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解放前夕在博中的见闻()
(1)精彩镜头乐欢天
有诗叹曰:
我家住在礼堂前,看戏电影最方便;
周末常放中外片,精彩镜头乐欢天。
周末礼堂放电影
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当年在博中的住房就正好是在大礼堂门口进去,在右边的第二间,即是被后来人们称之为博中的“中楼”的楼下。
直到现在我还有清晰的印象,就是在父亲所在的房子里,只要你在屋内打开后面的那个齐人高的铁窗子,便可以清楚地窥看见到,在整个大礼堂和大礼堂前面舞台上的全部活动的情景了,这是一个多好的天然观望窗口呀……
在我的记忆中,这间房子还算是比较大的。房间里面除了放置一张大床,和一张有上、下架的学生睡床以外,还可以绰绰有余地再放一张办公桌椅和一个大衣柜等日常生活必需要的用具。
当时,在那张学生的架床的上铺上,还一样是可以放置着一个箱子和其它的一些家里的杂物之类。
当时,我只是独自一人睡在那张学生床的下架,小伊妹和父亲同一起睡在那张唯一的大床上。因为,小伊妹她当时的年纪尚小,还得要大人的精心照料,以防晚上踢开被子受凉感冒。
因此,我父亲在当年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既又要当爸,且又得当妈的这样一个家中的角色。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每逢到了周末或重大节假日的晚上,学校都要经常会利用大礼堂及它的舞台进行召开各种重大的集会、演戏、开晚会和放映电影。其中,要是每逢学校进行放映电影时,我是最为喜爱观看的一个小小影迷之一。
要知道,解放前在博白放电影还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新鲜事儿。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乡下生活的人来说,更可以说是从来都没有听人说过的新鲜事物哩。
那时候,往往当我看见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如果拉好一张长长的‘大白布’的时候,我便会不难猜测到,当天晚上一定是要在这里放映电影的了。同时,那台放映电影时所必需要用的发电机,又正好是放在我的住房那条过道外的走廊里。
因此,每次有电影看时,我常常便是匆匆忙忙地吃完了晚饭,便抢先走上大礼堂的楼上去。目的就是能捷足先登地抢先占据最前面的好位子,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观看到那宽大的银幕。
也许,这里便是当年全场中,最令人所羡慕且又是最为优越的甲座位子了。
因为,我们“良村肚”的黄坭坎村王组和的小儿子志言叔【注释】,正好就是在博中初中部的五十七班就读。他班的宿舍又是在父亲住房侧面的第二宿舍的楼下,正好是旁边当头的那一间。
平时,如果有空闲的时间,志言叔常常会来到父亲的房间里坐坐,并问寒问暖。因此,我们之间,便会自然而然就很快就这样混熟了。
有时候,志言叔他总喜欢把我带到他住的宿舍去。特别是,每天吃了晚饭后,我也总是喜爱跑到他的宿舍去看他们下象棋。尽管,我在开始对于走象棋这玩意儿还是一窍不通。
可是,久而久之,慢慢地我也认得象棋子中的那些字,和一些下象棋的规则了。如,什么“象行田,马行日,大车横冲直撞炮隔一,兵卒过河不回头……”。
我记得,志言叔班的同学也总是喜欢亲热地叫我的小名“亚东”。可见,当时在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却从来都没有把我当作一个局外人去看待。
后来,我又知道,每次学校在大堂集会时,他们班坐的位置也正好就在礼堂的楼上,并且正好又是最前面那两三排处。于是,我每次都往往和他们挤在一起观看。他们也都很欢迎我,几乎把我看成是他们班中的一员那样了……
正是:
父亲住房中楼底,家俱人多房间细;
周末礼堂放电影,楼上坐位似阶梯。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注释】王志言194..1.出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团参谋。195年回国,师级干部,曾任解放军一个处长。复员后,在安徽省临泉县委办公室任主任。1985年因车祸死亡。
银幕横拉舞台前
对于当年来说,学校的大礼堂曾经在周末的晚上,常常会对全校师生员工放映过不少中外著名的电影影片。
可是现在,对于我当年还是一未满七周岁且又未曾上学的小孩童来说,似乎放映过一些什么电影片的名字,已经是没有多大的印象了……
我所以还能模糊地记得起来的,似乎大多数都些是一些当年的纪录片,并且又还大多都是‘二战’时期所拍摄的一些战争年代的纪录片。其中,在众多这样的影片中,有一部电影好象是曾有过一个很恐怖的这样的一组镜头:
一批在机身上涂有‘膏药’号的日本飞机,正对一批民房进行狂疯地滥炸以后,马上被炸倒塌下来一大片的房子内,有不少被压在倒踏的房子下面的人们,正在鲜血淋漓地呼喊和挣扎着。
此时,有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便不顾一切危险,立即冲上前去进行全力以赴抢救。但是,正在这个关键时候,天空中的日本飞机又再次飞回来,进行更加疯狂地滥炸和扫射。
结果,此时在银幕上出现的那一幕幕的极为悲惨壮烈的血腥镜头,简直让人惨不忍睹……。
可是,等待电影放映了十多分钟以后,此时在银幕上,又突然出现了另外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一群漂亮且楚楚动人的外国年轻妹子,正在优美悦耳的乐曲伴奏声中,飞快旋转,轻盈盈地只用脚尖,便能自如地跳起了一组十分精彩、优美、罕见的舞蹈……
“大家起快细心看呀,这帮漂亮且楚楚动人的外国妹子,为什么竟然敢于光着大腿和屁股,好像又是不穿裤子一样,就如此胆大妄为地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起舞啊……”
我听到在旁边有个学生,正在小声到了几乎听不到,在对他的一位同学这么说了一句。
“你说得根本不对,完全错了。这正是世界上著名的苏联莫斯科芭蕾舞团,她们正在表演芭蕾舞《天鹅湖》呢,哪里是没有穿裤子啊?只不过是穿上了紧身的裤子罢了。你简直是一个少见多怪的‘乡巴佬’一样在胡说八道,如何懂得欣赏如此高雅的世界顶尖的艺术精品哪……”
