝廷才选择了这种融合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的新经学。”

  “古文经学一直‘反谶纬’王充、恒谭、尹敏、张衡等大师都是如此到了马融、赵岐大师这一辈还是如此。”李玮说道“新经成为官学后对于古文经学来说是一种打击。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古文经学家们前赴后继一直想让古文经学成为官学但最后却被刚刚兴起的新经夺取了官学的位置由此可见他们心中的失落和愤懑。”

  “这个时候今文经学成了古文经学的盟友。今文经学展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官学位置不能对朝政继续实施影响了。但过去研习今文经学的大儒名士们几乎都是兼习两派经文的‘通士’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很快就能转变研习方向继而和古文经学的儒士们一起举起了‘反谶纬、反繁琐’的大旗共同对抗新经试图把新经赶出官学让古文经学坐上官学的位置。”

  李玮轻轻敲了一下案几加重了说话的语气“你们想想昨天的太学争论最后站出来攻击新经的是谁?是关中马家是马融大师的后人马丰。是许混是许劭大师的儿子许混。这两个人站出来支持王朗、高堂隆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书房内陷入了沉默。

  “谶纬之学今文经学融入其中不分彼此古文经学也大量采用相比起来新经中的谶纬并不算严重。”郗虑慢慢说道“现在今古文经学儒士突然提出经学应该在兼采今古文两经的基础上完全剔除谶纬是否太过极端?”

  李玮摇摇头郑重说道:“朝廷曾三次下旨收缴谶纬书籍反谶纬的态度非常明确。”

  “谶纬神学所宣扬的符瑞灾异说其用心未必坏但效果却极为恶劣。本朝大儒王充在《论衡》中对谶纬有过评论。谶纬神学或许在光武中兴时期大汉重建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当社稷恢复稳定后这种学说的负面影响随即远远过了其积极意义。它所宣扬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只能导致百姓对天子、朝廷和国策的极度不信任。”

  “王充大师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符瑞灾异说虽然有其文化底蕴但朝廷必须放弃以符瑞灾异为主的谶纬神学这样才能真正恢复纯儒学恢复纯儒学的精义才能对社稷有益对百姓有益。”

  “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王充大师在《问孔》、《刺孟》诸篇中的话与其说是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传统的诘难不如说是基于本朝儒士们对儒家精神的曲解而出的恢复儒学真面目的呐喊。”

  “古文经学的儒士们多年来一直试图通过对儒家伦理的重新建构为大汉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国策以扭转社稷的衰落和制约祸国奸佞对社稷的危害但在外戚和宦官的双重打击下他们的愿望落空了。他们自身也受到了迫害和打击这种残酷的事实刺激了那些有心救国的儒士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怎样才能真正挽救社会危机而又不至于因爱国忠君而作出不必要的牺牲。”

  “这些儒士们冷静反思的结果就是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要么拒绝出仕搞纯儒学研究培养弟子要么采取迂回攻击之术这使得朝野争斗更加复杂化、激烈化。朝廷无奈对那些反抗不止的儒士们实行了禁锢之策就是党锢之祸结果是什么?天下崩溃。”

  “我们做一个设想如果没有外戚和奸阉祸国如果社稷一直稳定百姓一直安居乐业如果朝廷能够和儒士们齐心协力共建大汉那么在今古文经学展的同时在张衡、马融、蔡邕、郑玄等一代代大师的努力下儒家学说应该有可能作出新的解释重建新的儒家伦理以适应各种危机的挑战推动大汉的进步。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可能按照百姓善良的愿望而展大汉还是走向了倾覆的深渊。”

  “今天的朝廷要吸取血的教训要恢复纯儒学要让大汉的儒士们齐心协力重新建构可以推动大汉中兴社稷长治久安的儒家伦理学说。所以把谶纬全部清除除经学是必需的把新经打造成天下儒士都能接受研习的经学更是必需要做的。”

