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夜明

第541章 扬州事

夜明 不老的考拉 3614 2024-11-16 07:16

  黄宗羲站在高台上,下面坐了六十多个士子。有嘴上才才长茸毛的年轻人,也有二三十岁的书生。

  黄宗羲这几年著书立说,声名渐显,因为一直没有依附翟哲,他父亲黄尊素是当年东林六君子之一,在江南的名声比方以智要响亮。

  “大明一直以为农为天下之本,此言当然不错。但在我看来,农商皆为天下之本。民以食为天,国不可缺粮。唯商可通各处有无,国可因此而富,而强。”他这一年来一直思考大明覆灭的原因,写下的书稿堆积满书屋。如不是方以智力邀,他可宁愿留在老家。

  东北角落,一个少年认真的听,认真的记。他平日沉默寡言,在书院中没几个朋友。

  苏州书院与大明其他地方的书院的不同在于,这里不仅教习儒学,方以智首次在这里教授泰西之学,所用的教材正是他编著的《物理小识》。不过这几日来,真正愿意随方以智学泰西之学的人极少,更多的人还是听策论之学。

  方以智家学渊源,儒学造诣不下于黄宗羲,但他为了推广偏冷的泰西之学,放弃了教习策论和儒学。学生挑老师,老师也在挑学生,凡是对泰西之学没有兴趣的,他从不勉强。

  高台上,黄宗羲说的很开心,每一个学有所成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更多的人分享,他堆满书屋的书稿也希望能得到更多士子的认同,否则如锦衣夜行,还有什么乐趣。

  苏州书院以方以智为首,其他讲授者皆是客卿。但各家传授课业的内容在晋王府都有备份。

  苏州书院首批招收的学子共两百三十人,远超过黄宗羲等人的想象。他,包括冒襄和陈贞慧,其实都不希望一次招收这么多学生。

  大明吏部尚书陈子龙在苏州书院挂牌时亲自来道贺,同时命弟子杨金鑫前来叫教习徐光启当年所著的《农政全书》。

  这正是方以智希望见到的,自从放弃江南总督后,他越来越偏离策论和朝廷,把心思全放在经世致用之学上。

  苏州书院是翟哲借助方以智的手创立,旁人可能不知道晋王的心思,但方以智猜到晋王隐藏在其后的目的。在书院成立的头一天,他便说明,书院弟子禁止结社。当然,离开书院后,就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苏州书院既立,东林书院变为历史。

  方以智曾经说过,西学与大明之学,各有所长,儒者以一物不知为耻

  只有方他这样心胸的士子才能配上晋王,也只有晋王才能配上方以智这样的士子。

  苏州书院才开始起步,杭州的讲武堂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

  五月,雨季过去。

  江南的春节农耕已经结束,各地府兵集中训

  通常雨季过去,就是大明的军队将要出动的时候。因为明军多火器,在阴雨连绵的天气出击风险太高。无论是湖广还是泰兴,明军在春季一直收缩防线

  讲武堂首批结束培训的!一百名武官在南京城接受大将军的检阅。

  一年半的培训丨让这些人至少能看懂公文,同时能写好一份通顺的报告。没有慧根的人在一年半时间内根本无法达到这种要求,这些人多半原来就有一定的文字底子。

  讲武堂今年扩编,已有三百人。各地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有童生功名的士子均可以通过考核进入讲武堂学习。其中有一百人的名额来自军中各位总兵推荐,但不得推荐千总职位以上士卒,而且加入讲武堂后,便脱离原来军籍,下一步去向由大将军府决定。

  南京脚长,一百名武官站成十列,组成一个整齐的方阵。

  威武的盔甲,挺拔的身躯,还有一张张略带稚气的面孔。翟哲绕方阵走一圈,走后站在方阵的正对面。他今日前所未有的重视,特意穿上了盔甲

  “你们都是我大明的锐士”

  大将军雄壮的声音在响亮在广阔的校场。

  “大明今日虽弱,但必将因为你们走向新的荣耀”翟哲张开双臂,“我们是武人,开疆拓土是我们最大的荣耀”

  这是大将军在讲武堂题词牌匾上的四个字。

  站在最前的四个人是这批武官中最突出者。

  浙东张秋,杭州江柔,松江程子明,徽州李大庆。

  张秋举起右手,一百人异口同声,喊叫道:“大将军威武”

  “去吧,视同僚的生命如你们自己的生命,把清虏当做不共戴天的仇敌无论到哪里,不要坠了你们大明精锐的名头”

