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嗤魂邪仙儿,飞机998,书友16o419...,海老官,摩人,徐小明1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
*********************************************************************
战争比的是综合实力,而不单单是人口多寡和国土大小。
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国家,在与完成工业化的小日本抗衡时,当然要落下风。
而在永城根据地,杨天风却希望能在局部形成一个工业化很高的展模式。兵工厂的不断扩大,作坊式加工制造的推广,土法炼铁、炼焦的扶持,产业人口的数量逐渐有赶农业人口的趋势。
为了用有限的土地和日益减少的农业人口来养活根据地的军民,土化肥、腐植酸,以及科学的种植方法,是必须推广使用的。只要粮食产量得以提升,杨天风便可以更多的扩军,更多地扶持培养产业工人。
而高杆作物长起来了,也被人们称为青纱帐。环境的改变,使游击战进入了黄金时间。日本鬼子的扫荡刚刚下去,通常在这个季节也不会再动。
这给了杨天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边扩充部队,加紧训练;一边由参谋长梁末青等军官指挥,以乡村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渗透。他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工生产之中,并开始囤积弹药物资,准备着两个月后的大战。
已经定型生产的武器弹药,杨天风不管,只是让欧汉涛继续招募工人,扩大生产;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37毫米高炮的仿制,飞机的改造,屠倭电锯的改进,以及覆铜钢板的压制和子弹轧壳机的自制上。
这个时候,杨天风真是恨不得会分身术了。幸好,电话联通起来,使他能够方便指导,省了他很多的时间和气力。
大后方的专家、工程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很多新工艺、新技术被大后方的工厂企业所采用,同时也提高了根据地工厂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七月初,两条轧壳机生产线终于制造完成,覆铜钢板制造的子弹经过上千的试验,合乎战斗需要。
相比于纯铜弹壳,钢壳子弹对膛线的磨损较大,为了方便抽壳,也要尽量制造成带底缘大锥度形状。所以,杨天风才花费大气力研制覆铜钢壳弹,尽量降低不利影响。而且,这也只是第一步,等到钢材质量能够继续提升的话,他还准备生产涂漆钢壳弹。
而覆铜钢壳子弹比纯铜子弹要节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铜料,也就是说,回收一颗弹壳,融化后生产覆铜钢,再生产制造子弹,一颗就能变成四颗至五颗。
这对三纵来说,意味着弹药更加充足。而屠倭电锯(mg42)尽管还达不到德国的冲压水平,有些零件还需要车床加工,但从目前的制造成本和时间来看,并不比捷克式更耗费。
大后方的兵工厂能制造步枪、捷克造、马克沁重机枪,还能制造迫击炮,而根据地兵工厂到现在,除了规模和人力,在技术水平已经赶。当然,后方兵工厂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战时需要的紧迫下,工作生产效率也要大幅提升。
专门的生产线建立起来后,屠倭电锯现在已经能达到日产十挺,杨天风将其大部装备给郭支队(又叫直属警卫团)和蒋支队,还组织了机枪射手急训班,又不断将装备和物资向鹿邑转运,为西线的大战作准备。
在决定将屠倭电锯装备部队前,兵工厂厂长欧汉涛曾不无忧虑地向杨天风表示,这种机枪万一被鬼子缴获仿制,后果将很严重。
对这个外行的忧虑,杨天风没有多做解释,只是微笑着提了个问题,“枪支的设计是以子弹为基准,还是以枪支原有的结构去配合子弹?”