  “博采众说不守一家之法、一师之说给各派儒士们以最大限度的学术自由让儒学迅恢复本原让儒学迅展这是今后新经研习的原则。”李玮坚定有力说道“这是朝廷对官学的原则不会改变。哪一派经学符合朝廷的原则哪一派就是官学这个观点朝廷不会改变。”

  郗虑和赵松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丞相府匆匆赶到馆驿拜会老师郑玄商讨对策。

  丞相李玮今天召见他们肯定不是为了安抚他们而是要掀起一场狂风暴雨这从他最后几句话里就能看出来。虽然他一再说朝廷坚持新经为官学但其背后的意思很明显新经如果不做出重大调整前途黯淡。

  李玮说朝廷希望恢复纯儒学那么接下来他要干什么?

  李玮急召议郎王朗和郎中许混。

  李玮先对今古文经学两派儒士坚持的“反谶纬”、“反繁琐”主张予以了肯定然后提出了恢复纯儒学的建议并且重申了朝廷选择官学的原则:大汉的国政实践才是决定官学的唯一标准。

  无论哪一种经学只要它有利于社稷的稳定有利于大汉的中兴有利于大汉的长治久安它就是官学。

  李玮这番话让王朗和许混又惊又喜。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朝廷对新经中的“谶纬”和“繁琐”非常不满有意重定官学而选目标就是古文经学。

  两人匆匆离开丞相府。

  王朗去拜会杨彪。杨彪立即明白了李玮的意思他知道李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现在李玮既然提出了“纯儒学”的观点那么经学之争的帷幕就已经拉开了谁都输不起。他即刻邀请在京的今文经学大儒名士商讨对策。

  许混回家禀报自己的父亲许劭。许劭很激动古文经学为了恢复纯儒学奋斗了两百多年为了重新构建儒家伦理也奋斗了两百多年现在终于等到机会了。他急邀请王剪、许靖、崔琰、淳于嘉等人到太学会晤商讨对策。

  将作大匠赵戬、太史令马丰先后赶到丞相府。

  关中马家是古文经学世家马融大师的地位极其崇高郑玄、卢植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马融大师反对谶纬之学反对注经繁琐当代古文经学的很多学术观点都是出自马融大师。

  李玮详细解释了朝廷对经学的态度后对马丰说朝廷坚决支持今古文经学的融合这是朝廷当初选择新经为官学的主要原因。只有这样儒学才能展儒学才能帮助大汉中兴和推动社稷进步。“反谶纬反繁琐”的主要目的是推进今古文经学的融合更好更快地融合以便快推动儒学的展。

  “但儒学向那个方向展如何确保儒家伦理的重新构建符合朝廷的利益符合大汉的利益符合百姓的利益?”

  李玮伸手从案几上拿出一卷竹简缓缓打开霍然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戬和马丰恍然大悟。李玮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说到底还是为了改制。

  本朝研治《孟子》的大儒前有杨雄著有《孟子注》后有程曾著有《孟子章句》赵岐著有《孟子章句》郑玄著有《孟子注》刘熙著有《孟子注》还有一个就是卢植大师的弟子高诱著写的《孟子章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岐老大人的《孟子章句》是自《孟子》成书以来本朝儒士第一次对《孟子》系统的整理和义理的串释。在赵岐老大人看来孟子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传承者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代表。他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而且有许多创造性的展是儒学通统中应时而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孟子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当然不是王充大师在《刺孟》中所批评的那些宿命观点而是《孟子》的“人本”或“民本”观念。

  赵岐老大人在注解《孟子梁惠王》中着重提到了孟子的几个“人本”理念。

  “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方始也。”

  “圣王之德与民同乐思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大平化兴。无道之君众怒神怒则国灭祖绝不得保守其所乐也。”

  “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贸已裕穷则斯民集矣。”

  “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挺服强仁与不仁也。”