  翟哲的两只手掌指向天空,头顶上两只海东青在盘旋。

  “大将军威武”呼喝声令人热血喷张。

  这些人从进入讲武堂开始,除了日常的功课和训练,他们了解最多的正是大将军的经历。从在胡虏环绕的形势下挽救出塞汉人的性命,到反剃发令时的冲冠一怒,收复江南。经过刻意渲染的那些事迹令翟哲在他们如高山般挺拔。

  “多好的时候”翟哲心中感慨。他们很快将走向战场,鲜血会让他们变得成熟,或者是更锐利。

  五月中旬。

  江南连续向江北岸的扬州府添兵,元启洲奉命率一万兵马过江,加入阎应元的阵营。至此明军在泰兴县驻军已经有三万人。

  讲武堂出来的这一百人被编入各营,全部被派往江北,他们中最高的职位也只是千总。年轻人需要用鲜血来积攒军功,但有了讲武堂的经历,他们被提拔的速度一定很快。

  明军不停的加固泰兴防线,同时派小股兵马试探性向扬州府深处进军。如皋、泰州各地城门紧闭,乡绅都躲入县城中。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为了不让清廷积蓄实力南下入侵江南,大将军府决定在扬州府发动小规模战争,不让清兵得到空闲。明军控制了长江水道,在长江沿线与清兵交战并不吃亏。把战争放在江北总比等清兵入寇江南好。江南无战乱,翟哲才能有充足的银子来维持战争。

  海门卫所处在东海之滨,与崇明岛隔海相望。

  一列巨大的战船在江边靠近岸边。

  海门卫所的守军关紧城门,这里时常受海盗侵袭,岸边数十里没有人烟。

  战船在离岸五里之外开炮,铁球轰击在海门卫所前的沙滩上。几轮炮后,无人伤亡,海门卫所的守军也不敢出来拦截。

  岸边水浅,这样庞大的海船无法迫近。炮击之后,从大海船上放出如甲虫般的小舢板。每座舢板上坐有三十人,两侧的水手奋力滑动,将小舢板送向岸

  卫所守军只有五百人,见过明军炮火的威势后不敢出来阻击明军登岸。

  几十艘小舢板来回护送,岸边明军渐渐组建成两千多人的方阵,有人持长枪,有人扛虎蹲炮,向海门卫所进发。

  明军尚未走到卫所前,卫所内一阵喧哗,五百守军打开后门逃之夭夭。他们都是汉人,无替清廷坚守卫所的决心。

  明军不断登陆,最后竟然有四千多人,在海门县城先巡视一圈,最后回到海门卫所驻守。这些只是明军活动的一角,他们是王之仁的水师。

  在向江北增兵的同时,明军开始利用水师优势在扬州府的海岸线骚扰,最深处竟然到达淮河入海口。

  扬州守将博洛苦不堪言。

  他一面向北京城告急,一面调动大军对明军聚集最多的泰兴县成半包围态势,

  江北流言霏霏,传说汉人只要逃到扬州府,江南明军会护送他们过江。朝廷在江南设立粥棚救济,身体健壮者甚至可能被征召入大明军队。

  清虏在京畿和山东不断跑马圈地,视汉人为奴隶,不断有江北百姓逃至泰兴和沿江县城卫所,等候明军接应的船只。清廷实施严酷的“逃人法”,实行连坐之制,阻止北民南下。

  扬州是扬州府的最坚固的城市,泰兴在扬州东六十里处。明军驻扎在此,相当于在清兵眼皮底下设立堡垒。

  由于泰兴阻断了扬州往东的通道,泰兴之东的通州、如皋和海门三县都在明军的威胁之下。

  博洛知道明军至此仍然在试探,如果清廷一直不做出反应,恐怕明军就要对这三县动手了。但他若出大军攻泰兴,又担心明军借机取扬州城。更何况,他知道泰兴的守将是当初在孤立无援的形势下坚守扬州半年的阎应元。

  急报送到北京,多尔衮迅速做出反应,命鳌拜率五千镶黄旗甲士督李成栋两万兵马从徐州南下驰援扬州。

  继湖广之后,清廷在大明在江南的对抗骤然加剧。

  逢勤从常州府入南京觐见大将军晋王。

  他是江防主将,阎应元也在听他的号令行事。

  一见到翟哲,逢勤立刻请命:“清廷在扬州府已然胆寒,处于进退维艰之势,江南府兵集中,正是北伐收复江淮的时候。”

  他来请命。

  翟哲摇头拒绝,道:“现在还不是全面出击之时”

  逢勤沉思片刻,道:“扬州守军不敢动,南下驰援的清兵鳌拜骄横,李成栋胆怯且心智不坚,如果能击溃驰援的兵马,可扭转大军在扬州府被压制的局面”

  他是来要权的,如果大将军府不许他出击,他在江北只能缩手缩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