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喜忧参半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为了弥补自己贪恋美色、一时冲动“OOXX”了织田信长妹妹阿市的过错,朱厚熜不但亲自召见杨博垂询御倭大计,又密嘱吕芳拜会严氏父子,为接受尾张入贡之请和纳市姬为妃一事私下活动。最能理解朱厚熜苦衷的臣子,莫过于内阁首辅严嵩。有儿子严世蕃的鼓动,尾张贡使到礼部主客司递交表文,经核查符验确认无误之后,他立即以礼部公文领衔上奏朝廷,认为朝廷应当秉承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两代圣祖“四海一家、怀柔远人”之遗训,接受倭人入贡之请。对于倭人敬献王女市姬侍奉皇上一事,他更是深表赞同,言称皇上上膺天命为九州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太祖高皇帝曾说过:“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成祖文皇帝也曾说过:“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吾赤子,岂有彼此”。而且,太、成两代圣祖并非光说不练,都曾身体力行,纳夷女为妃。其后列位先帝也都曾以蒙元诸部敬献的夷女充掖宫闱。皇上欲法先祖,开创大明中兴之伟业,就应该遵循列位先帝之成法旧例,化干戈为玉帛,结世仇以姻亲,以此羁糜远人、制驭四夷。
严嵩的奏疏使朱厚熜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为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应该以家国社稷之安泰为重,以天下苍生福祉为念,义无返顾地摒弃迂腐狭隘的民族观念,毅然挺身而出,承担起与夷狄异族通婚和亲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缓和中日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之间的矛盾,进而促进东亚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于是,他下旨“俯允礼部所请,着该部会同有司筹办封贡诸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就象是一个平日不用功读书的学生等待期末考试成绩单一样,心中着实忐忑不安,等待朝臣们对此做出反应。
事实证明,朱厚熜一开始对于是否接受尾张求贡并敬献美女的诸般担忧实在多余,这一决策并未引起朝野内外、官场士林多么激烈的反对——在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朝大臣们看来,四夷宾服、万邦来朝,正是国家盛世其昌的具体表现。如今大明国富兵强、中兴在即,若是没有远人入朝求贡、俯首称臣,岂不奇矣怪哉?他们才不会象朱厚熜那样,耗费心思去考虑尾张不过是倭国一隅,大明王朝接受他们的入贡之请是否符合外交礼仪,是否干涉了别国内政。至于纳倭女入宫一事,一则只要皇上不因为沉湎酒色而怠废了国政,臣子也不好过多干涉他的私生活;二来无论当年有否随从圣驾巡幸草原,朝中大臣们也都知道,皇上曾纳顺义王所献义女为妃,奈何鞑女福薄,未能走出草原便撒手西去,皇上遵其遗言,将之葬于故土,故此没有得到封号。北虏南倭皆为大明世仇,既然鞑女可以侍奉君父,倭女入宫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接受了尾张的求贡之请,无论是履行宗主国对于藩国的义务,还是遵循“继绝世、兴灭国”的上古仁义之风,大明王朝日后出兵日本,都比先前以倭寇之乱为借口大兴问罪之师要合乎情理得多,也更能赢得朝野内外、百官万民的支持。等若是不动声色地为讨伐倭国找到了更具说服力的理由,甚至为日后**日本埋下了伏笔。而且,朱厚熜还能如愿以偿地纳日本战国第一美女市姬为妃。但是,这一切却没有令他高兴得起来,因为杨博回奏总参谋部关于近期出兵倭国的意见,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总参谋部认为,目下倭国陷入内乱之中,公武二重政权(注)的统治者,即公家政权的天皇和武家政权的幕府将军均无力掌控全境;国中诸藩林立,据镇抚司日本情报网搜集到的军情,势力最为强大的大名,如骏河的今川氏、甲斐的武田氏、“中国”的毛利氏,也只不过领有两三个藩国,手下兵力不过三五万,且彼此视若仇雠,相互攻杀频仍,未必就能捐弃前嫌、同仇敌忾。因此,即便不论明军远比倭人先进的枪械火器,只要出动十万兵马,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当可犁庭扫穴、凯歌而还。
如今大明国内安定、周边宁静,完全有能力抽调禁军一个军甚至两个军,并从蓟镇、辽东两大边镇抽调部分兵马,组建一支总计十万人以上的大军出兵倭国。问题是十万大军远赴异国作战,不可能就食于彼,所需粮秣辎重必须从国内和朝鲜源源不断地运送过去。为此,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首先歼灭倭国近海诸藩水军,继而以主力巡弋于东海海域,并分出一部为运输船队护航,才能保证后勤补给线的畅通,使跨海远征的大军无乏粮缺弹之虞。