其实,犯过这样错误的并不只一个。二战末期,对mg42又恨又怕的老美,抱着务实的反向思考态度,天真地以为依样画葫芦再搭配自己的.3o-o6子弹就可以创造出威力比mg42还强大的机枪,并且暂定命名为T24通用机枪(原型武器以T作为代号,正式就役之后才改为m),并由席格诺转轴器(saginasteeringgear)公司负责进行。
不能不说这种想法还是天真了一些,.3o-o6子弹的装药量比7.92毫米毛瑟弹多出o.34cm³,或许你认为不多,但在不更动原来的结构与设计下,这多出的一星半点火药就让T24机枪在全自动射击的情况下比北美野马还疯狂。总算美军很明理,以及睿智地将这个计划束之高阁,并当作从未生过。
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战争理念和工业特点,来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形成了武器制式化、弹药统一化、系列化,以使后勤保障有力。
所以,各个国家都不乏优秀的武器。比如捷克造轻机枪、mp4o冲锋枪、mg42通用机枪、捷格加寥夫轻机枪、**莎冲锋枪等等,但却没有“博采众长”的军队,除了中国使用“万国造”以外。
当然,杨天风不排除屠倭电锯被鬼子缴获,也不排除鬼子会加以仿制,但这种可能性很小,也没必要担心这个。特别是日军已经开始装备九六式轻机枪、使用77毫米枪弹,并认为九二式重机枪表现出色、维护性优良、杀伤力可观,就更不大可能再生产另外的枪弹,且要大规模换装了。
而杨天风急于装备屠倭电锯的原因,便是目前军队中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过于笨重,机枪掩体易被现摧毁,压制不住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捷克造虽然不错,但弹匣只有二十,与日军的九六式轻机枪相比,在持续火力上也落于下风。
而屠倭电锯射程远,射快,杀伤力强,且可轻、重两用,确实将成为三纵的可靠压制火力。至于耗弹量大的缺点,借鉴于历史经验,杨天风在机枪手急训班上教导了三点射和扫射相结合的办法,并加班加点生产覆铜弹壳的子弹。
新武器、新弹药的生产制造无疑又意味着兵工厂取得了一次突破,但更大的突破却是开始了自制机器设备的历程。冲压机、轧板机、轧壳机的制造成功,无疑使产量提高了数个层次。
精密车床的购入,生产工艺的提高,猛火药的配制成功,又催生出另外的武器,准确地说,是另外的弹药。
12.7mm穿爆燃弹头,无起爆药雷管,只装有猛炸药,基本结构由弹头壳、铅套、钢套、弹心、燃烧剂、炸药、可燃物组成。
当弹头以一定的度贯穿薄钢板(相当于飞机蒙皮)时,一方面钢板生变形并遭至破坏,另一方面弹头前端受到挤压后生变形,同时挤压燃烧剂与炸药。
猛火药受到冲击形成热点,引爆炸药,炸药的爆炸就从这些点开始被激并扩大,直到使全部炸药生爆炸。如果弹头的撞击作用使燃烧剂先燃烧,则燃烧火焰也可使炸药由燃烧转为爆轰。
可以看出,穿爆、穿爆燃弹头的生产制造比较复杂,也不是配备给一般部队使用的,而是专为防空武器,或者为战斗机配备的。
而12.7毫米穿爆弹的研制生产成功,在当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当时的军火专家曾经计算过.5o毫米子弹即便装填了炸药,也不一定有足够威力摧毁被甲,藉此认为只有2o毫米以上的炮弹才适合设计爆破弹。
原因很简单,信管的小型化是个问题。美国曾实验过多种12.7*99穿甲爆炸弹,引信方面均不过关,因此才没有为布朗宁m2装备穿甲爆炸弹。英国人断言只有2o毫米以上的弹头才适合装备爆破弹也与此有关。
而猛火药的配制成功,则轻易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而想要有效的摧毁躲在防御装甲之后的敌方战斗机乘员、引擎还有油箱,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爆破弹甚至是穿甲爆破弹。
另外一种弹药则是迫击炮燃烧弹,分为82和12o两种。燃烧弹,自然是填装的炸药少一些,而另外填装燃烧剂了。但这种燃烧弹与尚未问世的凝固******还有差距。
尽管人类早就用火作为武器并应用于战场,但使用的的流质燃剂(例如喷火器的燃料)有个重大问题,这种物质容易喷溅又难以附着,很难达到集中杀伤的目的。后来,科学家们现改用胶状汽油可以提升喷火器的射程与效用,但是胶状汽油要使用需求量大又昂贵的天然橡胶,很难制造。
而直到二战后期,美国的一群化学家才研制出廉价的汽油黏稠剂,并进一步提出黏稠剂与汽油的混合比例公式,让混合物能遵循指定的率燃烧并附着在物体之上。凝固******才由此诞生,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大量使用。而小日本,则成了最先的“受益”者。
杨天风当然知道汽油黏稠剂的组成,以及混合比例公式。但基于现实的条件,他还不能马上就制造出来,要等煤化工厂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生产出他所需要化学用品。
尽管如此,他还是采取了尽可能的手段使填装的汽油变得粘稠,或者叫胶凝汽油(类似凝固汽油)。它们是由汽油、煤油、碱液、油脂、松香、肥皂、石蜡、白糖和动物血等混合而成,能粘在大部分平面上强烈燃烧,火势几乎不可扑灭。(未完待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