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人人都爱马文才

35、犹记当年

人人都爱马文才 祈祷君 5735 2024-11-16 06:33

  从刘有助的怀里掏出纸的时候开始,梁山伯的脸色就一直很是苍白。

  但这种苍白并不是被戳穿了某种不堪或是被人当面职责而产生的苍白, 而更像是明明看着悲剧再一次发生却还是无法阻止的无力。

  傅歧在咆哮, 马文才在沉默,祝英台的手指紧紧地攥着自己的袖子, 将好好的衣袖绞的皱皱巴巴, 却毫无所觉的继续在绞着。

  每个人都有对刘有助的不同看法。

  看过所有人之后,梁山伯的目光还是放在了马文才身上, 因为他知道在场这么多人里,只有马文才的话才算数。

  祝英台年少心软,若是将刘有助交给他, 肯定是偷偷放了。

  马文才的人费尽心思将他抓回来,并不是为了将他放掉的, 所以刘有助不会被交给祝英台处置,哪怕他才是“苦主”。

  傅歧现在吼得欢,那是因为刚刚祝英台阻止他以“罪人”的身份给刘有助定罪,更拦着他不准他揍刘有助,被拂了面子。

  他本身对这种人和这种事一点兴趣都没有, 在这里为难刘有助, 也不过就是让祝英台看看, 他的这种“妇人之仁”有多么愚蠢罢了。

  他也是软心肠, 真让他把人送进官府斩手,怕是做不出来,最多把人揍个半死了事。

  但他并不会揽下这事。

  唯有马文才,虽然年纪尚轻, 却已经有了未来权贵上流的雏形,无论是从平时的一举一动,还是他约束自己和他人的标准,都更像是个成年的士族高门,而不是普通的世家子弟。

  这是一种可怕的自律和自我要求,他的心中一定有着更广阔的野心,所以像他这样的人,想要改变他的想法,最是困难。

  马文才本来就是太守之子,他能用“杀人未遂”去诈刘有助,便必定早就知道刘有助最好不过是什么下场。

  比起被绞死,斩一只手不知是更惨,还是更好一些。

  但刘有助的罪过,真的大到需要被斩手、刺字,流放吗?

  真的重到需要连坐吗?

  他自己便是县令之子,自然知道按律还是按例全看判案之人的决断,真正会断案又有怜悯之心的,便如当年傅歧的祖父傅琰曾任山阴令时一般,遇到情节恶劣的,自然是重罚以儆效尤;遇见情有可原的,便是小惩大诫。

  但士族严苛,为了维护他们高高在上的统治,极少有从轻发落的时候,如果冲撞的是士族尤为甚之,更别说马文才和祝英台都算是官宦之后。

  刘有助今日怎么看,都在劫难逃。

  刘有助哭诉和向傅歧求饶的时间里,梁山伯在心中百转千回,想出好几种也许能救刘有助的办法,又一一都被他自己推翻。

  马文才这样的人,用情理法都是无法打动的。

  他捍卫的是他自己那个阶级的尊严和统治,刘有助这样的人也许他过去看的太多已经麻木,你让一个已经固化了想法的人,如何自己去推翻自己?

  梁山伯脑子快速地转动着,余光从揪着手指的祝英台身上一闪而过,心中有了主意。

  马文才自然是不会为刘有助震动的,他也不会为他梁山伯震动,能让他改变心意甚至放下身段的,只有唯一被他承认是至交好友的祝英台。

  虽然他不明白马文才看待这祝英台为何与他人不同,但事实放在这里,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他不会完全不顾祝英台的情绪。

  而祝英台,又是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

  他说不动马文才,可也许能说得动祝英台去求马文才。

  想到这里,梁山伯也不再沉默,在刘有助哭叫过后,主动地承认了自己也曾偷过字。

  “他没有说谎。”

  梁山伯沉重地点了点头。

  刘有助继续哭求着,傅歧也依旧在咆哮,但马文才和祝英台却已经将目光放到了他的身上。

  在一片哭闹咆哮的嘈杂声中,梁山伯磁性的声音越发显得沉静。

  “我活到至今,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去偷过字。”

  他一字一句地说着。

  “非常,非常后悔。”

  刘有助吓傻了一般看向梁山伯,以为他也要置他于死地,眼神里已经有了绝望之意。

  “我年幼丧父,家中原本也有父亲历年来费心搜集的手稿和书籍供我读书,可我父亲刚刚亡故后没多久,家中便起了一场大火,我母亲体弱,我当时人小力微,能把母亲拖出来就已经是万幸,那些手稿和书籍只能任其付之一炬。”

  梁山伯的眼中隐隐带着一丝恨意。

  “所以我虽是县令之子,但七岁之后,我和大部分寒生一般,无书可用,无字可看,无屋可住,无衣可穿,全靠父亲的故交和族中善老扶助,才能熬到贺馆主招我入馆。”

