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撒起泼来,那简直就是个老流氓,连郑大福都要退避三舍,更不用想其他的小辈们能拿她如何了!
事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也就只有当时在上房的那几个人清楚。
“还是小萝聪明,早早的把二嫂你给拉了出来。”吴氏坐在小二房的屋里,摸着肚子仍是一脸心有余悸,“我真傻,真的!还以为在那儿至少能帮着孩他爹说上几句话呢,可从头到尾哪里有我插嘴的地儿?倒是最后娘闹了起来,差点没把我给推下院子。”
那门口到院子可是有半尺高的两个石阶呢!
吴氏忍不住的又小心摸了摸自个儿的肚子,脸色忽青忽白的,难看极了。
刘氏陪着坐在她身边轻声安抚,见她神色松快了许多才问道:“刚在上房都发生了什么事?怎的娘竟突然闹了起来?”
吴氏的神色又变得很奇怪,对着刘氏和一屋子好奇的眼神说道:“起先倒是还好,多是孩他爹和大哥在说话,爹都不怎么开口,娘除了脸色不大好之外,也是一直紧闭着嘴。”
顿了顿,她微微拧起了眉头,继续说道:“事实摆在那儿,大哥再是抵赖寻借口也无甚大作用,最后爹亲自开了口,说要大哥往后不许再私藏束脩银子,必须要全数交到家里。”
“大哥不同意?”刘氏紧张的问道。
吴氏就摇头,道:“大哥应下了。孩他爹还说往后要时常去镇上探探情况,可不许大哥再有瞒着家里私藏银子的事儿发生。大哥脸色虽不好看,但也没说什么,倒是大嫂……”
“大嫂怎的了?”
“大嫂很不高兴,说他们一家子住在镇上,可不跟住在村子里似的,那是什么都要花银钱,要是把束脩全都交给了家了,他们往后吃啥用啥。爹就说他们每次回镇上都是带足了粮食的,家中地里出了什么东西也都是挑好的紧着他们吃用,怎么就没得吃了?况且,除了吃食,家里还每月给他们五百文钱的花销,怎么都够了。大嫂仍不肯松口,爹就让她把云兰几个孩子留在家里,也能省些花销。”
“啊!”刘氏顿时就惊了一下,在她的所有印象中,爹还从没这般不客气的对待过大嫂呢!
因为屋里仅有的两个凳子被吴氏和刘氏占据而只能蹲在边上的云桃也忍不住插嘴问道:“每月五百个大钱还不够他们使唤的?”
那可是五百个大钱呢!粮食也都是家里带去的,怎么还不满足?
吴氏就伸手拍了她一下,说道:“你懂啥?你大伯娘使唤惯了那许多银钱,哪里肯松手?”
云萝也拍了下云桃,让她别打岔,抬头问吴氏:“爷爷说要把大姐他们留在家里面,大伯娘就屈服了?”
吴氏一撇嘴,说道:“她倒是想不屈服呢,还说大不了回娘家问她爹娘兄弟们借钱去。”
“哦~老爷子肯定气坏了。”
吴氏觉得萝丫头这唤着“老爷子”的调子怪怪的,忍不住多看了她两眼,却只见她脸上一如既往的没啥表情,只睁着一双清凌凌的眸子看人。
刘氏也皱起了眉头,说道:“大嫂这话说得可是过了。不过,娘怎会闹了起来?她可稀罕大嫂呢。”
在这个家里,孙氏第一稀罕她的小闺女郑玉莲,第二稀罕长孙郑文杰,再之后就是长房的这一对夫妻了,就连另外的两个儿子都比不上李氏在孙氏眼里的分量。
吴氏抿了下嘴角,神色微微的有些不自在,咳了两声后才说道:“是孩他爹,他脾气冲,可忍不下大嫂的那些话,当下便说大嫂既要去娘家借钱,那索性就多借一点把这些年私藏的银子都还了。还说要趁着大家都在仔细的查一查家里的银钱,可别在咱都不晓得的时候,不声不响的全跑大哥兜里去了。”
哦~云萝当即明白了定是这最后一句话触动了孙氏敏感的神经,然后就闹了起来。
当然,郑丰收当时说的话肯定没这般和软,指不定还嚷嚷要孙氏把银钱都拿了出来呢。
凭啥大儿子一家子能在镇上吃香的喝辣的,他这个小儿子就得在家里吃糠咽菜还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
孙氏是个把银钱看得有多重的老太太啊!本来得知了大儿子竟私下里藏了那么多银子,心里就指不定疼成了怎样。只那是她向来看重的长子,她往后的老封君的好日子还得靠他们呢,这才没有闹起来。
然而不闹,心里的那一口气却不知憋堵成了啥样,这才会在郑丰收和郑丰年闹的时候克制着不开口,却没想到被小儿子一针给戳炸了。
而孙氏的这一闹,今儿的事情竟也好似没了个结果。
云萝垂眸细想了想,也不再听吴氏转述的话,双手撑着膝盖就站了起来,转身往屋外头走去。
紧挨着她蹲在旁边的小文彬见她出去,也忙站了起来颠颠的跟上,小声问道:“三姐,你干啥去?”
云萝站在门口看向对面门窗都紧闭,听不见丝毫动静的两间房,目光幽幽,忽然低头俯到文彬的耳边轻声说了好一会儿。
文彬听得其实不是很懂,但他一向亲近云萝,也愿意听她的话,自是认真的记了下来,然后双眼亮晶晶的冲着云萝点点头后,转身“哒哒哒”的奔出了大门。
云萝又在门口站了会儿,就看到郑丰年兄弟三人依次从上房走了出来,相互之间谁都没有说话,出了上房之后就一人往东去,两人往西来。
在郑丰年走到东厢的屋檐下,就要伸手去推门的时候,这边也走到了屋檐下的郑丰收却突然转身冲着他喊道:“大哥,等你下次休沐回来,可莫要忘了把你的束脩银钱也都带回来!”
为了方便管理学堂里的学生,郑丰年他们每个月都是提前一旬就要交下一个月的束脩,等他下次休沐,还正好是能带回他分得的下个月的束脩。
什么?束脩每年或是每半年交一次?
镇上的书院才是规定的每年交一次束脩,私塾却都是每月交一次。
这是因为有许多学生并不能完整的读满一年的书,有许多自认为没天赋又家中不富裕的学生,他们学到一半就会自动放弃,或是本就只想来识得几个字的,也会觉得一交一整年,很没有必要。
而且,每月交一次能让那些家境困难的学生负担不那么重,这样的规定也让许多人家更愿意送自家的孩子来学上几个月。
但即便如此,庆安镇上成百上千户人家,可拢共两家私塾加起来收到的学生也不足一百人,更不必说是镇外各村子里的人了。
至于离庆安镇更远的那些地方的私塾是不是也这样规定,他们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