  赵岐老大人对这些治国观念的重视无疑是基于自己对大汉陷入重重危机的深切感受是想借助《孟子》的治国理念唤醒儒士们对早期儒家“人本”思想的关注复兴这种有利于社稷和百姓的治国理念。

  综观《孟子》的核心理念无疑就是“民贵君轻”提倡“王道”主张“仁政”。而这正是当前的大汉所迫切需要的。

  本朝国策一直建立于儒家的经理道德之上李玮此刻提出纯儒学重建儒家伦理很显然就是为了推行新政完成改制确保大汉中兴的成功和社稷的长治久安而重建儒家伦理的方向无疑就是《孟子》的“民本”理念。

  李玮伸手拍了拍案几上的《孟子章句》郑重说道:“我需要你们的帮助以确保儒家伦理的构建方向符合大汉的利益。”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一前一后走进了丞相府。

  “大将军到了河西吗?”李玮把两人请进书房笑着问道。

  张燕抬头看了看他。“你身体好些了?”

  “太累就歇几天。”徐荣关心地说道“你一旦躺倒朝廷基本上就瘫痪了。改制的事不要急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李玮感激地笑笑摇摇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这么大一堆难道还撑不下去?”

  “陛下和大将军已经到了武威马上就要到亦不剌山了。”张燕说道“大将军回信说北疆平叛的事可以拖到七月就是大漠雨季结束之后。这段时间他先让阎柔将军带着军队赶到河套一带会合大单于刘豹、右贤王刘冥然后陈兵于云中威胁扶罗韩。”

  “陛下呢?他是和阎柔将军一起到云中吗?”李玮问道。

  “大将军说他打算带着陛下到张掖、酒泉一带转转让他看看玉门关、阳关让他知道西域在哪。”徐荣笑道“看样子将来大将军有意让陛下亲自率军收复西域打到葱岭了。”

  “没钱打什么?”李玮没好气地说道“他和陛下游山玩水把我们丢在京城受罪哪有半点兄弟之情?”

  徐荣和张燕失声而笑。

  贾逵和温恢抱着书简走了进来分别递给了徐荣和张燕。这文卷是刚刚草拟的墨迹尚未干透。两人看完之后都有点疑惑。

  “仲渊太学闹起来了无益于改制之策的商讨和制定。”徐荣说道“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根本问题是利益是利益分配。”张燕把竹简放到案几上“经学上的争论儒家伦理的重建并不能让他们从中受益。”

  “对两位大人说得对。”李玮笑道“但经学各派为了从这场争论中受益肯定要做出策略上的调整尽可能让自己的治国理念迅融入到国策中去并从中受益。”

  “现在呢?”徐荣把书简卷起来举到了李玮面前“现在我们等着经学争论的结果?”

  “对朝廷有原则对官学对经学对儒学伦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相信这场辩论很快就会有结果。”李玮非常肯定地说道“但为了节省时间朝廷需要做出一些姿态。”

  张燕笑了起来“好听你的我们明天都到太学去。”接着他看看徐荣“仲渊请我们来当然不会是为了邀请我们你看……”

  徐荣皱皱眉“长公主亲临太学安全上的事……”

  “我保证。”张燕笑道“我亲自负责殿下的安全。”

  三月二十六长安太学。

  在朝廷的推波助澜下太学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学辩论。

  今、古文经学两派先举起了“反谶纬反繁琐”的大旗但新经一派没有正面应招而是虚晃一枪把辩论方向引到了《周礼》上挑起了今、古文经学两派的内讧。马丰和赵戬马上抛出了《孟子章句》经学辩论的主题随即由儒家伦理转到了“纯儒学”上。