  “我刚入馆时,和刘兄并无什么不同,只是我开蒙早,识得的字和看过的书比其他刚入学的孩子多一些罢了,那时候贺馆主要主持馆务,还要亲自授业,平日里还要调节士庶矛盾,也实在是管不到我一个和刚刚开蒙没什么区别的孩子,所以在丙馆读书的我,刘兄所经历过的一切,我也全部经历过。”

  梁山伯对此很是坦然。

  “当年我为了练好字,也曾去偷过字。不过我偷的不是学生的字,而是专去偷明道楼前张榜公告上学官们的字。”

  随着梁山伯缓缓的叙述,傅歧的情绪已经平静了下来,祝英台和马文才原本就没有声音,一时间,屋内只有刘有助低低的哭泣声。

  “现在明道楼前张榜后立刻糊去的规矩,便是我那时的莽撞造成的。”他说,“我撕去公告回去临摹馆主和其他助教的字,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道早就被有心人看在了眼里。当时和我同居一室的同窗去助教那里将此事告发,将我所偷的所有字都当众搜了出来,更绑去了馆主那里,要逐我离馆……”

  “是老馆主维护了我,对其他反对的助教说:‘我是此地的馆主,负责主持这里的学业,如果我在此开设丙科,教导学生识字,可我的学生依旧要靠去偷字才能学到想要的东西,那是我的耻辱,而不是他的。所以我不能罚他,只能罚我自己。’”

  梁山伯顿了顿。

  “而后,他命学官杖了他十杖。”

  “小时候,我看的是圣贤之言,学的是圣贤之道,可世事的残酷让我已经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圣贤存在,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对我来说只是书上劝人向善的虚假东西。”

  梁山伯连声音都在颤抖。

  “可那一刻,我已经将贺老馆主当成了我的‘圣贤’。”

  祝英台转过脸去,脸上已经爬满了泪痕。

  她的心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滚烫了。

  烫的几乎要将整个胸腔都燃烧起来。

  马文才在入馆之时曾说家人仰慕贺?的才华和人品,却不是为了投贺革所好,当年他祖父在时,曾经夸奖佩服过的人,唯有贺?一人。

  至今为止,会稽学馆也好、其他学馆也罢,仍有贺?和那些大儒们曾经的士族弟子在资助着,他们家也没例外。

  当时他来求学时,现任的贺馆主会迎出门外,并不单单是因为他是故交之子,还因为他是吴兴太守、五馆的资助人之子。

  然而他生的太晚,对于这位贺老馆主的印象,也只留在祖父的只言片语里而已。贺家从西汉贺纯开始,到东吴贺循,不停有大儒出世,贺?“才德兼备”的评价,似乎已经是理所当然。

  对于他们这些来的已经太晚的士族子弟,贺?和贺革不过是一个掩饰他们必须要和庶人混杂的“名头”,如果不是以名士为馆主,哪怕天子下诏,他们也是要犹豫着来不来的。

  可“名头”这东西,又岂是平空得来?

  马文才心中有些觉得贺?馆主做的不对,梁山伯的事这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应该是错误的,可又想不出到底哪里错了。

  贺老馆主没罚梁山伯吗?

  他罚了,只是最终以身替之而已。

  该送官吗?

  撕布告这种事,之算得上是学务,并不算私事。

  可此风一涨,又怎能有好处?

  马文才觉得贺老馆主是对的,又觉得贺老馆主是错的,他的阅历还远没有到那样高远的地步,是以脑子里有些混乱,只觉得做出什么决定都不太对。

  梁山伯叙述的速度,却没有让他有静静思考下去的时间。

  “后来的事情便是刘兄所言,我被馆主正式收归了门下,可以被允许随意翻看明道楼和他院内的书籍与来往信件,正是因为有他和他的弟子们来往的信件为摹本,我的字才渐渐像样起来。”

  梁山伯的语气渐渐低落。

  “但若有重来的机会,我情愿不要这入室弟子的机遇,也情愿字迹潦草难看,也不会再去偷那张榜的公告。”

  “为何?”

  祝英台咬着下唇,难过地询问。

  “为何啊?”

  “因为那代价,我根本承担不起。”

  梁山伯轻轻回答。

  “老馆主那时年事已高,他当年在山阴县开设私学 教导士子读书,我父亲付不起束?,只能在窗外偷听,他命人引我父亲入内,在末座上给他添了一个蒲团,从未有过席位。可即便是如此,外人也算是默认了我父亲入室弟子的身份。我父亲后来当了主簿、县丞乃至县令,也未尝没有昔日那些一齐听课‘同门’们提携的情谊。”

  梁山伯说:“只是那时我们都没有到处宣扬这段关系,馆中许多人并不知道老馆主收我是为了照拂弟子的遗孤,只以为是我偷字求学的‘好学’之心打动了老馆主,于是从那时起,学馆里便开始有人效仿,也去偷字。”

  “啊?”