在总参谋部原定的讨倭作战计划中,这一任务应由大明海军和朝鲜水师共同承担。可是,大明王朝唯一成建制的海军——东海舰队如今正在南洋作战,所留下的北路巡防分舰队还负有继续清剿盘踞在东海海域数个孤岛之上的倭寇残渣余孽的重任;另外一支海军——南海舰队正在筹建之中,有战船而无熟知海战之法的军官士卒,仓促之间难以成军。朝鲜虽受朱厚熜赐以“龟船”图谱,正在加紧修造战船、编练水师,但同样因为缺乏实战经验的缘故,水师战力有限,难堪大用。因此,总参谋部认为,在东海舰队完成南洋讨夷作战任务并得到不短于半年以上的休整时间之前,不宜出兵倭国。也就是说,总参谋部不赞成早于嘉靖三十二年发动讨倭之战。
尽管杨博的奏议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也觉得总参谋部的估算偏于保守,但朱厚熜还是接受了这一判断——《孙子兵法》开篇便说:“兵者,诡道也,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又说:“夫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杨博和总参谋部能否决自己立即出兵倭国的意见,自然经过了深思熟虑,相对于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他宁可相信总参谋部那些要比自己专业得多的作战参谋们的推演和估算;而且,跨海远征日本关系到十万将士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大明王朝的百年国运、中华民族的千年兴衰,与这些相比起来,自己的个人好恶,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公报私仇”的小九九,又算得了什么?
此外,在东暖阁召见杨博之时,朱厚熜已经把自己打算迅即出兵倭国的想法和盘托出;而且,就在最近的这几天里,严嵩领衔上呈的礼部公本已经被刊载于邸报之上,朝廷俯允倭国尾张求贡之请和自己欲纳其王女充掖宫闱的消息也已经传遍朝野内外。在这种情况下,杨博和总参谋部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提出与圣意相反的意见,不禁使他想起了另一个时空国共两党逐鹿中原的大战之中的一段往事——
在那场大战的紧要关头,面对国民党军队几十万大军对延安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主席天才地做出了“三路出击、两翼齐飞”的战略构想,命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国民党的腹心之地展开无依托作战,打乱了国民党的总体军事战略部署,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其后,毛主席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胜利所鼓舞,又构想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率部强渡长江,深入江南,彻底捣毁国民党的大后方和兵员、粮秣基地。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向党中央建议华野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歼灭战。毛主席欣然接受了粟裕的建议,这才有了日后震惊中外、并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一笔的淮海战役,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杨博和总参谋部这一“忤逆圣意”的建议,无疑是和粟裕同样有着“不惟上,只唯实”的勇气和严谨、专业的作风,这也正符合他倡议设立总参谋部的初衷……
注:公武二重政权——从镰仓幕府时代开始直到明治维新,在日本持续了近700年的一种统治体制,即在保留皇权的前提下,实行武家统治。一方面,幕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拥有凌驾于皇室之上的实力,以幕府将军为首的武士阶级操纵了全国的政治实权,是实际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另一方面,“君权神授、万世一系”始终是日本民族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历代幕府也需要天皇制这一精神支柱,因此,天皇虽然不能左右国政,甚至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在名义上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