  四月初七经学辩论的规模越来越大各地儒士在老师、同窗、朋友的召唤下日夜兼程赶到长安。

  征西将军钟繇也急奏朝廷请求返京参加这场经学盛事。长公主准奏钟繇带着数十名颖川大儒、名士飞进京。

  此刻朝廷起的麒麟殿议政已经搁置朝中大臣们大都被卷进了这场无休无止地经学辩议之中。

  李玮有些焦头烂额了。

  四月十二日骠骑将军鲜于辅急奏朝廷乌丸人能臣氐和修武卢合兵一处攻打白鹿王鹿破风。鹿破风向鲜于辅和白山大单于楼麓求援。鲜于辅急调鲜于银、柯比熊、射虎、射缨彤等人率两万铁骑进入上谷郡楼麓也出兵相助。

  能臣氐、修武卢随即向扶罗韩、射隆求援。鲜卑人以此为借口率军越过长城杀进了上谷郡。现双方对峙于治水(即桑干河)南北两岸暂时还处于调停阶段。

  鲜于辅说如果北征大军迟迟不能到达大漠大战估计将很快爆恳求朝廷给个准确答复以便我决定是否即刻动攻击。

  大司马徐荣急告鲜于辅朝廷改制之事尚未解决目前不宜进行决战。请设法拖延战事的爆适当时候可以满足鲜卑人的一些要求。

  四月十五日太傅杨彪、御史大大荀攸、廷尉卿陈群、大鸿胪袁耀、太常丞袁涣、征西将军钟繇、老臣杨奇、刘和、司马防、赵温等人聚在一起商议应对之策。

  经过半个多月的辩议今文经学一派遭到了重创现在经学的辩议主要是古文经学一派和新经一派的争论其实也就是古文经学内部的辩论把今文经学一派彻底踢出去了。这是辩经之前今文经学一派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今文经学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竟然败落到如此地步。

  如果不是很多今文经学大儒都是兼学今古文经估计现在太学里都看不到今文经学一派的儒士了。

  哀叹之余要即刻想出对策以便救助研习今文经学的门生弟子和儒士们。

  今文经学是大家的饭碗现在今文经学败落到如此地步饭碗也就砸了。经学争来争去说到底就是饭碗之争就是生存之争。

  如何生存?马上改学新经?那也要一个过程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今文经学讲究师法、家法几百年了这个观念在门生弟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叫他们突然丢掉学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今文经怎么可能?没有一代人、两代人没有几十年的时间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很难改变观念。

  过去北疆人一直打击其它派系比如关洛士人就曾经很长时间得不到入仕的机会但那个时候主要是派系之争。自从新经成为官学后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当其冲算是彻底丢掉了饭碗这导致很多儒士迫于生计不得不改学新经。但忠诚于今文经学的儒士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很多人如今一贫如洗即使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也只能抱着竹简长吁短叹无法一展抱负。

  “我们即刻拟定一个选拔制度代替朝廷现在实施的察举和乡评选拔制度。”杨彪说道“这个新制度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以才能、道德为主而不是以学习什么经学为主。新选拔制度的原则是唯才是举这完全符合朝廷选拔人才的原则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尽可能让今文经学的儒士们能够得到入仕的机会。现在朝廷的改制之策还没有最后议定只要朝廷答应修改选拔制度我们就让步同意朝廷制定的一系列改制之策。”

  众人眼前一亮思路顿开。

  “朝廷是支持新经的只要新经大力改革尽快从经文中把谶纬拿掉古文经学一派还是输所以他们肯定也支持选拔制度的修改。”老臣刘和高兴地说道“只是怎样改呢?把察举制度推翻了?”