  傅歧的惊讶之声脱口而出。

  “那要每次都打自己十下,岂不是要把自己打死?”

  梁山伯没有回答傅歧的话,可脸上却浮现了悲哀之色,眼神中也俱是伤痛。

  “……一开始只是偷张榜的公告,被抓到之后,因为我的先例,老馆主也不能重罚。后来偷的人多了,学生们还要为那些公告打架,馆中没有办法,便有了公告出来后命人看管,待一日之后立刻糊去的规矩。”

  梁山伯苦笑道:“我那时内疚不安,自发去看守公告,却每每被同窗讽刺讥笑,有些性子烈的更是直接动手,那段日子,我至今想来,背后依旧会冒冷汗。”

  渐渐的,刘有助的抽泣声也中止了,所有的少年都不发一言,静静的听梁山伯说起过去的那段学馆往事。

  “我们都以为这件事会渐渐平淡下去,可谁也没有料到,许多人偷不到布告,便把主意打到了甲科生的身上。”他语气涩然,“那时候五馆刚立没多久,国子学也还未下令广招贵族官宦弟子,天子经常派特使和大儒巡视五馆,东馆里随处可见士族子弟,西馆的人想起东馆士子的试卷也可以拿来临摹,没有大大方方去求字,反倒想法子去偷那些卷子……”

  “正如文才兄对刘兄所做一般,世家子弟的书法一道是有传承的,外人轻易不可窥见,这事对于他们来说太过荒谬,便闹到了馆主那里,要求严惩偷窃之人。”

  梁山伯的右手渐渐捏紧成拳。

  “他原本身体就已经不太硬朗了,因为我的事受了十杖,养了许久才好。会稽学馆乃他创建,初建之时事务繁杂,他又兼授学业,天子还时时派人巡查,恩威并重之下,老馆主连辞官休养都不行。他原本就怜悯寒生诸多照顾,对此早已经引起各方不满,更因为维护我的一时之举,催化着士庶生徒之间的矛盾,到了已经无法化解的地步。”

  “他刚刚养好的身子,立刻就垮了。”

  “我那时的惶恐和悔恨无以复加,一会儿觉得是我的错,一会儿又觉得是西馆那些面目可憎的同窗之错,每日找他们厮斗,恨他们不洁身自好,又恨自己开了个恶头,可除了我头破血流体无完肤以外并没有改变什么,犯事的人依旧屡犯不鲜,直到有一日……”

  梁山伯抬起眼,看向屋角抱着膝盖蜷作一团的刘有助,语气森然。

  “又有人去偷字,被当场抓住。那手迹的主人性子暴烈,命令自己的护卫将行窃之人的双手,在众人面前砍了。”

  刘有助瑟缩了一下。

  “有了这个头,东馆里的士子纷纷放出话来,如果西馆再有人用各种手段搜集他们的手迹,被抓到了一律砍断双手,情愿不再此处读书,也不准西馆学生再踏入东馆一步。”

  梁山伯笑的让人胆战心惊。

  “好好的一双手,直接被人全砍了,你说,能活,还是不能活?”

  官府行斩手之刑,必定先命人扎紧手腕,直至整只手青紫再无感觉方才行刑,行刑过后有医者立刻止血,但即使如此,能活下来的不过十之二三。

  即便活下来了,等流放千里,没死在路上的又十不存一。

  那被直接砍断双手的,当然是鲜血流尽、受尽痛苦折磨而死。

  “他被砍手之时,我就在当场。”

  梁山伯深吸口气。

  “在那之后,馆中士庶之隔更加分明。”

  他也学会了如何小心的隐藏起自己的不甘和愤怒,用有理有度的态度和圆滑的手段去对待这些“上位者”。

  他从不用阴暗的手段去算计他们,而是更趋向与用温和的手段化解矛盾,这不是世故也不是谄媚,而是亲眼目睹过“人命如草芥”后的当有之道。

  “士族随意杀人与名声有碍,更何况杀人的还是学习圣贤书的学生。那时陛下正大力推动五馆,一丝一豪的丑闻都不能透露出去,彼时五馆之中各自都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京中派来的学官和地方上的官员竭力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抹的一点痕迹也不剩,又严令我们这些知晓其中内幕之人不可外传,但恶果还是种下了。”

  梁山伯轻轻一叹。

  “当年,陛下一直按下迟迟没有开课的国子学,下诏择生。”

  “五馆从此开始,士族子弟逐渐减少,直至式微……国子学复开当年,建平学馆的馆主严植之仙去,国子学复开的第二年,贺老馆主也病重仙去了。我常想,若他们还各自在家乡做一普通儒生,闲暇时教教弟子,说不得时至今日,依旧还隐居在乡野之间,著书立传,岂不逍遥快活?”

  (剩下内容见作者有话说,赠送字数,不必再买。请支持正版,谢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