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到了六月。
过去的半年里,每日都有源源不断的邸报,像雪花一样飞进苍城。
苍城,这个庞然大物的政治和经贸中心,变得拥挤不堪。
经过勘探,新的国都选址在了彻郡与原来的王畿之地交界的地方。
彻郡,也就是原本的彻国之地。
伐晋之战中,彻国被灭国,完全是苍国一己之力而成,所以并未纳入会盟讨论范围之内,彻国自然也全部被苍国所吞并。
由于地势原因,这两年来一直承担着通往苍国的交通枢纽的作用,每日来往的商队络绎不绝,比之前多了几倍的繁华。
地势好,又繁华,进可攻,退可守,更有利于对全国的掌控。
这样一个地方,自然是获得了工部的青睐,在呈报到朝廷,经得杨沐的批准后,就立即开始了工程,接连几个月如火如荼,钢铁场和水泥厂全力运转,一应原料都源源不断地运往新城。
值得一提的是,吴国前后一共派出了几批使者与苍国交涉,表示愿意主动撤出邵国,同时给苍国大量的赔款,唯一的恳求就是青龙军团不再与吴军为敌。
这说明,吴军的压力太大,已经快要支撑不下去了。
的确,吴军通过攻打邵国,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阮国与范国先后退兵,吴国的压力骤减。
但是青龙军团势如破竹,接连破了一座又一座城池,与邵军一起收复了邵国的大部分土地,吴军又显得弱起来,范国与阮国蠢蠢欲动,吴军的压力再次大增。
听闻,这件事让吴国皇帝气得昏厥,当众吐了几口大血。
然而,杨沐可没心思理会这些破事,他近期关注的是国内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什么瓶颈呢?
众所周知,苍国的文化推广是做得非常好的,老百姓的凝聚力也非常的强大,与外邦比起来,渐渐的形成了文化差异,逐渐的独立出了一个族群。
这个是一个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必须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然而,杨沐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左思右想才明白,课本上的知识,怎么都是自己从图书馆里摘抄出来的呢?
现在苍国的读书人这么多,好几千万呢,怎么就没有人写写故事,小说什么的,做一下创新?
六大军团这么多的英雄事迹,怎么就没人关注一下?
身为一个皇帝,那么多正面的例子,怎么外人就不知道么?
舆论怎么搞的!
抱着书啃老本,是肯定不行的,既然要塑造新的文化,就一定要具有创新力,不能死守着图书馆里的那些东西一成不变。
《大苍时报》倒是能担起这个任务,但是这么些年来,表现形势似乎有点僵化了,顶多就是一些高压的笑话和寓言之类的,还没有到那种能够自创故事地步。
毕竟是官方的产物,而且用处也很明确,受到版面的限制,杨沐也不强求让《大苍时报》扛起这个任务,于是就想着,是不是该鼓励一下国内的士子们,投入到创作当中?
也就是说,是不是该让那些闲暇的士子,带头冲锋激发苍国的文字创新能力?
于是,在炎热的六月,杨沐召见了礼部尚书王膺,一起商讨此事。
一开始,王膺还比较呆板,对于此事完全是一脸的茫然,在杨沐的几番解释下,终于明白了意思。
出宫的时候,王膺的心中不免好奇起来。
因为凭借他对皇帝陛下的了解,后者是绝对不会做无益的事的,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皇帝,除非关乎什么休闲娱乐之类的。
无缘无故的,透露出这样的意思,真是非常的奇怪。
莫非,陛下也爱听故事?
或者说,与大多数百姓一样,等不及《大苍时报》上的小故事,想要一下子看更多?
还是说,对礼部的编写方式不满,觉得礼部太过呆板?
皇帝一句话,臣子猜断肠。
王膺非常的苦恼,忐忑地出了宫。
而后,便开始按照杨沐的吩咐,组织一些有此天赋的士子,试着写一些故事。
待到半个月后,一共有一千多篇故事,呈送在了杨沐的案头前。
“唔……都这一些寓言和小故事之类的呀,还是没有跳脱大苍时报的思维。”
杨沐有些失望,在他看来经受苍国教育部这种填鸭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士子,似乎已经习惯了朝廷灌输的故事,也习惯了某一些风靡的文体,能做出创新的很好。
而且,或许是因为要呈送皇帝看,这些小故事都极具正能量的,谁也不敢写得太偏。
不过,他最终还是看了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风格有点像《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可以呀!
杨沐来了兴趣,《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本就是三分真实,如果按照正史来写,估计根本没有人看,但是通过文字润色和人物塑造,以小说的形势写出来,可读性就非常强了。
像什么关云长、张飞、赵云、周瑜、许攸……苍国不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么?
没有?
必须要有!
不就是包装一下么?
像什么卫忠全、司马宏、屈勇、耿贵这样的将领,可塑性太强了,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可以发掘。
就算没有闪光点,制造闪光点也要发掘。
“唔……把这几个人给朕叫来吧,尤其是那个叫做徐乐水的,叫他再写一篇过来让朕瞧瞧。”
杨沐将一叠纸张递到王膺的手里,也算是矮子里面挑高个。
王膺心里纳闷,那个叫做徐乐水的人他知道,在所有的这些士子中算是另类的了,当初收这些故事的时候,他还在想着该不该扔了,万一惹得陛下不高兴……
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篇让他差点丢弃的故事,却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青睐。
之所以说青睐,是因为杨沐说的是再写一篇瞧瞧,而不是说叫人把他抓起来。
明显,是想再考查看看。
王膺也是朝廷里的老人了,人老成精,深谙其中的弯弯绕绕,一旦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赏识,那可就真的算是飞黄腾达了。
譬如,孔尚贤、耿贵、欧冶、曾十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简在帝心,一下子平步青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