  “不用推翻推翻重制矛盾更大还是尽力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问题以断绝北疆人和新经儒士对选拔的控制和操纵。”荀攸摇手说道“把选拔权一分为三丞相府负责儒士品第的评定。尚书台负责监督和调节。中书监负责依状授官。各地具体负责乡评的官员也改由朝廷委派。这样通过各官署之间的制衡将选举权完全收归朝廷而皇权也能因此得到最有力的维护一举多得。”

  “扩大选拔对象人才选拔的机会应该均等有才能的庶民也可以入仕为官嘛。”钟繇说道“如果朝廷和各地乡评能对所有儒士进行品评真正做到唯才、唯德是举那么此策完全可以去除察举制的弊端对大汉中兴极为有利。”

  众人连续讨论了一天一夜然后由陈群、袁涣拟制了新的选拔制度并征求多方意见。

  四月二十日以太傅杨彪为的十一名大臣联名上奏要求修改选拔制度并呈递了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的奏章。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五十节

  这份奏章此刻出现目的很明显门阀富豪们打算缓解与朝廷的矛盾向朝廷的改制之策做出妥协。

  长公主急召丞相李玮、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尚书令田畴、中书监刘放议事。

  “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对儒士也就是官吏候补人进行的一种品评通过对儒士的家世、才能、道德等方面的考察评定其人是否有资格入仕是儒士入仕的资格评定。

  专职品评人物的官员就是“中正”中正综合考察了儒士的才能、道德等方面后把儒士分为九品。这个九品分类直接来源于班固大师的《汉书古今人表》不过稍稍作了一些改动而已。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评议结果上交丞相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自然就高升迁也较快而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很低升迁也就很慢了。中正评议人物三年调整一次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这种选拔制度类似于地方品评、乡里清议。地方名士的品评由来已久过去最有名的就是许劭、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

  九品中正制和这种地方品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主持品评的不再是地方大儒名士而是朝廷的官员这样原来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就被纳入了朝廷选举的范畴。原来由地方大儒名士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论转为由朝廷直接控制了这种原由私家控制的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随即取得了合法地位大儒名士们和朝廷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缓和。

  李玮看完奏章全文后了半天呆。

  他没有想到大儒名士们会来这一招。修改选拔制度可谓釜底抽薪啊。十几年来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完全靠官吏靠官吏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新政的支持。官吏如果对新政进行抵触和消极对待新政推广的难度随即骤然增大更有半途而废甚至失败的危险。

  当初北疆力推古文经学勤王成功朝廷重建后又以新经为官学所有官吏几乎都是研习古文经学和新经的儒士还有一部分是武人。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那么研习今文经学的儒士将大量入任治国理念和利益权势等等矛盾将更加剧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朝廷新政的推广和实施。

  “察举制的弊端难道已经严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吗?”长公主皱眉问道“新政实施后我们在察举制之外大力推行乡评已经弥补了官吏选拔的不足为什么还要改?”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相视苦笑。

  “殿下之所以要改是因为官学。”田畴解释道“本朝的察举选拔有两个标准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以儒取士;二是取士要考察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殿下这个儒家可不是泛指各个经学派系而是特指官学。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现在官学是新经。也就是说现在只有研习新经的儒士才有入仕的最基本资格。过去官学是今文经学的时候很多研习古文经学的儒士为了出仕只好兼采今古文经学这也是古文经学儒士普遍师从两家大儒学习轻视师法、家法的重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唯才是举’不管你是研习哪一派经学的儒士不管你是研习琴棋书画的逸民还是研习医学的庶民只要你有才能不问出身一律都有被品评的资格。另外它品评的内容也很少主要是家世、才能和道德而重点是才能。”

  “至于考察家世其实也是为了选才。本朝历经二十多年战乱在战乱中能够保存下来的高门其所保留的经纶非常丰富他们的子弟更容易学到本事所以才有考察家世这一项。当然了这种选拔考察时间久了同样会不可避免地重现察举制的弊端也就是门阀世族的门生弟子故吏将遍及朝堂权势之争将愈演愈烈。”

  长公主明白了。

  今文经学作为官学前前后后大约三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研习今文经学的世家和儒士太多了他们的人数和研习古文经学、新经的儒士们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儒士废寝忘食、勤奋研习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入仕为了能光宗耀祖?断了这些儒士的生路把这些儒士拒之于朝堂之外显然不合时宜是错误的选拔制度必须要改。