在我旁边有个学生,马上当场自觉地纠正他所说的话。并且,又立即忙着向他进行了及时解释和进一步纠正。
此时,我听到他们如此地所引起相互之间的热闹争论,心中情不自禁在暗地里开心得忍不住偷笑起来……
正是:
银幕横拉舞台前,饭后忙占好位先;
惊险场面忙闭眼,动人画面全看见。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师生同台演大戏
有诗赞曰:
师生同台演大戏,演员舍身有演技;
中外名剧曾排演,观众沉醉戏中里。
看戏走上舞台旁
有时候,若逢到周末晚上,常常会在博中的大礼堂演出话剧,我这个小小观众便不会再像看电影时走在楼上去抢定座位了。你可要知道,因为楼上距离舞台实在是大远了,既使你看不清楚演员的动作,又听不到演员讲话的声音。
于是,我便只好早早就走到前面的舞台上,和那些准备拉布幕的同学挤坐在一起。当他们看见是我这个‘小小观众’时,也总是喜欢让个位子给我坐下,这真是使我喜出望外之极。
因为,在舞台上面能安静地坐着观看,这样得天独厚的好位置,不仅距离演员和剧场又是最近。因而不但看得特别清楚,听得也格外清晰。并且还不断地听到幕后有人正在小声地给上场演员进行提词呢。
这是似乎是我在当年所破天荒第一次发现,学校剧团在演戏时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小“秘密”。
于是,我当时便独自在想,要不是这样做的话,尽量给上台的演员作些适当的提词,而演员表演时又得要说那么多话,怎么能够如此地背得那样混瓜烂熟呢?要是一时忘掉了台词的话,那不是会闹出“洋像”了么……
在博中当年所演出的那些戏剧中,有些戏中的剧情我也只是大概地知道了一点。但是,直到今天,却大多都已经忘得个一干二净了,只是在脑海里,还有一点模模糊糊的一点影子而已。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所有演出的戏剧中,仅仅有某一部戏剧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场面,它最使我难于忘却:
……有一个衣衫破烂、满脸乌黑、饥饿得几乎周身发抖的乞丐,伸手想向一个衣冠楚楚的西方洋人讨要个包子吃。
可是,那个满脸络腮胡子、勾鼻孔的洋人不但不给,还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他,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最后,他宁愿把包子抛去给走过来的一条小狗吃掉,也不给他。这个可怜乞丐只好就这样白白地遭受了一顿皮肉之痛。
最后,他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条小狗把那个包子吃掉。真是让人却得,他是多么值得同情可怜而又令人痛心之极……
当年,博中师生所共同演出的此剧,其中这个片断的真正含义,一直待我长大以后才渐渐地明白了它其中的“寓意”:
“中国人连狗都不如!”
有时候,我又从前**自地偷偷走到舞台后的一间小房子去。
“啊,原来这里正是给演员进行化装和休息的地方……”
我好像发现什么新鲜事儿一样,感到特别新奇。
只见他们当中,有的化完了装,穿上演戏服装后,便在那房子里静静地进行思考,如何才能尽快地进入戏中角色去……
有时候,我便听到了旁人在一边提醒他:
“喂,该轮到你上场了,快点准备好……”
于是,他便马上站了起来,走到舞台旁边,准备上台演出去了……
总之,整台戏剧演出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那样有条不紊,从不慌乱。简直达到了像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剧团一样……
正是:
看戏走近舞台旁,演职人员一大帮;
训练有素各司职,有条不紊不慌忙。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观众爆满难容下
那个时候,当时的博中真算得上是史无前例地生机勃勃。整个校园,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
后来,当我长大以后才听人告诉我说,在解放前夕,博中的地下党组织相当活跃,进步空气很浓厚。在全校各个班级普遍都组织和成立了许**的外围组织——进步的“读书会”。
其中,在学校内部还有不少的进步老师,都是高福桂校长从外地聘请到博中任教的。他们不仅教学水平相当高,甚至还有不少是中共的地下党员。
因此,就在解放前夕,博中许多革命的进步学生在党的教育下,纷纷离开学校,奔赴到全县各个游击区去参加和开展地下的武装斗争。有些学生还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无所畏惧地贡献出了自已宝贵的年轻生命。
后来,我还进一步从王祥励副校长那里了解到,当年博中师生所演出过的许多戏剧中,就曾经有伟大戏剧家曹禺所创作的著名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
甚至,还有根据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复活》所进行改编的话剧《复活》等革命进步戏剧。
当年,博中演戏都是师生共同登上舞台一起演出的。随着演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便越来越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后来,由于观众实在大多,学校的大礼堂便显得夹小了,再也无法容纳下前来观看的观众。因此,学校实在无法满足他们要求的条件下,不得不采用售门票的方法去进行解决。
近年来,我还知道曾经是我高中时代的班主任朱里根老师,当年就曾在《雷雨》一剧中扮演过“四凤”这个重要的角色,因而闻名于全校。
听说,她原来是博中高八班的学生,原来的名字叫做朱汝焕,是一名中共的地下党员。就在博白解放前夕,便服从地下党组织的安排,秘密地离开了母校,到革命根据地博白西区进行发动当地的地下武装斗争。
当时,由于我年纪尚小,在观看博中师生所演出的所有戏剧中,只是前去揍看热闹而已。而对于戏剧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还都是一无所知……
正是:
雷雨日出北京人,场场演出节目新;
观众爆满难容下,改售门票方能进。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