  “奏章中说之所以要修改选拔制度是因为察举制**不堪弊端太大无益于大汉的中兴。”徐荣指着奏章说道“他们还说二十多年的战乱导致人口剧减各地儒士大量侨寓他乡察举制也已不再适用。所以考虑到地方品评和乡里清议的优点和传统考虑到人口减少和儒士侨寓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这样既有利于纠正本朝选拔人才标准的缺陷重建公平公正大量选拔人才又有利于纠正门阀世族和大儒名士对人才评定及官吏选拔的操纵和控制因为它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徐荣连连摇头“什么问题?还不是夺走了他们的饭碗?我看这事要慎重考虑不能仓促做出决定以免贻祸后世。本朝察举制走到今天已经弊端层生难道九品中正制就不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州、郡设中正这位中正是什么人?按照这个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而且多由现任朝廷大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换句话说就是大儒名士而且还是各州郡的大儒名士。这样一来私家操纵的乡评变成了朝廷主持的品第而这样的朝廷的品第显然不会危害到门阀世族的私利。朝廷看上去是控制了选拔但其实是门阀世族控制了选拔。”

  “朝廷和门阀世族在选拔这个问题上的矛盾虽然因此大大缓和了但结果是什么?看看察举制的弊端就知道了。门阀世族操纵和控制选拔必定徇私枉法扰乱吏治。而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显然是重家世轻才德堵塞了任用贤才的道路。以我看此制由门阀世族而起对他们大大有利将来此制肯定能巩固门阀世族的特权对大汉的长治久安极为不利。”

  众人沉默不语气氛凝重。

  “我认为此制可行尤其是现在对朝廷选拔人才很有利对朝廷推行改制有利对朝廷稳定社稷也非常有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制不但可以一扫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而且还能对大汉中兴大业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李玮突然站了起来挥手说道“此制可行。”

  长公主、徐荣、张燕等人齐齐望着他神情诧异。

  “仲渊你可要考虑清楚了这可不是暂时的妥协而是大汉的长治久安。”张燕郑重地说道。

  “这个制度的选才标准是唯才是举符�

  �朝廷的原则仅此一点就比察举制优越。”李玮说道“由于朝廷以才能道德取士不论门第出身不论高低贵贱所以读经就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了。这将大大促进除了儒学外其它学派的展比如书学、医学等等这非常有利于国力的提高。”

  “选拔制度的确要改由于人口剧减和儒士侨寓他乡目前察举制的实施的确有很大困难。这几年我们选拔人才主要靠乡评举荐和从大学堂征辟诸生直接入仕。但随着收复的州郡越来越多官吏已经严重不足。关中大战结束后朝廷因为缺少官吏不得不向关洛士人低头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但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正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李玮笑道“看样子这次经学大辩议朝廷的收获还是非常大啊。”

  “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乡评不过一个是朝廷的乡评一个是地方私家的乡评而已。通过这个制度把地方私家的乡评转化为朝廷的乡评这是个创举。先它缓和了我们和地方大儒名士的矛盾其次朝廷完全控制了选拔权剥夺了地方乡评对朝廷选拔权的威胁其三它打击了大儒名士的清议有利于社稷的稳定。大家还记得许劭、许靖两位大人早年主持的月旦评吧这个月旦评不仅仅品评儒士还评论时事抨击朝政它的权威性一度对天子和朝廷的威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朝廷不需要月旦评朝廷更不希望天下各地的儒士们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影响朝廷的决策损害天子和朝廷的威仪所以各地乡评对于朝廷来说弊大于利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李玮的这句话提醒了长公主和徐荣等人。

  当年因为党锢乡评成风对社稷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朝廷不得不出面干涉甚至下旨取缔了天下所有的乡评。现在大汉中兴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们举荐人才所以乡评早已蔚然成风其中蕴含的隐患非常大。

  “殿下诸位大人……”李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继续说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举荐人才是给朝廷挑选人才。无论你被中正大员品评为几品你都不过是拥有了入仕为官的资格而已它不过是选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拥有选拔权的一部分。察举制则不是这样凡被举孝廉、举茂才(其对象是在任官吏)的儒士就算正式进入仕途了做官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种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员对儒士予以品评后其品状是朝廷授官的主要依据它并不直接官人任命权归朝廷。儒士经品评后仍需要经过各种仕途方能为官从目前来看这包括直接入仕察举秀孝州郡县佐吏积功升迁入仕太学诸生考试入仕公府掾属升迁入仕等等。由此可见中正并非仕途。”

  “朝廷如果实施了九品中正制那么朝廷每个官员的职位都要规定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就是官品。任何人要想做官都要有资品否则就没有入仕的资格。但从目前朝廷的选拔制度来看资品的获得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评一种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满足朝廷对人才的需要。”

  “我们还可以继续实施察举制举茂才举孝廉举贤良方正。这些人的优劣评判及其资品授予并不是由中正作出而是由主持察举的各级官府决定。”

  “试经制度实行几百年了。效果很好不能废弃。太学诸生各地大学堂诸生都可以通过试经的途径而获得入仕所需的资品。”

  “还有赐官。由于官员职位本身已标明了官品那么这位儒士只要获得了赐官他也就同时获得了担任该项官职所需要的资品因官而得品这也是可以的嘛。”

  “另外就是赐爵与袭爵。爵位与官位一样也被赋予了品级有爵者即有资品既然有资品了当然也就可以入仕了。”

  李玮的这番话转眼就打消了众人的担忧。

  大儒名士们想通过九品中正制继续保持入仕之路而李玮见招拆招把九品中正制纳入考察人才的制度用其优点压制其弊端依旧牢牢控制了官吏选拔。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大儒名士们的要求又没有损害既得利盖者的权益可谓一举两得。

  长公主和众人的心情好转了李玮的脸色却陡然一变。

  “刚才大司马说了很多也说得很对他的担忧非常有道理。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李玮说道“关键在于朝廷选拔权力的监督和制衡在于负责选拔官吏的清廉。也就是说对中正大员的监督非常重要。”

  “中正之职在于品第儒士中正的品第乃是儒士入仕的前提条件。儒士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都必须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得品第否则就没有资格入仕。那么朝廷如何确保中正大员的清廉和公正?”李玮拿起了案几上的奏章“品评。”

  “修改选拔制度不仅仅要修改如何选拔人才更需要修改如何监督在职官吏。”李玮神态坚决地说道“朝廷不但要品评选拔官员更要品评所有的在职官员。三年品评一次资品降级的官品也降级。”

  “中正大员品评儒士天子和上公大臣品评各级官吏一级品评一级资品不够的该降职的降职该惩罚的惩罚互相监督和制约。”

  “丞相大人的意思是全面修改选拔制?”长公主吃惊地问道。

  “对全面修改。”李玮说道“新的选拔制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在职官员进行品评一个是对官吏的候补人进行品评。九品中正制仅仅考察人才无法代替察举制。考虑到修改选拔制度是由太傅大人和陈群、袁涣等诸位大人共同起的我看这新的选拔制度就叫九品官人法吧。”

  徐荣和几位大臣互相看看鼓掌而贺。

  四月二十一长公主召集公卿大臣共议文武大臣们一致同意修改选拔制度并推举陈群、袁涣、田畴等十几位大臣拟制“九品官人法”。

  朝廷和大儒名士们的矛盾因此得以缓解改制之策重新再议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古文经学和新经的争论却因为郑玄大师的病倒而再度掀起了**。

  郑玄大师年纪太大了在长达一个月的辩议中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

  新经学派怒不可遏向古文经学一派起了猛烈反击。

  长公主天天去探视郑玄大师并请宫内医匠数次会诊极力挽救郑玄大师的生命。

  丞相李玮、大司马徐荣也数次亲临太学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把这场逐渐失控的辩议解散了但他们被愤怒的大儒诸生们赶了出来。李玮甚至遭到了墨汁的“攻击”陷入了人海城门校尉何林动用了两百卫士才把他“抢”了出来。

  四月二十八郑玄大师昏迷不醒。

  新经学派的儒生们情绪失控。在当天的辩议上竹简象雨点一般砸向了太史令马丰和其它七位大儒。马丰头破血流其它七人也受了伤。郗虑本想劝阻儒生们但遭受了池鱼之灾也被打伤了。

  大司马徐荣急召太尉张燕、右卫将军光禄勋赵云、后将军卫尉杨凤、左将军颜良、右将军文丑商议京都戍防一事。郑玄大师的时间不多了他一旦逝去儒士们极有可能控制不住情绪做出一些过激之事。

  “安全起见还是乘夜包围太学强行驱散诸生儒士。”杨凤冷笑道“如果任由形势展下去京都必有一场暴乱。现在太学里聚集了几万人一旦闹起来肯定要死人。”

  “先把长公主送走。”颜良担忧地说道“长公主的安全最重要。”

  “殿下拒绝离开。”赵云苦笑道“我们劝了好几次了但殿下不听。她说要亲自主持大师的丧礼。”

  徐荣和众人商量了很久无计可施只好先调动南军把皇宫和官署保护起来。

  四月三十新经学派的儒士们高喊着为大师报仇四下围攻今文经学派的儒生。

  右将军文丑、城门校尉何林带着五百卫士冲进太学阻止了冲突。太缚杨彪、大司马徐荣随后赶到太学安抚诸生。今文经学派的大儒、名士和儒生们在太傅杨彪的劝说下退出了太学。

  五月初一新经学派的儒士们又开始攻击古文经学派的儒生冲突开始升级。

  右将军文丑和城门校尉何林带着五百卫士再度赶到太学但这次儒生们胆子大了。昨天卫士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助长了儒士们的气焰他们先是拿竹简墨计“攻击”卫士后来干脆扑上来打。

  文丑大惊急令卫士们撤出太学任何人不准还手违令者杀无赦。

  下午文丑孤身一人走进太学会见郑玄大师的弟子赵商、王基、公孙方请他们安抚儒生尽快劝说儒生们离开太学离开长安。

  “这怎么可能?”赵商泪如雨下“大师马上就要撒手尘寰弟子们怎么可能会离去?”

  “但现在大师的弟子们怒气冲天认为大师病危都是今古文经学派的责任。”文丑苦口婆心地劝道“这样会出事的要死人的。”

  赵商三人悲痛欲绝拒绝离开。的确这时候没有一个弟子会离开他们都在盼望着大师能好起来。

  文丑又去劝许劭。

  古文经学的儒生们历经两百年的奋斗最后却为刚刚兴起的新经做了“嫁衣棠”试问哪一个弟子不是愤懑不平?哪一个弟子不是义愤填膺?

  “长安太学是大师一手重建的你的弟子有数千之众你应该劝劝他们叫他们尽快离开。”文丑哭丧着脸说道“我也是大师的弟子我不希望他们出事我更不希望大师的心血毁于一旦请大师务必……”

  “我可以离开太学但他们愿意吗?”许劭无奈地说道“我的弟子不走我怎么能走?”

  文丑匆匆赶到大司马府禀报徐荣太学要出事长安要出事赶快想办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徐荣急召辅弼大臣相商但众人均是一筹莫展。

  “老大人当年董卓在洛阳诛杀儒生的事你曾亲眼目睹难道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杨彪苦笑“我有什么办法?除非康成兄(郑玄)立即好起来否则……”

  杨凤再次要求动用南军把儒生赶出太学赶出长安但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否决。

  五月初二郑玄大师病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